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包法利夫人 - 《包法利夫人》书评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大学时曾在校图书馆角落的外国文学一栏看见一本《包法利夫人》,记得是福楼拜的代表作,这类文学名著我大多是在义务制学年被老师推荐看的,但这一本老师只是匆匆略过不带任何评论。
  我于是产生了兴趣——那些教育牺牲者不愿提及的东西肯定有其精彩的一面,我手里还捧着本《欧洲文艺电影解析》,我想没有任何老师会告诉我这类书比你的课本有用的。
  那本书有些年代了,纸页都开始泛黄甚至闻起来有股陈腐的味道,但却是我偏爱的,我想我那时候已经表现出了一些宅男的特点。
  夏尔是个傻忽忽,逆来顺受,懒惰的,老实的家伙。他是那么平平常常,所以他遇见艾玛注定会是个悲剧(他所能给予艾玛的只有单纯的崇拜和爱慕,但在艾玛看来是那么无聊和令人厌恶,甚至曾被用来打消了自己偷情的愧疚感)。
  这是个傻瓜,我毫不怀疑。
  18世纪的法国奢靡腐烂,我当时却对此颇有好感,觉得贵族的生活高贵优雅,钻石皮袄是顶好的衬托人们美的装饰品,虽然我也读了法国大革命相关 材料,却对无辜被处死的贵族们感到可怜,占满血腥的革命者在我眼里更多是野蛮。总的来说我当时理解艾玛对上等生活的渴望,也并认同夏尔活该被骂,恶心其愚 蠢的小富即安,虽然我也知道夏尔绝没有更上一层的能力。但我当时总有些抱负,尤其是想到自己将来工作场景的时候——也对夏尔产生了一丝恨铁不成钢的鄙视。
  同艾玛有些不同的是,我并不认为自己应该站的很高,我明白自己的懒惰对自己的影响,很大程度是自己的努力不对等。事实上我正是自己眼中鄙视的 愚蠢的小富即安的形象,有想法有抱负还不是一样?我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我发现客观的看待自己的行为并不难,真正难以做到的是改变,就是心学中的知行合 一,别人无数的经验并不能代替你尝试的亲身感受,我以为微妙的感觉恰恰是思想和实践碰出的小小星火。
  艾玛的第一次偷情使她的星火开始雄起燃燃大火,是欲|望的大火。
  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只是感觉这是小说顺序的必然,沉默的章节后的高|潮(其实不是),她自以为的爱情来临了。这一段的心理和感受描写手法很是高 明,我差点以为这和普通的偷情有着本质的区别,还好罗多夫先生并不是什么追求浪漫的绅士,他只是纯粹的想找个情妇,享受肉体和偷情带来的快感。艾玛是不会 思考到这上面去的,强烈的追求爱情的欲|望充满了她的思想,她热衷于这改变带来的新感受,她精神饱满,热情四溢,却又小心谨慎,担心受怕,但到底欲|望的思想 占据了上风,夏尔对她的信任和不妒忌使她肆无忌惮,她正如盛开的花蕾般贪婪的吸收着养分。她变的那么充实和美丽(美好的恋爱和自信确实能使人变漂亮),也 使得思想的根部更加的扩张,需要更多的养分来满足。
  艾玛得到的感觉虽然比罗多夫要复杂很多,但实际上我认为也只是新鲜的快感,罗多夫厌倦的比她快,也远没她陷的深,私奔的注意一出罗多夫就已经 察觉到预期带来的麻烦。这些快感不值得他牺牲那么多,他也从没考虑过。做为一名合格的情场老手他正确的对待了他这疯狂的过了头的情妇——迅速抛弃。
  以前我觉得艾玛的要求还算合情合理,不应该被罗多夫如此无情抛弃,现在我看来艾玛的遭遇才是真正的合乎情理。
  罗多夫的家产都在这呢,转移财产是件很麻烦的事而且肯定会造成损失,自己的声誉也会有所损伤。他已经对艾玛没那么兴趣浓厚了,而且偏偏艾玛又 那么主动(大多男的都有不珍惜主动得来的东西的思想)且频频做些出乎他预料的事,关键是艾玛的思想一开始就错了,我之前说感觉是知行合一的产物之一,感觉 要是和思想达成并行那么行动起来会顺利很多。再比如如果一件事物做了多次你自然会有很容易上手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少再会出错,如果事物有所改变感觉也会随 之遇到阻碍并告诉思维应该随之而变,这不是条件反射,而是行动和思维的结合产生的经验。

  艾玛没有经验,最关键的是她的思想一开始就错了,她歪曲了爱情,看错了罗多夫的本意,企图凭错误的思想产生的错误感觉而去改变自身的命运,很显然她必将失败。
  我们再回到书的开头段落,就是描写艾玛修道院生活的那一部分,这应该是全书很重要的一段,因为这是艾玛产生自己人生观的场所和由来,全书下来我们没发现艾玛从这掌握的知识和人生观有什么改变,这便是艾玛的人生悲剧写照的原因了。
  艾玛在修道院接触到了音乐,绘画,经文等一系列艺术,也有许多言情小说,18实际的法国是奢靡腐烂的,流行的言情小说自然要往华丽的物质与优 雅的贵族上靠,。艾玛就认为爱情应该是在豪华的宫殿与英俊的贵族中产生,并且附带了她所接触到的艺术,艺术应该是为高贵的生活和伟大的爱情服务的。这里福 楼拜做了很好好精彩的解释——那些感情是被艺术作品夸张了的。
  即使今天很多80,90后接触不到艺术作品,可满大街滥俗的情歌和偶像剧依然起到了把爱情夸张的作用,由于我们的教育严格禁止我们谈恋爱看课 外书,到大学后又放任不管,刚出校门没多久之前还再二三强调大学也不可以随便谈恋爱的父母又恨不得你立刻找个金龟婿嫁了(男的稍微好一点,毕竟被指望赚 钱),真不知道严格按照这标准执行的学生会是个什么东西。。。
  简单来说艾玛和很多人一样没有或不知道正确的恋爱观。但没人教你不代表你不会学,我觉得这方面很多人天赋比较高,呃,可你学的是什么呢?我自 认为回答不了这答案,因为我自己也没什么成功的爱情,可我知道绝不是傻不拉及的非要爱的死去活来家长不同意,第三者插足,病魔来袭等乱七八糟的事物想阻止 却阻止不了的那“东西”。
  我们大多都是很普通平凡的人,爱情也不是奢侈品,很多人说爱情已死,但也许你可以反位思考一下你说的是什么爱情,你自己站的角度在哪里?我承 认现在的爱情成了人们口中的传说物,成为了人们无聊时的消费品,更是如同谈判般婚姻筹码中虚无的一份子(既然你爱我,为何不多出点彩礼钱?)。
  我猜测人们的欲|望歪曲了自己看爱的眼光,现在甚至不会问你期待怎样的爱情,取而代之的是你理想的伴侣是怎样的?通常下面的回答离不开外貌,拥有财产数,家庭背景等等。偶尔有浪漫的回答也会被鄙夷不切实际。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人做了这样一道数学题:外貌条件+物质条件+爱=爱,也可以是物质条件+爱=爱或许是外貌条件+爱=爱,当然甚至是外貌条件+物质条件=爱。
  成功商人代替了古老的贵族,本质依然不变,只是条件的细节变了。
  回到书本,我们的艾玛被罗多夫先生狠狠的放了回鸽子后几乎绝望而死,她的信仰坍塌不再,灵魂枯竭。药物不再起作用,书里写到神甫为其做驱魔 (还是祷告?我不记得细节了)艾玛精神恍惚间感受到了神灵的降临,于是获得暂时的新的信仰(她的旧信仰的起死回生能力和动作片或恐怖片里的BOSS有的一 拼),安顺的做了段天主教信徒。
  西方人似乎十分注重信仰问题,无论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或多或少(有神论者自然是宗教信仰)都有自己的信仰,你可以是无zheng府主义者,反对 皮革使用者,反对战争者,妇女权利拥护者,这类头衔很多。哪怕没有头衔在总统大选时大多人还是会认真去投上一票的(使用自己的权利)。

  我们的教育的确很失败,打倒了一切牛鬼蛇神,一切神话传说,企图使我们安心的做一个愚民却漏洞百出,连神话主席也躺在水晶棺材好多年了。zheng府从不强调我们应该怎样使用自己的权利而是宣传哪些不该做哪些不可以做,甚至暗示哪些明文标榜的权利你也最好不要去用。
  天呐,你要我相信什么?信领导?信zheng府?我还不如信春哥。。。(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是选择了封建主义分子朱夫子的命运学——这就是命呀!)
  我以前苦恼自己为什么排满计划又懒得实施,现在明白是没做到知行合一。
  我以前苦恼为什么自己常常感到漫无目的,现在明白是自己没有追求,没有信仰。
  艾玛的“爱情信仰”在歌剧院与莱昂的相遇再度死灰复燃,那种膨胀的欲|望感再次强大起来。夏尔对她全心全意的好完全成为了她偷情幽会成功的秘 诀,她可以随意的用个谎言骗过夏尔,可以毫不在意的签下大笔借条,甚至动用夏尔老爹的遗产,虚荣心和满足感让她真正飘进云层,目空一切。夏尔,可怜的傻瓜 只是被艾玛当成了一种侥幸心理的屏障。
  我当时对勒和先生这一角色*很是反感,彻头彻脑的奸商,无耻的小人。
  在我读了明代历史后我发现没有奸臣和小人的时代是几乎没有的(除了杀人狂朱元璋的统治下,杀光了好人坏人只留下企图保命的人,生存以外你才能 去追求更多的利益吧?),为什么呢?因为利益需要,因为那是人性*的弱点,因为小人们需要利益并且有利用人性*弱点的能力。艾玛的弱点太明显了,不宰你我还算 哪门子奸商!?
  来吧,借条,来吧,票据,来吧,艾玛,让你的欲|望来的更猛烈些吧!你居然蠢到让我帮你算帐,你不是等于把钱全给了我了么,还有什么好说的,全给也不行啊,利息,欠款,嘿嘿,取之不尽。
  很多同学应该有过和我一样的经历:
  明天考试了?抱佛脚吧,哎,还是算了,说不定不难。
  靠,完全不会啊,哎,算了,说不定选择题给我蒙对很多。
  不是吧,真考那么烂?呃,说不定不要家长签字呢。
  日,老师我干你娘咧!这下怎么办才好?
  艾玛基本是同这类情况差不多的,区别是我们顶多挨几顿打或是训骂,她是要命。
  起初我一直偏向艾玛实在太愚蠢这个观念,但第二遍读下来我愈发感觉艾玛是受侥幸心理影响导致自我欺骗麻痹全身。简单来说她第二次偷情让她处于 一种极端亢奋和自我膨胀的怪圈中,莱昂和她聊的来艺术和上等生活的追求并且年轻英俊,公公的遗产让她得已一时间的挥霍购买奢华物品,这都让她产生自己到达 上流社会享受至高爱情的幻觉。
  人一膨胀就容易失去自我,这句话千真万确。艾玛买的不是奢侈的物品而是虚荣心和维持自己满足感的支撑品。
  空洞的膨胀欲|望后面是心虚,就好象一个巨大的气球顶住了一堵摇摇欲坠的墙。现实的一针向来残忍无情,直接戳破气球,击到倒危墙。当然这只是开 始,真正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墙倒之后的压抑无助感。类似你同高手比剑,你还傻忽忽的同人谈君子风度,人家直接一剑刺来,其快无比,你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中剑, 倒地,几乎动弹不得,偏偏这一剑算不得完全致命,你又冷又疼,就在这时你突然发现周围出现了一群吃腐食的野兽!它们似乎等不及了,用摄人的眼光盯着你,小 心翼翼的围着你打转,不时上来在你身上嗅嗅甚至在你脚背舔一下,贪婪的眼神里似乎还带着嘲笑,你还有等待渺茫的别人救你的机会的勇气吗?有吗?没有,那你 便自杀吧。

  不过书里也暗示了另一种可能,艾玛的墙并未塌崩,她依然沉浸在无限的欲|望和骄纵的癫狂中,她不愿意离开这些,不愿去面对夏尔和该死的欠款,选择用死亡逃避。
  不管怎样,艾玛死了,故事似乎应该结束,但如果你细心的话你应该发现故事的开头是以描述夏尔开始的,没有艾玛,我们的结尾也是如此。
  夏尔应该是个很乏味的人,很呆板,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主见。
  书中对他的正面描述基本如此,很简单,一笔带过。可是我发现福楼拜很愿意写他得到艾玛的快乐,对艾玛的言听计从,无条件的对艾玛好。傻小子得到美女并且忘了娘不是么?
  不是的。
  我们仔细看一下夏儿的童年生活,老爹是个混蛋整天喝酒赌|博,包法利奶奶则把爱全都给了他(溺爱)。从小身边也没什么伙伴,书也是12岁才开始读,周围的小孩都嘲笑他。他兢兢业业的读书,可效果不明显,却还是不停的读书,看来是个一条经的家伙。
  后来勉强当了个医生却也知道只是混混日子,还被强迫娶了个年长丑陋的寡妇,他觉得人生无望倒也从不反抗,直到他遇见了艾玛。
  我以为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可怜的医术居然获得了点赞扬,他讨厌的前妻十分合适的死去了,卢奥老爹如此看的上自己,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艾玛似乎也爱自己。结婚,仿佛获得了新生!
  艾玛贤妻良母的外在表现使他感到生活一切美满,他的事业也开始有起色*,他似乎看到人生的大路两旁开满鲜花,白云饱满,天色*和空气只有纯净的蔚蓝,仙女一般的艾玛在前面冲他招手。
  我说过,他是个一条经的家伙,他不会认为他的生活还会改变,他的艾玛也永远占据他的内心,他准备一条路快快乐乐的走下去。傻瓜,标准的傻瓜。在我看来他已经把艾玛当成了一种信仰,无条件的服从,无理由的崇拜,这种信仰,也称之为爱。
  他可以接受艾玛任何购买物品的要求,可以接受她所有的谎言,可以接受任何对妻子有帮助的建议,可以为了她得罪自己的母亲。你说那傻瓜戴了绿帽 子还被蒙在鼓里去为他老婆的风流帐买单呢!真的吗?你去看艾玛接到24小时内必须得付清欠款的票据后去找勒合的那一段,其中勒合拿出一张欠款对艾玛说:你 真以为那个可怜的老实人什么都不知道?
  我认为莫名其妙的帐单和妻子怪异的行为肯定会引起他的怀疑,我猜他只是不愿意相信,不愿意打破他笔直的人生道路,更不愿意动摇艾玛在他心中的 位置。即使现实摆他眼前他也没有想过去责骂艾玛,他愿意陪她共同承担一切(公务人员来清点财产的时候他表现的很平静,只是默默的在烤火,你不能说这时候他 还什么都不知道,更多的可能是他什么都已经准备好了,除了妻子的自杀)。
  我相信,这是简单,执着,美好的爱。
  对于艾玛服毒死亡的过程夏尔的悲痛可想而之,可是有一个细节却叫我看的真心难过:我要她下葬时穿结婚的礼服,穿白缎鞋,戴花冠。头发披在两肩。要三副棺木:橡木的,桃花心木的,铅的。不要对我讲了,我会挺的住的。她身上要盖一条绿色*丝绒毯子。请照办吧。
  你要知道,这时候夏尔已经差不多破产了。
  但这就是艾玛眼中呆板冒傻气的丈夫对她自己最后的浪漫的爱,最爱自己的人怎么会不了解自己呢?
  只是艾玛说:爱=奢华物品+浪漫+爱
  只是在讲究利益的现在,欲|望膨胀的眼中,我们说:爱≠爱
或许您还会喜欢: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魔山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一《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九二九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评论界公认的事实。二关于托马斯·曼,我国读者并不陌生。 [点击阅读]
1973年的弹子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有一段时间——10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自己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点击阅读]
24个比利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序言本书叙述的是一则真实故事──威廉.密里根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他不像精神病或一般小说上所记载的其他多重人格病患一样使用杜撰的假名,从被逮捕到被控诉开始,他一直都是争论性的公众人物。他的面孔出现在各报章杂志的头版和封面上,心智检查的结果不仅出现在夜间电视新闻节目,更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全世界。 [点击阅读]
ABC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在我的这本记叙性的书中,我摒弃了常规,仅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亲自处理过的一些案件和勘查过的现场,而其它章节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写的。我希冀读者相信书中的情节是真实的。虽然在描述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及感情上过于细腻,可是我保证,这都是我当时精细的笔录。此外,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还亲自对它们进行过校对。 [点击阅读]
H庄园的一次午餐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埃莉诺·凯瑟琳·卡莱尔,您被指控于本年七月二十七日杀害了玛丽·杰勒德。您是否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埃莉诺·卡莱尔笔直地站立着。她那傲然高昂的头、生气勃勃的蓝色眼睛使人惊讶。她的头发像煤炭一样乌黑。修剪应时的眉毛形成两条细线。法庭笼罩在一片沉闷而紧张的寂静中。 [点击阅读]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0
摘要:正文第1节:春天(1)春天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有间屋子的门楣上摆着一排漂亮的镜框,里面全是猫的照片。再往屋里一看,从左面墙开始,隔过中间窗户,一直转到右面墙的一半,又挂了快一圈儿猫的照片,我懒得去数多少张了。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有的猫不理睬我,有的猫死盯着我。整个房间就像个佛龛,令人窒息。我呆呆地站在门口。"这围脖真好看哪。 [点击阅读]
一朵桔梗花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1.一串白藤花序幕花街上,点着常夜灯。如今,连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可是大正(注:日本年号,1911-1926)末年,在那个伸入濑户内海的小小港埠里,有一所即今是当时也使人觉得凄寂的风化区,名字就叫“常夜坡”。活了这么一把年纪,到如今还常常会想起那整晚点着的白花花、冷清清的灯光;奇异的是每次想起,它总是那么凄冷,了无生气。 [点击阅读]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阿里阿德理-奥列弗夫人在朋友朱迪思-巴特勒家作客。一天德雷克夫人家准备给村里的孩子们开个晚会,奥列弗夫人便跟朋友一道前去帮忙。德雷克夫人家热闹非凡.女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进进出出地搬着椅子、小桌子、花瓶什么的.还搬来许多老南瓜,有条不紊地放在选定的位置上。今天要举行的是万圣节前夜晚会,邀请了一群十至十七岁的孩子作客。 [点击阅读]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死者引导我们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醒来,寻求着一种热切的“期待”的感觉,摸索着噩梦残破的意识。一如咽下一口要以烧着你五脏六腑的威士忌,这种“期待”的感觉热辣辣的。我心中忐忑,摸索着,企望它能切实重返体内。然而这种摸索却永远都是徒劳枉然。手指已没了气力,我只好将它们并拢起来。分明觉出自己全身的骨肉都已分离。迎着光亮,我的意识畏葸不前,这种感觉也正转化成一种钝痛。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