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哈佛女孩刘亦婷 - 第十一章在美国一流中学取经 (二)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电脑课、小老板、小黑客
  兰登学校的电脑课也值得一提。实际上,它反映了美国很多中学电脑课的教学水平。
  在国内上电脑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的内容太浅。一旦面临实际应用,所学的知识老是不够用。幸好老爸对电脑很熟悉,经常帮我临时补课,热炒热卖。
  国内许多中小学,由于电脑硬件设备和师资条件受到的限制都很多,教学的内容就不得不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一般只能教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比如,TrueBASIC程序设计、DOS操作系统、FOX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WPS文字处理等等。
  看看这些课程就可以发现,我们中学电脑课的思路是放在“应用”,是“肖规曹随”式的学习。这不是不必要,但是却让人感到缺了点什么,让我们的电脑课面对今天高速发展的电脑技术,显得内容太少太浅太不够用。
  国内的学生,只有在上电脑课的时候才有机会操作电脑,每周的电脑课程又少,累计上机时间也就太少。这样一来,即使到大学阶段,多数学生对电脑操作也很不熟悉,更别说深层次的应用和创造了。
  我在兰登学校和圣安德鲁学校都看到的,是另一幅景象。
  它们的电脑室里都摆放着数量相当多的电脑,而且全部是开机状态,任何人一坐下来,马上就可以用。无论我去得多么早,走得多么晚,情况永远如此。不少学生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像一个小巧的手提箱,拎在手里走来走去。那种随时随地都可以坐下来工作的感觉,确实很爽!
  每个圣安德鲁学校和兰登学校的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私人的E-mailaddress(电子邮件地址),使他们能十分方便地跟哪怕远在天边的另一个网上地址互相联系,信息的传递,只在片刻之间。我到圣安德鲁学校的第三天,也得到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在一台装有Linux操作系统的电脑上,我立刻用这个地址给远在国内的爸爸妈妈发了一个简短的邮件,而且几个小时以后就收到了他们回复的电子邮件。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发E-mail。
  我的美国同学们平时都很少用笔,以至于有些同学身上平时根本就不带笔。电脑就是他们的笔,做完作业,用打印机打出来,就可以交作业了。到了高中阶段,美国学生的家庭作业多起来了,经常要在晚上搞到睡觉前才能完工。这些作业都都需要在电脑上完成,经常需要到因特网上去查资料。
  我离开美国前夕,不少美国同学送给我写着祝词的贺卡,字迹都不大美观,原因是他们常年用电脑做作业,写字的机会少,跟他们的上一辈人比起来,字都写得不大漂亮,但电脑操作却非常熟练,很多美国的父母,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电脑老师的。
  美国的在校学生,无论小学、中学、大学,上因特网漫游一律免费。我想这不是为了炫耀美国社会的雄厚财力,而是在实施一项有深远意义的重要措施。一代以因特网为课堂的自由驰骋的莘莘学子,必然更容易具备更深厚的学识,更敏锐的眼光,更宽广的胸怀。
  兰登学校电脑课的内容比我们所学过的深得多!
  在他们的教学内容中,除了一般的硬件知识和常见的操作系统平台软件以外,还包含了掌握BorandTurboPascal这样的课程。这是一种目前应用很广的程序设计高级语言。兰登学校用两个学期的时间来教会学生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上掌握这种语言。很多学生拿到了这根“拐杖”之后,就能够自己编写较复杂的程序,充分发挥自己在电脑面的天赋了。
  这样看来,美国中学电脑教育的的思路,是放在“创造”二字上。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几年前,大名鼎鼎的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曾在东海岸的波士顿举办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展览会、展览会的开幕式上,苹果公司的总裁亲自担任主持人,并郑重其事地邀请了两位嘉宾为展览会的特邀贵宾。这两个人,一位是在因特网上赫赫有名的网景(NETSCAPE)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出人意料的是第二个人,他居然是一位年仅12岁的小学生,名叫格雷·迈勒尔 (GreyM.Miller)。据说当时年纪小得连乳牙都还没换齐。
  可是这位小学生却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花了20分钟时间,当场向大家演示了自己用苹果电脑开发的教育软件:
  ——种子撒落在大地上,阳光明媚,接着就是风的吹拂,雨的滋润... 于是,种子发芽了,长高了。接着又是一片阳光,一阵风雨,花蕾绽开,果实孕育... 大自然显示出勃勃生机。短短20分钟的演示,他熟练的操作,漂亮的画面,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而又童趣十足的解说词引起了满堂笑声,阵阵喝彩。
  结果在这次盛会的开幕式上,小迈勒尔成了灿烂的明星,享誉全球的网景公司副总裁反而变成了他的陪衬。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苹果公司的总裁把一台最新型的苹果电脑赠送给小迈挨勒尔作为礼物。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迈勒尔自己也是老板——他已经成立了一家销售自己开发的游戏和教育软件的公司,手下还雇了几个跟他差不多大的孩子为帮手呢。当年,比尔·盖茨15岁就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小迈勒尔会成为明天的比尔·盖茨吗?
  如果说小迈勒尔是一颗早慧的硕果,那么,美国的电脑教育的总体高水平就是无数硕果得以长成的肥沃土壤。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和科技实力,美国政府下了不少工夫来推进着电脑和因特网在教育中的应用。最近的两个规模宏大的目标,一是实现每个学生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以让很多美国学生从此告别纸张印刷的教科书和笔头作业,进入一个无比绚丽多彩的电子课本、软件教学时代。二是让全国的每一间教室都与因特网相连接,让每个美国学生都能从无比丰富的网络世界中获取知识,开发智力。这两个目标的实现,肯定会对美国教育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作用,并大大推动整个美国的发展。
  跟他们比较的结果,确实会让人产生出很强的危机感。
  在这片电脑教育的沃土上,美国不仅已经产生了一批像微软的比尔·盖茨这样的电脑业巨人,而且可以预料,它必将对美国的高科技产生更大的推动力。其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定不少。
  美国最近发生的一次电脑黑客入侵事件,也很有意思。那是一次年轻的电脑黑客对软件业巨子比尔·盖茨的电脑入侵。
  美国的电脑黑客总是“英雄出少年”,小小年纪,就往往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案,一会儿破坏白宫的网站,一会儿又破解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的绝密指挥系统。再不就挖空心思,编出几个闻所未闻的超级病毒,开发几个窈取他人机密的专用黑客软件,搅得天下不得安宁。年龄小,掏大乱,这已经成了一条“黑客第一定律”。这是因为,美国的法律对未成年人电脑犯罪的惩罚特别轻,起不到法律的威慑作用。于是小黑客们不干则已,一干就肆无忌惮,越轰动越带劲。
  前不久,一名美国科罗拉多州18岁的电脑黑客,在家中闲得无聊,便以侵入因特网的网站取乐。当他侵入一家信用卡公司的网页时,竟然发现了全球首富比尔·盖锁的信用卡资料。这名自称为“库拉多”的电脑黑客大为得意,在窃取盖茨的信用卡资料得手之后,随手就把这些资料放上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附属的一个向因特网用户提供个人网页的网址当中。他所公之于众的资料中,不仅包括盖茨的信用卡号码,还包括信用卡钥匙——一密码。不法之徒看到之后,一定会喜出望外,很乐意利用这些资料从盖茨的大钱袋中狠狠地捞一把。
  “库拉多”为了炫耀自己破解密码的本领,在因特网上公开宣称,他已经窃取了至少5000名顾客的信用卡资料。而且宣布,它将在未来两天之内,把另外一千人的信用卡资料公之于众,放到网上任人翻看。
  “库拉多”还在网上谈天说地,他说自己大量窃取他人的信用卡资料,纯粹是出于无聊,而不是为了敲诈别人的钱财,言下之意是说,他还不能算一个坏孩子。
  当这些涉及到许多美国人经济命脉安危的资料在网上公开之后,一些有正义感的人迅速拨通电话,把情况告知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该公司职员得知消息大为恐慌,忙不迭的关闭了这个网站。
  这是微软公司在近半年内遇到的第二件尴尬事件。半年前,该公司向因特网用户提供电子邮件服务的Hotmail也曾经被黑客入侵,并窃取了数以千计用户的个人资料。随后,微软公司曾经宣布,已经安装好因特网上最安全的密码,来对付黑客的捣乱。谁知,这一次黑客竟公然把黑手伸到了微软公司大老板的钱袋中来了。
  黑客的活动当然令人厌烦。但是,在少数黑客恶作剧背后,我们仍然能够看到,美国青少年熟练应用电脑的能力和自如地驰骋于因特网上的扎实功底。这种深厚的潜力,对美国未来发展,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不合格就关门一一美国也要搞“教改”
  美国人对他们的教育,并不觉得满意。首先是对那些位于大城币低收入阶层居住区的公立学校,就经常可以听到抱怨和批评。这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校园风气,从最近发生的一位美国母亲为自己3个女儿转学的事里可见一斑。

  2000年2月,美国著名汽车城底特律的《底特律新闻报》登了这样一则报道:
  有一位44岁的美国妇女,名叫蜜莤,戴莉,她的三个女儿,分别在底特律市区三所不同的公立学校读书。大女儿,16岁的詹妮在亨利·福特中学上高中;12岁的女儿狄娜,在同一城市的卡菲中学读书、九岁的小女儿梅赛德斯,在当地的艾莫森小学读书。前不久,由于对这几所公立学校校风和教学质量忍无可忍,这位境况并不富裕的戴莉,把自己的大女儿转到了底特律郊区的一所教会学校——一索斯菲尔德救世军学校读书,这样在她微薄的工资中,一年要花掉一万多美元的学费。另外两个女儿也分别转入了底特律郊区富裕地区的公立学校,这些地方的公立学校教学质量比城市里明显好得多。
  这位烦恼的母亲抱怨说:“我现在简直被这套公立学校的教育体制搞得焦头烂额了!我的女儿们一点也没有受到合适的教育。她们在这些学校里,除了玩,还是玩,分心的事太多了”
  戴莉是当地一所社区学院的一名职员,为了让自己不至于被淘汰,她同时还在学院里读书。这次三个孩子的转学,使这位可怜的母亲损失惨重。除去为大女儿花掉的高额学费之外,她还不得不放弃了对心爱的二女儿和三女儿的监护权。她含着眼泪向法院申请,由自己的姐姐当孩子们的监护人,以便让孩子们有机会到城郊富人居住区比较像样的公立学校上学。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她还不得不起早贪黑,开着她那辆老掉牙的破旧的汽车,奔波于自己工作的社区学院和孩子们的学校之间,那份滋味真是令人伤感而无奈。
  即便是这样,这位当妈妈的也丝毫不感到后悔。看到女儿们已经在学习方面明显比原来努力了,她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不光是她再这样看,就连女儿的老师们也都支持她这样作。
  据了解,大中城币低收入区的这类公立学校数量,大约占整个美国公立学校总数的一半左右。即使状况较好的中小学,也存在着自己形形色色的问题,造成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标准。
  有人说,从六十年代起,美国的教育实际上走了一条轻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弯路。使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落后于欧洲和日本。这种状况和美国教育的其他弊病,已经引起了美国社会广泛的关注,也正在采取改革的措施。
  2000年元月,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报道说,有近半数的美国州长和企业界、教育界的领袖级的人物共114人,最近达成了在全国下一阶段进行教育改革的计划。他们在这次最高级别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呼吁各州把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素质、为所有学生创造平等的提高机会,和使学校对教育结果负起责任来”等计划上。
  对美国的学校来说,这些重要的人物实际上就是他们的“财神爷”,因为他们所领导的政府、公司和组织为公立学校提供了90%以上的经费、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他们的看法和举措,也就对美国的公立学校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而他们对美国教育最强烈的看法,就是现有的标准定得太低了!
  为了让美国的学生们能达到更高的标准,“财神爷”们挥舞着钱袋子,提出了一项又一项具体要求和具体措施:
  首先是进行高级别的统考。美国的大部分学校除了在学生升大学时,要参加 ETS等考试机构举办的 SAT等标准稍高的全国统一考试以外,其他各年级的考试都缺乏统一标准,有时不免失之于宽松,误人子弟。这次教改会议认为,各州应当通过州一级的考试来确定学生和学校是否达到标准,而不能只由各校自定标准,造成良莠不齐。按我们的习惯来表述,美国人是打算以省一级的统考为标准,来推动学生曾遍达标。
  其次是对学校的主体—一教师,加大“物质刺激”的力度。为了提高教师素质,他们主张建立“工资竞争机制”,对优秀教师给予额外的报酬。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达到所需的成绩水准,他们主张采取以下行动:要求在中学以前教授代数和几何;确保学生学习过州级测试要求的科目;
  还有一条是给差生“开小灶”,对需要特别帮助的孩子提供业余辅导,帮他们学习达标。如果教师不足,就动员志愿人员来帮忙,还要拿出钱来,为志愿辅导教师提供交通便利。
  实行“分数与经济效益挂钩”,也是一条重要的措施。为了加强“成绩责任制”(就是根据学生考试的分数,来决定学校基金分配数额及教师工资高低)的效果,财神爷们还主张对成绩突出的学校给予经济或其他奖励。
  那些成绩差的学校,教职工们面临的不光是经济损失,甚至可能丢掉饭碗、如果成绩不能达标,对那些差生人数“超标”的学校就会采取“介入教学”,让忍无可忍的学生父母们出面干涉学校的教学。再不行,就干脆把学校关掉,让那些屡屡误人子弟的老师和学校官员们尝尝失业的滋味。
  美国的教育改革计划,使我不禁思索起中国教改的一些问题:
  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是应该“跟踪”国外某些现存的(同时也许是不完善的)教育模式,还是应该博采各国之长而避其短,跨越式地建立起先进适用的中国教育模式?
  分数,是衡量掌握了多少知识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需要革除的应该是光讲分数不重其他素质的倾向,还是分数本身?我们究竟应该把分数当成多重的珐码,才能使教育的天平保持平衡?
  竞争,是调动学校、老师和学生前进的一根重要杠杆。我们需要防止的,究竟是过度的不良竞争,还是竞争本身?我们应该在中小学的校园里设置哪些必要的竞争,才能使我们的校园里充满活力,张驰有度,却不会为那些微不足道的锱铢之利而疲于奔命?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问题不少,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也有自身某些长处。我们的中小学校园里需要怎样的制度和措施,才能保证中国教育原有的长处得以保持,原有的不足确实能够克服,而不致倒洗澡水时把孩子也泼了出去?各地那些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的著名重点中小学,将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雄风依旧,培养出功底依然扎实,素质优异的英才,使他们足以与伊顿公学和哈罗德公学这类世界名牌学校的学生比个高低?同时广大普通中小学也能培养出无数德、智、体真正均衡发展的、充满生机的未来中国公民
  兰登:奖励的“万花筒”
  在兰登学校的校刊《兰登新闻》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学生委员会主席丹尼尔·斯蒂芬斯获得了一年一度的校级《杰出成就奖》,这是由校长布莱德利先生亲自决定的... ”
  丹尼尔是全校上下公认的好学生,他品学兼优,有着出众的组织才能和多种其他才能,在兰登学校的学生中很有威望。这使我对兰登学校设的各种奖有了兴趣。我兴致勃勃地查阅了学生自办的校刊《兰登新闻》,看到了一串得奖名单:
  莫迪维与亨特,获得了哈佛大学与达特茅斯学院荣誉少年奖状。这是一项与学生综合素质有关的很有份量的奖,达特茅斯学院是与哈佛相接近的美国“长春藤”大学。
  查普曼获得了《增进协调者奖》,这是一项表彰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的奖,兰登校方认为,能使大家协调一致地工作,是有领导才能的表现,这样的孩子,说不定将来能做大事。
  克莉斯·莱恩获得了《公民奖》,这是一项表彰社会责任心的奖,与学习成绩也无关。
  亚当·马尔克斯获得了《活动奖》,这是一项表彰课外活动成绩的奖。
  查普曼和弗拉休两人,还共同获得了《道德规范奖》。这是一项与学习成绩无关,只与道德表现有关的奖。哪怕你什么本事都没有,能当个好人,也值得鼓励。
  后来,我在兰登获得校级奖励的名单上,还看到过下列各种奖项:
  《兰登学校父亲俱乐部公民奖》,是一项鼓励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奖项。
  《威廉·哈里森三重奖》,是一项奖励学生综合素质的奖。
  《哈夫·里德伯格毕业生学术成就奖》,这是为了奖励学习成绩而设的奖,这样的奖项在兰登学校只占少数。
  《达特茅斯读书俱乐部奖》,这是专为鼓励学生多读好书而设的奖。
  《哈佛大学普利策读书奖》,“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励,兰登学校设立这项奖,也是为鼓励学生们多读好书。
  《威廉·利姆斯中学运动奖》,设立它,是为了鼓励学生发展体育才能。
  《威廉姆斯·维斯低年级运动精神奖》。低年级的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跑不快,跳不高,有的学生还胆子特小。为了鼓励他们在运动场上放开胆子,重在参与,特地设立了这样的奖。
  以上这些,通通是学校一级的奖励,获奖者大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以上。如果算上在班级和年级得奖的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一定非常大。
  我很快就发现,兰登学校,当然还有圣安德鲁学校设立的各种奖项,跟我国中小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多元化的丰富色彩和大比例的覆盖面。而直接指向学业成就的奖项,占的比例却相当小。据说美国的绝大多数学校,也是这样。

  这样奖,那样奖,只要是能推动学生们努力向上的奖,校方都在变着花样地推出来。看来在兰登,不论你在哪方面有点小本事,又愿意比别人多努一把力,就总能找到得奖的机会,只要是有价值的才能和行为,总能受到赞赏和激励、在这样的环境里,有失败体验的孩子,一定少得多,相当多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很棒。怪不得美国学生做起事来,一个个总是显得那样自信。
  哪怕你什么本事都没有,也没关系,兰登学校获奖人数最多的一种奖,是《加里·马奎尔道德规范奖》,它的得主往往能在每年的校级奖励获奖者名单里占上一半。即使上帝没给你任何才能,认认真真当个有道德的好人,也一样会赢得赞誉。
  看来,兰登学校(和美国很多学校)的奖励方法,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呢。
  我品味着设立这项奖的用意,不禁拍手叫好。
  对比起来,我国中小学的奖励体系,对学生素质的激励作用,过于狭窄地集中于分数方面,而对其他素质的激励却重视得太少了。
  一个中国的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只知道努力学习能得到的最高荣誉是三好学生。
  “三好学生”虽说有三项衡量标准,可是由于身体好和思想好都缺少“硬指标”来衡量,实际上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学习成绩。一般情况下,只要分数高,别的方面还过得去,就能当上三好学生。所以,三好学生的荣誉评价系统,发挥着以各门功课的分数高低为中心的导向作用。
  其他经常使用的荣誉评价手段,不是在加强“分数就是素质”的倾向(例如各科目的竞赛获奖),就是难以与三好学生系列奖项相抗衡(例如道德品质、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较好表现,就难以获得真正有份量的奖项)。这种奖励体系单一化的倾向,实际上限制了多数学生其他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相当于让猫和狗都以捉耗子的数量来论成绩,只照顾了大花猫的成就,却埋没了小黄狗的才能。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的中小学校不妨也打破常规试一试。从校级到班级,设上一连串的奖项。想方设法让那些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孩子们,也能从老师或校长手中屡次接过那郑重颁发的大红奖状。让全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孩子,都体验过成功的喜悦与荣耀。这样的孩子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一定会走得更自信,更有光彩。
  法语课与《欧洲之旅》
  兰登学校上外语课,最大的特色,是把学外语与了解外国文化紧紧“捆”在一起。
  兰登学校共开了三门外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不管那一门外语,都必定有一段时间专门讲授有关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法语和西班牙语是两门主要的外语,介绍文化的内容之多,当然不用说。汉语,在兰登是开设不久的外语,即使如此,同样也穿插了许多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和当前情况的介绍。而且每年都有一批对中国有兴趣、选修了汉语的兰登学生,不远万里飞到中国,参观、访问、交朋友,身临其境地体味中国文化。接待他们的,就是我的母校——成都外国语学校。
  然而最典型的,还是为法语课专门安排的“兰登欧洲之旅”。
  每一年,兰登学校学法语的高年级学生,都有机会到法国去作一次为期一个半月的异国之旅。旅游的目的,一是到地道的法国语言环境中,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二是实地感受浓郁的法国文化气息。
  兰登学校在制定这个欧洲之旅计划的时候,特别使用了一个词Immersion----沉浸。这个词十分形象地说明了,美国学生到了法国,就应该像海绵一样,浸泡、淹没在法语和法国文化中,尽可能多地吸收原汁原味的法国文化。
  学生们一到法国,就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法语水平,就被编到几个程度不同的班里。法语学得不够好的,由美国老师教,便于随时辅导。基础好的,就由法国老师上课,便于深入掌握。
  兰登的学生们在法国期间,一部分时间是法国学校的课堂度过的,学习内容很广泛。法国老师会如数家珍地向美国孩子介绍法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法国音乐,甚至驰名世界的法国葡萄酒。生动的讲解。不时结合法国语言语法和词汇学习。让美国学生受益匪浅。
  下课以后,学生们还是在“上”法语课,因为身处法国,法语“课”就无处不在。
  兰登学校为每个美国学生,都联系了一个法国家庭。美国孩子就像法国家庭的正式成员一样,自然而然的跟法国人生活在一起: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逛公园、参观博物馆...
  所有这些法国家庭,都是自愿参加美-法学生交流计划的。先决条件之一,是这些家庭的大部分成员都必须会说英语。不过,不到不得已的时候,大家都不会开口说英语,宁肯让美国学生结结巴巴,比比划划地说法语。
  法国家庭的成员们,大都会非常积极地参加这项交流计划的活动。家里来个美国人,既能给生活增添不少情趣,又能让法国孩子们了解另一种文化,开阔一下眼界呢。每天,美国学生一回“家”,法国家庭的大人小孩就会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不用说,全是用法语:
  “杰克,今天又学了些什么?”“杰克,你想去卢浮宫吗?你可以看到好多有名的法国油画,还有罗丹的雕像。”“杰克,今天妈妈买了蜗牛,这是一道最好吃的法国莱... ”广泛而有趣的话题,不光能提高法语水平,还能了解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法国人。
  外出上街,也是计划内的重要的一“课”。法国的HostParents (东道主父母),会想方设法,把美国学生推到第一线。到咖啡馆点咖啡,到餐馆点法国菜,买单,给侍者小费,都是美国学生的联系机会、这可能一点也不轻松。咖啡馆里的咖啡名目繁多,每一种咖啡都要附加若干个动词或形容词才说得清。——“我要一杯黑咖啡,不放糖,但要加奶... ”
  法国菜肴,作为西餐首屈一指的代表,更是花样百出,稍微像样一点的餐馆,菜式动不动数以百计,真是难为了美国学生。
  每次进一次餐馆,就像参加了一场法国语言考试,不过却很有趣。这大概可以看作日常生活中的法语“小测验”。
  有的法国家长还把美国学生带到著名的菲彻斯考帕游乐园——这是法国最著名的游乐园,相当于美国的迪斯尼。但却不是为了玩耍游乐,而是要让美国学生经受更大的考验—一他们要求美国孩子去当一整天的导游,必须百分之百用法语:
  “托尼,瞧,那位先生是从外地来的,他还没有来过菲彻斯考帕,给他介绍一下好吗?”于是,美国来的托尼就不得不搜肠刮肚,用不熟练的法语向法国人介绍法国的游乐园。这样的导游工作,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一天下来,法语进步可不算小。这大概可以算作参加法语“大考”吧。
  还有的美国学生在法国的大街上忘了路,哪怕法国的家长就在身边,问路也是你自己的事。问完了路,还要为大家引路,左弯左拐,直到找到自己的家门口。
  兰登的欧洲之旅,正好碰上法国的国庆一一一7月14日的“巴士底日”。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就是在这一天攻占了巴士底狱。这一天的法国,到处都是飘扬的彩旗、燃放的烟花和欢乐的人群、美国学生们被一家家法国人请去做客,由于法国人天生热情好客,一道又一道法国大案常常吃得美国学生肚皮溜圆。这一天也是了解法国文化的绝好机会。
  交朋友,是《欧洲之旅》的又一个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和文化。40多天的朝夕相处,使美国学生和法国家庭很容易都会成为好朋友。如果法国学生还要到兰登学校回访,他们之间的友谊,就会更“铁”了。
  有的美国学生从兰登毕业了,进了大学,甚至以后到国外去工作了几年,仍然会跟他们的法国朋友继续交往,联系不断。
  美国民族,是一个有全球眼光的民族。美国的很多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总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了解美国以外的世界。有的是学校里就有印度孩子、海地孩子或日本孩子读书,或是美国学生自己就到法国、泰国或巴西旅游过。很多美国学生从小学或中学时代起,就已经积累了不少与其他民族打交道的经验。这种实实在在的“胸怀全球”,为美国以整个世界为舞台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世纪,中国人该怎样培养大量通晓世界事务的人才,这是一个大课题。也许,这也需要从外语课这样的小处开始着手?
  中美两国中学生素质对比
  我的访美活动即将结束了。美国老师和同学们主动为我用磁带录下了热情友好的临别赠言,还送给我许多小礼物,每个人都强调说:“这是我亲手设计制作的。”似乎不如此就表达不出惜别之情的真挚程度。这又一次让我感觉到,美国人对个人独创性的推崇已经到了深入骨髓的地步。
  回顾一个月以来的所见所闻,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美国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发达和富裕。这些方面,我在到美国之前,就已经有很多耳闻,到美国后也已经见惯不惊了。

  在长时间的回国飞行途中,我经常浮想连翩。纷乱的思绪最终被疏理成两个问题:这些物质上的成就是靠怎样的人创造出来的?这些人又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顺着这个思路,我把中美两国中学生的素质作了一番对比。尽管这种对比,更多的只是一些直接所见的印象。但我还是觉得把它们写出来,可能更有助于对素质教育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1,身体素质对比:美国学生占较大优势。
  体育是美国学校里的重要课程。每天下午两三点钟开始,兰登和圣安德鲁的学生就把时间都用到了运动场上。美国孩子,从小学开始,简直就是泡在运动场上长大的。大量的体育锻炼,加上合理充足的营养,美国学生大都长得“牛高马大”。就连女孩子对体育也十分热衷。体育好学习也好的学生,才最受同学们的推崇。
  身强体壮,就会精力充沛后劲足,往往也利于培养意志坚强,积极进取的性格。体育锻炼的好处确实很多。相反,一个身体赢弱,无精打采的孩子,意志力也容易受到损害。
  在我们的不少学校里,“豆芽菜”式的体型比比皆是。“小胖墩”式的身材也越来越多,但是,那种肌肉发达、动作灵活的运动员型学生,却很少见。而这在美国的中学里,却是十分普遍的类型。
  我很庆幸,十几年以来我的父母一直重视体育的功效。我也有几分遗憾,从小学到中学,锻炼的时间总嫌不够。
  如果每个中国家庭都把孩子的体育锻炼,看得像语文数学的分数一样重要,就给自己的孩子送了一份终身享用的厚礼。如果重视体育能成为每所校园里的“硬政策”,那就更会给中华民族的未来,铸造无数坚实的基石。
  2,独立能力对比:多数美国学生胜过中国学生。
  一方面,这是因为美国家庭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另一方面,美国学生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也非常多。自己动手,几乎成了与生俱来的习惯。
  不分担家务劳动的孩子很少见。不是操汽车,就是剪草坪。年级稍大的小学生,就可能当上了小报童,挨家挨户送报纸。钱虽然挣得不多,却从小小年纪就学着面对社会,独立处理问题。到中学阶段,好工变得更为常见。一到暑假,加油站、快餐店、超级市场,到处都有中学生在忙着干活。一个暑假下来,往往能挣两三千美元,这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笔大数目了。到了这个年龄,很多中学生都已经变得相当老练、自信了。
  相比之下,很多中国家庭的父母,往往把得到好分数看成孩子的唯一任务,其他一切家务事,就通通由父母包办代劳了。这可不是帮忙,而是剥夺了培养他们能力的机会。其结果,在几年前震惊全国的《中日下一代的较量》中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在内蒙古草原上的野外生存比赛中,我们中国的下一代因为父母的溺爱和娇惯输给了日本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培养出来的寄生依赖思想,是我们这一代致命的弱点。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何不从小多给孩子一点“放单飞”的机会呢?
  3,基础知识量对比:中国学生超过美国学生。
  从我所见到的情况看,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量,特别是数理化方面,多于美国学生。这是中国学生的重要优势之一、然而中国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却不如美国学生那样灵活主动,富有探索精神。
  这次访美期间,兰登学校的教学老师为我们安排了一场“国际数学友谊赛”。考题一共有10道,难度都在现有的教材之上。时间一到,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我们学校的高三的欧鹏做对了8道题。上海的高三学生任海云,十道题全都做对了,得了满分、再看美国学生,就连兰登学校最棒的数学尖子,也只做出了六道题,其他美国学生的得分当然就更低。
  我也接触到不少大陆留美的中国学生,他们大都勤奋努力,学习成绩优秀。但最有成就的学生,却不一定是分数最高的学生。因为成就不光来自考试的高分,更要靠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中国的教育改革,如果能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继续保持基本知识扎实的长处,那么,中国学生的素质将不再比欧美学生逊色。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美国人也正在反省他们的教育,认识到以前忽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造成美国的基础教育落后于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我父母认识的一位在美国留过学的日本女博士,就不肯把女儿送到美国读书,认为美国的中小学学得不如日本扎实。如今美国也要搞教育改革,弥补以前的漏洞。
  4、团队精神:中国学生不如美国学生。
  在美国学生口中,我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Teamspirit,意思是“团队精神”,说的是一个人与大家协同工作的能力或态度。一场蓝球赛里,如果哪个家伙为了自己出风头,老爱独自卖弄球技,连累大家输了球,他就会被大家一致斥为“没有团队精神”。
  体育和其他活动,都是美国学生培养TeamsPirit的课堂。
  无论是圣安德鲁,还是兰登,各种体育比赛一场接一场,一年四季,几乎每周不停。如果加上平时的训练,美国学生在运动队里度过的时间就是个很可观的数字。再加上各种广义的“运动队’——一戏剧小组、乐队、舞蹈队、唱诗班... 大概就很少有不具备团队经历的美国学生了。这对培养他们协同工作的好习惯,起了很大作用。
  把团队精神放大来看,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公民,都具有与他人紧密协作的习惯,就会减少许多内耗,产生许多生机勃勃的企业和团体,使整个社会更有活力。
  相对而言,中国的中小学生,由于长期以来习惯于独自面对书本和考卷,缺乏长期与同学紧密合作的经历,这就容易造成团队意识的淡漠,从而影响到他们日后在工作岗位上与同事“拧成一股绳”的能力,并可能产生各种不必要的内耗。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就不容易产生强大的“合力”。
  我们的中小学里,是否也有必要把“协作能力”列为培养目标之一,使“集体主义”的内涵变得更有建设性?
  5、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一美国学生一般强于中国学生。
  中国学生往往做事先考虑是否有章可循,而美国学生则显得更放得开。他们习惯于“只要没被禁止的,就都可以做”,玩起来花样百出,做起事来也较少有框框的束缚,敢想敢干,容易取得成功。
  6、人际交往能力—一美国学生大都比中国学生强。
  这是因为美国学生之间的交往机会特别多的缘故。首先是学校里的各种名目的社团多,活动也多。办校报、搞演出、体育比赛令人目不暇接。此外,美国学生也喜欢自己在周末搞各种聚会,生日Party之类。这位美国学生在交往时,往往比中国学生显得更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7、动手能力—一美国学生多数强于中国学生。
  他们在课内和课外,都有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不仅有课内的许多实验和操作项目可做,甚至到博物馆、展览馆参观,也有不少展品是允许孩子们去摸、去动、去操作的。美国人在家里也喜欢凡事自己动手干,于是孩子们从小习惯于自己动手,也就不足为怪了。
  8、刻苦学习的态度—一中美名校的学生差不多。
  在圣安德鲁和兰登这样的名校里,美国学生刻苦学习的态度跟我所知道的中国名校的学生相近。多数学生放学后,都要自学3-4个小时。但是,美国学生通常也比中国学生更注重对生活的享受。
  就我有限的见闻来看,中国中小学生在素质上还落后于美国学生。我真心希望这只是暂时的现象。既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我相信,离解决它的日子也就不会太远了。
  据我的观察,美国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靠的是合理的目标和有效的制度,对硬件的依赖程度并不算大,其大多数素质的培养方法,在我国的学校里也是能够实行的。例如,实行多元目标的奖励制度,大力加强体育活动,变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为启发和探索的方式,加强协作精神的培养,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心等等。
  同时,家长如果想当“有心人”,也不必一切都坐等学校来做。我的亲身经历说明,许多良好的素质,一样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出来。
  中国学生一点也不比欧美学生笨。从小学到大学,在很多美国学校里,华裔学生总是名列前茅。由于重视教育,美国华裔已经成为美国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族裔,超过了当初居于榜首的美国犹太人,更在日裔之上。在美国加州的硅谷,由于大量华人高科技人员的聚集,汉语已经可以成为很多硅谷公司的工作语言了。
  这样看来,只要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位既定的素质教育目标得以实现,我们的中小学里也一定能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学生来。
  一路走好!一路顺风!我为我心中永远是那样亲切的中国校园默默祝福。
或许您还会喜欢: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爱丽丝靠着姐姐坐在河岸边很久了,由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她开始感到厌倦,她一次又—次地瞧瞧姐姐正在读的那本书,可是书里没有图画,也没有对话,爱丽丝想:“要是一本书里没有图画和对话,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天热得她非常困,甚至迷糊了,但是爱丽丝还是认真地盘算着,做一只雏菊花环的乐趣,能不能抵得上摘雏菊的麻烦呢?就在这时,突然一只粉红眼睛的白兔,贴着她身边跑过去了。 [点击阅读]
爱情的海洋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序写于书前by楼雨晴当各位正式阅读这本书前,晴姑娘得把话说在前头,这本书依然不是言立冬的故事,如果你们有非言立冬不看的坚持,那么看到这里,你可以合上书了,可别大呼受骗上当,指控晴姑娘欺骗你们的感情哟!关于这一点,请原谅晴某人小小的任性,我也知道你们很期待言立冬,一再晃点,实非晴姑娘本意,很多事不是我能控制的嘛,当某些想法冒出头,那种感觉涨了胸臆,强烈得让人无法抗拒,不把它写出来, [点击阅读]
爱的艺术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前言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点击阅读]
牛奶可乐经济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引子为什么高速路边取款机的小键盘上有点字盲文呢?光顾这些机器的人大多都是司机,其中并无盲人。根据我的学生比尔·托亚的说法,取款机制造商必须给普通的街头取款机装配带点字盲文的小键盘,因此,所有机器都造成一个样子,成本更低廉。要不然的话,就要把两类机器分开,保证合适的机器安装到合适的地方。倘若点字盲文给看得见的用户造成了麻烦,那费这么大功夫也算物有所值,但它们并不碍事。话要从头说起。 [点击阅读]
王尔德童话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快乐王子的雕像高高地耸立在城市上空—根高大的石柱上面。他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明亮的蓝宝石做成他的双眼,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色宝石。世人对他真是称羡不已。“他像风标一样漂亮,”一位想表现自己有艺术品味的市参议员说了一句,接着又因担心人们将他视为不务实际的人,其实他倒是怪务实的,便补充道:“只是不如风标那么实用。 [点击阅读]
生命如一泓清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生命如一泓清水○俞敏洪生命如一泓清水,源头处没有一点污染,童年的我们无忧无虑,笑容灿烂,生活就像水晶般透明,没有任何苦涩的内容。生命如一泓清水,青年时的我们如乘势的水流,不希望有堤岸的存在。我们渴望像水一样流动,流出父母的怀抱,流离家庭的羁绊,流入一片陌生的天地,去寻找生活,寻找值得终生追求的事业,寻找真正的爱情,和我们所爱的人合二为一、终身相守,就像两股清水,融合得了无痕迹。 [点击阅读]
生命的重建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我写好了这本书,希望同你一起分享。这本书与我的另一本蓝皮小书《治愈你的身体》有一部分内容是重合的,那本书已经作为心理模式导致身体疾病的权威著作被广泛接受。在这本书里我安排了一个“会谈”(见第一章),就好像你作为一个客户来我的咨询室一样。如果你每天做书中列出的练习,在你读完这本书之前,你的生活就会改变。我建议你先将本书通读一遍,然后开始第二遍的精读,深入地做每个练习。 [点击阅读]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0
摘要:第1章前言这个世界,是有男女两种性别组成的,男女要相处,要相识、相知、相恋,还要结婚成夫妻,但是在很多时候,男人并不了解女人,而女人也不了解男人,于是,他们之间出现了很多沟通上的抑或是理解上的问题和矛盾,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男女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比如,男人和女人常常也有相同的词汇,但其含义却可能大相径庭。比如,大多数情况下,男人在摆脱一天的工作压力时不想交谈。 [点击阅读]
真爱没那么累,幸福没那么贵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苏芩,知名畅销书作家,著有《男人那点心思,女人那点心计》《20岁跟对人,30岁做对事》《官场红学》等十余部,作品销售过百万册;受邀为国内多家电视台、网媒、平面媒体特邀顾问,长期担任国内近80档电视栏目的点评专家、嘉宾。 [点击阅读]
短线交易秘诀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不管你是否觉察到,你一生都在交易商品。当然,你可能从来没有以期货契约的方式买卖过猪肉,但肯定曾经用自己的车子、房子或古董和别人交换现金或其他物品。就算你从来没有做过这些买卖,也一点有过用时间来交换金钱的经验,例如以老师、律师、水电工或管道工的身份赚钱。所以,你差不多早已是半个期货交易员了,只是自己从来没有觉察到罢了。当我们用时间来交易的时候,还要加上我们的技艺。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