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经典小小说 - 父亲的婚事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海风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5期通俗文学-情爱小说
  老父亲从乡下来,惯于粗门大嗓讲话的他竟忽然变得唯唯诺诺的,瞧他涨红了脸欲言又止的样子让我奇怪又好笑。我问他:“发生了什么天大的事儿,连本性也变了呢?”父亲说:“我想……办老伴了。”我凝视着苍老的父亲,知道这是他熬了几夜才熬出来的一句话。
  父亲的婚事是我一直挂心的。八年前,共同生活了半辈子的父母忽然吵闹得不可开交,似乎水火一般不可兼容,日子说什么也没法过下去。我们只好苦口婆心地两头劝,说你们一辈子苦巴苦业的都过来了,到老了该享福的时候,却为啥过不下去了呢?没有经济危机,也没有第三者插足,还有啥解不开的疙瘩……谁知任我们怎样劝都无济于事,二老吵吵闹闹依旧。我们担心,这万一气出个好歹来,岂不让我们悔恨终生么!就无奈地由着他们离了婚。原想当他们冷静下来就会重修旧好,哪知真就彻底地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想让他们复婚的愿望也渐渐地成为了泡影。
  八年来,父亲一直单身。
  我总觉得,让年过六旬的老人独自在乡下生活也不是个事儿,多次让他到城里来,他说不习惯,劝他再办老伴儿,他总是哼哼哈哈地敷衍我。今天他忽然想开了,让我颇感纳闷儿。我笑道:“那好,我们到杂志上登征婚启事。”父亲不好意思起来:“你邻居宋婶常来咱家,帮我洗衣缝被、炒菜蒸馒头,你琢磨是咋回事儿?”妻在一旁打趣道:“您老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宋婶在追求你呗!”父亲听罢,脸腾地红到了耳根。

  这办老伴是颇有学问的大事,若不慎找了个难缠的主儿,那老父亲的后半生可就水深火热了。我不敢马虎,立刻打电话给哥姐,准备开一个“打招呼”电话会议。事前,我预料到了大哥是铁杆儿的反对派,果然他一听就急眼了:“办老伴?快拉倒吧,都土埋半截的人了。那老宋婆还有个儿子没结婚,到时候还不得咱爸管么!再说,她的身体也糟糕,万一生病住院了谁管?这不是明摆着要咱们捡个妈养活么!”
  电话的那一头情绪激昂声音很大,幸亏父亲耳背没有听清,若不然,他的高血压病准得犯。父亲问我:“你哥什么态度?”我只得含糊其辞:“我们什么态度都无所谓,关键得看您的。”得到了子女的“批准”,父亲乐颠颠地回乡下去了。
  那几天我心里一直牵挂着放不下,或许是正处于非常时期的父亲满脑子装的只有宋婶,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甚至忙得连一个电话都没有打来。父亲家没有电话,我干着急也没办法。妻见我坐立不安的样子,建议我抽空回去看看。双休日的一天,我乘车赶往父亲所在的小镇。

  到小镇时已是万家灯火的黄昏。推开家门,看见父亲孤零零地躺在炕上。家里冷冷清清的,使我有种莫名的伤感。我想父亲一定是病了,就埋怨他为什么不告诉我。父亲说:“我没病,只是……我和你宋婶的事儿拉倒了。”我急忙询问原因,父亲黯然地垂下头,半晌不语。他犹豫了片刻才告诉我:是宋婶的儿子极力反对他们的婚事,她儿子的话是很难听的,他说:“老杨头有高血压病,没准会得脑血栓,您是嫌我们的麻烦少了,还怎么着?!”
  父亲在无意中听到这番话时简直气懵了。他的想法是:我的儿子都能通情达理,你一个没成家的毛头小子,怎么还挑三拣四的……
  我让父亲到城里住几天,也好散散心。父亲随我来了,但那几天,父亲总说他晚上睡不踏实。其实我已看出,城市生活对父亲而言只是一种煎熬。
  父亲急着要回去,临行时我百般叮嘱他,我说现在农村装电话也容易了,你装一部吧,联系起来方便。
  没想到,过了几天,父亲果真打过电话来,乐呵呵地说家里装电话了。末了又说,村里来了一个卖木耳的。我感到好笑,我说现在走街窜巷卖东西的人多了,一个卖木耳的有什么稀奇。父亲一听就急了,说:“你不懂,那人和我的年龄相当呢!”我强忍住笑说:“办老伴是好事,可你也不能太急了呀!你了解她吗?”父亲说,不了解咋能提这码事,关键是对方也觉得合适。

  说这话的时候,电视里正演《夕阳红》节目,看着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心里颇觉酸楚,就说,您如果觉得合适就处处看吧。我的理解使父亲很高兴,电话里他的声音似乎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这之后,父亲常常打来电话,甚至有时是在夜半更深的时候。从电话的往来中,我基本了解了父亲婚事的进展。
  父亲说,一天三顿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了。
  父亲说,他的被褥全拆了洗了。
  父亲说,晚上有人陪着说话了……
  正当我准备筹划父亲婚事的时候,不幸的事情猝然发生了。一个雨夜,父亲在打来的电话里已经泣不成声。他告诉我,他省吃俭用多年的积蓄被那个可耻的女骗子席卷一空了……
  一种不祥之兆猛地袭上心头。
  在那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严重的脑血栓病袭击了身心疲惫的父亲。当我们赶到时,父亲正举着他僵硬的右手,费力地比划着想说又说不出的许多话。
或许您还会喜欢:
繁花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 [点击阅读]
芙蓉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001婚礼中的插曲1林静站在巨大的落地镜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觉得有些陌生,不禁伸手抚触自己的脸庞。高挽着的头发,披着轻柔的婚纱,精致的妆容,有着一种妖冶的美,雪白的项颈装饰这耀眼的钻石项链,圆润的耳垂搭配着同一系列的耳环,巴黎空运过来的婚纱,镂空的设计衬托着她那姣好的身材,带着点妖娆。这是她吗?林静不禁在心底问自己。是的,是她,今天是她结婚的日子,而她就是新娘。 [点击阅读]
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章节:60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十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点击阅读]
金瓯缺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序写历史小说有写历史小说的困难。不熟悉史实,则不会原原本本地写成有条有理、丝丝入扣的文章。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就是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搜罗了大量的资料,用去伪存真、剔异求同的科研手法才理出一个线索来的,所以历史知识就是最基本的一个必要条件。 [点击阅读]
不省心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说实话省心(1)红也分怎么用:天安门城楼,红墙、红灯笼、红旗配金瓦白石桥就是端庄;天安门要改成绿瓦,插彩旗再配电镀桥栏杆儿那就没法看了,信不信由您前几日去潭柘寺拍摄,临近山门,路两边小竹竿东倒西歪地插满了红黄绿粉蓝各色彩旗,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把一个佛教圣地弄得跟窑子似的,全然不顾宗教的庄严和淡泊,欺负佛祖不会说话,只能坐大雄宝殿里生闷气。当然这也不能怪插旗的人,他还以为这是隆重呢。 [点击阅读]
你在高原
作者:佚名
章节:427 人气:2
摘要:《你在高原》包皮罗万象、精彩纷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各种人物和传奇、各种隐秘的艺术与生命的密码悉数囊括其中。它的辽阔旷远与缜密精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的强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激情”,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 [点击阅读]
北平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简介:1948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三年,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看似平静的北平城内暗流汹涌。国共两党决战之际,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少壮派,突然对涉嫌通共的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方孟敖委以重任,将其飞行大队改编为国防部经济稽查大队,前往北平调查民食调配物资的贪腐案,藉此打击以方孟敖的父亲、国民党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为核心的孔宋家族贪腐势力, [点击阅读]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我早在搬进这栋板楼之前,就听老流氓孔建国讲起过朱裳的妈妈,老流氓孔建国说朱裳的妈妈是绝代的尤物。我和朱裳第一次见面,就下定决心,要想尽办法一辈子和她耗在一起。十七八岁的少年没有时间概念,一辈子的意思往往是永远。 [点击阅读]
夜幕下的哈尔滨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清明过去,谷雨快到了。可是哈尔滨的夜晚,还是凉风扑面,寒气袭人。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真让人担心,那经过严冬酷寒,朔风吹打,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会再被这塞外风吹刮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夜越来越深了,热闹的哈尔滨站前,南来北往的人流早已断了线,通往道里、道外、南岗、马家沟的电车也没有几个乘客了。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