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人类群星闪耀时 - 第十六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十六章
  列宁的思考与探索
  尽管过着凄苦的流亡生活,列宁对改变祖国命运的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从未停止。
  从1907年被迫第二次流亡海外开始,列宁先后旅居日内瓦、巴黎、伯尔尼等地,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1916年初才结束。此时,列宁迁居苏黎世,成为修鞋匠卡墨列尔的房客。
  一年多来,列宁一直是苏黎世图书馆最准时、最忠实的读者,但1917年3月15日,图书馆的管理员意外地没有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个熟悉的身影仍然没有出现,并且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后来我们知道了事情的原委:那天,列宁在去图书馆的途中,从一位俄国朋友口中得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俄国革命爆发了!多少年来,列宁连做梦都在盼望的事终于实现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过,这的确是事实。
  震惊、激动之后,他一刻也不停地奔赴苏黎世湖滨的报亭买了一份报纸,如饥似渴地阅读令他欢欣鼓舞的消息。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再也没有做过苏黎世图书馆的读者,而是不间断地在报亭和报馆门前等候最新的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消息不断被证实,也越来越振奋人心。最初只是一些不确定的传闻,比如俄国发生了宫廷政变,并更换了内阁。接着便是准确的消息,如沙皇退位,俄国成立临时政府;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下,趁政府召开议会之际发起浩浩荡荡的示威游行活动;临时政府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被迫采取一些革命措施;政府无条件赦免政治犯等等。列宁穷其一生,不就是为了这些变化吗?
  在漫长的20年里,他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做过隐秘而危险的地下工作,逃狱后被监禁在寒冷的西伯利亚,甚至流亡海外。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他都从未动摇实现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为此他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着。现在,这一切全都成了现实。那些为革命捐躯的勇者,那些在世界大战中丧失的数百万条人命,那些为这一天的到来不遗余力的人,终于换来了一个自由、平等、和平的新国家。
  从俄国传来的好消息鼓舞着列宁和其他俄国流亡者,日内瓦、洛桑、伯尔尼的数百名流亡者忍不住欢声高呼。从今以后,他们再也不用四处躲藏,再也不用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看到自己魂牵梦萦的亲人。在俄国的报纸上,高尔基真切地呼唤:“同胞们,回家吧!”
  这不正是所有流亡者梦寐以求的吗?多少年的苟且偷生,多少年的提心吊胆,他们终于自由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强烈激动:“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但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没过几天,他们就惊讶地发现这个所谓的革命,并不是他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只是戴着革命面具的伪革命,压根就不能称之为革命。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两国为了阻止德国和俄国结盟,大力干涉俄国内政。他们策划了一些行动,不仅利用俄国人民对沙皇的憎恨,成功地推翻了德国支持下的沙皇的统治,还企图将俄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很明显,革命并不是为了帮俄国人民建立一个“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国家,而只是一些主战派和帝国主义列强除掉眼中钉的权宜之计。并且,列宁一行人很快发现,祖国并不欢迎他们。
  为了表现俄国的自由度,笼络人心,掌控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热烈欢迎温和派社会主义者回国,因为温和派绝对不会对他们的主战方针有任何异议。温和派的领袖普列汉诺夫从英国回国时,送别仪式和迎接仪式都非常隆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代表人物托洛茨基在内的所有激进分子都被迫滞留哈利法克斯,禁止越过国界线一步。
  自由派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以防止列宁和他的同伴们回到俄国。他们清楚地知道,列宁一行人是坚定的革命主义者,一旦他们回国,就一定会为摆脱俄国的附庸国地位掀起轰轰烈烈的真正的革命,这是那些心怀鬼胎的革命投机者和帝国主义列强最害怕的事。
  因此,所有协约国都同仇敌忾,他们在各自的边境线上布下天罗地网,禁止所有第三共产国际齐美尔瓦尔得会议的与会者经过,包括列宁在内。虽然困难重重,但列宁仍然心存希望,接连向彼得格勒拍了好几封求助电报,却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实际上,这些电报不是被半路拦截,就是被原封不动地搁浅,根本没人看过它们。或许苏黎世的人民不知道列宁对于俄国革命,甚至世界革命来说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俄国人民却非常清楚,只有列宁才能为他们带来胜利的希望。而他的对手们也很清楚,列宁这个强悍、顽强的革命者将会是他们最致命的威胁。
  在临时政府的极力阻挠下,革命者们一筹莫展。这么多年的流亡生活,不仅没有消磨他们坚定的信念,反而增加了他们必胜的信心。在伦敦、在巴黎、在维也纳,他们曾无数次举行会议,共同商讨俄国的革命方略,讨论革命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十几年如一日。
  俄国革命的总体脉络,几乎耗费了列宁一生的精力,后来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一个成熟的构思终于出炉了。遗憾的是,他却无法付诸实施,被迫滞留瑞士。此时列宁的处境就像德国元帅兴登堡:在长达40余年的时间里,兴登堡率领德国力克俄国,骑在它的头上作威作福。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位战功卓越、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却无法再到战场上挥洒自己的激情,只能老老实实地在家里观战。列宁和兴登堡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最熟悉俄国革命的人,却不能亲自指挥革命,只能万般无奈地望洋兴叹。

  纵然心急如焚,列宁却想不出任何可行的办法。在急切和焦虑心情的共同作用下,一向冷静的列宁也做起了白日梦:乘飞机越过德国和奥地利回国;索性潜逃;写信到瑞士,再伪造一张瑞士护照;假扮哑巴,在接受边境工作人员盘问时一言不发……如果是在平时,就连列宁自己也会取笑这些不着边际的想法,但穷途末路的他实在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梦终归是梦,总有醒来的一天,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列宁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尽快回到俄国,亲手点燃革命的导火索;发动一场名副其实的彻底的革命,解放自己的祖国,拯救自己的同胞。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最终他决定铤而走险。
  伟大的决定
  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做伟大的决定,这个超凡脱俗的决定再次证明列宁无愧于伟人的赞誉。
  从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意大利、法国、德国和奥地利将瑞士环绕其中,列宁要想回国,就必须穿过其中任意一个国家。从革命信仰来说,列宁是一名激进的革命者,是协约国的公敌;从国籍来说,列宁是一名俄国人,而俄国是同盟国的死敌,绝对不可能取道德国。与法国对俄国的仇恨程度相比,德国要强烈得多。但令人意外的是,德国却多次向列宁表示所谓的“友好”,这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德国一定另有所图。
  实际上,德国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当时,德国急于想取得战争胜利,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在美国宣战之前与俄国结成军事同盟。而列宁回国后,势必在俄国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这对牵制英法及其操控的傀儡政府的力量,减少德国在战场上的威胁有利无弊。对德国而言,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一举多得!
  但列宁有自己的顾虑:他曾经多次抨击德国的威廉皇帝,现在却要冒险和他谈判,甚至向他求助,这完全不符合人们惯常的道德观念。一般来说,尤其是在战争期间,两个敌对的国家中的任何人经过官方批准后合法进入敌国境内,无论他的目的是什么,无论他到底有没有叛国行为,一律以叛国罪论处。也就是说,只要列宁迈出了这一步,不仅他个人的名誉将毁于一旦,还会祸及整个布尔什维克党和他的事业,后果不堪设想。到那时,他将背负通敌叛国的千古骂名。再者,列宁回国的条件就是掌握俄国大局后与德国签订停战协议,这将使协约国群起而攻之,而俄国的和平之路将更加难以实现,这同样会使他遭到俄国人民的唾弃。
  综合种种因素,取道德国看似弊大于利,因此当列宁宣布他有可能接受这个建议时,布尔什维克党内一片哗然,几乎所有的人都坚决反对。
  在他们看来,这条用列宁自己和党的名声做赌注的道路无疑是一个下下策,非常不明智。撇开一向敌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温和革命者不说,就连那些与列宁志同道合的战友们也疑惑不解。当时,瑞士已经开始与俄国谈判,将以交换战俘的方式送俄国革命者回国。这个办法既合法又能获得人们的理解,不是一举两得吗?但列宁清楚,这条路虽然是阳关大道,却遥遥无期。因为这样一来,俄国政府就能对他们的行踪了如指掌,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挠他们回国。到那时,回国就彻底成了一个泡影。
  而对俄国而言,一分一秒都非常重要,哪怕耽误一秒也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即使所有人都坚决反对,列宁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他要回国,取道德国立刻回国!
  在崇高的俄国革命事业面前,列宁将个人的荣辱得失抛到脑后,即使是被定为叛国罪,他也在所不惜。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超凡的胆略,答应了德国政府的要求。
  从这一刻开始,列宁就知道自己的任何举动都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的轰动,他一定会遭到最激烈的抨击,因此只有让所有的事情都透明化,才能证明他的爱国之心。
  受列宁之托,瑞士工会书记弗里茨?普拉廷到德国与其公使谈判。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身材矮小、欧洲人闻所未闻的流亡者竟然在谈判中表现得不卑不亢,态度也异常强硬。
  德国人认为,列宁如此坚决一定是对自己的将来志在必得,但实际上只有列宁自己才知道,他完全是为了维护同胞的尊严。尽管有求于人,他也没有摇尾乞怜,而是义正词严地提出条件,并且再三强调他的条件不能更改,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德国政府必须答应他们的一切要求,如他们所在的车厢具有特权,不准检查护照和行李,所有俄国乘客必须自付旅费,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让乘客下车等,他们之间的交易才能生效。
  从4月5日开始,德国就陷入了与美国的战争之中,战争形势对德国非常不利。让列宁尽快回国,牵制英法两国的力量是德国唯一的选择。因此,德国政府的代表鲁登道夫很快就答应了列宁的所有要求。不过后来,我们并没有在鲁登道夫的回忆录里看到关于此事的只言片语,他对这件不仅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并对他个人也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只字未提。
  协议签订得非常匆忙,列宁趁机钻了一个空子,将一些细节写得模棱两可,这才拯救了同车的奥地利人拉狄克。即使德国公使发现了他们的秘密,也来不及修改了。4月6日中午,列宁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1917年4月9日下午两点半,一群衣着破旧的俄国人兴高采烈地走向苏黎世火车站。他们共有32人,有男人、妇女和小孩,全都提着一个很轻的箱子。在这群貌似普通的人之中,却有日后在世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是列宁、季诺维也夫、拉狄克等。
  在列宁与德国达成协议后,俄国政府随即宣布,所有经由德国回俄国的人,全都以叛国罪论处。因此,列宁一行人签署了一份文件,接受了协议上的一切条件,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签订这样的协议需要超常的胆识和勇气,之后他们毅然决然地迈出了这决定俄国历史,改变世界历史的一步。
  他们一路非常低调,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就连敏感的新闻记者也没有嗅到一丝气息。熙熙攘攘的火车站里,来送这几个潦倒的流浪汉的人却寥寥无几。在送行的人之中仍然有人抱着一丝希望劝说列宁,但“冥顽不灵”的列宁主意已定,不再更改。
  从3点10分火车启程的那一刻开始,世界历史已经在无声无息中发生了变化。
  炸毁时代的列车
  当这辆载着俄国全部希望的列车驶进俄国火车站时,迎接列宁的是巨大的人潮和热烈的欢呼声。随后,这个流亡归来的人发表了自己归来后的第一次演讲,不久,“震撼世界的10天”开始了。
  就像一枚威力巨大的炮弹一样,火车火速开往俄国,迫不及待地想把那个旧世界炸得粉身碎骨。事实上,威力巨大的炮弹在这次世界大战中并不少见。在几百万炮弹的轰炸下,整个地球上空都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但纵观近代世界史,任何炮弹都不敌这列封闭的火车,因为它载着20世纪最令资本主义世界不寒而栗的、意志最为坚定不移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这列火车的路程之远,威力之大,堪称世界历史之最。它从瑞士出发,穿过德国全境,最后抵达俄国的彼得格勒,誓将那个惨无人道的帝国炸得灰飞烟灭。
  在俄国人所在的车厢里,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32名俄国人外,还有两名奉命护送他们回国的德国军官。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两名德国军官在地板中间画了一条“三八线”,双方互不侵犯,一路上倒也相安无事。
  但当火车抵达法兰克福时,这种相对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当时,几名德国士兵获悉俄国的激进分子在列车上后都争先恐后地赶来一睹他们的真面目;几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士想与这些“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切磋,但遭到严词拒绝。这是个非常敏感的时刻,任何一个和德国人说话的俄国人,都将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谩骂和诬蔑,因此所有人都一言不发。
  这一切直到火车开进瑞典后才发生了变化:这群值得尊敬的革命者受到了人们的热情款待。这真是一个好兆头!
  看,俄国已经近在咫尺,胜利也近在咫尺。所有的人都激动不已,因为他们知道,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一投进祖国的怀抱,列宁顾不上瞧任何人一眼,就一头扎进了报纸堆里,一如他雷厉风行的果断性格。
  弹指一挥间,列宁阔别俄国已经14年了。对他而言,这不能呼吸祖国的亲切空气,不能仰望飘扬的国旗,不能陪伴祖国忠诚的战士的14年,根本就是一种痛苦的折磨。看着周围一切熟悉而陌生的环境,他没有喜极而泣,一如既往地那么严肃和冷静,一门心思地想着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真理报》是否坚持了国际主义立场。令人失望的是,报纸上随处可见的“祖国”、“爱国主义”等字眼仅仅只是一种假相,不过是打着爱国主义的幌子来蛊惑人心的伪爱国主义,丝毫没有体现国际主义的精神,与他的期望相差甚远,他怒不可遏。
  当时,俄国国内政局动荡,一些居心叵测之人趁机浑水摸鱼,企图攫取革命果实,因而革命前景不容乐观。对俄国人民来说,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回来得正是时候,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而对列宁本身来说,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不顾身,死亦无憾。但同时列宁非常清楚,这条道路将非常曲折,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他甚至因为担心回到彼得格勒后会被判处叛国罪而忐忑不安。
  在来迎接他的两个朋友加米涅夫和斯大林面前,列宁道出了他的担忧。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只是相视而笑,并没有说话,也许是不知道怎么回答,也可能是不愿意回答。车厢里的灯光非常昏暗,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的脸上隐隐约约流露出一丝神秘的色彩,他们肯定有什么事情瞒着列宁,而且一定是好事!
  很快,列宁心中的疑团就解开了。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数以万计的工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此,以保护他们的救星——列宁。从站台到火车站广场,人头攒动,从火车上看是黑压压一片,非常壮观。在众人焦急的等待中,火车终于来了。
  从列宁的身影出现在站台的那一刻开始,在振奋人心的《国际歌》中,他被无数双手抬到了一辆装甲车上。在他身上,是耀眼的探照灯光和众人希冀的目光。
  就在普通的装甲车上,列宁发表了他的第一次演讲。在一片如雷的欢呼声中,社会主义的光芒开始照耀整个世界。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个伟大的时刻——1917年4月16日夜晚。
  1917年10月(俄历),“震撼世界的十天”正式开始,世界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452年,德国人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只需要用可以随意组合的单个字模和手工印刷机就能在纸张的两面都印出内容。这种发明最初完全是为印刷《圣经》服务的,这样一来,欧洲殖民者就能带更多的基督教读本到世界各地去征服更多的人。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覆灭。
  1453年10月,英国向法国投降,英法“百年战争”终结。
  1455年,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布特权令,承认葡萄牙为海洋保护神,此后葡萄牙一直自诩为海上霸主。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开辟了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新航线。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绕行好望角抵达印度,开辟了欧洲到印度的航路。
  15世纪末,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积累资本,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土地,谓之“圈地运动”。
  1517年,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颁布《九十五条论纲》,引发德意志宗教改革。
  1518年,西班牙传教士为了酿造做弥撒时用的葡萄酒,开始在智利圣地亚哥周围种植欧洲葡萄。
  1518年,美洲的西班牙探险队员在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用空芦苇吸食烟草方法的基础上,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卷烟。
  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566年,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启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盛世时代。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67年,牛顿提出了著名的力学三大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169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实施改革,把俄国推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18世纪初,法国兴起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
  1765年,英国织工哈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的封建统治被摧毁。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8年,美国用一笔补偿费为代价,得到了墨西哥的德克萨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犹他、内华达、亚利桑那和科罗拉多及怀俄明的部分土地,领土急剧膨胀。
  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发现金矿,掀起了新一轮的移民狂潮。在10年里,澳大利亚人口从40万猛增至110万。
  1852年,英国人华夫率领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得出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0米,世界最高峰诞生。
  1853年,世界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1854年,历史上第一个战地急救所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诞生,创立者为英国护士南丁格尔。
  1854年,美国工程师艾力萨?奥的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安全电梯。
  1859年,达尔文关于进化论思想的著作——《物种起源》发表。
  1859年9月1日,英国天文学家用高倍望远镜发现了黑子群附近的能量巨大的太阳耀斑。
  1861年,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俄国历史悠久的农奴制终结。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1863年,瑞士慈善家杜南发起创立了“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这是“国际红十字会”的前身。
  1864年9月28日,第一国际成立。
  1869年,俄国的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
  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标志着通信革命的开始。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引领人类进入“电器时代”。
  1896年,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雅典举行。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从领土上建立了对全世界的统治。
  1901年,美国金融大亨摩根收购钢铁巨头卡内基钢铁公司,世界上第一个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工业企业随后出现。
  1901年1月,统治英国近64年的维多利亚女王去世。
  1901年12月,为了纪念炸药发明人艾弗雷?诺贝尔去世五周年,瑞典皇家科学院遵照其遗旨开始发放诺贝尔奖金。
  1903年,在美国的煽动下,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自治,成为独立国家,美国因此得到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永久租用权。
  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试飞,历经无数次失败后,飞机终于在空中成功停留了59秒。
  1905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的观点,他认为根本不存在绝对的时间和空间。
  1907年,美国遭遇前所未有的银行挤兑风波,情况堪忧。美国超级富豪摩根从欧洲进口了一亿美元的黄金才拯救了美国。对美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08年6月,为重掌伊朗行政大权,伊朗国王穆罕默德?阿里在俄国军官指挥的近卫军的帮助发动第二次政变。
  1912年4月15日晚,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超级远洋客轮“泰坦尼克”号首次出海就遭遇冰山沉没,1513人遇难。
  1913年,世界上第一台家用电冰箱在美国芝加哥面世。这个电冰箱仍处于原始形态,由带盐水冷却盘管的隔热外壳和需要放在地下室的冷冻箱两部分组成。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开火,其导火索是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一名狂热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身亡。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或许您还会喜欢:
零的焦点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秋天,经人做媒,板根祯子和鹈原宪一订了婚。祯子二十六岁,鹈原三十六岁。年龄倒很相配,但社会上看来,结婚似乎晚了点。“三十六岁还打光棍,不知过去有过什么事?”提亲时,祯子的母亲最为介意。也许有过什么事,三十六岁还没有碰过女人,似乎说不过去。但媒人说绝对没有。好像是在撒谎。作为一男人,也太懦弱了。工作已经多年,置身于男人世界里的份子是这样想的。事实上,和女人完全没交往的男人,会叫人瞧不起。 [点击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一)这些地方的变化日新月异,它们已有了戴王冠的仙女。——莱昂德罗·迪亚斯这是确定无疑的:苦扁桃的气息总勾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刚走进那个半明半暗的房间就悟到了这一点。他匆匆忙忙地赶到那里本是为了进行急救,但那件多年以来使他是心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 [点击阅读]
霍桑短篇作品选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01牧师的黑面纱①①新英格兰缅因州约克县有位约瑟夫·穆迪牧师,约摸八十年前去世。他与这里所讲的胡珀牧师有相同的怪癖,引人注目。不过,他的面纱含义不同。年轻时,他因失手杀死一位好友,于是从那天直到死,都戴着面纱,不让人看到他面孔。——作者注一个寓言米尔福礼拜堂的门廊上,司事正忙着扯开钟绳。 [点击阅读]
霍比特人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座洞穴有个像是舷窗般浑圆、漆成绿色的大门,在正中央有个黄色的闪亮门把。 [点击阅读]
青年近卫军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亚·法捷耶夫(1901年12月24日——1956年5月13日)全名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他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传亚·法捷耶夫统的继承者,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鼓舞下写成的;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是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 [点击阅读]
青春咖啡馆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咖啡厅很小,她总是在小厅最里端的同一张桌子旁落座。初来乍到的那段时光,她从不跟任何人搭讪,日子一长,她认识了孔岱咖啡馆里的那些常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跟我们年纪相仿,我的意思是说,我们都在十九到二十五岁之间。有时候,她会坐到他们中间去,但大部分时间里,她还是喜欢坐她自己的那个专座,也就是说坐最里端的那个位子。她来咖啡馆的时间也不固定。 [点击阅读]
静静的顿河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0
摘要:评论重读《静静的顿河》,那些久违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痛苦的思想和命运,又一次激起了我内心的热情。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肖洛霍夫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并把它作为作品的主题之一。肖洛霍夫对顿河无比热爱,书中经常出现作者对顿河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赞颂。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 [点击阅读]
面纱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1她惊叫了一声。“怎么啦?”他问道。房间里的百叶窗关着,光线很暗,但还是能看清她脸上恐惧的表情。“刚才有人动了一下门。”“呃,八成是女佣人,要不就是哪个童仆。”“这个时候他们决不会来。他们都知道吃完午饭我要睡觉。”“那还会是谁?”“是瓦尔特。”她嘴唇颤抖着小声说道。她用手指了指他的鞋。他便去穿鞋,但他的神经多少也有点紧张,因而显得笨手笨脚,而鞋带偏偏又是系着的。 [点击阅读]
风流狂女的复仇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1矮男子闯进来了。矮男子头上蒙着面纱。“不许动!动就杀死你们!”矮男子手中握着尖头菜刀,声调带有奇怪的咬舌音。房间里有六个男人。桌子上堆放着成捆的钱。六个人正在清点。一共有一亿多日元。其中大半已经清点完毕。六个人一起站起来。房间的门本来是上了锁的,而且门前布置了警备员。矮男子一定是一声不响地把警备员打倒或杀死了,不然的话,是不会进房间里来的。六个人不能不对此感到恐惧。 [点击阅读]
风葬之城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雪江从早上开始心情就不好。要是平常的话,肯定会训斥浅见睡懒觉的,可是今天她看见小儿子,露出一副无奈的神情,转身就回自己的房里去了。听佣人须美子说,雪江连早饭也没吃。“我妈她怎么了?”“牙疼。”“是嘛?……”浅见似乎有点幸灾乐祸似地反问道。“是的,听夫人说,装的假牙不好,像针扎似地痛。”“哦,是那样啊,牙不好。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