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少年,你懂的! - 当“爱情”来敲中学大门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当“爱情”来敲中学大门
  文>桃李情深
  一个少年从习惯接受父母等长辈的爱护、照顾、关心,到学会爱护、照顾、关心另一个异性,是心理的成熟、个体的成长。正因如此,我不愿使用“早恋”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成长中经历的情感。教育不应先入为主,不应当未经分析研究就下了“早”或“否定”的评价。青春期异性情感,这样一个中性客观的描述,正好表达了我对情感的态度:合理处置,顺其自然。爱情不是洪水猛兽。
  尺度与爱情观
  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对青春期异性情感在观念上还有很大差异。比如在我的调查中,河北某校、江西某校学生告诉我,在他们那里,一旦发现两个异性中学生独处,就会被判定违反校规,通知家长,写检查甚至赶回家闭门思过。据媒体报道,河北某重点中学学生如果异性学生在一起吃饭也是不可以的。也有一些学校,只要不在公共场合有不良举动或者不被老师发现或者被发现后立刻收敛,即不会追究。我调查到的某重点校初三实验班一位女生告诉我,班里女生“脱光率”(非单身)已经达到50%,据她说普通班会更多一些。很多老师都知道哪两个人是“一对儿”,只要不过分,不在学校公开示爱,课间在一起聊聊天是没有问题的。有些学校校园环境优美,二人一起在花园里踱步散心,小亭子小憩谈心,比起清华大学著名的“情人坡”毫不逊色。另了解到北京一所重点校中午经常为学生放电影,让校园情侣们一起度过午休的美好时光。此外,越来越多的学生会主动公开,不忌讳同学们的讨论。然而这样的“尺度”在我访问到一位广州考到香港大学的学生时,还是显得保守了。这位港大大一学生在北京委培时,听到我之前的叙述大呼吃惊。她所在的当地重点学校,恋爱是公开话题,老师同学都知道,“可能我们沿海省份比内陆地区更开放一些吧,本来就没什么的”。
  对于家庭层面,有不少家庭都对孩子异性交往有严格的高压线。比如我访问的北京学生中,有女生反馈说家长不允许在家里接待男同学,不准单独和男生相处,更别提高中毕业旅行出北京了。在一些成年人眼中,瞧自己孩子跟谁都像“早恋”,一惊一乍,草木皆兵。这些家长希望孩子安心学习,对成长的自然规律不屑一顾,自然会形成家庭成员间的“隔阂”。家长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学生认为家长不懂尊重自己的感情。家长觉得是爱孩子,保护孩子,学生则不以为然。家长可能理直气壮地认为:为了成绩稳定,打击压根不会有结果的感情——值!还有家长曾问我:“中学生懂得爱情吗?”
  部分家长与孩子在观念上的隔阂显而易见。对于青春期异性情感的观念冲突,最近,我以学生的角度试图走近一位观点显得比较极端的家长朋友。这位家长是北京一普通初中语文老师,她的女儿就读于北京市一所平均成绩前三的学校。她认为现在多数学生还没有将学业情感兼顾的能力,希望自己刚刚高考的女儿在大学都不要恋爱。这位妈妈举例说,女儿高中同寝室的一个女生,因为高中失恋,成绩一落千丈。另外,她作为普通初中校老师,目睹了许多孩子因为所谓“爱情”而影响正常学习,为此她感到十分后怕。“女孩儿更感性,容易过于投入,很难保护自己。”
  我对此也有所体会,能够理解这位妈妈的担心。这也基本代表了这部分家长的观点:恋爱影响学习,例子多得很,学生任务是学习,所以不要恋爱。
  另一位北京西城区某重点校家长补充说:“家长最担心孩子学习受影响,老师更多考虑班里的影响。”在升学成绩的考核要求下,此话不无道理。
  在我看来,中学异性情感与成绩的曲线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把握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能够把握住自己的成长轨迹,认识清楚情感、学习的关系和重要意义的人,或许能够收获到更多。在我的走访中,北师大的一对情侣给我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当时,女生经过选拔,凭借超群的艺术特长被北师大签约,成为极少数一本线录取的考生。男生告诉我,他得知这个消息时感到恐惧,以他的学习成绩,距离北师大还有一定距离。一模成绩跌到谷底之后,他必须要振作起来,为了自己喜欢的人,拼了。二模反弹以后,他面对两次模拟考试巨幅波动的成绩,放手一搏在一志愿填了北师大。经过不懈努力,他最终以最后一名被录取到热门的金融系专业。正如童话故事里的结尾一样,他们在一起了。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非常美妙的故事,就是2011年北京市理科第一、第二名的高分爱情,早已传为佳话。书稿中另有一些故事,也是具备认知把握情感能力,能够处理得比较好,得到正能量的例子。有句话说:做孩子最失败的,就是既厌恶父母设计的人生,又怕走错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孩子并非有意对抗父母,但是孩子真的很想走好自己把握人生选择的路。

  收获与代价
  “想念是会呼吸的痛”
  有篇文章打动了我,经授权,节选收录在这个段落。
  毕业的雨季
  说不尽的回忆
  我以为只要很认真地喜欢
  就可以打动一个人
  却原来
  我只是打动了我自己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这些高考中的奇怪词汇
  总算让我有了深刻体会
  在这雨热同期的夏天
  难过的泪水
  无言的笑
  苦涩的心情
  在你的QQ心情里
  在你妈妈的微博中
  在黑夜里
  在回忆中
  我寻找着你
  学习疲惫时
  我想 有你 我要好好学
  长跑痛苦时
  我想 有你 我再坚持下
  获奖登台时
  我想 有你 我取得成就
  遭遇不公时
  我想 有你 我还有安慰
  高考数学140+
  长跑不断突破自我
  其实,你一直在我身边
  在这份并不成熟的情感中
  我获得了不小的动力
  学会为他人付出
  才能得到别人的付出
  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才配得到优秀的人
  一位大学校长说:
  做一个
  高在境界
  富有才华
  帅在洒脱的“高富帅”
  做一个
  白在行止
  富有才情
  美在心灵的“白富美”
  去努力做一个幸福的人
  爱你的时候 我很幸福
  祝你安好幸福
  我们能够感受到男孩儿对女孩儿的感情,然而很遗憾,他们最终没能走到一起。在后半部分的思考中,他提到“在这份并不成熟的情感中,获得了不小的动力”,学会了为别人付出,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诚然,“想念是会呼吸的痛”,这就是 一段真实的成长故事,这段成长必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都道是七月分手,事到临头,离情别绪乱心头
  有个说法广为流传,“毕业季,分手季”,本来是大学生用的词,现在中学也适用了。一位在北京某重点高中实验班刚毕业的女生告诉我,她班里就有三个女生在毕业那天同时分手。
  毕业即分手,让我不禁想问一句为什么。“说好的幸福呢?”
  现在南京读大学的某北京重点高中毕业生说,面对生活要现实一点。不在一个城市、不在一所大学,想维系情感的代价太大。总会遇到新的朋友,新的追求者。
  从有个人形影不离,到形影相吊,纵使有了成长的收获,总是会伤心,难过,这就是爱的代价。
  成长的代价
  安徽一个学生给我讲了现实中的《三重门》桥段。“有个男生考了很高的分数,本可以上更好的学校,但为了一个女生填我们学校。后来那女生学文,他也读文。不过呢,最后还是分了。女孩学习很不好,男孩考上一本,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婚恋节目里总有男嘉宾为某一个女生而来,有感人至深,牵手成功的,也有没被接受的。有一位男嘉宾牵手失败后,想把为心动女生写的日记送给她,嘉宾建议:“留给自己做个纪念。等你老了的时候,给你的儿孙看,你可以骄傲地对他们说,我当年也曾年少轻狂过!”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讲述的就是有关主人公追寻沉佳宜苦涩的记忆,打动了华语地区亿万观众。每个男生心里都会有个“沉佳宜”,但是有太多不是我们能掌控的因素影响着,总是事与愿违,美梦破碎。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认识爱情
  什么是爱情
  上面啰啰嗦嗦说了很多,却还没讲什么是爱情。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描述。但是想用一个标准说清它似乎并不容易。全国大学生必修课《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本中是这样表述的。
  爱情的本质?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性爱把爱情与人世间的其他情感,如亲人之爱、朋友之情或同志之谊明显区别开来,使爱情成为特殊的“情爱”。

  理想赋予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是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爱情是两个人感情的交融,是爱她(他)和自爱的统一;一方对人品的期望会影响另一方对人品的追求,一方对行为的认同会影响另一方行为的标准,一方的言谈会影响另一方心声的表露。这种人格上的相互映衬,志趣上的相互认同,就形成了双方对生活的共同理想,从而使爱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能够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智慧,升华人的品德。
  责任是对性爱和理想的升华,责任也因此成为爱情得以长久的重要保障,是坚贞爱情的“试金石”。古今中外,人们所赞美的爱情无不体现着恋人间为对方“忘我”的付出。这种自愿担当的责任,丰富了爱情的内涵,提升了爱情的境界。
  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爱情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们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性爱的吸引,使得爱情打上了情爱的烙印,并把异性间的爱情与异性间的友谊根本区别开来。理想的契合,使得爱情表现着恋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使热恋中的人们焕发出极大的热情来克服生活中的消极和颓废。责任的担当,则使得爱情不是自私地占有对方的感情,而是自觉自愿地为所挚爱的人付出感情、担当责任。
  真正的爱情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人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并通过生活而获得充实的意义。
  “你说过牵了手就算约定,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
  除了毕业分手,还有不少分手起因是学习。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学习而在临升入高三时选择分手,当然这里不排除有家庭等因素干预。一个大一女生想起当初分手时的理由:“到了高三,该好好学习,拼一把了。”北京某重点学校高一单身女生在回答我如何看待中学情感问题时,表达了不影响学习就可以的态度。我追问:“没谈过你怎么知道会不会影响学习呢?如果经历感情后,发现影响学习了,怎么办?”她的回答很果断:“那就分了。”
  听着这两个回答,我感受到同龄学生中,女生显得更为成熟,把握情感能力也较强。一位刚刚经历高中毕业分手的北京某重点高中文科实验班女生对我这样表达她分手后的感受:“分手了。我每天都有固定的两个时段会想起他:早起醒来和睡觉前。其他时间过着正常的生活。”
  然而我不免有些疑问,他们说的是爱情吗?对照标准,有一些似乎真的如张韶涵一首歌中唱道的:“你说过牵了手就算约定,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这是一种对爱情的部分模仿。
  现在看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保持异性关系是为了寻找一种依附于对方的关心,并把自己的关心寄托给对方的状态。独生子女更加剧了这种同龄人异性之间的情感需求。爱情标准里的“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愿望在一部分人心目中并不强烈,“该努力学习”、“影响学习了”、“要毕业了”等这些时候,这种情感基础就不存在了。
  但是这样的关系——我称之为“爱的雏形”,如果经营得好,是有可能会变成爱情一直走到婚姻的。从学生时期最终走下来的童话般爱情故事,总是时不时地让我们把对爱情的怀疑丢下,选择相信爱情。
  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因为攀比,因为寂寞而去和他人“暧昧”,最终也不会得到幸福。这一类人往往容易成为“恋爱影响学习”的主力军,实则不是恋爱,是排解寂寞。
  某婚恋节目中一位嘉宾说过:“维持我们之间的爱的最好的方式是成为真正的自己,好好地成长,建立起深沉的自尊。”
  保护自己
  最近我得知北京某学校两个高二学生在学校组织远足期间发生了些事情,后来女生怀孕,事发后二人双双被退学。据说,女生还是实验班的同学。我听了以后感到非常遗憾。无论是劝退还是自己退学,对个人和家庭的打击无疑是惨重的。坦率地说,高中这三年,我没有接触到规范的性教育课程或讲座,这里有教育的缺失。我们学习了许多能帮我们得分的知识,却连自己身体的知识都不懂,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性教育刻不容缓
  据2012年《广东省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研究报告》调查显示,有64.6%的中学生表示接受过性教育,有35.4%的中学生表示从未接受过性教育,有48.67%的中学生批评目前的性教育“太保守”。中学生最为了解的三个性知识词汇是:“接吻”、“恋爱”和“月经”。“胎儿在哪里成长”的问题中,有72.79%的中学生选择的答案是“子宫”,回答错误和不知道的人数占到了27.21%。性知识来源中,朋友是中学生最早了解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家人仅占11.02%,其中父亲所占比例最低,为1.54%,母亲为7.83%。10.69%的中学生在情色网页上获取性知识,2.94%的中学生在黄色影碟上获取性知识,2.07%的中学生通过色情读物获取。调查结果显示,30.65%的中学生认可在双方愿意情况下的婚前性行为,其中有2.23%的女生和3.35%的男生发生过性交行为,大多数的中学生没有发生过性交行为。发生过性关系的,只有3.76%的学生采用避孕套,没有采用任何避孕措施的学生达14.51%。

  桃李情深专访《坦坦的性 坦坦的教育》作者,北师大实验中学生物教师兼职心理教师、青少年性教育专家张超老师。
  性教育很特殊,他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完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更多的知识用搜索引擎一搜就可以,重要的是有灵魂的教育。“现在人们对性教育观念扭曲,包括主管教育的人问我说现在谈性教育是不是太新,我说你们是不是把性教育理解得太龌龊了?”关于健康教育或者说性教育,内容并非单一到“性”,实际上青春期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性教育本身是以性为基本平台,进行的社会、心理和道德教育。青春期是性发育到成熟的关键时期,性教育是不能回避的,而且必须以它作为一个契机,解释青春期孩子的现实问题,才能切中要害。与青春期有关的生理知识,包括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生理特征、成熟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性征,从而解决家长对生理、性的认识问题,认识准确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在我看来性教育就像我们聊天一样,没有什么深奥的。
  一年多以前北京市曾经发过人手一本的性教育读本,对此张超老师表示:“那本书我看了,但是没发给学生们,当时全卖破烂了。因为那跟教育没关系,那叫宣传册。连生理教育都算不上。哟,卖了4、5块钱呢!”老师幽默地说。“教育是有目的性的。到青春期这段,从12岁到18岁,我认为应该按季度,每3个月给不同的内容。”性教育的气氛很重要,在男生课堂讲座上,张超老师坚决不允许女老师在现场。“你可以看录像,但是决不能在现场,否则就不是实际教育,是教唆。”此外,性教育要把学生的关注点集中过来。“在一次讲座中,主题是‘爷们儿&血性’,也许旁人觉得与性教育没关系,但是这就是性教育。学生看了题目会觉得,有点儿意思。40分钟,大家聊的很痛快,是聊,不是教。你说有什么可教的!知识层面的百度或Google一下,完了。什么叫教育,多接触更多人的观点。”性教育的内涵,传达的不是肮脏,不是龌龊,更不是知识,传达的是理念,传达的是精神。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对人的教育。教育是很实在的,有针对性的。泛泛而谈的讲理论,无意义。这就是当前性教育难以做好的原因。
  美在心灵
  如今青少年的着装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影响。在校服限定之时,一些学生喜欢在鞋上下工夫。某中学年级组长对学生说得好:我不希望任何一个我的学生搞攀比,别在周六(提高班,可不穿校服)时候就朝“薄、露、透”发展,女孩子,你们不应该成为玩物、展品。
  女孩儿的美在气质、素养、心灵。
  所有理性的人都厌恶为了排解寂寞而调情的人,无论是哪种感情都要真实。一位高三女生说:“有品位的姑娘都不会喜欢华而不实的东西。比如排遣寂寞的风花雪月。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莫要乱调戏。真诚的人即使被拒绝,姑娘也不会讨厌你。”
  结语
  写到这里,我的心里可以说是五味杂陈。那对退学的重点校高中生一直让我感到痛心。他们试图对照爱情的标准去模仿爱情,却忽略了一点:每个人在一定的人生阶段应该做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事。对于青春期阶段,获得的或许是纯真的异性情感,而并非是真正完整的爱情,也可以是爱情的雏形。爱情这个词汇很神圣,在一个主职学生的孩子身上是承担不起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关心与被关心,获得一份纯真情感的权利。
  当“爱情”来敲中学大门时,有的人在回避,有的人在禁止,有的人在热恋,有的人在彷徨。这个专题希望给读者展示不同角度的观点,和一些对爱情的思考。总的来说,对于中学异性情感,不需要谈“情”色变,不鼓励交往过密,不支持一杆打死,不希望因爱生恨。
或许您还会喜欢:
十五年等待候鸟
作者:佚名
章节:80 人气:0
摘要:Chapter1那一年,我和你的赌一九九〇年六月十五日,正坐在学校大礼堂等着年级大会召开的黎璃被后排的人拍了一下肩膀,她回过头。浓眉大眼的裴尚轩笑嘻嘻地问她:“黎璃,你猜谁会赢大力神杯?”六月八日,意大利世界杯开幕。黎璃本来对足球没有兴趣,她的舅舅却是个球迷,从世界杯开始便进入莫名兴奋的状态,等半夜闹钟响了爬起来看球。黎璃被闹钟吵醒,醒来发现手臂被蚊子叮了好几个包。 [点击阅读]
半暖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0
摘要:命运之神喜欢热闹,有时还喜欢嘲弄人,它每每令人可恼地给伤心惨目的悲剧掺进一点滑稽的成分。——斯蒂芬?茨威格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很特别的一个,即使眼下平凡无奇,也一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想到未来,总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可随着长大,渐渐认清楚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身材不比别人好,脑子不比别人聪明,脸蛋不比别人漂亮,甚至连性格都不会比别人更有魅力。 [点击阅读]
卡尔洛斯:求战之心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你让我失望了,卡尔洛斯。不论他再怎么努力,这句话就是无法从他的心头消散。不论在经过阿格玛之锤的时候听到多少声激昂热情的“欢迎霸主!”都没用,不论在愤怒之门前方的废墟里站上多久,对着依然熊熊燃烧的魔法烈焰凝视多久也都没用。就连挥斧砍杀胆敢与他为敌的猛兽与天谴军魔物也只能暂且令他分神,就连热辣辣地喷溅在脸上的鲜血也无法淹没那句话。 [点击阅读]
卡耐基口才学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卡耐基的一生几乎都在致力于帮助人们克服谈话和演讲中畏惧和胆怯的心理,培养勇气和信心。在“戴尔·卡耐基课程”开课之前,他曾作过一个调查,即让人们说说来上课的原因,以及希望从这种口才演讲训练课中获得什么。 [点击阅读]
原来你非不快乐
作者:佚名
章节:83 人气:0
摘要:致内地读者得怀着感恩的心情,在因缘际会下,我第一本在内地发行的书,是关于快乐/不快乐的课题,跟内地朋友分享自己这几年的体会。当前大势。不失为反思“拥有与失去”的黄金机会,能借此想到拥有的代价、失去的回报,内心得以从外在环境与际遇中释放,堪称千金不换。过去写下不少勾引别人眼泪的歌词,有时会反省自己是不是美化了伤感,有时又觉得让人落泪,可得到发泄,但愿也不算是作孽、遗害人间。 [点击阅读]
叛逆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楔子夜半,惊醒!一身的酸痛,直觉摸索身侧的棉被,只触到一掌的冰冷与坚硬。她茫然睁开眼,身下是大理石地板,而不是她温暖柔软的大床。又跌下来了吗?她苦笑。明天,要记得叫人来铺上长毛地毯。室内空调似乎没有发挥它的效用,冷,是唯一的感觉。功能再强有什么用?一点都不暖的暖气,明天要顺便换掉它!她坐起身,赤脚下楼。打开冰箱,里头塞得满满,应有尽有。 [点击阅读]
哈佛女孩刘亦婷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则轰动全国的独家新闻1999年4月12日,《成都商报》用大字标题在头版头条登出了一则独家新闻:《我要到哈佛学经济》。记者雷萍报道: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了18岁成都女孩刘亦婷,并免收每年高达3万多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这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分别是: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 [点击阅读]
哈佛家训
作者:佚名
章节:197 人气:0
摘要:《哈佛家训》是我送给儿子和女儿的一份特殊的人生礼物。我深切地感到.父母不仅要用牛奶和面包将子女养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及时用完美的思想熏陶他们的灵魂。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生下他们.并不只是让我们得到做父母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去教导他们.用正确的人生观念启迪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人类智慧的精英.成为大地上生命的强者。我们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应该好好去履行做父母的职责。 [点击阅读]
唤醒心中的巨人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醒来吧!控制你的生活!安东尼·罗宾斯是世界顶级激励大师。你将在本书中与这位大师共享那独到而又强大的课程,用来唤醒你心中蛰伏的巨人。他是公认的控制心理变化的专家,在本书中,他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使你通过富于灵感和乐趣的轶事、例子和一步步扎实的策略,组成一个控制情绪和财政困难并获得巨人般灿烂生活的程序,用来帮助你发现你的真实目的,并控制你的生活,激发你控制命运的能力。 [点击阅读]
喃喃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第1章妄语(1)扎西拉姆·多多自幼便是个孤单的孩子,我习惯一个人想象自己的虚妄世界。少年时开始多思虑,满心满怀的念头与言语,挤得肚肠都酸痛了,只好写下来,变成酸词句。又到青年离家求学去,便总算因了这千山万水,可以将千言万语都寄予书信,借了问候友人的名分,自个儿滔滔不绝,也不管不顾别人是否有心听闻,是否有丝毫兴趣。直到网络互联,博客兴起,便一掷纸笔,十指开始于键盘上,翻飞不已。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