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本海默(9)19世纪末,犹太复国运动兴起,刚刚20岁的阿格农积极参加了这个运动,满怀**地为犹太人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在此期间,他在耶路撒冷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被抛弃的妻子》。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遭到波折的抒情故事,它反应了早期犹太人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和其间所出现的悲观离合。他的笔名阿格农便是由小说的希伯来文原名Agounot演变而来的,意为漂泊者,这正反映了阿格农渴望整个犹太民族得到家园的愿望。1922年,他又完成了一个类似题材的作品——《新娘的华盖》,它写的是一个犹太人哈希德怀着一颗虔诚仁爱之心走遍城市乡村,为他的3个待嫁的女儿寻找嫁妆。通过这个人物,阿格农写出了流落在奥匈帝国和俄国的犹太游牧者的生活和宗教信仰。作者在这些作品中把鲜明的犹太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宗教气氛融合在一起,极具意味。作品中的主人公生活一般比较凄苦,但精神上乐观诙谐,人生种种悲哀离愁和灾难最终都被甜蜜美好的爱情所拯救,流离失所的生活与诗情画意、天真纯朴融合在一起,苦涩而温馨。对于多年漂泊在外的犹太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他们始终不能忘却的精神中心。《圣经·诗篇》中写道:“我怎能在陌生的土地上颂唱耶和华的赞歌。啊!耶路撒冷,假如我忘了你,就让我的右手变得麻木不仁……”1910年,阿格农实现了移居耶路撒冷的夙愿。从那时起,他开始描写东欧犹太人陆续向圣地移居的故事。他以虔诚的心讴歌耶路撒冷,圣城在阿格农眼里是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美丽迷人的,那里的男女老少都是聪明可爱的。长篇小说《海洋之心》就是描写一个犹太小团体回圣地的故事,他们从东欧出发,经历了种种波折,终于抵达耶路撒冷。“二战”中,东欧地区的犹太人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劫难,纳粹德国残杀了600万犹太人。犹太人的鲜血浸透了欧洲大陆,大量的犹太人移居圣地耶路撒冷,渴望得到神的庇护。《阿格农全集》的最后一卷《火与木》中许多小说就是以此为题材,写了犹太人的苦难和他们对于信仰的执着。1939年,阿格农发表了为人们所称道的《夜间来客》,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个犹太人重游欧洲老家的小镇,看到自己的家乡经过战争的洗礼后变得一片萧条,不禁感慨万千。战争严重摧残了波兰犹太人的精神,使他们在传统和信仰方面面临毁灭。而小镇上的年轻人却在努力开拓新的生活,并以最大的努力来建设一个现代的以色列。阿格农把犹太民族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的以色列人身上。1950年,《夜间来客》获得了比厄立克奖金;西方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的意义在于它描写了众多的受到战争残害的人民。阿格农后期的作品以写现代以色列人的生活为主,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就在昨天》。这部小说触及到犹太人如何对待欧化的问题,它的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内心活动描绘得非常仔细,对犹太社会道德风俗进行了剖析,探讨了犹太民族的前途问题。《耶路撒冷故事集》也是写了犹太人的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开始产生了对传统宗教观念的动摇,反映了作者对以色列新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犹太民族古老传统的留恋。阿格农的一系列小说构成了现代犹太民族生动形象的编年史。
|
目录 上页 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