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张承志散文集 - 双联璧--读张治中序马良骏著《考证回教历史》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这本书到手的时候,我已经对马良骏阿訇神驰心往,想象许久了。那几年,只要我一脚跨入甘肃南部,就不禁默默地思索他的事。他背过身一去不返的家乡--张家川上磨乡的风景,就平铺在我的视野里,青山绿水的长条梯田,包皮裹着庄子,像一幅黄绿模糊的淡彩画。不用说,若是赶上一个光阴,他会破例接纳我这五功不勤的瞎汉,一如在他以后,在西海固,在甘青新一样。他不单是个念经阿訇,而且是罕见的文人。那时候我弄不到这本《考证回教历史》,仅仅见过他翻译的《穆罕麦斯》。瞎汉藏经,我也留着一册。赠书的是川里弟的老父亲,译文是经堂语,滋味纯正且幽玄,最受苏菲家的喜爱。怀着与古人交谈的一种奢想,那时我长久地伫立过。何止马良骏,整个张家川已没有他的族人。我感到人的不能尽意,站在山梁边,只有让一对眸子享受。二如今这本使我好奇的书,已经拿在我的手里。惊奇才刚开始:因为开卷读到的,竟然是一对琢磨剔透的玉璧:先是张治中将军的序,后是马良骏阿訇的书。头一次开卷的时候,我对张治中能写出些什么,心里微有保留。说实在话,在我的这一代光阴里,教授也好专家也罢,凡民间最紧要的东西,他们常常一问三不知。在中国知识人受教育的过程中,自古是小树苗灌醋不灌水。以后学而优则仕,当官的知识体系里,自然是天生就少长了这几根筋。而张治中将军不然。翻开序,读进去,一种太罕见所以使人感动的文字,一种端庄、精确、真挚的文笔,悄然抓住了我。读下去,突然觉得震聋发聩的震动,读了几遍仍然不能相信;咀嚼几过,仍无法摆脱被震撼的感觉。张治中写道:真主的仆人在路上小心翼翼地走着,蒙昧的人呼喊他们,他们回头答曰:"和平"。自一九八四年岁末初进大西北,我从未见过回教著述的任何一处,有过如此绝妙的概括。理解要等到第二次,那是在乌鲁木齐的八户地。我和一位阿訇议论起此事,他猜测地说,这话"大概就是那段阿叶提"。我要求立即查找。找到时,我更吃惊了。张治中写的这句话,是一个普通的阿叶提(《古兰经》句),在经的二五章63节。只是这一句翻译,超过了一个世纪十五个译本的苦心劳作。我激动得简直喊起来:这一句译的,水平高过了十五本!为什么你们当阿訇的就找不出这个译法?……视野里莽莽苍苍铺展的,是陇东的一角,惊人的地相。隔着深壑又近在眼前的,是一条条老虎腿般的山梁。如此将军,早已久违隔世了。我的脑海中,联想到淞沪抗战和他主政新疆的经历,想到大时代里,人的波澜生涯。四野无声。无限的山地平塬,居然就这么无情地断成了道道深沟,让人咫尺难近。张治中将军对于伊斯兰教的了解和描述,无疑依仗着马良骏的经典和解释。穆民世界的真实,于是获得了有识之士的证明。两者相互的善意和水平,成全了一个美谈。一瞬间,我仿佛看见一对晶莹的玉璧;以一个共同的举意,以两个深厚的功底,他们完成了对伊斯兰教的出色释义。隔了一年在宁夏黑铁峡,和另一个阿訇又谈起此书。他说:"一个赛俩目,你看机密有多么大!……"是的,张序的功力,只在新译了一句话;而一句翻译的核心,又只是一个词。这个词,Al�瞫alam,其实穆斯林天天都把它挂在嘴上,只不过,惟有在马良骏的判断和经文支撑下,张治中将军把它译为"和平"。日后要再花费多少时光,人们才能体会这千钧一字的感觉呢--和平的宗教,和平的教义!三骑耕牛,过关山,大营扎在了上磨川--是谁曾唱过这一段民谣?此刻,我脚下山谷里的深沟,就一直弯弯地绕着,通到对面的上磨川。人称小马阿訇的马良骏,故乡就在这里。历史课,原来最好不是在北大,而是面对着山野和古人,慢慢地咀嚼吮吸,揣摩他们的隔世心事。当年在这道川里,仗着自己的乃夫思(生性)一蹦子跑到新疆的哲合忍耶小马,后来做得可大发了。是他代表全新疆的回教,电贺的新中国成立。知道么?毛选五卷里,还收着一篇**专门写给他的回电。满拉们在山道上歇息的时候,先耍上一阵,喝足泉水,然后给我指点上磨的位置。其实,这一本回教史体例罕见。它先用半部篇幅,解明了回回和卡费尔,以及乃夫思与伊玛尼这么两对概念。然后博采阿文"塔勒赫"(历史)与汉文古典,简练至极地勾勒了一个穆斯林世界简史。人们说,他的乃夫思(脾性)没有压下,闹了气,跺跺脚走了新疆。走了新疆又恋着上磨,所以他给经堂翻译了《穆罕麦斯》。为着夜晚时分,悠扬地跟上调门,遥遥和家乡唱和呼应。人与人就是不一样,灵性的乃夫思,是天生的前定。他的译笔,不是蚊蝇之辈的小玩艺,他满心的重负一旦成书,便从西到东,被半个中国到处念诵。我总发生幻视,总好像看到他在默默坐静。我悄猜想,他还有心事没有成全。那是家乡么?小马再也没有回家。他的事业和灵魂,都留在了新疆。他们是志在远方大学的阿林,不是一生纠缠乡土的农民。那是什么呢?就这样,在几年的咂吮旧事里,在独自的体会中,我仿佛随着他当了一回陕西大寺的满拉。这种感觉奇特又新鲜,使我暗怀着欢喜。"瞎汉半道当满拉,经不好,凭参悟。"我从伊犁城到天水城,从上磨川到张家川,心里总细细地想这件事。忘了究竟是在烟锅峡还是在黑铁峡,反正在黄河的一处庄户,我和几个弟弟闲聊。谈话间提到了"乃夫思"的含义,大家说,在这一带说起这个词,大致还是贬义的。乃夫思一词常与海哇连用,专指人的坏脾气。然而这个词也带着更重要的褒义:乃夫思指人的天性;人的精神意气、尊严气质、性格人品,也都在乃夫思的范畴里。确实,张序是百年不遇的慧眼之作。但阿訇的究里,也有将军难以洞知的层位。我执犟地感到--在马良骏的深处,他追求阐明一个乃夫思的道理。我想,马良骏在回答自上磨庄的时候就遇到的乃夫思问题。比起回民社会常见的解释,他剖析的乃夫思涵盖要大得多。一己的乃夫思;所谓闹脾气、没修养,并不能与伟大的生命的真性相比;不能与造物主给予生命(乃夫思)以信仰(伊玛尼)后,那精神的赋性相提并比。西北把没有十年寒窗念过经的人,戏称做瞎汉(文盲)。对这样的哲学概念,毕竟一介瞎汉,不敢浪加解释。所以好几年里,我到处和圣职人士讨论求教。后来有机会做客在马良骏后人的家里。终于找到了这里,我想着,对他的次子,提了一个又一个想了多年、已经发酵的问题。"二师傅,您参悟--他老人家为甚么写了那么多的乃夫思呢?"二师傅一手举起筷子:"吃菜,吃菜唦!"也许是不知客人根底,主人不愿细谈。我在多少觉得突兀的同时,也觉悟到,这深沉的命题,已经不能再探究了。那饭菜非常丰盛,我吃着,满心惆怅的滋味。宝贵的机会,在马良骏的家族里确认本意的机会,与我交臂而去了。四细细读了张治中回忆录,不由得暗自做着比较。显然,他的处境诸般不便,结集的作品,固然是宝贵的文献;但就见识就文采而言,大都不能说超过这一篇。从英勇地投入淞沪战场,与日本侵略军几万兵力血战,到重庆谈判,把**接到自宅就宿--张治中以一人之身,武有武道,文有文德。他主政新疆时期的政策文章,我坚信将被未来的人们回味不已。因为施政作文的背后,不仅修养见识高人一等;而且真的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马先生之言曰:各宗教之精神,都是归向主、惧怕主,精神统一也。凡敬造物主者,应体主好生之心,推己及物,不以互相战争为然也。如是天下和平,世界战争熄灭矣。又曰:若能抱良善宗旨者,必能得其心平。人心平,则无不平矣,又何战争之有哉!斯数语者,可谓尽之。……尝考伊斯兰一语,意谓和平,乃与战争仇恨相对待之词。《古兰经》云:真主的仆人在路上小心翼翼地走着,蒙昧的人呼喊他们,他们回头答曰:"和平"。兹所谓蒙昧人者,盖轻薄骄矜好战之徒。穆圣以和平之教,普济群伦,后世不察,误谓左手执经,右手执剑。以讹传讹,流弊所及,岂可胜言。……一切宗教,究其根本,不过无限之神,必死之人,及两者关系依次开展。亦不过人类精神脱离一切矛盾,而与绝对融合之过程。如假倭铿之语以明之,则所谓经过否定而达到肯定,承认苦痛而超越苦痛,次第发展自己生命而与无限大生命合为一体。国父论人格之发展,谓由兽性进于人性,由人性进于神性。夫既进于神性矣,安有所谓战争乎。质诸良骏先生,于意云何。是为序。我总感到,他在写上述的文字时,心里可能也会掠过特殊的感觉。在他的与苦难中国同步的复杂阅历中,与一名阿訇的合作,会给他留下怎样的回忆呢?只知阅读的我如今只能感慨:为那难得的携手,为一册薄纸维系了两个那么不同的人,为读时心里涌起的纯净感觉。张治中的回教史序,是中国知识分子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由于对伊斯兰教的一语中的,他的序将被人们一读再读,品味不已。五就这样,这本书,从寻找到入手,再到一边读一边确认,我在从甘肃到新疆的广阔地域里,若有所思,寻寻觅觅。时间像流水迎着我淌过,地点如走马灯,围着我变幻循环。我沉湎在读书的乐趣中,顺着山川指引,读取着一词一义。寺里的阿訇和顿亚的将军,是那么不一样的两界。偏偏他们两人却能相交相知,把事情办得天衣无缝。阿訇忧愁的是械斗,将军反对的是战争。阿訇悟出了赛俩目中间的和平,将军看透了民族的前途在平等。马良骏全文讲的,只是真正活着的信仰;张治中一生求的,只是中国的救亡。在这本书里,他们都总结了一世的教训,说出了最终的结论。事情其实就这么简单,他们大声疾呼的,其实就这么清楚,只是--人们似乎听不见。春去秋来,我把世纪末尾的几年,就这么在大西北的徘徊里,消磨着度过了。此刻冰凉的金风,正长长地从伊犁方向吹来,直直扫过张家川的山岭。随着风,梯田上最后的庄稼,次第卷过滚滚的浪。无论在伊犁汉人街的陕西寺里,还是在天水上磨川的黄土梁上,我翻弄着书页,与当地人谈论着马良骏。当然这个名字无人不晓;倾听着甘肃口音浓重的种种解释,我暗自判断和假定着。就这样,一面在大地山野里反复推敲,一面在心中暗自叹息。难道这是能轻易实现的么?现世和幽玄如此和谐,穆民和中国如此一致!无论如何,那珍贵的心心相印,已经一去不返了。剩下我自作多情,为这罕见的双联文采,为这真挚的双手举意。2000年7月
或许您还会喜欢:
深宅活寡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7
摘要:许开祯的长篇小说《深宅活寡》讲述了在大西北荒原上一个叫菜子沟下河院中发生的家族兴衰的故事。菜子沟下河院是片具有百年历史的老院。现时的东家庄地的父亲庄仁礼为了独占财产,假土匪麻五之手“挑”了二弟、三弟,从此这个大院里奇事怪事屡见不鲜,血光之灾不断。小说的故事开始于庄地的独子命旺命悬一线,听了后山半仙刘瞎子神神乎乎的几句话,决定让十五岁的命旺娶后山舅舅、中医刘松柏的二十二岁妥儿灯芯进院“冲喜”。 [点击阅读]
暗算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5
摘要:第1节:序曲序曲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原谅我,不能在此津津乐道地向你们复述所有具体的细节。我们的时间不多。尽管如此,我还要说,"复述"本来就是我所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它们的高xdx潮。没有复述的活动是无从着落的,复述就是复活。 [点击阅读]
沙僧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11
摘要:3月3日其实我和大师兄,二师兄早已破了荤戒。我们经常背着师傅一起去化斋。在路上,我们捉到个兔子、野鸡什么的就马上烤来吃,可解馋了!然后再化点儿斋饭带回去给师傅吃。想想师傅没得荤腥吃着实怪可怜的。于是,我们三个决定今天把兔子肉打碎拌在饭里,让师傅也吃点儿好的。我们端着混着肉的饭回来后却遍寻不到师傅,这可把大家急坏了!最后在一个小山洞里终于发现了师傅。 [点击阅读]
蒲柳人家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7
摘要: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爇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挂贼扣儿。那一年是一九三六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奶奶叫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一条大红兜肚,兜肚上还用五彩细线绣了一大堆花草。 [点击阅读]
1980年代的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7
摘要:编者按:经出版方授权,本网刊载野夫先生新著《1980年代的爱情》部分精彩章节,以飨读者。0.在一个类似京城的城市,午后的茶艺馆萧条而寂寥。我坐在窗前懒洋洋的阳光下,对座的阴影中坐着一个女人--她像是我的情人或者女友,抑或其他接近暧昧的关系。她的面庞隐居在日光背后,只有性感的声音翻越了那些窗棂构成的光柱,散漫地抚摸着我的耳朵。 [点击阅读]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作者:佚名
章节:61 人气:2
摘要:内容概要:2012年,和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点击阅读]
王跃文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5
摘要:刘茁松身居湖南的王跃文在文坛一跃而起,使我想起鲁迅“文坛无须悲观”的预言。多年前我也曾在刊物做当代文学编辑,编着编着,就有点像鲁迅看当年的“城头变换大王旗”似的,渐渐地有点“颓唐起来”了。近年来有缘埋头一项等身的古籍整理,与当代文学可说是分道扬镳啦。因此,当我在书店发现与我工作地仅一湘之隔的王跃文在长江黄河两河之隔的北京出了长篇小说《国画》,并且已在全国各地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我是惊讶惊叹又惊喜的。 [点击阅读]
万物生长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3
摘要:我在洗车酒吧遇见秋水,第一印象是他的眼睛亮得不寻常。洗车是我常去的酒吧之一。洗车在工人体育场东门靠南一点,原来真的是一个洗车的地方。等着洗车的人想坐坐,喝点什么,聊聊,后来就有了洗车酒吧。如果从工体东路过去,要上座桥,过一条水渠,穿一片柏树林子,挺深的。酒吧用红砖和原木搭在原来洗车房的旁边,洗车房现在还接洗车的活。 [点击阅读]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一、中文版自序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点击阅读]
夏日落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4
摘要:羊年十一月初,步兵三连孕生一样大案:先是枪丢了一枝,其后,兵又死了一个。枪是新枪,铁柄全自动;兵是新兵,下士军衔,籍系郑州二七区,父为小学教师,母是环卫工人。事情乒然发生,震炸兵营。一时间,满地沸扬,草木皆惊,营连空气稀薄,整座营房都相随着案情颤动。事发时候,连长赵林和指导员高保新正在操场交心,其时正值夏末,黄昏网着世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