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王小波《红拂夜奔》 - 读《红拂夜奔》有感——我所见的红拂夜奔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向名族英雄学习,比如董存瑞,当他把炸药包皮举起的那一霎那,他仰天长啸:为了新中国!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董存瑞根本没说这句话,而是另一句更言简意赅的:“X你马!”由于翻译的不同,还有另外的版本:“日你妹!”尽管这两个版本的字面相差了三分之二,但是从这个短句的谓语、宾语的性别、还有宾语的定语来看,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作为一个名族英雄,他显然还不够专业,因为他漏考虑了一件事,这句话从嘴里说出来是不带任何如惊叹号、点点点或者波浪号作结尾的,因此如果他想留下“证据”,必须要改口为“字数你妹”。总之谁也不知道他在死前到底说了什么,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既然教材上说的是“为了新中国”,一定是有道理的,为了给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做思想指导,“为了新中国”是最合理的,而且我也觉得像董存瑞这种名族大英雄兴许必然不会说出什么污浊后辈思想的话。再者中国人从小就喜欢模仿,所以建立良好的榜样就如同构建和谐社会那么重要。就像我们小时候的行为规矩必须模仿大人的道德规范,中学里做题和解答必须模仿例题和正确步骤,大学教授的论文必须模仿前人或者他人的研究资料云云。又比如一个小孩背九九乘法表,要是他敢背成七三二十一,准被严厉的老师掌一耳掴,然后被语重心长地告诫:“是三七二十一,不是七三二十一,应该把小数字放前面。”当然这也是有逻辑可循的,所有动物(比如狗)都是生来就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而人也是动物。

  我曾经尝试不去模仿,为此我努力不通过百度资料写过一篇实数理论研究的论文,作为学年评估的作业,当然我也和王二一样是学数学的,我把论文拿去给我们系的教授看,教授扫了一眼只对我说了一句话:“不管对不对,有想法总是好的。”于是就在我的学年评估成绩上打了个“优”。然后到现在就没有一点音讯了。我从来没想过廖教授对我会有如此的嘉奖,说我是有想法的人,而且是不在“对”这个前提之下的。
  我当然是不会傻乎乎再过去问:“廖教授,我的文章你看了没有?”除非我的脑子被门夹了。因为一开始这个问题就没有第二个答案,也许甚至就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又或者我还没有达到“人瑞”的资格。由此,我必须证出一个世界级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才能证明我有条件让教授读我的文章。
  李卫公年轻时就证出了费马定理,我没有他的本事,但是我喜欢写东西,尤其是年轻时,喜欢表达自己年少轻狂的思想,但历史和廖教授告诉我,学术上面的思想永远不是像我这种普通的活人能够表达的,所以我觉得写写书评还是更加适合我。

  对于写论文这种事情,在这个国家永远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所谓大,就是教授每年都会“发”十几篇论文,不然自己的教授地位有可能会被动摇,至少面子上挂不住;所谓小,就是对于廖教授这种级别的人来讲,写十几篇论文比拉屎还要容易。当然这个逻辑必须要排除便秘这种情形。因为每次上课,教授都会在课堂上说自己的论文业绩,就像如腹泻一般畅快,并且自信满满。
  对于“自信”这个词,我必须解释一下,比如,你在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种种的麻烦事情,可能会“私自以为”领导上对你有所不公,但是最后得到的解释却是:现在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权力就是一切,代表着公平。当年长的教授或者家长以这种饱经沧桑的口吻说这句话时,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自信,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我深有体会。去年我和两个比我大一届的学生在当地一家广告公司帮忙开发了一个简单的小软件,花了三个人一个多月的时间,最后的得到的补偿就是每人两张红色的纸钞,还是我们三个自己骑车近一个小时去公司拿的。至此之后,当学弟学妹们问我大学生找工作的经验的时候,我也会以一种饱经沧桑的口吻对他们说:“领导上永远是对的。”这就是一种自信和优越感。

  当然,受不了打击的人会寻求网络的援助。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阴阳互补的,现实生活中的公平必须由网络的不公平去弥补,由此就有了方舟子这类的人。我想如果董存瑞时代网络比较发达,就很有可能没有这个名族英雄了。
  扯远了,继续回到写论文这个话题上。前几天小师妹刚刚跟我抱怨说她的教授发她写的论文却只提了自己的名字,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她,我觉得这世道如果连论文都不能抢了,那还要教授做什么?底层人民就是要干底层人民应该干的事,就像种田的就应该种田,你丫要赶去下海经商赚大钱,领导上不抓你小辫子?可能你会反驳我说,平日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但事实就是,只要你的脑袋还在,就有一定有辫子。领导上一直都很公平,不想抓的一个都不会抓。
  最后,假如本文有怪诞的地方,不是作者“本意”为之,这就是历史本来的面貌。
或许您还会喜欢: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余华《第七天》
作者:余华
章节:44 人气:2
摘要:varcpro_id='u179742';varcpro_id='u179742';【1】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昨夜响了一宵倒塌的声音,轰然声连接着轰然声,仿佛一幢一幢房屋疲惫不堪之后躺下了。 [点击阅读]
凉州往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风儿一阵紧过一阵,猎猎风声卷起的,不只是峡谷的惊叫,还有一颗少女的心。水英英幸福得要死了,她还从没跟家远哥这么亲近过这么幸福过呢。五糊爷带上拾粮上路的时候,还是一脑子的雾水。两天前他被青石岭牧场主水二爷召去,原以为是说丫头拾草的事,没想,水二爷只字未提拾草,倒是怪惊惊说,我想让拾粮到院里来。让拾粮去院里?这个老东西,总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2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哲理小品文(中国卷)
作者:佚名
章节:195 人气:2
摘要:○席慕蓉一电话里,T告诉我,他为了一件忍无可忍的事,终于发脾气骂了人。我问他,发了脾气以后,会后悔吗?他说:“我要学着不后悔。就好像在摔了一个茶杯之后又百般设法要再粘起来的那种后悔,我不要。”我静静聆听着朋友低沉的声音,心里忽然有种怅惘的感觉。 [点击阅读]
围城
作者:钱钟书
章节:13 人气:2
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不敢来评的,只记录一些感受罢了。注:较长,请选择性*阅读。吃葡萄的人八年前,我上高三,正在为高考没日没夜的做模拟试题。前一天做完的卷子,第二天上课时语文老师会讲其中的一两道试题。某天他讲了一道阅读理解题,题目是:有两种人吃葡萄的人,第一种人从每串里最好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好的一颗;第二种人从每串里最坏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一颗, [点击阅读]
士兵突击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今天是我当兵的四年八个月零八天,我想我可能要死了。我并不太懂他们所说的荣誉。我不是一个好军人。我只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当了四年八个月零八天的兵,最后的几天,我来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绝对没有仁慈,因为这里允许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被流弹击中死亡是合理的,因自然条件恶劣死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代表敌人,指望敌人仁慈的军人不如后悔自己的出生……我很遗憾,我遇上的甚至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点击阅读]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重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是高兴的。这本书在市场已经绝迹二十多年,只剩有极少几本收藏在黑暗尘封的书库里,或秘藏在个别读者的手中。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有这本书,没有读过,较老的读者也会忘记这本书,因此,它的重新问世,重新在读者中接受考验,我以为是一件好事。作品是属于人民的,社会的,它应该在广大的读者中经受风雨。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