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1Q84 BOOK1 - 村上春树 生平简介:《1Q84 BOOK1》作者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nbs;村上春树(むらかみ はるき,Haruki Murakami),日本现代小说家,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亦擅长美国文学的翻译。是在日本与台湾乃至韩国相当受欢迎的作家。在中国,由林少华翻译的村上小说风靡一时。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简体中文版的村上春树全集。在台湾,村上的作品大多由赖明珠翻译、时报出版社出版。 村上春树也以自我训练跑长途马拉松、和喜欢爵士乐、古典音乐及美国作家史考特·费兹杰罗闻名。
  生平简介
  于1949年1月12日出生在日本京都市伏见区,为国语教师村上千秋、村上美幸夫妇的长子。出生不久,家迁至兵库县西宫市夙川。“我生在关西长在关西,父亲村上千秋是京都一和尚之子,母亲村上美幸是船场一商家之女,可说是百分之百的关西种。自然每天讲的是关西方言。所受教育带有相当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认为关西以外的方言都是异端,使用‘标准语’的没一个地道之人。那是这样一个世界:棒球投球手则非村山莫属,食则清淡为主,大学则京大为贵,鳗鱼则烤制为上。”(《村上朝日堂的反击》)
  1955年6岁
  4月,入西宫市立香栌园小学就读。“我家是非常普通的家庭,只是父亲喜欢书,允许我在附近书店赊账买自己中意的书。当然漫画、周刊之类不行,只限于正经书。但不管怎样,能买自己中意的书实在让人高兴。我也因此得以成为一个像那么回事的读书少年。”(《村上朝日堂》)
  1961年12岁
  4月,入芦屋市立精道初级中学校就读。“讲起过去的事来,当时(60年代前期)我家每月让书店送来一册河出书房的《世界文学全集》和一册中央公论社的《世界文学》,我便一册接一册地看,如此送走了中学时代。由于这个缘故,我的读书范围至今仍只限于外国文学。或许可以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吧,总之最初的机遇或环境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喜好。”(《村上朝日堂》)
  1964年15岁
  4月,入兵库县神户高级中学就读。该校为新闻委员会所属。“反正我就是喜欢看书,一有时间就看文学方面的书,以致怎么用功国语的成绩也过得去。英语方面,由于一上高中就以自己的方式涉猎英语筒装书,对英文阅读本身是有信心的。但英语成绩不怎么样,因为没有理会那些技巧性*的小东西。记忆中成绩也就是中间偏上一点。若是当时的英语老师知道我如今搞这么多英语翻译,想必会觉得莫名其妙。社科方面世界史很拿手。为什么呢,因为中央公论社的《世界历史》那套全集上初中时我就已反复看了二十遍。记得全集广告词有这样一句话:‘历史比小说更有趣’。”(《转而悲哀的外国语》)
  1967年18岁
  听从父母劝告,准备考国立大学。经常去芦屋图书馆。
  1968年19岁
  4月,到东京,入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就读。在目白原细川藩邸的私立宿舍“和敬寮”寄居半年,后退出。“经营者是臭名远扬的右翼分子,宿舍长是个陆军中野学校出身的面目可憎的汉子。而我这样的人居然未遭驱逐,很有点不可思议。时间是1968年,正是学潮迭起的年代,我也正血气方刚,对什么都愤愤不平。”(《村上朝日堂》)后来迁往练马区寄宿。距离最近的车站是都立家政,几乎不去学校,在新宿打零工,其余时间泡在歌舞伎町的爵士乐酒吧里。
  1969年20岁
  4月,《问题只此一个,没有交流68年电影观感》在《早稻里》发表。迁入三鹰市一间宿舍。“由于情绪好,在一家当铺买了支长笛。练习时,隔壁房间一个吉他少年提议吹哈比曼,于是每天都吹
  《memhisundergronud》结果在我记忆中,三鹰市就是(memhisundergronud)。”(《村上朝日堂》)
  1971年22岁
  以学生身份同阳子结婚。入居阳子夫人父母家(其父母在文京区千石经营床上用品店)。
  1974年25岁
  在国分寺开爵士乐酒吧。开店资金500万日元。250万为夫妇打零工存款,其余由银行贷款。 “起始觉得找工作也未尝不可,便去几家有关系的电视台转了转,但工作内容实在无聊透顶,只好作罢。心想与其干那样的工作,还不如自己好好开一家小店。开店可以亲自采购,亲自动手做,亲自为顾客服务。终归,说起我能做的事,也就是开爵士乐酒吧了。反正我就是喜欢爵士乐,做事也想做多少同爵士乐有关的。” (《村上朝日堂》)店名取自在三鹰寄居时养的一只猫的名字。后移店至千驮谷。
  1975年26岁
  3月,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毕业。毕业论文题目是《美国电影中的旅行思想》。
  1979年30岁
  在涩谷区千驮附近的神宫球场起了写小说念头,随后每晚在餐桌上挥笔不止,写罢投给“群像新人奖”评审委员会。投稿的原因在于“有字数限制”。6月,《且听风吟》获第23届“群像新人奖”。“走出校门后几乎从未提笔,刚开始写得异常吃力。唯一给我鼓励的是菲茨杰拉德那句话:‘如果叙述与人不同的东西,就要使用与人不同的语言。’但毕竟不是件容易事。边写边这样想道:40岁时肯定能写出像样些的东西来。现在仍那样想。获奖固然让我欣喜万分,但我不愿意受有形物的束缚,已经不再是那样的年纪。”(《群像》)7月,《且听风吟》由讲谈社印行。

  1980年31岁
  在涩谷区千驮谷一边经营酒吧,一边从事创作。3月,发表译作《失却的三小时》(菲茨杰拉德著,载于《hayend通讯》)。4月,发表《去中国的小船》(载于《海》)。6月,《1973年的弹子球》由讲谈社印行。7月,发表《读米歇尔-克莱顿的小说令人想入非非,从“说谎方式”想到“熵的减少”》(载于《hayend通讯》)。9月,发表《街,以及不确切的壁》(载于《群像》)。12月,发表译作《残火》、《酒精中》(均系菲茨杰拉德著,载于《海》)。发表《穷婶母的故事》(载于《新潮》)。
  1981年32岁
  决心从事专业创作。酒吧转让他人,移居千叶县船桥市。3月,发表《纽约煤矿的悲剧》(载于《brutus》。4月,发表《袋鼠佳日》(同上),由此至1983年在该刊发表系列短篇。5月,译作《菲茨杰拉德作品集》由讲谈社印行。7月,与村上龙的对谈集《Walk Don'Trun》?(慢慢走,别跑)由讲谈社印行,作为“同时代的美国”系列随笔发表《疲劳中的恐怖——史蒂芬·金》(载于《海》)。9月,发表《被夸大的情况——围绕越南战争的作品群》(同上)。11月,发表《无zheng府主义??弗兰西斯同〈地狱启示录〉》(同上)。12月,同广告词撰稿人系井重里合写的《梦里相会》,由冬树社印行;《与朋友永久运动的终结》于《文学界》边载。是年开始作为编委参与《早稻田文学》的编辑工作,为时一年半。《且听风吟》由初中下届同学大森一树搬上银幕。
  1982年33岁
  2月,《青心学院大学——面临危机的自治与基督教精神》于《朝日周报》连载,作为“同时代的美国”系列随笔发表《反现代的现代性*——约翰(阿宾格的小说》(载于《海》)。5月,发表《都市小说的形式与发展——昆德拉与昆德拉以后》(同上)。7月,发表《事先备好的牺牲者的传说——吉姆·莫里森/德阿兹》(同上)。8月,发表《寻羊冒险记》(载于《群像》)和《下午最后的草坪》(载于《宝岛》)。10月,《寻羊冒险记》由讲谈社印行,该作获“野间宏文艺新人奖”。11月,发表《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载于《昴》)。12月,发表《悉尼的绿色*长街(台译:雪梨的绿街)》(载于《海》临时增刊《孩子们的宇宙》)。
  1983年 34岁
  1月,发表《萤》、《烧仓房》(载于《中央公论》)。2月,发表《E·T式地看〈E·T〉》(载于《中央公论》)。4月,发表《作为符号怕美国》(载于《群像》),短篇集《去中国的货船》由中央公论社印行,发表《我打电话的地方》等7篇雷蒙德短篇译作(载于《中央公论》),发表《通过“沙滩男孩”长大的我们》(载于《enthouse》)。6月,发表《避雨》(载于《in·ocket》)。由此至翌年10月隔月在该刊发表小品。7月,雷蒙德短篇译作集《我打电话的地方》由中央公论社印行。9月,短篇集《袋鼠佳日》由平凡社印行。10月,发表《游泳池边》(载于《in·ecket》)。11月,发表《关于穿制服的人们》(载于《群像》)。12月,发表《盲柳与睡美女》(载于《文学界》),同插图画家安西水丸合写的《象场喜剧》由cbs索尼出版社印行。是年初次赴海外旅行,在希腊参加雅典马拉松赛。
  《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插图短篇集《象厂喜剧》出版。
  1984年35岁
  1月,发表《跳舞的小人》(载于《新潮》)。2月,发表《出租车上的男人》(载于《in·ecket》),在《翻译世界》连载《村上春树的简装书生活》(至6月号)。3月,同摄影师稻越功一合写的《波画波语》由文艺春秋社印行。4 月,发表《三个德国幻想》(载于《brutus》)和《献给死去的女王》(载于《in·ecket》)。6月,发表《猎刀》(载于《in·ecket》)。7月,《萤》短篇集由新潮社印行,《村上朝日堂》由若林出版企画社印行,发表《迪斯尼·威尔逊与加利福尼亚神话的缓慢的死》(载于《小说新潮》临时增刊“大专栏”)。10月,发表《呕吐1979》(载于《in·ecket》)。12月,同上中健次对谈(载于《国文学》1885年3月号)。是年夏赴美国旅行约6个星期。
  1985年36岁
  4月,在《mari clair》连载译作《牧熊》(John Irving著),在《周刊朝日》连载《村上朝日堂》(至翌年4月)。6月,《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由新潮社印行,10月获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雷蒙德短篇译作集《夜幕下的马哈鱼》由中央公论社印行;发表托洋曼短篇译作《无头鹰》(载于《小说新潮》增刊);发表《小说中的制度》(载于《波》)。8月,发表《再袭面包皮皮店》(载于《marichair》和《象的失踪》(载于《文学界》)。10月,短篇集《旋转木马鏖战记》由讲谈社印行。11月,译作连环画《西风号遇难》(c.v.奥尔兹巴格著)及连环画《羊男的圣诞节》(与插图画家佐佐木合著)印行。12月,发表《家庭事件》(载于《lee》和《双胞胎与沉没的大陆》(载于《小说现代》附册),评论电视剧化电影的《电影冒险记》(同川本三郎合著)由讲谈社印行。

  1986年37岁
  1月,发表《罗马帝国的崩溃/1881年印第安人起义/希特勒入侵波兰/以及狂风世界》(载于《月刊角川》和《拧发条鸟与星期二的女郎们》(载于《新潮》)。4月,短篇集《再袭面包皮皮店》由文艺春秋社印行。6月,《村上朝日堂的反击》由朝日新闻社印行,发表波尔短篇译作《滴翠岛》、《世界尽头》、《志愿讲演者》、《弥天大谎》、《方便屋》、《一个小姐的肖像》、《马戏团与战争》(均载于《东京人》创刊号至秋季号)以及《科西嘉岛冒险记》(载于《mari clair》12月号)。是年,移居神奈川县大矶町。10月,在意大利罗马滞留10日,后赴希腊。11月,《朗格尔汉斯氏的午后》由光大社印行。留居希腊米科诺斯岛。
  1987年38岁
  1月,留居意大利西西里岛。发表波尔短篇译作《文坛游泳术》(载于《文学界》),《“the scra”怀念80年代》由文艺春秋社印行。2月,留居罗马。3月,赴博洛尼亚。4月,赴希腊的科西嘉和克里特旅行。6月,回国。纪实性*小说《日出国的工厂》由平凡社印行,发表《反正去过希腊》(载于《wins》)。7月,波尔短篇译作集《世界尽头》由文艺春秋社印行。9月,重赴罗马。《挪威的森林》由讲谈社印行,上下册畅销430万部;发表《“October Light”所放之光》(载于《青春与读书》)。10月,参加雅典马拉松赛。11月,翻译c.d.b.布莱恩的《伟大的德斯里夫》,由新潮社印行。12 月,译作连环画《特快列车“北极号”》(c.v.奥尔兹巴格著)印行。
  1988年39岁
  2月,发表《罗马哟罗马,我们必须准备越冬》(载于《新潮》)。3月,赴伦敦,翻译托尔曼的《忆伯父》,由文艺春秋社印行。4月,回国。《司各特·菲茨杰拉德book》由tbs britannica社印行。回后国取得汽车驾驶许可证。8月,返罗马,同摄影师松村遇三结伴赴希腊、土耳其采访旅行。先去希腊东北部阿索斯半岛上建有希腊正教修道院的圣可索斯山,之后驱车由伊斯坦布尔进入土耳其,用21天沿国境线绕土耳其周游,途经黑海、苏联、伊朗、伊拉克国境、地中海、爱琴海,最后折回罗马。此次游记首先刊载于《03》(1990年1?2月),大幅修订后以《雨天炎天》为书名由新潮社于1990年8月印行。9月,译作《and other stories——珍本美国小说12篇》由文艺春秋社印行。10月,《舞!舞!舞!》由讲谈社印行。
  1989年40岁
  4月,发表《雷蒙德的早逝》(载于《新潮》)。5月,赴希腊罗得旅行。6月,发表《电视人的反击》(载于ar avion》)和《飞机》(载于《eureka》)。7月,驾驶私家车赴德国南部、奥地利旅行。《村上朝日堂哟!》由文化出版局印行,《小而有用的事》由中央公论社印行。9月,译作连环画《陌生人》(c.v.奥尔兹巴格著)由河出书房新社印行;翻译托尔曼的《一个圣诞节》,由文艺春秋社印行。10月,回国,即赴纽约。译作《原子时代》(t.o’brien著)由文艺春秋社印行,发表《我们时代的民间传说》(载于《switch》和《上等瑕玉——·奥斯塔的〈幽灵们〉》(载于《新潮》。11月,发表《眠》(载于《文学界》)。
  1990年41岁
  1月,回国。《电视人》由文艺春秋社印行。以《神园漫步》等为题发表希腊、土耳其游记(载于《03》)。2月,在居住地涩谷区千驮谷目睹奥姆真理教竞选众议院议员的宣传活动。5月至翌年7月,八卷本《村上春树作品集1979——1989》由讲谈社印行,发表《杰克·伦敦的假牙,突如其来的个人教训》(载于《朝日新闻》)。6月,叙写作为希腊、意大利“常驻旅行者”的体验并收有同阳子夫人的照片的《远方的鼓》由讲谈社印行,发表《托尼·瀑谷)(载于《文艺春秋》)。8月,《雨天炎天》由新潮社印行。10月,译作《谈一下真正的战争》(t.o\'brien著)由文艺春秋社印行。11月,译作连环画《哈里斯·巴蒂克之谜》(c.t.奥尔兹巴格著)由河出书房新社印行。
  1991年42岁
  1月,赴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月去美国领事馆取签证的时候,正值海湾战争爆发。我们在驶往赤坂的出租车中听到美军用导弹袭击巴格达的消息。我们不认为那是个好去处。虽说战场遥远,但去一个打仗的国家并在那里生活毕竟不是件开心的事。可是一切手续都已办完了,作为我们除了赴美已别无选择。结果固然没有受战争的直接影响,不过坦率说来,当时美国那激昂的爱国气氛是不怎么令人愉快的。”(《终究悲哀的外国语》)。4月,发表《绿兽》、《部男》(载于《文学界》临时增刊《村上春树book》)。12月,译作连环画《天鹅湖》(c.t.奥尔兹巴格著)由河出书房新社印行。 1992年43岁
  由于延长美国滞留期限,以客座教授身份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讲现代日本文学,内容为“第三新人”作品读解,副教科收为江藤淳的《成功与失落》。10月,《奇鸟行状记》(或译拧发条鸟编年史》)第一部开始在《新潮》连载(至翌年8月),《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由讲谈社印行。

  1993年44岁
  1月,发表《非故弄玄虚的小说诞生——同雷蒙德交往的10年》(载于《朝日新闻》)。6月,译作连环画《神奇的扫帚》(c.t.奥尔兹巴格著)由河出书房新社印行。7月,赴马萨诸塞州剑桥城的塔夫茨大学任职。11月,翻译《归来的翻空猫》(格温著),由讲谈社印行。 1994年45岁
  2月,《终究悲哀的外国语》由讲谈社印行。4月,《奇鸟行状记》第一部《贼喜鹊》和第二部《预言鸟》由新潮社印行。在普林斯顿大学与同为该校客座教授的河合隼雄进行公开对话,题目为“物语在现代日本的含义”。6月,赴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旅行 (兼采访。由大连经海拉尔、中国一侧的诺门坎、蒙古的乌兰巴托去哈拉哈河东侧的旧战场察看。此次纪行发表于《马可·波罗》(9——11月)。7月,夫妇去千叶县仓町旅行,当地出身的安西水丸同行。旅行目的之一是“补偿在蒙古期间糟糕透顶的饮食”。12月,发表《袭击动物园》(载于《新潮》)。
  1995年46岁
  3月,美国大学春假期间临时回国,在神奈川县大矶家里得知地铁毒气事件。6月,退掉剑桥城寓所,驱车横穿美国大陆至加利福尼亚,之后在夏威夷考爱岛逗留一个半月回国。8月《奇鸟行状录》第三部《捕鸟人篇》由新潮社印行。9月,在神户市与芦屋市举行自选作品朗诵会。“由我来朗诵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我还是尽力做了,哪怕有一点点用处也好,人们说我不习惯出头露面,其实也是和大家一样的人。既无什么技能,又不善言辞,所以很少出场。给人拍照也不喜欢。虽说拍照也不至于狂蹦乱跳或咬断小指。” (《sa》10月第4期)。11月,同河合隼雄对话。发表《盲柳与睡女》(载于《文艺界》)。
  1996年47岁
  12月,独自采访东京地铁毒气事件62名受害者,每5天采访1名。2月,发表《第七个男人》(载于《文艺春秋》)。《奇鸟行状录》获第47届“读卖文学奖”。5月,《村上朝日堂周报·漩涡猫寻觅法》由新潮社印行。6月,翻译《利穿心脏》(米歇尔·吉曼著,作者系书中主人公因连续杀人而自求一死的犯人之胞弟),由文艺春秋社印行。发表《列克星敦的幽灵》(载于《群像》)。11月,短篇集《列克星敦的幽灵》由文艺春秋社印行。12月,《去见村上春树·河谷隼雄》由岩波书店印行。
  1997年48岁
  3月,经采访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受害者写成的《地下》由讲谈社印行。
  6月,《朝日村上朝日堂是如何锻造的》由朝日新闻社印行。
  10月,《为了年轻读者的短篇小说导读》由文艺春秋社印行。
  12月,《爵士乐群英谱》(和田诚插图)由新潮社印行。
  1998年49岁
  4月,《边境·近境》由新潮社印行。
  5月,《边境·近境——摄影篇》(松村映三摄影)由新潮社印行。
  6月,漫画《毛绒绒软蓬蓬》(安西水丸作画)由讲谈社印行。
  7月,《地下》的续篇《约定的场所》(获1999年度桑原武夫奖)由文艺春秋社印行。
  10月,《CD-ROM版朝日村上堂》由朝日新闻社印行。翻译马克·斯特兰多的《狗的人
  生》,由中央公论社印行。
  1999年 50岁
  4月,《斯普特尼克恋人》由讲谈社印行。
  5月,翻译格雷斯·佩利《最后瞬间的剧变》,由文艺春秋社印行。赴北欧旅行两个星期。
  8月—12月,发表“地震之后系列”——其一《UFO降落钏路》,其二《有熨斗的风景》,其三《神的孩子全跳舞》,其四《泰国之旅》,其五《青蛙君救东京》(载于《新潮》1999年8—12月号)。
  2000年,51岁
  2月,短篇集《神的孩子全跳舞》由新潮社印行。
  2001年,52岁
  插图传记集《爵士群英谱2》、随笔集《村上广播》、插图随笔集《轻飘飘》出版。
  2002年,53岁
  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印行,插图旅行记《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出版。
  2003年,54岁
  E-MAIL通讯集《少年卡夫卡》出版。
  2004年,55岁
  长篇小说《After Dark》(天黑以后)印行。
  2005年,56岁
  插图小说《奇怪的图书馆》出版。
  2006年,57岁
  短篇集《东京奇谭集》出版。
  2007年,58岁
  10月,具有自传色*彩的随笔文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由文艺春秋社印行。
  2009年,60岁 长篇小说《1Q84》 BOOK1 BOOK2出版
  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值新一轮巴以冲突高峰期,支持巴勒斯坦的各方力量极力劝阻,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最终前往以色*列受奖,并发表了以人类灵魂自由为主题的获奖感言。“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此举使村上名声大噪,一跃成为和平主义者的典范。
  2010年,61岁
  长篇小说《1Q84》 BOOK3出版
或许您还会喜欢:
安德的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我用他的眼睛来观察,用他的耳朵来聆听,我告诉你他是独特的,至少他非常接近于我们要找的人。”“这话你已经对他的哥哥说过。”“由于某些原因,他哥哥已经被测试过不符合需要,但这和他的能力无关。”“他的姐姐也是这样,我很怀疑他会不会也是这样,他的性格太过柔弱,很容易屈服于别人的意愿。”“但不会是对他的敌人。”“那么我们怎么做?将他无时不刻的置于敌人之中?”“我们没有选择。”“我想你喜欢这孩子。 [点击阅读]
梦的解析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2
摘要:我尝试在本书中描述“梦的解析”;相信在这么做的时候,我并没有超越神经病理学的范围。因为心理学上的探讨显示梦是许多病态心理现象的第一种;它如歇斯底里性恐惧、强迫性思想、妄想亦是属于此现象,并且因为实际的理由,很为医生们所看重。由后遗症看来,梦并没有实际上的重要性;不过由它成为一种范例的理论价值来看,其重要性却相对地增加不少。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五十度灰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67 人气:2
摘要:E L James is a TV executive, wife, and mother of two, based in West London. Since early childhood, she dreamt of writing stories that readers would fall in love with, but put those dreams on hold to focus on her family and her career. She finally plucked up the courage to put pen to paper with her first novel, Fifty Shades of Grey. [点击阅读]
儿子与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34 人气:2
摘要: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杰出的英国小说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劳伦斯于1885年9月11日诞生在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矿区一个矿工家庭。做矿工的父亲因贫困而粗暴、酗酒,与当过教师的母亲感情日渐冷淡。母亲对儿子的畸型的爱,使劳伦斯长期依赖母亲而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性爱能力。直到1910年11月,母亲病逝后,劳伦斯才挣扎着走出畸形母爱的怪圈。 [点击阅读]
布登勃洛克一家
作者:佚名
章节:98 人气:2
摘要:(上)在!”9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期德国北部的商业城市吕贝克。这一家人的老一代祖父老约翰·布登洛克,年轻的时候正值反对拿破仑的战争,靠为普鲁士军队供应粮食发了财。他建立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此外,他还拥有许多粮栈、轮船和地产,儿子小约翰又获得了尼德兰政府赠予的参议员荣誉头衔,因而他和他的一家在吕贝克享有很高的声望。这一家人最近在孟街买下了一所大邸宅,布置得既富丽又典雅。 [点击阅读]
黄色房间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8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疑云(1)陈述约瑟夫?胡乐塔贝耶的这段奇妙经历时,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激动。时至今日,他还在坚决反对我讲出这段仍然留有谜团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确实可以称为过去十五年中最为奇妙的悬疑故事。如果不是著名的斯坦森教授最近在晚间杂志《荣誉军团》的一篇文章中提议,我甚至认为大家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著名的黄色房间案件的全部事实了。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4
作者:佚名
章节:86 人气:2
摘要:Chapter1序章“龙。”莫兰德边说,边从地上抓起一只干瘪的苹果,在双手之间丢来丢去。“扔啊。”外号“斯芬克斯”的拉蕾萨催促。他从箭囊里抽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我想看龙。”鲁尼在他们当中年纪最小,又矮又胖,尚有两岁才成年。“哪怕一眼都好。”我想萝希搂着我睡觉,佩特心想。 [点击阅读]
基督山伯爵
作者:佚名
章节:130 人气:2
摘要:大仲马(1802-1870),法国十九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杰出的通俗小说家。其祖父是侯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大仲马三岁时父亲病故,二十岁只身闯荡巴黎,曾当过公爵的书记员、国民自卫军指挥官。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他因为拥护共和而流亡。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 [点击阅读]
大西洋底来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0 人气:2
摘要:阴云密布,狂风怒号,滔天的大浪冲击着海岸。海草、杂鱼、各种水生物被涌上海滩,在狂风中飘滚、颤动。一道嶙峋的峭壁在海边耸起,俯视着无边无际的滔滔大洋。一条破木船搁浅在岸边,孤零零地忍受着风浪的抽打。船上写着几行日文。孤船的旁边,一条被海浪选到沙滩上的小鲨鱼,发出刺耳的哀叫。在任暴的风浪里,野生的海带漂忽不走,有些在海浪里起伏深沉,有些被刮到海滩上,任凭酷热的蒸腾。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