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1Q84 BOOK1 - 1q84 book1 书评——我们的1q84——入口,平行,100%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q84简体中文版终于来了。最近村上前译者林少华先生与现译者施小炜先生分别有一个动作:即林先生最新的精彩博文答记者问,以及施小炜先生几乎沉默着参加了1q84简体中文版首发会。简单说,应该低调的高调了,应该高调的低调了。这符合我对两位译者的一贯看法。
  林少华先生并不是第一次搞这种答记者问,单就针对这本1q84。从他对本书的评价能略微感觉到他内心的一些流动,虽不至于细微,但比起一贯低调为人,治学的施小炜,则明显了许多。
  依然用最简单的话说,林教授对1q84的评价不算高。怎么不高?现不铺开,只说相似性*。举个例子,在答记者问中,林少华拿了《海卡》里的琼尼与《1q84》的深田保比较,不一而足。单拿相似性*来说,我恐怕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比如天吾与里让我想到《舞舞舞》中的“我”与“雪”,天吾与母亲让我想到《海卡》里的田村卡夫卡与佐伯,佐伯的形象甚至与“蝴蝶夫人”的优雅性*暗暗相合,太多了。我的感觉是:单就人物塑造来说,1q84是村上对自己小说生涯的一次总结。1q84里的人物是丰富的,它几乎涵盖了村上在原先小说里的众多人物形象并加以全面升级,它让读者既觉得新鲜,又似曾相识。
  再来看施小炜先生参加的北京首发会,太好评价了。低调。就是低调。在处在如此微妙的当口,施小炜的言语谨小慎微,不多不少。还有几点值得注意:比如,施小炜在发言开头说自己的声音不太好听向在坐读者起立道歉;又比如,施小炜在访谈之中故意让话给止庵与梁文道。后者更有意思,也更能反映出前者——按说译者对本书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为什么施小炜先生一再让话给两位旁观者呢?
  不言自明。
  依此,在追忆往昔,拿出林氏翻译化境之说与施小炜批驳林氏误译纰漏,我想每个人都会存有一个判断力了。
  另外,值得一说的还有本书的简洁。拿到这本南海出版社的《1q84》,给我的感觉就是干净。翻开书页一看,还是干净。施小炜先生没有做序言,一开头便是1q84,简洁的让我兴奋。
  试想:如果此书又流入林氏之手,能有如此简洁简单?恐怕不会。依照林少华先生的惯例,序言恐怕是不会少,比村上本人更长的个人简历恐怕也不不会少。
  值得读者注意的还有译者施小炜对村上若干处词汇出处的介绍,这里不再列举,有心的读者自会留意到。

  到此,再回头想想那些反施的同志,真叫人不太理解。实际上我也一直存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注意的是译者还是作者?一本译书的价值到底更多的体现在译者的再发挥还是作者本原的自然?
  我不太理解,倒真希望那些反施的同仁有空告知我。
  以下是一些粗陋的见解,含剧透。
  1 他们的入口——怎么进入1q84
  按顺序,先说青豆。事情发生在出租车上。通过那首亚纳切克似乎平淡无奇的《小交响曲》,青豆率先发难,问出了一句:到底会有多少人能在仅听了几句的情况下就说出这是1926年亚纳切克创作的《小交响曲》?
  从音乐创作来说,这类似一个主导动机。从1984乐章走入1q84乐章的动机。青豆认识到自己此刻的特殊,并随着小说的发展最终认同了自己的特殊。村上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由《小交响曲》开始,青豆的1984开始混沌起来,继而她因不错失杀人时间走入高速公路的紧急通道(她特殊的选择即刻便招来闲杂人等的围观),发现了“不该出现”的警察半自动式手|枪。这一系列事件如醍醐灌顶,让青豆越发怀疑起是自己出了问题还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正如梁文道在首发会上拿《黑客帝国》做例一般,再拿出村上曾刻意修饰的阿尔法城,一切似乎呼之欲出——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尚不清楚。
  值得注意是——青豆进入时的身份是特殊的,她是一位女杀手。这是村上故意埋伏的。
  再看天吾。天吾进入的契机更明显,即他通过改写深绘里的那篇《空气蛹》。至此,天吾的人生开始迈入他所预料不到的未知之中。《空气蛹》里的描述到底有多少是现实性*的?小小人是真实的吗?这些未解之谜都成了天吾飞蛾扑火的动机,但却不是最大的。
  最大的秘密是深绘里。这位好似《凉宫春日》中长门有希和《eva》中三无少女鼻祖凌波丽似的角色*,几乎存在着宅男不得不喜爱的理由——脸蛋漂亮,眸子真诚而深邃,胸脯很大(囧,实际天吾正是一枚宅男)。她不加修饰语的说话路数与对常识的误读让人很难不对其产生兴趣。当然,还有她何以如此说话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天吾进入时的身份也是特殊的,他是一位作家的枪手。所以,从社会司法角度看,两位“救世者”都不是会被社会认同的角色*。他们几乎都在用脆弱的蛋壳敲打着已融入世俗的,由毒瘤熔铸的大门。

  2 平行
  村上的双线叙事总是让我想到威廉福克纳的多线叙事。每一部分的展现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并埋伏了很多谜团。例如阅读本书就总让我想起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当然,从村上本人的阅读习惯看,我是找不到福克纳的。算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来自植入1q84的宗教性*——它包皮皮含了很多宗教性*的因素,暗喻日本奥姆真理教的庞大团体,对宗教的细腻解释,甚至巴赫。有如哥特式建筑拱起的尖顶——巴赫的出现,以及他所带来的二重性*(巴赫代表的巴洛克音乐巅峰的极限化的数字排列——天吾对数字的喜爱,以及巴赫实际在巴洛克时代的隐匿——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同时又是“平庸者”)可以看出本书在叙述,列举时的慎重,其中还可能包皮皮含隐喻。
  巴赫先说到这。
  我对1q84双线最直观的感觉是村上在一边造梦,一边圆梦。他借书中人物小松的口,说出了一句重要的话——越是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描述的准确,便越受读者的喜爱。这个观点我基本同意。现在看,至少有两个重要的象征性*事物在1q84 book1的半边(天吾部分)进行了描述——两个月亮以及小小人(它们无一例外都存在于两个文本里,深会里的《空气蛹》,以及天吾正在创作的小说),当然,在现实世界它们应该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就是这两个重要的象征性*事物,村上让他们相继出现在了青豆的1q84中——不只一次,青豆看到了两个月亮。而且我们几乎可以把两个月亮的出现当作1q84合理化的一种解释。至于小小人,我们都知道在book1中,它借一位受尽宗教凌虐的小姑娘的躯体“实实在在” 的出现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一边是构思,一边是诠释,这可能不光是两位主角一动一静的体现,还是一种写作上的思路,即双线带来的真实,虚幻,以及其渐渐融化的边界线。
  3 100%
  村上在早年曾写过100%的女孩,短小精悍。那如果把这样纯私人化的爱情故事放置在现如今这样一个大容器里——这个异化了的1q84中,会怎么样呢?
  从故事的悬念上看,是很足的。即,两位100%男孩女孩在多年之后再如何得以相见?这里面藏着村上对小说人物的动机把控。

  从叙事上来看,青豆是比天吾凌厉的。虽然天吾的身板也不差,但比起喜爱踢流氓下部的青豆来说,是差了那么一些的。比如说青豆的紧急出口事件,如果换置在天吾身上呢?当然,这种假设有些荒诞,但至少能证明,青豆是更具推动剧情进展的角色*。
  但从双方互相找寻的主动与被动性*来看,天吾则是比青豆更积极的角色*。我们从青豆与亚由美的对话中能多次感到——青豆对曾拯救过自己的天吾,是充满爱意和想象的。如果不是环的自杀(其也可看成是青豆变得积极的原因),天知道青豆将会当多久的处女。进一步说,青豆把爱与性*的进一步分离,似乎也可以看成是把灵魂完全交给天吾的准备。
  但即使如此爱着天吾,青豆也是打算“按兵不动”的。为什么——因为她在等,按照青豆的想法,她认为他们早晚会通过一个未知之桥联系在一起,她要做的就是等待天吾(在这儿补充1q84 book3的一个细节,青豆被迫困囿在“暗无天日”的房间之中,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天吾的出现)。
  而在找寻对方的路上,天吾无疑是走的更远的。书中第一段描写天吾念起青豆是在地铁上,他看到的一对母女。此后村上不吝篇幅,展示了大段情节细叙两人的过往。
  其中一个细节特别值得注意,更可以看作是此后天吾找寻青豆的动机。即青豆在临别之前与天吾的握手。
  细心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情况多次发生在深绘里与天吾身上。这个和青豆有着相似背景(深受宗教荼毒的童年,以及同样离家出走的姿态)的女孩,会不会是天吾在找寻青豆时的一个重要人物呢?
  我认为,是会的。天吾对深绘里的主动牵手是从不排斥的,甚至勾起了他纯精神上的鼓舞与享受,很难说这种感觉具体是什么——但恐怕,里面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对当年青豆的移情。而从天吾主动拯救深绘里的姿态去看,深绘里似乎不仅仅承担揭露宗教本质的重任。
  深绘里会不会成为天吾与青豆相见的重要介质,她会不会成为双线叙事的焦点(正像《海边卡夫卡》里的佐伯),以致把两位主角最后引入一流呢?
  这种可能或许只有1%。但在她和天吾的握手中,让我看到了100%。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大西洋案件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珍-玻波小姐坐在窗前瞧着前面,好久以来她已不再欣赏这片原是茂密的花园。但是什么也没去做。雷库克的藉口总头头是道,不是天气太干燥,就是太潮湿,或是泥土泡了水。雷库克自己栽花种菜的原则很简单,泡几杯浓浓的甜茶做为提神用,秋天来时扫落叶,夏天时种植他喜爱的鼠尾草和紫苑花。凭良心说,他喜爱他的主人,也迁就他们的喜好,对于蔬菜他知道得很清楚,什么是上好的香薄荷或是甘蓝菜绝不会弄错。 [点击阅读]
威尼斯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二十世纪某年的一个春日午后,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在他五十岁生日以后,他在正式场合就以冯-阿申巴赫闻名——从慕尼黑摄政王街的邸宅里独个儿出来漫步。当时,欧洲大陆形势险恶,好儿个月来阴云密布。整整一个上午,作家繁重的、绞脑汁的工作累得精疲力竭,这些工作一直需要他以慎密周到、深入细致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从事。 [点击阅读]
小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卢贡——马卡尔家族》应当是由20部小说组成。1896年此套系列小说的总体计划业已确定,我极其严格地遵守了这一计划。到了该写《小酒店》的时候,我亦如写作其他几部小说一样①完成了创作;按既定的方案,我丝毫也未停顿。这件事也赋予我力量,因为我正向确定的目标迈进。①《小酒店》是《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小说的第七部。前六部小说在此之前均已如期发表。 [点击阅读]
席特哈尔塔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席特哈尔塔,这个婆罗门的英俊儿子,这只年轻的雄鹰,在房子的背阴处,在河岸边小船旁的阳光下,在婆罗双树林的树荫里,在无花果树的浓荫下,与他的好朋友并且同是婆罗门之子的戈文达一起长大了。在河岸边,在沐浴中,在神圣的洗礼时,在神圣的祭祀时,太阳晒黑了他的浅嫩的肩膀。在芒果树林里,在孩子们游戏时,在母亲哼唱时,在神圣的祭祀时,在他那身为学者的父亲教诲时,在贤人们讲话时,浓荫融入了他的乌黑的眼睛。 [点击阅读]
彼得·卡门青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生命之初有神话。一如伟大的神曾经在印度人、希腊人和日耳曼人的心灵中进行创作并寻求表现那样,他如今又日复一日地在每个儿童的心灵中进行创作。那时候,我家乡的高山、湖泊、溪流都叫些什么名字,我还一无所知。但是,我看到了红日之下平湖似镜,碧绿的湖面交织着丝丝银光,环抱着湖泊的崇山峻岭层层迭迭,高远处的山缝间是白雪皑皑的凹口和细小的瀑布,山脚下是倾斜的、稀疏的草场, [点击阅读]
心兽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每朵云里有一个朋友在充满恐惧的世界朋友无非如此连我母亲都说这很正常别提什么朋友想想正经事吧——盖鲁徼?如果我们沉默,别人会不舒服,埃德加说,如果我们说话,别人会觉得可笑。我们面对照片在地上坐得太久。我的双腿坐麻木了。我们用口中的词就像用草中的脚那样乱踩。用沉默也一样。埃德加默然。今天我无法想象一座坟墓。只能想象一根腰带,一扇窗,一个瘤子和一条绳子。我觉得,每一次死亡都是一只袋子。 [点击阅读]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曾经轰动一时,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兴趣的“斯泰尔斯庄园案”,现在已经有点冷落下来了。然而,由于随之产生的种种流言蜚语广为流传,我的朋友波洛和那一家的人。都要求我把整个故事写出来。我们相信,这将有效地驳倒那些迄今为止仍在流传的耸人听闻的谣言。因此,我决定把我和这一事件有关的一些情况简略地记下来。我是作为伤病员从前线给遣送回家的;在一所令人相当沮丧的疗养院里挨过了几个月之后,总算给了我一个月的病假。 [点击阅读]
新人来自火星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侯维瑞赫-乔-威尔斯与另两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和阿诺德-贝内持并称为本世纪初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三杰。19世纪中叶,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狄更斯和萨克雷等大师手中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高峰。19世纪末、20纪初英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现实主义小说依然发挥着它的批判作用,从道德、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暴露与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点击阅读]
无妄之灾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薄暮时分,他来到渡口。他大可早就来到这里。事实上是,他尽可能拖延。先是跟他的一些朋友在“红码头”午宴;轻率、散漫的对谈,有关彼此都认识的一些朋友的闲话——这一切只意味着他内心里对他不得不去做的事退缩不前。他的朋友邀他留下来喝午茶,而他接受了。然而最后他知道他不能再拖延下去了的时刻终于还是来到了。他雇来的车子在等着。 [点击阅读]
暗店街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一我的过去,一片朦胧……那天晚上,在一家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我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当时,我正在等着雨停,——那场雨很大它从我同于特分手的那个时候起,就倾泻下来了。几个小时前,我和于特在事务所①里见了最后一次面,那时,他虽象以往一样在笨重的写字台后面坐着,不过穿着大衣。因此,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将要离去了。我坐在他的对面,坐在通常给顾客预备的皮扶手椅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