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1Q84 BOOK1 - 1q84 book1 读后感——伪史是民众的鸦片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伪史是民众的鸦片——读村上春树的《1Q84》
  中岛一夫
  周刊读书人 6月26日
  到6月9日已过百万,这惊人的销量,可能借了村上春树获“耶路撒冷文学奖”的势头。获奖演说的开头,村上春树说自己“在说谎”,小说家是“编织谎言的高手”,说谎说得好,更能揭示真实,打上新的灯光,把真实照亮。
  他的新作《1Q84》要揭示的真实,到底是什么呢。他在访谈里讲,“实际上今天的这个世界,不是幻想的世界,不是假定的世界,是没有现实了。可以说,我们是在错误的世界里生存。”
  “错误的世界”是说近如9•11之后的世界,说远点是冷战终结后的世界。就是说共产主义溃败的同时,世界丢掉了现实。正因此,作家用千页编织的“谎言”,要指出的正是那“真实”。
  就像轨道已经并到别的方向,我们已经拐到了“错误的世界”里。像要作此说明,小说里写到,天上有两个月亮,但几乎没人觉得不对劲。因此我们就必须回到改变世界的1984年,把那时世界的“真实”广而告之。但因为我们已经在“错误的世界”里了,语言不能自如的讲述真实,这时,谎言,也就是小说的语言就成了必要。新手小说家“深绘里”(ふかえり/Fukaeri, 深田绘里子/Fukada Eriko的简称)跟“天吾”就作了主人公(另一个叙述主体“青豆”只存在于“天吾讲的故事”里)。改变了的世界,就称为“1Q84”。

  但为什么要是1984年呢。奥威尔的《1984》把斯大林主义写成寓言,说“老大哥”(big brother)一样的独裁者将要登场。而五三年斯大林死后,经过五六年的倒斯大林运动,到八四年时再看,那“真实”早就不在了。“已经没有老大哥那出戏了。”
  取而代之上得台来的叫做“小人们”(little eole),戏也就成了《1Q84》。“小人们” 住在森林里,在其之前都没有做过历史的主体,但随着斯大林主义的倒掉,“历史唯物论/正史”成为过去,他们就陆续越过边境(森林)出来,拿出自己的主张,这不妨看作是“弱势群体”(minority)的隐喻。那之后,“小人们”就像病毒一样侵入正史,将伪史运动扩散到全世界。这样1984年就被改成了 “1Q84年”。
  然而,“小人们要大干一把的时候,反对小人们的力量也自动出现了”,这就是深绘里跟天吾的出场。
  深绘里写了小说《空气蛹》,把“小人们”的存在昭于天下,而天吾为了让小说脍炙人口,给小说加以润色*。他这个人物,把“夺走正确的历史”看成是犯罪(天吾=天皇制?或者是指主张维持天皇制的三岛由纪夫写的《天人五衰》?因此本作才要写成三岛《丰饶之海》一样的四卷本么)。但为时已晚,正史显然已经无法复原了,对天吾来说,能做的只有“以毒攻毒”——成为病毒的“抗体”来维持世界的“均衡”,为此就必须让《空气蛹》广为人知。

  “空气蛹”是“小人们”传播伪史时必用的工具,它生产“认知者”(erceiver)和“受信者”(receiver)的搭档。他们生于“蛹”,他们把“小人们”的历史传的越广,“小人们”的统治也就越牢固。
  所谓“空气”,既是这种伪史运动的现实写照,也暗示着,这一运动很接近于倡导与自然共生存的生态主义,以及原始共产制的有机农业合作社(“青豆”在小说里也给人这种“空气/自然/有机农业”的感觉。青豆的名字就带着“绿色*”,她是从汽车尾气弥漫的首都高速上走下来的。“小人们”第一次出现的地方,也是一个山梨县山区里的“先驱合作社”)。
  这样就可以肯定,这部作品参考的是1968年革命转变成生态主义,精神追求,超自然等等的这一“真实”历史。“深绘里”的父亲“深田保”本来是毛|泽|东主义者,领导一个有机农业合作社,但不久当了邪教领袖。与此相似的是津村乔(曾与奥姆真理教头目麻原有密切往来)从毛|泽|东主义活动家转向了气功,生态主义,还有太田龙从托洛茨基转向边缘群体的研究,生态的原始共产制,以及法西斯式的犹太-阴-谋史观。然后,深绘里从“先驱合作社”跑出来投奔的那个文化人类学家“戎野”,就应该是指网野善彦,他对此史观有过很大影响;还有一位谷川健一,他把60年安保斗争牺牲者桦美智子说成是替罪羊(“小人们”是从死掉的山羊的嘴里出来的)。

  如此,各个记号都标着线索但又没有明确的记叙,像猜谜游戏一样把问题丢给大家,让人来写无数本研究书,正是作家的设计。本作品,就如你所见,是把1968年以后的伪史运动(参照絓秀实的《1968年》。其实这书就是主要的材料来源,包皮皮括题目)当作主题。了解这些就够了。
  书中的问题为续作埋下许多伏笔,但是答案也大多都能预料了。不用说,其主题,就是作家写《underground》调查奥姆真理教事件时,为了弄清事件起因,追溯各种言说的过程中得来的。
  然而,跟著名的“说谎者悖论”无关:这些叙事本来就是“谎言”,并不能揭透“真实”。现在这个伪史的空间里,早就没有“真实”了。小说家如果因此惊恐,震撼,真诚面对作品的不可能,然后,也许不会说“小说家在说谎”。
或许您还会喜欢:
悬崖上的谋杀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0
摘要:博比·琼斯把球放在球座上,击球前球杆简单地轻摆一下,然后慢慢收回球杆,接着以闪电般的速度向下一击。在五号铁头球棒的随便一击下,球会呼啸腾起,越过障碍,又直又准地落到球场的第十四穴处吗?不,远非如此,结果太糟了,球掠过地面,稳稳地陷入了障碍坑洼。没有热心的观众发出沮丧的哼哼声,惟一的目击者也显得一点不吃惊。 [点击阅读]
悬崖山庄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我觉得,英国南部没有哪个滨海小镇有圣卢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因此,人们称它为“水城皇后”真是再恰当也没有了。到了这里,游客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维埃拉(译注:法国东南部及意大利西北部的海滨地区,濒临地中海,以风光旖旎著称)。在我的印象里,康沃尔郡的海岸正像法国南方的海滨一样迷人。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他听了以后说:“昨天餐车里的那份菜单上就是这么说的,我的朋友,所以这并非你的创见。 [点击阅读]
悲惨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65 人气:0
摘要:米里哀先生是法国南部的地区狄涅的主教。他是个七十五岁的老人,原出身于贵族,法国大革命后破落了。他学问渊博,生活俭朴,好善乐施。他把每年从zheng府那里领得的一万五千法郎薪俸,都捐献给当地的慈善事业。被人们称为卞福汝(意为“欢迎”)主教。米里哀先生认为自己活在世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来保护世人心灵的”。 [点击阅读]
惊险的浪漫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帕金顿先生与太太吵了几句,气呼呼地戴上帽子,把门一摔,离家去赶八点四十五分的火车,到市里去上班。帕金顿太太依旧坐在早餐桌前。她的脸涨得通红,紧咬着嘴唇,要不是最后愤怒代替了委屈,她早就哭出来了。“我不会再忍下去了,”帕金顿太太说,“我不会再忍下去了!”她继续想了一会儿,又喃喃道:“那个放荡女人,狡猾卑鄙的狐狸精!乔治怎么会这么傻呢!”愤怒逐渐平息了,悲伤和委屈的感觉又涌上心头。 [点击阅读]
惊魂过山车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惊魂过山车───1我从来没有把这个故事告诉任何人,也从未想过要告诉别人,倒不是因为我怕别人不相信,而是感到惭愧。因为它是我的秘密,说出来就贬低了自己及故事本身,显得更渺小,更平淡,还不如野营辅导员在熄灯前给孩子们讲的鬼故事。我也害怕如果讲出来,亲耳听见,可能会连自己都开始不相信。但自从我母亲过世后,我一直无法安睡。 [点击阅读]
惹我你就死定了
作者:佚名
章节:139 人气:0
摘要:“喂,你去见男朋友,我干嘛要跟着啊?”“嘻嘻,我和宗浩说好了,要带你去见他的啊^o^”晕~-_-^,这么闷热的天,本来就够闹心的了,还要去给朋友当电灯泡,可怜芳龄十八的我啊,这些年都干嘛了?我好想有个男人啊,做梦都想…“朴宗浩有什么呀?他是公高的吧?公高那帮小子太危险了,你离他们远点儿。 [点击阅读]
愁容童子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母亲送给古义人一块地皮。在古义人的记忆里,幼少年时期,那里曾耸立着参天的辽杨。最初提起这个话头,是母亲年愈九旬、头脑还清晰的那阵子。在那之前,古义人几年回去一次,母亲九十岁以后,便大致每年都要回到四国那个森林中的山谷。准确的时期已经记不清了,就季节而言,应该是五月中旬的事。“年岁大了,身上也就有老人的气味了。”母亲从大开着的门窗向对岸望去。 [点击阅读]
愤怒的葡萄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具结释放的汤姆·约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绥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食了的家乡。他们和约德一家挤进一辆破卡车,各自抱着美好的幻想向“黄金西部”进发。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 [点击阅读]
我在暧昧的日本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一)回顾我的文学生涯,从早期的写作起,我就把小说的舞台放在了位于日本列岛之一的四国岛中央、紧邻四国山脉分水岭北侧深邃的森林山谷里的那个小村落。我从生养我的村庄开始写起,最初,只能说是年轻作家头脑中的预感机能在起作用,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这将会成为自己小说中一个大系列的一部分。这就是那篇题为《饲育》的短篇小说。 [点击阅读]
我弥留之际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朱厄尔和我从地里走出来,在小路上走成单行。虽然我在他前面十五英尺,但是不管谁从棉花房里看我们,都可以看到朱厄尔那顶破旧的草帽比我那顶足足高出一个脑袋。小路笔直,像根铅垂线,被人的脚踩得光溜溜的,让七月的太阳一烤,硬得像砖。小路夹在一行行碧绿的中耕过的棉花当中,一直通到棉花地当中的棉花房,在那儿拐弯,以四个柔和的直角绕棉花房一周,又继续穿过棉花地,那也是脚踩出来的,很直,但是一点点看不清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