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 第四部(2)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p{text-indent:2em;}我一个人回家,心情特别忧郁和沉闷。甚至有点叫人不敢相信,我们大家很久以来都暗中担忧的事情果然来了,哥哥已经不在身边,我一个人驾车往回走,明天醒来我一个人在巴图林诺。可在家里等待我的还有更大的不幸。我在寒冷的、深红色的薄暮时分回到家。卡巴尔金卡拉边套,一路上都不让辕马休息。回来以后,我没有照顾到它,他们也没有领它遛一遛就给它水喝。它满身大汗,拚命打寒战,没被马衣就站了一个寒冷的通宵,到早晨就倒毙了。中午,我走到花园后边的小草地上,卡巴尔金卡已被拖到这里。噢,世界多么空旷,多么明亮,太阳缄默无言,多么象个坟墓,空气多么寒冷、透明,田野多么辉耀、寂静!卡巴尔金卡已变成一具尸体,难看地躺在草地上,肿胀了的腰侧高高地鼓起,瘦长的马颈和平躺着的头颅远远扭在一边。一些小狗已在它的腹部干起来了,贪欲地走来走去,扯破它的肚皮。成群老鸦在旁边站着,等待时机。当小狗无耻地在那里闹得正欢,唔唔呶呶叫的时候,老鸦有时凶猛地飞起来,突然扑向它们龇牙咧齿的、血迹斑斑的嘴脸……早饭后,我呆呆地躺在自己的房间里的沙发上,小方格窗子外,秋空一片蔚蓝,光秃的树木棵棵发黑。正当此时,走廊上传来了急速、沉重的脚步声——父亲突然走进我的房间里。他手中拿着一支心爱的比利时造的双管枪,这是他从过去的贵重物品中唯一留下来的一件珍品。
  “喏,”他说,毅然地把枪搁在我的身旁。“我能送的都送你了,别嫌不好。也许,这可以安慰你一点吧……”
  我跳起身来,握住他的一只手,但我还来不及吻一下,他就把手缩回去了,并急忙弯下腰来,笨拙地吻了吻我的鬓角。
  “总之,你不要过分悲伤,”他补充说,竭力象平常一样提起精神讲话。“自然,我讲的不是马的事,而是讲你的情况……你以为我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考虑你吗?我想你的事想得比大家还多:我对不起你们几兄弟,放你们大家到外边去谋生,但他们总还有点什么吧。尼古拉毕竟有点保障,格奥尔基也有学问,而你,除了你的好心肠以外,还有什么呢?不过他们又怎么样呢?尼古拉不过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格奥尔基是一个永远毕不了业的大学生,而你……更糟糕的是,你不会同我们一起过很久了、你将来怎么样,只有上帝才知道!不过你终归要记住我的话:没有什么不幸比悲伤更加可怜……”
  七
  那年秋天,我们家里空荡荡、冷清清。看来,我从没有感到对父母这样温情过。但在那些日子里,只有奥丽娅妹妹一个人使我摆脱了无比的孤独。我开始同她一起散步,谈话,幻想未来。我愈来愈确信,她比我想象的大得多,心灵与智力方面成熟得多,而且与我亲近得多了,这使我感到惊奇和高兴。在我们这种新的关系中,还神奇地再现了我们过去童年时代的亲切之情……
  父亲谈到我的时候说过:“你将来怎么样,只有上帝才知道!”那么,她这样年轻美貌,在巴图林诺这样贫寒和孤独,将来又怎么样呢?

  不过,我当时考虑的多半是关于我自己。
  八
  我放弃了工作。我把许多时间都花在村里串门,经常打猎——有时同尼古拉哥哥一起,有时我独自一人。我们已经没有快走马了,只剩下一对猎犬。大规模的狩猎在县城某些地方还保留下来,我们远离地主庄园的猎场,到比我们这里更有利的地方去,长时间地追捕豺狼和狐狸。我们平常最喜欢打的只是灰兔,说得更准确一些,我们经常为追捕灰免在秋色的田野和秋季的空气中来回奔跑。
  有一次,在十一月末,我在叶菲列莫夫附近就是这样东奔西跑的。清早,我在下房里吃过一些贫嘴的马铃薯作早餐之后,就挎起猎枪,坐上一匹老骟马,喊了两条狗,开始出发了。哥哥那儿要簸麦子,我就一个人走。这是一个非常暖和、阳光摧灿的日子,但野外却是愁闷的,就打猎来说,是完全无望的。其所以愁闷,是因为四周一片死寂、荒凉,所有的东西都是残剩的、可怜的、受压抑的,都是只有深秋时节才有的。其所以无望,是因为刚下过一场大雨,到处都是泥泞,粘糊糊的,不仅在大路上,就是在草地、初耕地和麦茬地上也一样,我和两条狗都不得不从田埂上勉强走过去。我很快就不想打猎了,可是跟着我的那两条狗,一味往前跑。它们很明白,即使有什么东西要追捕的话,那也不可能在这样的田地里追得到的。只是走到一个光秃秃的、充满腐叶潮湿气味的小树林,或者经过红叶纷披的橡树丛,经过一个峡谷和丘陵的时候,我们才有点活跃起来。但这儿什么也没有,到处是荒漠、沉寂,稀稀落落,毫无生机,尽管天气暖和,阳光艳丽,而且四郊明净,秋色撩人,所有那些纵横在茬地、一菜圃和耕地之间的阡陌,火样的灌木树丛,以及远方灰蓝色的桦树和白杨的孤洲都显得低矮、平展,一目了然……
  我终于从洛巴诺沃往回转,走过施坡沃,然后进入克罗普托卡,这里是莱蒙托夫的祖传遗产。我在一个熟悉的农民家中休息,同他一起坐在台阶上喝克瓦斯。我们眼前是一块牧场,牧场后是一座久已无人居住的小地主的庄园,这个庄园只有一个花园还有点好看,它凝然不动地竖在浅蓝的天边。在那座不大的破旧的房屋后面,黑压压地露出一些树梢。我坐着。象平时来到克罗普托夫卡一样,一边凝望,一边想:莱蒙托夫就在这幢房子里度过了他的童年,他的父亲在这里几乎度过了一生,这难道是真的吗?
  “据说,这幢房子要拍卖了,”农夫说,也眯起眼睛望着那座庄园。“听说,叶尔菲莫夫的卡缅涅夫把它买过来……”
  他还更眯细眼睛,看一看我之后问:
  “您怎么样?还没有拍卖吧?”
  “这是家父的事情,”我支支吾吾地回答。
  “当然,当然,”农夫说,想着自己的心事。“我这只是说。现在大家都在卖东西。老爷们的日子不好过了。老百姓懒了,他们只干自己的活,或者随手拈来的活,而不干老爷的活了。农忙的时候要价很高,使人不敢挨近他们,而且还要预付工钱,老爷拿什么支付呢,连他本人都穷得可怜……”

  我继续往前走,为了消遣决定绕一个大弯,走过瓦西里耶夫斯科耶,到皮萨列夫家去过夜。但是,我一边走,一边老想着我们这个地区的极度贫困。四周一片贫寒,衰败和荒芜。我打从一条大路走,这条路的荒凉使我大为吃惊。我走过一些乡间小道,经过一些村庄和庄园,不仅是田野,肮脏的道路,而且是同样肮脏的乡村街道和荒废了的庄园的院子都是冷落萧条,家徒四壁。甚至你还不明白,人们究竟在哪里,他们怎样消磨这秋季的苦闷与无聊,莫非就呆在这些小屋和庄园里?后来我又想起自己在这中间的毫无意义的生活,同时又突然想起了莱蒙托夫,于是我对自己的这种生活,感到大吃一惊。是啊,眼前就是克罗普托夫卡,这幢已被遗忘的房屋,我望着它,从来不能无动于衷,总生起万缕悲愁和难以表达的感受……这就是他的可怜的摇篮,就是他的最初的日子,象我的日子一样,曾经一度不安,他那幼小的心灵也十分苦恼,“充满神奇的幻想”,而他的最初的诗篇,也象我的诗作一样,软弱无力……可是后来怎么样呢?后来忽然出现《恶魔》、《童僧》、《塔曼》、《帆》、《一片橡叶从本枝上落下……》,怎么能把莱蒙托夫所有这些作品同这个克罗普托夫卡联系起来呢?我考虑一下:莱蒙托夫究竟是怎么一个人?我起初看见了他的两卷诗集,看见了他的肖像,他的古怪的年青的脸庞,凝然不动的黑眼睛,后来我看见他的一篇又一篇的诗,不仅看见这些诗的表面的形式,而且还看见与这些诗有联系的情景,就是说,我感觉到了莱蒙托夫的尘世生活:看见那个卡兹别克的雪峰,达里雅尔的狭谷,以及我所不知的那个明媚的格鲁吉亚的山谷,这儿“阿拉瓜和库拉河汹涌澎湃的波浪,好象是姐妹俩拥抱在一起”,看见塔曼的多云之夜和茅舍,看见烟笼雾约的蓝色的大海,有一片孤帆在闪耀着白光,看见象神话般的黑海之滨,长着一棵幼小的鲜绿的悬铃木……这是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命运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直到那个昏暗的傍晚,在马舒克山麓下的一条荒凉的大路上,当那个马尔泰诺夫的古老手枪,象大炮一样轰隆一响,“莱蒙托夫就应声倒地”为止,他才一共活了二十七岁,然而他却有着无限丰富的和最美好的东西。我敏感而又富于想象地考虑了这一切之后,心中突然产生了这样欢欣和羡慕之情,以至我甚至大声地对自己说,巴图林诺我受够了啦!
  九
  我回家后的第二天,依然想着这件事情。
  晚上,我坐在自己的房间里,一边想,一边看书——重读《战争与和平》。这天天气变化很大。晚上刮起大风,很冷。时已深夜,全屋寂然,昏暗。我生起炉子,火光熊熊,嗡嗡作响。狂风袭击花园和房屋,震撼窗户。风吹得愈凶,火烧得愈烈。我坐着看书,同时考虑着自己。我忧郁地享受着这夜阑人静的时刻,享受着这黑夜、炉子和狂风。不久我站起身来,穿好衣服,经过客厅,走到外边去,在屋前空地已经稀薄和冻结的草地上来回走着。周围是黑压压的喧闹的花园,草地上头笼罩着惨白的光辉。这是一个月夜,但这是令人难受的、奥西昂之夜①。凛冽的北风在逞凶,古老的树梢忧郁而混乱地怒号,灌木丛尖声地、干巴巴地狂呼着,仿佛在前边奔跑似的。在抹上一层白色的天空上,在一个虹霓的大圆圈里(其中有二个不大的月亮斑点),一些奇形怪状的乌云从特别凶险和阴沉的北方飞奔而来,这些乌云不象是我们这个地方的,而是象大海上的,象古代画家所描的夜间沉船时那些云彩一样。而我,有时迎着大风走,领略它的冰冷的清新,有时背着风走,被它驱赶着。我一边走,一边又在思考——我的思想是杂乱无章和天真烂漫的,在青年时代,我总是如此天真地沉思着我的最隐秘的心思。我大致是这样思考的:

  “不,我从来没有读过比这更好的东西!不过,《哥萨克》,叶罗什卡,玛莉扬卡呢②?或者,普希金的《阿尔捷鲁姆之游》又怎么样呢?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莱蒙托夫——
  “据说,昨天有一个人同年轻的托尔斯泰家人一起经过我们这里,沿着大路到远离地主庄院的田野去打猎。这是多么奇怪啊!——我竟然是托尔斯泰的同时代人,并且还是他的邻居哩!不过这反正一样。就是与普希金同在一个时代生活,跟他住在一起,那又怎么样呢?须知这一切都是他的——无论是那些罗斯托夫、皮耶尔、奥斯特理兹战场,还是那个快要死去的安德烈公爵③说:‘除了我所理解的微不足道的东西,以及我所不理解但是非常重要的伟大的东西之外,在生活中什么也没有……’有人在梦中对皮耶尔说,‘生活就是爱……热爱生活就是热爱上帝……’也有人常对我这么说的,所以要热爱一切,甚至爱这样一个疯狂的夜晚!我要看见和热爱整个世界、整个尘世和所有的娜塔莎和玛莉扬卡,我无论如何都应该离开这个地方!……”
  我究竟应该下决心做什么呢?我寻找了半天都毫无结果,于是我回到屋里,完全陷于乱七八糟和没有结果的沉思中。炉火熄灭了,灯油也烧完了,放出一股煤油的气味,灯光已经十分暗淡,房间里只可隐约看见这个苍白和惊惶不安的黑夜的摇曳不定的光辉。我在写字台旁边坐了一会,然后拿起笔,突然开始给格奥尔基哥哥写一封信,说我近日内就到奥勒尔的《呼声报》去找一个职位……
  --------------------
  ①见莱蒙托夫的诗《奥西昂的坟墓》。
  ②叶罗什卡,玛莉扬卡均为列·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哥萨克》的人物。他们是多么幸福啊!
  ③罗斯托夫、皮耶尔、安德烈公爵均为列·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
或许您还会喜欢:
四大魔头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我曾经遇见过以渡过海峡为乐的人,他们心平气和地坐在甲板的凳子上,船到港口时,他们静静地等船泊好,然后,不慌不忙地收好东西上岸。我这个人就做不到这样。从上船那一刹那开始,我就觉得时间太短,没有办法定下心来做事。我把我的手提箱移来移去。如果我下去饮食部用餐,我总是囫囵吞枣,生怕我在下面时,轮船忽地就到达了。我这种心理也许是战争时假期短暂的后遗症。 [点击阅读]
回忆录系列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银色马一天早晨,我们一起用早餐,福尔摩斯说道:“华生,恐怕我只好去一次了。”“去一次?!上哪儿?”“到达特穆尔,去金斯皮兰。”我听了并不惊奇。老实说,我本来感到奇怪的是,目前在英国各地到处都在谈论着一件离奇古怪的案件,可是福尔摩斯却没有过问。他整日里紧皱双眉,低头沉思,在屋内走来走去,装上一斗又一斗的烈性烟叶,吸个没完,对我提出的问题和议论,完全置之不理。 [点击阅读]
园丁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1仆人请对您的仆人开恩吧,我的女王!女王集会已经开过,我的仆人们都走了。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呢?仆人您同别人谈过以后,就是我的时间了。我来问有什么剩余的工作,好让您的最末一个仆人去做。女王在这么晚的时间你还想做什么呢?仆人让我做您花园里的园丁吧。女王这是什么傻想头呢?仆人我要搁下别的工作。我把我的剑矛扔在尘土里。不要差遣我去遥远的宫廷;不要命令我做新的征讨。只求您让我做花园里的园丁。 [点击阅读]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我小时候,村里人使用的语言,词语就住在它们表述的事物表面。所有名称与事物贴切契合,事物和自己的名字如出一辙,二者像缔结了永久的契约。对多数人而言,词语和事物之间没有缝隙,无法穿越它望向虚无,正如我们无法滑出皮肤,落进空洞。日常生活的机巧都是依赖于直觉、无须语言的熟练劳动,大脑既不与它们同行,也没有另辟蹊径。脑袋的存在只是为了携带眼睛和耳朵,供人们在劳作中使用。 [点击阅读]
国际学舍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一)赫邱里·波罗皱起眉头。“李蒙小姐,"他说。“什么事,波罗先生?”“这封信有三个错误。”他的话声带着难以置信的意味。因为李蒙小姐,这个可怕、能干的女人从没犯过错误。她从不生病,从不疲倦,从不烦躁,从不草率,也就是说,就一切实际意义来说,她根本不是个女人。她是一部机器——十全十美的秘书。然而,今天上午李蒙小姐所打的一封十足简单的信竟然出了三个错误,更过分的是,她甚至没注意到那些错误。 [点击阅读]
在人间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写于1914年。讲述的是阿廖沙11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点击阅读]
在路上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1第一次遇到狄恩是在我与妻子分手后不久。那时我刚刚生了一场大病,对此我不想再提及了。不过它的确与那次令人烦恼、充满灾难性的离婚有关,当时我似乎觉得一切情感都已经死了。自从狄恩·莫里亚蒂闯入我的世界,你便可以称我的生活是“在路上”。在这之前,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梦想着要去西部,但只是在虚无缥缈地计划着,从没有付诸行动。狄恩这家伙是个最理想的旅伴,他就是在路上出生的。 [点击阅读]
在黑暗中蠕动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具体的年代已经忘记。就连是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的旅程也已想不起来。那时我刚过二十,每天在颓废中生活,当时怀疑人生的态度与刚体会到的游戏感受莫名地交织在一起。也许正因为如此,那时的记忆也就更加模糊不清了。那是艘两三百吨,包着铁皮的小木船。我横躺在二等船舱中。这是位于船尾,依照船体呈环状的铺有榻榻米的房间。 [点击阅读]
地狱之旅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坐在桌子后面的那个人把一个厚厚的玻璃压纸器向右移动了一点,他的脸与其说显得沉思或心不在焉,倒不如说是无表情的。由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人工光线下,他的面色苍白。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习惯室内生活的人,一个经常坐办公室的人。要到他的办公室,必须经过一条长而弯弯曲曲的地下走廊。这种安排虽然颇有点不可思议,却与他的身份相适应。很难猜出他有多大年纪。他看起来既不老,也不年轻。 [点击阅读]
地狱的滑稽大师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在环绕东京市的国营铁路上,至今仍有几处依旧带点儿乡间味的道口。这些地方设有道口值班室,每当电车要通过时,不同颜色相间的栏杆就会落下,道口看守员便开始挥动信号旗。丰岛区1站大道口也是这种古董式道口之一。那里是从市中心到人口众多的丰岛区外围之间惟一的交通线,因此,不分昼夜,轿车、卡车、汽车、摩托车的通行极其频繁,步行过往者就更不必说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