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巴黎圣母院 -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哀伤的交响曲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很早以前看过这部电影,记得那明显不如现在鲜艳的颜色*却显得如此安静平和。那个时候还看不懂电影,只是在那里看着配合得如此默契的光与影。鸽子啊,蓝天啊,钟声啊,圣母院啊。鸽子是用来形容建筑的高,蓝天是衬托悲剧的蓝,钟声是建筑的交响乐。
  现在即使明白了如此多的东西,我也依然想问,卡西莫多还在钟楼上吗,作为幽灵的他?
  在的。只要是读过了《巴黎圣母院》的人,都会记得他。即使他从来不曾存在过。
  据说雨果的葬礼上,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伴随着哀乐响彻巴黎城。想象力丰富的人说,那是卡西莫多敲响的钟声。伟人的一生,大概都是我们这种平凡人眼中的传奇吧。
  才疏学浅的我根本无法了解其全部的涵义。伟大的作者在书写作品时,不会只想讲一个故事。雨果也是同样。很早的时候看过他的三部曲之一的《海上劳工》。几乎 都是在描写海上的困苦。劳顿。他是如此勇敢地为了爱人而努力,心爱的人却投入了另一个人的怀抱。他拯救了他们,然后在海中结束了一生。当时看的是很老的版 本,翻译得不那么流行却透着古典的风范。我当时被深刻地震动着。
  这种震动,依然存在于《巴黎圣母院》中。作为代表作,它无疑代表了作者的最高水准。卡西莫多这种形象的出现,这个丑陋得无以复加的青年,拥有着温柔之心的 孩子,在世俗的眼光中成为罪无可恕的罪人,却成就了最美丽的故事。他的爱那么的单纯和质朴,跟主教那自私狭隘的爱比起来,人格的高尚与卑劣,昭然若揭。耳 聋如何,瘸腿如何,驼背又如何。即使那样,卡西莫多依然是整部作品中最耀眼的存在。
  爱斯美拉达几乎成了一个完美的角色*。善良、美丽,救下了诗人格蓝古瓦,摔罐成亲之后又守身如玉。又在刑场上给曾经带给她麻烦的卡西莫多喂水。她不是群众中 那些看着别人受难却以此为乐的麻木的看客。她是美丽的,却因为美丽而不受欢迎的天使。她爱上了军官,军官只是想玩弄她,却不曾想被跟踪的主教捅了一刀。爱 斯美拉达却因此被误会而锒铛入狱。
  卡西莫多用“避难”的手段拯救了爱斯美拉达。他在门外小心翼翼的爱,让人感到阳光一样的温暖。不奢求,不索取。他的爱如此得卑微和伟大。站在婚礼的门外等 待着爱斯美拉达心目中的爱人,一等就是一整天。毫无怨言的谦卑的爱,只要别人幸福就好的爱,只有一滴水就能感到满足的爱,这样的爱,难道配不上爱斯美拉达 那纯洁的心么?
  主教要侵犯她的时候,卡西莫多进来阻挡。面对抚养他长大的,像亲生父亲一般的主教,“你杀了我吧,然后你就什么都能做了。”我当时在想,不知道谁才是真正 的怪物。主教的爱,太自私太狭隘。他的爱让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无可挽回的悲剧中。其实想想他又何尝不是另一个悲剧呢。在陷害了爱斯美拉达之后那惨烈的微笑, 让他从高高的塔楼上被推了下去。堕落的姿态,招事了他可恨可悲的生命。
  至于卡西莫多。他带着深爱的爱斯美拉达,前往墓地。我非常喜欢那最后一个段落。
  “当人们想把他跟那具女人的骸骨分开时,他化成了尘埃。”
  我多么希望有人能够告诉卡西莫多,你不是怪物。有人能够不计较他的丑陋,勇敢地拥抱他。告诉他即使不能爱上他,也会从内心中感激他,爱上他的善良。
  可惜没有。爱斯美拉达爱上的军官如此卑劣不堪,却因为身世和相貌得以幸运的生活。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天大的笑话。
  惧怕丑陋的和自己不同的东西,大概就是人类的本能吧。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卡西莫多是一个无颜的天使呢。爱斯美拉达那悲哀的死都没有给予我那么大的触动。他 那真挚的纯洁的心,是除了爱斯美拉达之外任何角色*都不具备的(这部作品中)。却得不到任何人真正的喜爱。这才是最大的悲剧吧。
  作者在作品中也申明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关于建筑学的讨论,几乎可以成为数百年前巴黎城的地图。鸟瞰巴黎那一章的语句都很优美,即使完全不明白建筑也可以看 得下去。而关于“一个杀死另一个”的进步取代问题,也很好的解释了。总之,文学巨匠的作品,即使只吸取其中的一点也算一种收获。
  我庆幸并且感激。
或许您还会喜欢:
气球上的五星期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气球上的五星期--第一章第一章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介绍弗格森-弗格森博士——“Excelsior”——博士的风貌——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旅行者俱乐部”的晚宴——不失时机的频频祝酒1862年1月14日,滑铁卢广场13号,轮敦皇家地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听众如云。学会主席弗朗西斯-M××爵士在向他可敬的同行们作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他的话常常被阵阵掌声打断。 [点击阅读]
永别了武器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永别了,武器》一书系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早期代表作。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此书以爱情与战争两条主线,阐述了作者对战争及人生的看法和态度。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相识。亨利在前线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伤,被送往后方的米兰医院就医。由于护士紧缺,凯瑟琳也来到了米兰,两人又一次相遇。 [点击阅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美国作家。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1835年11月30日生于密苏里州,1910年4月21日卒于康涅狄格州。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点击阅读]
沉思录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一本写给自己的书──《沉思录》译者前言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公元121-180),原名马可.阿尼厄斯.维勒斯,生于罗马,其父亲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罗马多年,并从维斯佩申皇帝(69-79年在位)那里获得了贵族身份。 [点击阅读]
活法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稻盛和夫,1932年生于鹿儿岛,鹿儿岛大学工业部毕业。1959年创立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历任总经理、董事长,1997年起任名誉董事长。此外,1984年创立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在的KDDI公司)并任董事长。2001年起任最高顾问。1984年创立“稻盛集团”,同时设立“京都奖”,每年表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漂亮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往往因此而被湮没。其实,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心理描写上又开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前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从事长篇创作是在写作短篇小说之后,其时他并不满足于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随着他声誉鹊起,他经常涉足上流社会,开阔了眼界,便想到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会现实。 [点击阅读]
火车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冒着火的车子,用来载生前做过恶事的亡灵前往地狱。电车离开绫濑车站时才开始下的雨,半是冰冻的寒雨。怪不得一早起来左膝盖就疼得难受。本间俊介走到第一节车厢中间,右手抓着扶手,左手撑着收起来的雨伞,站在靠门的位置上。尖锐的伞头抵着地板,权充拐杖。他眺望着车窗外。平常日子的下午三点,常磐线的车厢内很空,若想坐下,空位倒是很多。 [点击阅读]
灿烂千阳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五岁那年,玛丽雅姆第一次听到“哈拉米”这个词。那天是星期四。肯定是的,因为玛丽雅姆记得那天她坐立不安、心不在焉;她只有在星期四才会这样,星期四是扎里勒到泥屋来看望她的日子。等到终于见到扎里勒的时候,玛丽雅姆将会挥舞着手臂,跑过空地上那片齐膝高的杂草;而这一刻到来之前,为了消磨时间,她爬上一张椅子,搬下她母亲的中国茶具。玛丽雅姆的母亲叫娜娜,娜娜的母亲在她两岁的时候便去世了,只给她留下这么一套茶具。 [点击阅读]
燕尾蝶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韦迪·卫斯特韦特之墓韦迪·卫斯特韦特是位出生于新泽西州的海军军官。他从越南战场上生还后,深深地为佛教的精神所折服,因此在退役后移居日本。虽然不能舍弃带血的牛排和打猎的爱好,但他尽可能对佛教教义加以部分独特的解释,努力使两者并存。当韦迪正在享受他最喜爱的打猎时,死神来临了。当看到爱犬得林伽已经把受伤的野鸭追得无路可逃时,他扣动扳机准备打死野鸭。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