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包法利夫人 - 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分析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内容摘要: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尼娜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们生活的时代相近,都有表面似乎幸福而实际并不和谐的婚姻家庭,有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和对个性*解放的领导追求,有因爱情幻灭而自杀身亡的悲惨命运,但具体社会环境和家庭地位、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引起悲剧的主要原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精神境界和性*格特征。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 比较研究
  一、爱玛与安娜的形象分析。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都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杰出作品。包法利夫人生活在资产阶级物欲横流,经济繁荣、稳定的社会中,是一个一生浪漫和不断追求浪漫的典型妇女形象。然而,现实的社会却与她追求的浪漫爱情、性*欲、金钱、物质自相矛盾,格格不入。包法利夫人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浪漫,她嗜好幻想,想象爱情“就像一只有玫瑰色*翅膀的大鸟,飞翔在诗意般美丽的天空中”。爱玛具有生机勃勃、率直、诗意的个性*,对生活和爱情炽烈、一往无前的勇敢追求。爱玛一出场,但便显示出了她的个性*,“眼睛朝你望来,毫无顾虑,有一种天真无邪地大胆的热情。”“依照说话的内容,她的声音一时清楚,一时尖锐,一时忽而懒散上来,临了差不多变成自言自语时的呢喃”作者抓住主人公的神情、语言等外部特征,粗线条地勾勒了一个丰富的、复杂多变的、活脱脱的女性*形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率真可爱,展示了女性*的美丽。让爱玛优点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能体现出爱玛的悲剧性*。
  安娜是一个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二、爱玛与安娜的爱情悲剧分析。
  (一)爱玛的浪漫主义悲剧
  福楼拜生活在欧洲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所以,福楼拜再也不能超然于社会,政治、道德之外,他继承了那个时候的文学传统,即对现实的批判传统。福楼拜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他只有通过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来批判浪漫主义的糜烂。《包法利夫人》显然不同于一般的桃色*新闻事件,小说不仅批判了主人公爱玛的病态的幻想和生活追求,也通过她的堕落过程和最终的悲剧揭露了社会环境的庸俗丑恶和fu败婬*糜。同时,爱玛的浪漫主义爱情的追求的最后失败,也深深的体现出爱玛的性*格和命运与社会的冲突。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悲剧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没有冲突,人物性*格就不能生动表现出来。在此,我把爱玛的悲剧归纳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

  社会悲剧: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生态场中,也就是说人物必须活动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而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人物命运都有着决定性*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爱玛的悲剧是对卑污的令人窒息的现实的深刻揭露,看看她身边的人:包法利思想平庸,生活浑浑噩噩,举止粗俗,医术平常,但在郝麦的鼓动下居然想名满天下,可见其虚伪之极。爱玛死后,他知道奸情时不但不报复反而把一切归结于命运。可见其窝囊程度,平庸恶浊的社会造就平庸的人。看看包法利夫人生活的时代,七月革命后,法国金融阶级掌权。只懂贪图享乐,平庸造就了一个个卑劣角色*,如郝麦。我们的女主人公诚然是不道德的,但这并非出于她的天性*,作者把爱玛的堕落归结于不健康的文化,宗教生活以及婬*糜的社会生活和单调的外省环境,社会造就了爱玛又把其无情吞噬掉。因此,真正应收到谴责的应是社会的不道德与冷酷无情。
  性*格悲剧:爱玛的浪漫蒂克幻想与现实环境间的冲突,让她彻底的被毁灭了。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在爱玛的灵魂深处,一直期望奇迹的发生。爱玛天生丽质、聪明、漂亮,有教养、有知识,感情丰富、精力充沛,这是爱玛的优势。她不安于现状,有理想、有抱负,一心一意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渴望得到激*情而浪漫的爱情,过上安逸高雅的生活。一心只想挤进上流社会,爱玛是个有精神追求的妇女,她反抗宗教迷信和修道院的院规。爱玛对爱情的追求胜于一切,超越了一般人的生活追求,她不止是沉迷于肉体的享受,而且更追求着爱情的激*情与浪漫,她使爱情完全达到了灵与肉的神圣结合,爱情使她变得更迷人,更美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出一种“酒神精神”按照尼采的说法:驱向幻觉,追求美的外观是人的本能,人要寻求一种比现实悲剧中的宁静喜悦,在表现这种强大生命力与痛苦和灾难的现实相对抗时所造成的超越怜悯和恐惧的效果称之为悲剧。对照爱玛的言行,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对美的追求精神的毁灭
  命运悲剧: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就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可见悲剧不着意于“悲”而是严肃,鲁迅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爱玛终日面对庸俗的丈夫,她只能“睁大一双绝望的眼睛,观看生活的寂寞”,看见外表、才能一切都优于丈夫的郝麦(实际上是假象)她不出轨又能干嘛?可惜,她所委身的人是个卑鄙无耻的人,注定爱玛的结局只能是悲剧收场。爱玛临终前听到了人行道上有人用沙哑的声调唱出小调“小姑娘到了热天/想情郎想的心酸……/这一天起了大风/她的短裙失了踪”她喊到:“瞎子”她笑了起来,脸上露出疯狂,绝望的狞笑,“相信自己看见乞丐的脸,站在永恒的黑暗里面吓唬她”这也是一个深远隐喻,爱玛所追求的爱像瞎子一样盲目,乞丐的脸一样丑陋。联系爱玛所处环境以及她的性*格,她的惨死是注定的。

  (二)安娜的爱情悲剧
  安娜是个性*格柔弱的女子,一方面,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爱情:“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就这样造了我,我需要爱情和生活。” “我要撕破这虚伪的网,它要把我压住;要怎样就怎样吧,什么也比虚伪与欺骗好些。”这就意味着她将被属于的那个上流社会排斥在外,孤立无援,也意味着渥伦斯基的爱情将成为她惟一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她又实实在在相信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她永远也不会体验到爱情的自由,同时将永远是一个有罪的妻子。她知道,将来也是这样。同时,这是如此的可怕,以至她不能预见事情将怎样结束。”她是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又是一个要求个性*自由的知识女性*;她是情妇,又是个母亲;在获得爱情时,她热烈而快乐,但是家庭观,伦理观及对儿子的思念又使她忧郁而痛苦,最终在爱情失落后,安娜烦躁不安,陷入绝望,而她的性*格,所受的教育让她无路可走,她回不去,又不可重新拾得爱情,性*格柔顺的她更不知道如何向渥伦斯基报复,她走投无路的惟一解决方式就是自杀。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渥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三)两者共同的悲剧
  爱玛和安娜的结局都是自杀,爱玛在破产的绝望中服毒自尽,安娜在对爱情的绝望中卧轨。福楼拜通过爱玛的悲剧批判社会的冷漠,爱玛的悲剧,在于展现爱玛从天真浪漫到堕落,由堕落走向毁灭的悲剧揭露金钱至上的社会戕害人性*、腐蚀灵魂的罪恶。福楼拜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头面人物的丑恶嘴脸,他们将爱玛推向死亡,小说的副标题是《外省风情》,他为我们展示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外省生活的工笔画卷,那是个单调沉闷、狭隘闭塞的世界,容不得半点对高尚的理想,乃至爱玛这样对虚幻的“幸福”的追求,而以药剂师奥梅为代表的所谓自由资产者打着科学的旗号,欺世盗名,无往而不胜。妇女在这个社会中更是弱者,福楼拜自己就说过:“就在此刻,同时在二十二个村庄中,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忍受苦难,伤心饮泣。”爱玛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在另一个层面上,福楼拜也通过爱玛的浪漫理想的破灭埋葬了浪漫主义,昭示了浪漫主义的末路。与之相比,安娜的悲剧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悲剧,是对无能为力的人性*的深刻批判和反思。《安娜·卡列宁娜》描绘的是俄国“一切都犯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风貌,安娜的故事是其中的一条线索,另一条线是列文的一系列矛盾和探索。同《包法利夫人》一样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然而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社会批判的同时,更可贵的是他深入微观世界,审视人的灵魂,有些评论说安娜无力对抗上层社会虚伪的道德压力,又无法脱离贵族社会,在极其矛盾的情况下走向自杀。我认为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结合固然会导致社会道德的压力,但这种压力并未大到可以毁灭安娜,真正彻底毁灭安娜的不是社会道德的压力,也不是和谢廖沙分离的痛苦,而是爱情曾有的激*情不可避免的消退。安娜陷入怀疑妒忌中不可自拔,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这是真正的爱情悲剧,导致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是人性*中的某些弱点。事实上作者安排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站台上的第一次见面就已经预示着他们的结局了。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中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死亡,列文一直想自杀,列文哥哥的死,安娜的卧轨,渥伦斯基想去战场吃子弹,全书闪现着噩梦,死亡和宿命的影子,在这里,安娜的自杀不单单是对社会的反叛,更是托尔斯泰对人生的深层思考。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都成功地塑造了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主人公形象,两者的悲剧在一定程度有都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当代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爱玛和安娜这两个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在十九世纪女性*意识最初的觉醒,在文学作品中较早的探讨了女性*的生存困境。这两个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福楼拜和托尔斯泰两位现实主义大师的文学风格和人生思考。
或许您还会喜欢:
时间简史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说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时间。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是到了本世纪20年代因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 [点击阅读]
昂梯菲尔奇遇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一位无名船长为搜寻一座无名小岛,正驾着无标名的航船,行驶在不知晓的海洋上。1831年9月9日,清晨6时许,船长离舱登上了尾船楼板。东方欲晓,准确地说,圆盘般的太阳正缓缓地探头欲出,但尚未冲出地平线。长长地发散铺开的光束爱抚地拍打着海面,在晨风的吹拂下,大海上荡起了轮轮涟漪。经过一个宁静的夜,迎来的白天将会是一个大好的艳阳天,这是末伏后的九月难得的天气。 [点击阅读]
星球大战4:新希望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另外一个星系,另外一个时间。“古老的共和国”是传奇的共和国,它的广袤无垠和悠久永恒远非时间和距离所能衡量。不必追溯它的起源,也不必寻求它的方位……它就是宇宙这一方的独一无二的共和国。在参议院的英明治理和杰迪骑土们的保卫下,共和国一度十分兴旺发达。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就是这样:当财富和权力从受人倾慕而膨胀到令人畏惧时,奸邪之徒就会应运而生。他们贪得无厌,渐荫觊觎之心。 [点击阅读]
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反军军官举起他的电子双筒望远镜,把焦距调准对着那些在雪中坚定地前进着的东西,看上去象一些来自过去的生物……但它们是战争机器,每一个都大踏步地走着,象四条腿的巨大的有蹄动物——帝国全地形装甲运输器!军官急忙抓起他的互通讯器。“流氓领机——回话!点零三!”“回波站五——七,我们正在路上。”就在卢克天行者回答时,一个爆炸把雪和冰溅散在军官和他惊恐的手下周围。 [点击阅读]
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对反军联盟来说,这是一段黑暗的时期……冻结在硝酸甘油中的汉-索洛,被送到了可恶的歹徒加巴手中。决心救他出来,卢克天行者、莱亚公主以及兰度-卡内森向加巴在塔托勒的堡垒发起了一次冒险的进攻。现在,在这部《星球大战》中最令人激动的一章里,反军指挥官把所有反军战斗舰召集起来,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而达斯-维达。 [点击阅读]
星球大战前传1:魅影危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塔土尼星球。蔚蓝无云的天空中,恒星闪烁,炫目的白色光芒照耀着这颗行星上广袤的荒原。因此生成的热气从平坦的“沙质地表蒸腾上升,在巨大的断崖和高耸苍凉的山巅之间形成了一片晶莹的氤氲。这是这颗行星上惟一典型的地貌特征。大块大块风化的巨岩如哨兵般屹立,在潮湿的雾霭中俯视着一切。当飞车赛手呼啸而过,引擎发出狂野的嘶吼,炽热的光和空气似乎都在颤动,群山也为之颤栗不止。 [点击阅读]
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星系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遥远星系。故事已经结束了,任何事都不能改变它。这是一个关于爱情与失去、友情与背叛、勇气与牺牲以及梦想破灭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至善与至恶之间模糊界限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时代终结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有一件很奇怪的事——它既发生在语言难以描述其长久与遥远的时间之前与距离之外,又发生在此刻,发生在这里。它就发生在你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 [点击阅读]
星际战争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1938年10月30日晚,一个声音在美国大地回荡:“火星人来了!”顿时,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真的以为火星人入侵地球了,纷纷弃家而逃,社会陷入一片混乱。原来是广播电台在朗读英国科幻小说大师H.G.威尔斯的作品《世界大战》。一本小书竟引起社会骚乱,这在世界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小说故事发生在大英帝国称霸世界、睥睨天下的19世纪末叶。火星人从天而降,在伦敦附近着陆,从而拉开了征服地球战争的序幕。 [点击阅读]
春潮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0
摘要:欢快的岁月,幸福的时日——恰似春水悠悠,已经一去不留!——引自古老的抒情歌曲夜半一点多钟他回到自己的书房。打发走点燃灯烛的仆人,他便猛然坐到壁炉边的安乐椅里,用双手捂住了脸。他还从未感觉到这样疲乏——肉体的与精神的。 [点击阅读]
暗室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三个漂流者蓝天上万里无云。在一望无际波浪不惊的大海上,只有小小的浪花在无休止地抖动着。头顶上初秋的太阳把光线撒向大海,使海面泛着银光。往周围望去,看不到陆地的一点踪影,四周只有宽阔无边的圆圆的水平线。天空是圆的,海也是圆的,仿佛整个世界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了似的。在这无边的大海中央,孤零零地漂着一个小得像罂粟籽般的东西。那是一只小船。船舵坏了,又没有一根船桨,盲无目的地任凭波浪将它摇来荡去。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