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包法利夫人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如果中国有一本小说可以和《包法利夫人》媲美,就是《红楼梦》,我们真是可以粗暴地说,不懂《包法利夫人》,就不懂小说。
  贴一篇我很多年前写的作业。最近买了周克希先生的版本,各有好处,我更习惯李建吾的。
  先讲两个关于福楼拜写作《包法利夫人》的故事。
  有一天早上,一个客人去拜访福楼拜。福楼拜用过早饭就上楼去工作,一直写到中午。吃午饭时,客人问他写了多少,福楼拜说,我写了一个逗号。吃过午饭,福楼拜又埋头工作了一下午。到晚饭时,客人又问下午写了多少,福楼拜说,我把早上那个逗号抹掉了。
  第二个故事还是讲一个朋友去拜访他,看见他坐在门口痛哭流涕,哭到都哭不出来了,还在哭。朋友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弄清了包法利夫 人是谁后,笑着说,你可以不让她死啊。福楼拜说,不,她非死不可,她已经无法再活下去了。她不得不死了。说完了,又接着哭去了。
  我每次自己写东西的时候,总是想到这两个故事。把它们写到这里,因为我觉得与本文总还有些关系。
  言归正传。
  一,到底是谁在讲故事?
  让我们回顾一下小说的开头,“我们正上自习,校长进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没有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端着一张大书桌的校工。”这个“我们”是谁?是包法利先生的 中学同学们?这就矛盾了,为什么新生来的时候,谁也不认识他,但还没翻几页,就开始大讲他的父母、身世和童年。
  我看过的关于《包法利夫人》的文学评论甚至所有讲小说写作技巧的书都会提到这一段,说是第一人称叙述,而后面采取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我觉得不是。请注意,这里只有“我们”“大家”“全班人”,而没有“我”。“我们”能不能叫第一人称?不能——群众的眼睛实在太雪亮了。
  “我们”跟“我”是完全不同的叙述语态。“我”是典型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不管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我”,我能知道的、能说的都非常有 限。但是“我们”就不同了,这个“我们”包括多少人,仅仅是包法利先生的中学同学吗?我以为这个“我们”应该是包法利先生身边的所有人,甚至他的前妻,她 也讲了很多事情。“我们”知道他的身世,他的教育,他的第一次婚姻,一直到他与爱玛相识、结婚。到了第一部的第六节,小说的中心变成了包法利夫人,“我 们”就成了爱玛周围的所有人,包括查理,罗道尔弗,赖昂。我们也知道她的身世、教育及一切,事无巨细。再到第三部第八节,包法利夫人死去。
  是如何知道的?答案是 “我们看到了”;而且叙事者在“看到”的同时,读者也看到了。故事展开的时间与读者阅读的时间是同步的(在巴尔扎克那里,故事早就发生过了),这样一来, 作者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事件的现场,相对于巴尔扎克,这里的故事显然更具有逼真的效果。

  叙事论理学上讲,“我们”也具有与“我”不同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我们”言之确凿,“我们”的所见,所闻,甚至所想,所猜都是正确的,“我们”意见统一,口径一致。在经典的第一人称叙述中常见的“我听说”“据说”这样的话全没有。
  福楼拜找来“我们”做故事的叙述者,这和他的“客观性*”艺术主张是一致的。福楼拜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要求作者退出小说,并开始在实践中成功实现这一信条 的作家之一。他要求叙事排除一切的主观抒情,排除作者的声音,让事实展现它自己。他认为作者的意图和倾向,如果让读者模模糊糊地感觉和猜测到,都是不允许 的;文学作品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句都不应有一点点作者观念的痕迹。正如他的学生莫泊桑所说的那样,福楼拜总是在作品中“深深地隐藏自己,像木偶戏演员 那样小心翼翼地遮掩着自己手中的提线,尽可能不让观众觉察出他的声音”。福楼拜在给乔治•桑的信中也曾这样写到:“说到我对于艺术的理想,我认为就不该暴 露自己,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
  上帝不该在大自然里露面。”法国学者布吕纳曾敏锐地指出,“在法国小说史里,《包法利夫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说明某些东西的结束和某些东 西的开始。”我们从后来的罗兰•巴特、德里达等人的叙事理论中都可以清晰地听到福楼拜的声音。如果说欧洲小说文体变革的历史,可以像布思所描述的那样,被 看成是作者的声音不断从作品中消退
  的历史,那么福楼拜无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性*人物。
  但是,我们都知道小说是虚构的,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早就达成了一种默契,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前早就预先接受了小说的虚构性*这样一个事实,那么作者如 何讲述这个故事(是客观化还是主观化的叙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动读者,更何况,作者故意在作品中隐藏自己,并未完全放弃对读者的“引导”,只 不过这种“引导 ”更为隐蔽、更为机巧。对一种修辞的放弃就必然意味着另一种修辞的确立,说到底,“客观化”也只能是一种修辞手段而已。
  在全知视角的叙事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是公开进行的(在中国古代的说书的场合,听众甚至还可以直接向讲述者提问,或者进行讨论):作者讲述,过读者阅 读。但福楼拜不满足于这种公开的交流,因为交流的效果受到限制。他更喜欢一种暗中交流,也就是说,作者并不告诉读者自己的见解和倾向,而让读者通过阅读得 出自己的结论,这样一来,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疆域一下子就扩大了。于是,就需要这个“我们”。

  就《包法利夫人》而言,福楼拜的变革并未抛弃传统的叙事资源,也没有损害作品文体的和谐与完美,以及叙事分寸感。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作者的思想倾向到底是什么?
  我把这本书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越看越觉得,作者的思想倾向简直是矛盾的(但我还是先天性*的认为,作者的思想是完整的,只是我不理解)。
  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包法利夫妇身上。作者对于这个社会的批判,那是显而易见的,人类的庸俗,无知者的愚蠢,有知者的野蛮。
  先说包法利先生——理想的丈夫应该是怎样的或者合格的丈夫应该是怎样的?
  他长相愚蠢,头脑简单,感觉麻木,医术普通,没有上进心;但却正直,善良,大方,而且很爱爱玛。甚至对他的前妻,那个相貌恶劣的寡妇也不错。人品比书中其他男人都要好得多,而他的经济基础也是爱玛可能找到的最好的了,否则她老子也不会如此热心。
  你还能嫁到什么更好的吗?
  但是,爱玛并不爱她的丈夫,也看不起他,而作者对查理也无甚好感,连爱玛的背叛好像都是名正言顺的。自古英雄就是爱美女,不是英雄也爱女。怎么办——错的是命。
  再说爱玛——坚决拒绝平凡!
  爱玛是个坏女人吗?是。但是文学的目的不是谴责坏女人,而是解释她们如何成了坏女人,同情她们为何成了坏女人。我以为文学若是没了同情和慈悲,就不是文学了。
  一个乡下人受了教育之后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心向往之,合不合理;一个女人要求追求真正的爱情,合不合理;一个美女不甘心嫁一个平庸的丈夫,合不合理;一个人坚决拒绝平凡,合不合理。都合理,那我们总不能再说错的是命吧。
  浪漫主义时代过去了,浪漫主义时代什么时候到来过?小人物最卑微的一点对浪漫的追求,什么时候有过容身之地。浪漫是我们对于生命的可能性*的不懈追求,是对想象力的极限探索。
  那么错的是社会了?你只是一个富农的女儿,一个富农的女儿就应该整日操劳,手不闲着。你只是一个乡下医生的妻子,你最多也就是一个破落庄园主的情妇之一。子爵。你还是一个女儿的母亲,如果是个儿子,或许还可以改变一下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不知道。
  神甫从妇女们手中抢掉福楼拜的小说,难道这不是一本劝世劝善的书吗?告诉人们坏女人最后恶有恶报罪有应得吗?

  世界上的书分两种,一种是“误导”,另一种是“无导”。人们最害怕的原来就是这种没有导向性*的书,他告诉你真相,仅此而已。小说家的任务只是把生活中的一些东西说出来,剩下的就交给读者了。你看到了什么,——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
  我还是不认为,福楼拜的客观化叙事等于完全放弃了自己“引导”读者的权利。因为,说哪些,不说哪些,还是由作者决定的,而这才是对读者影响最大的。至于那些高台教
  化,你说了,还有人听吗?另外我也不同意“纯客观”这样的说法。因为这个概念把一些本来很清楚的事实弄得一团糟。况且,《包法利夫人》并不是 一个“纯客观”的作品,它与后来“新小说”的罗布-格里耶等人所谓的“物化小说”、“纯客观叙事”有着本质的不同。你我都写过小说,作者如何能做到“纯客 观”呢?一个明显的事实,作家写作当然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语言文字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它既不“纯”,也非“物”,“纯客观”如何实现呢?它 不是神话又是什么?
  三、我也是包法利夫人。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福楼拜本人就有很浓重的浪漫气质。他长年隐居乡野,对于已经很僵化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理念深恶痛绝,他一直到死都未能克服身上的“出 世”、“遁世”的倾向。他也不屑于与资产阶级的凡庸生活融为一体,他的生活观念既不切实际,也不合时宜。他有一句名言:“我所欣赏的观念,就是绝对的虚 无。”他的生活态度十分消极,几乎有一点病态。他是一个多少有点病态的完美主义者、幻想家、遁世者。比如他每天要洗好几次澡,生活中没有什么享乐(包括爱 情),完全自觉地与当时的世俗社会保持距离。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以上分析勾画出作者形象的大致轮廓,再把这个形象与爱玛作一个比较,我们也许就会大吃一惊。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不难理解作者这样的感慨:“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如果仅仅如此,那《包法利夫人》是不是就成了作者本人心灵的真实写照呢?哪个还不是完全麻木的人身上没有包法利夫人的影子呢?作者五年来每天十二小时的辛苦工作,对于艺术完美的不懈追求,终于成全的还有我们。
  我和你一样,我们认为生命应该有奇迹,但是没有;我们认为生命最不能承受的是平凡,平凡就一定平庸。终于你不甘心,跳了出来。结果,兼身败而名裂。我也开始为我的下场担忧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傲慢与偏见
作者:佚名
章节:70 人气:2
摘要: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点击阅读]
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亨利·米勒(HenryMiller,1891年12月26日-1980年6月7日)男,美国“垮掉派”作家,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和业余画家,其阅历相当丰富,从事过多种职业,并潜心研究过禅宗、犹太教苦修派、星相学、浮世绘等稀奇古怪的学问,被公推为美国文坛“前无古人, [点击阅读]
古兰经
作者:佚名
章节:116 人气:2
摘要:《古兰经》概述《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徒认为它是安拉对先知穆罕默德所启示的真实语言,在穆罕默德死后汇集为书。《古兰经》的阿拉伯文在纯洁和优美上都无与伦比,在风格上是达到纯全的地步。为了在斋月诵读,《古兰经》分为30卷,一月中每天读1卷。但是《古兰经》主要划分单位却是长短不等的114章。《法蒂哈》即开端一章是简短的祈祷词,其他各章大致按长短次序排列;第二章最长;最后两三章最短。 [点击阅读]
大象的证词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奥利弗夫人照着镜子。她自信地瞄了一眼壁炉架上的时钟,她知道它已经慢了二十分钟。然后她继续摆弄着自己的头发。奥利弗夫人坦率地承认,令她烦恼的是经常要改变发型。她差不多已把每种样式都试过了。她先梳了一个庄重的,把头发从四面向上卷得又松又高;接着又梳了一种迎风式的,把发绺往后梳,修饰得看上去很有学者风度,至少她希望如此。她已经试了绷紧的整齐的卷发,也试过一种很有艺术味道的凌乱的发型。 [点击阅读]
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点击阅读]
宠物公墓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耶稣对他的门徒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门徒互相看看,有些人不知道耶稣的话是带有比喻含义的,他们笑着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耶稣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死了……如今我们去他那儿吧。”——摘自《约翰福音》第01章路易斯·克利德3岁就失去了父亲,也从不知道祖父是谁,他从没料想到在自己步入中年时,却遇到了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 [点击阅读]
德伯家的苔丝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五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位为编写新郡志而正在考察这一带居民谱系的牧师告诉约翰·德伯:他是该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这个贫穷的乡村小贩乐得手舞足蹈,他异想天开地要17岁的大女儿苔丝到附近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认“本家”,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2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暗藏杀机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下午两点,卢西塔尼亚号客轮接连被两枚鱼雷击中,正迅速下沉。船员以最快的速度放下救生艇。妇女和儿童排队等着上救生艇。有的妇女绝望地紧紧抱住丈夫,有的孩子拼命地抓住他们的父亲,另外一些妇女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一位女孩独自站在一旁,她很年轻,还不到十八岁。看上去她并不害怕,她看着前方,眼神既严肃又坚定。“请原谅。”旁边一位男人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并使她转过身来。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3:月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谨以此书献给我的丈夫,潘乔感谢你的耐心、关爱、友谊和幽默感以及心甘情愿在外就餐也感谢我的孩子们,加布、塞斯及艾利感谢你们使我体验了那种人们甘愿随时为之付出生命的爱火与冰①有人说世界将终结于火,有人说是冰。从我尝过的欲望之果我赞同倾向于火之说。但若它非得两度沉沦,我想我对仇恨了解也够多可以说要是去毁灭,冰也不错,应该也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