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布登勃洛克一家 - 第六部 第二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冬妮在四月底回到娘家来了,虽然她经历了一段不平常的生活,现在一切又变成了老样子,她又要参加祈祷,又要在“耶路撒冷晚会”上听丽亚·盖尔哈特朗诵,她的情绪有了很大的变化,快乐并充满希望。
  她是从布痕回来的,她那作参议的哥哥亲自到车站接她,跟她一起乘马车回来。马车一走进霍尔斯登城门,参议就禁不住恭维她说,家里的人除了克罗蒂尔德以外,她实在是最美丽的一个。“噢,天啊,我恨你,汤姆,”她回答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挖苦一个老婆子呢……”
  但这恭维话确实是发自参议的肺腹:格仑利希太太的确出色地保持住她的风韵。她的金灰色的头发非常茂密,她在头边梳起两个蓬,然后从两只娇小的耳朵上面盘到后面去,用一只贝母的梳子在头顶高高挽起一个髻子;她的灰蓝色的眼睛仍然闪露着温柔的目光;此外,她的美丽的双唇,她的美丽的鸭蛋脸和柔嫩的肤色,这一切给人的印象是,她还是一个二十三四岁的少女,谁也不会猜出她已经年满三十了。她戴着一副非常精致的金的吊耳环,这种耳环在祖母一代就非常时兴,只不过式样略有不同罢了。缎子翻领和平绦子肩饰,暗色的薄绸衣服,松松的腰身,使她的胸部望去丰满而柔和,使人浮想连翩。
  她的心情确实不错,逢到星期四,当布登勃洛克参议,布来登街的几个本家,克罗格参议,克罗蒂尔德,塞色密·卫希布洛特带着伊瑞卡来用餐的时候,她就有声有色地谈起慕尼黑来,谈那里的啤酒,谈通心粉,谈留给她印象最深的宫廷马车,当然还有要给她画像的那位画家。她有时也顺便提到佩尔曼内德先生,而如果遇到菲菲·布登勃洛克说出下面这样的话,像什么这样的旅行惬意固然惬意,但对实际的结果来说,却不起什么作用,这时格仑利希太太就摆出一副严肃的样子,不理睬她,向后仰着头,却又尽力把下巴贴到胸脯上。
  此外她又新添了一种习惯,只要门铃在过道里响起来,她就急急忙忙跑到楼梯口去看来的人是谁……这意味着什么呢?这件事大概只有伊达·永格曼……冬妮小时的保姆和多年的挚友……一个人知道。永格曼常常对她说:“小冬妮,我的孩子,他早晚会来的。他是一个精明的人……”
  家里的人也都感谢冬妮给家里带来了欢快的气氛,说实话,这里的空气令人沉闷的要死。原因就是,随着时日的推延,公司主人和他的兄弟之间的关系不但没改好,反而可悲地日渐恶化下去。

  两兄弟的母亲,老参议夫人忧虑地看着事态的发展,为了居中调停,不知费了多少口舌……她虽然一再规劝克利斯蒂安应该更规矩地上班,克利斯蒂安却只是心不在焉地以沉默代替回答。有时他的哥哥也这样指责他,这时他的态度就变得严肃不安,显出一副忧心忡忡、羞愧难当的样子。他并不为自己辩解,而且接连几天,在工作中投入极大的热情。但是在哥哥身上却越来越发展一种对兄弟的恼怒和鄙视,虽然克利斯蒂安对哥哥的指责并不辩解,只是深沉地、目光惶惑不安地表示接受,哥哥的恼怒和鄙视却仍旧不能为之稍减。
  参议的繁忙的业务和他的神经状态不允许他同情地或至少平心静气地倾听克利斯蒂安对自己无法治愈的病症作详细的描述,在他母亲和妹妹面前他甚至厌恶地称这些病症为“愚不可及又讨厌无比的观察自身的必然结果。”
  克利斯蒂安的腿疼病,那种难以捉摸的酸疼,因为采用了种种外部治疗,已经有一个时期不出现了。但是在饭桌上吞咽不下食物的现象却依然常常发生,而且最近又加上了呼吸困难,染上哮喘病。好几个星期克利斯蒂安一直觉得这是肺病,总是皱着鼻子极其详细地把病况和病历叙述给家里人听。格拉包夫医生被请来问计。他肯定地说,他身体中的主要器官十分健康,他把偶然呼吸困难的现象归之于某一部分肌肉组织的一时怠惰。为了使呼吸畅快,他认为扇子很管用,以后又开了个绿色粉末的药方,用时把药末点着,把烟吸进去。于是这把扇子成了克利斯蒂安的随身宝贝,就是在办公室里也挥个不停,当公司主人制止他的时候,他就回答说,在瓦尔帕瑞索由于天气炎热每个办事员都有一把扇子:“琼尼·桑德施托姆……我的上帝啊!”又有一次,也是在办公室里,开始时他坐立不安地在椅子上扭动了半天,接着竟把他的药末掏出来,弄得满屋乌烟瘴气,臭味熏人,引得大家咳嗽不停,马尔库斯先生甚至脸色都白了……这一次引起了公开的冲突,非常激烈的争执,如果不是老参议夫人又一次把事情平息下去,为两人开解的话,兄弟俩立刻就会闹决裂的……令人不愉快的不仅仅是这一件事。参议对克利斯蒂安外面的生活,对于克利斯蒂安常常跟他的老同学、律师吉塞克博士一起的作为也是非常反感的。克利斯蒂安不是一个伪君子,不懂得假装正经。他知道得非常清楚,在他的故乡这里,虽然那些令人起敬的从事商业的市民们摆着无可挑剔的道貌岸然的面孔在马路上走来走去,手杖橐橐地敲着人行路,但这并不代表这座城市在道德上远不是没有瑕疵的。人们为了弥补在办公室里坐椅上度过的劳累的时日,仅靠狂饮大嚼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人们用了一张规矩方正的袍子把这些弥补的方法掩盖起来,如果说布登勃洛克参议的第一条戒律就是“脸面第一”,那么在这方面他真是深得本城人处世为人之道了。吉塞克律师是那些善于适应商人生活方式的学者之一,甚至连乡下人都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纨衤夸子弟。但是,正如同其他的惯会享乐的人一样,他知道维持一副正人君子的重要性,怎样避免丢丑。在政治和职业方面,保持无可非议的好名声。最近他和胡诺斯小姐订婚的消息刚刚宣布。这也就是说,他跻身于上流社会,得到了一笔可观的陪嫁。他把主要精力都花在本城的公共事务上了,人们说,他正在着眼于议会中的位置,而且进一步对于市长鄂威尔狄克的宝座也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是他的朋友克利斯蒂安·布登勃洛克,这位曾经有一次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梅耶-德-拉格兰日小姐,献给她一个花圈并且对她说,“噢,小姐,您演得太出色了”……这位克利斯蒂安,却由于他的性格和长期在外流浪发展成一个过于天真的、不知顾忌的纨衤夸子弟,同他在别的事情上表现的一样,不愿意约束自己的感情,不知道言行谨慎,维持体面。譬如说,他和夏季戏院里的一个无名的女演员的事,成为每个家庭茶余饭后的笑料。那个惯和上流社会来往的铸钟街的施笃特太太便对每一个喜欢听闲话的太太说,又有人在大街上看见克利山和蒂渥利的女人在一起了。
  但是就算是这件事也并没有触犯众怒。……这里的人们憨直而多疑,他们不情愿把道德上的愤慨郑重其事地显示出来。克利斯蒂安·布登勃洛克,以及和他情形类似的彼得·多尔曼参议……虽然生意一落千丈但同样有令人惊奇的坦率……被看作是给大家寻开心的人,而且是绅士们集会时不能缺少的人物。但是大家也并不把他们看作多么重要,在谈论比较严肃的事情时他们就不算数了。
  全城的人,不论是在俱乐部,在交易所,在码头,人们只称呼他们的名字,“克利山”和“彼得”,这件事也很能说明问题。而一些怀着恶意的人,例如哈根施特罗姆家的人,笑的则不是克利山的经历和笑话,他们笑的是克利山本人。

  对于这一点,克利斯蒂安毫不理会,或者充其量只不过像他平常那样,只是惶惑不安地沉思一刻便让事情过去了。然而他的哥哥,布登勃洛克参议却心知肚明;他知道克利斯蒂安正暴露给自家的仇人一个下手进攻的弱点,而且……本来就已经够多的了。布登勃洛克和鄂威尔狄克两家的关系已经很疏远了,而且自从市长去世以后,这种关系已经不起作用了。克罗格家的威望也一落千丈,不再热心于公益事业,而且他家的那个浪子的丑事也闹得满城风雨……已故世的高特霍尔德伯父的门户不当的婚姻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参议的妹妹虽然并不是完全没有再嫁的希望,但不可否认离过一次婚。而今他的兄弟又是这样一个笑柄。他的小丑的行动只供那些有作为的绅士们茶余酒后消遣谈笑的材料,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此外他又到处举债,每一季度结尾,当他手中没钱的时候,他就毫不在乎地让吉塞克代为偿还……这也是一件非常使公司颜面扫地的事。
  托马斯对于他的兄弟的厌恶鄙视之情,表现在家庭任何一件细微的事上,而克利斯蒂安对这种感情却只是沉思地、冷淡地承受着。譬如说,大家谈到了布登勃洛克家过去的历史,从克利斯蒂安当时的情绪看,他也许是要充满感情和热爱地认真谈论一番他的故乡和祖先,尽管这种情绪和他以往的行径也许不太符合。但是参议马上就出来冷言冷语地说两句话,把克利斯蒂安的谈话打断。他无法忍受这件事。他这样看不起他这位兄弟,甚至不允许他爱自己所爱的东西。假如克利斯蒂安用的是马齐鲁斯·施藤格的方言谈这些事,可能他倒能听下去。再譬如说,他读过随便什么书之后,感觉非常好,非常感动地把它称赞了一番。克利斯蒂安是一个缺乏创见的人,他自己是发现不了这本书的,但他对别人的意见很容易接受,受别人影响,于是在他听了参议这番赞扬之后,也会去读这本书,由于事先形成了某种见解的原因,他也发现这本书非常之好,就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可是以后怎么样呢?这本书给托马斯的好印象算是彻底完了。再谈到这本书时,他表现了一片平静冷淡、漠不关心的态度。他装作好像没有怎么读过它,而让他兄弟一个人去欣赏它……
或许您还会喜欢:
诺贝尔的囚徒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本书何以成为20世纪的一部经典小说呢?它的主题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异化——这两者乃是20世纪里小说的主要题材。卡尔-杰拉西的《诺贝尔的囚徒》(Cantor’sDilemma)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它首次真实地描写了科学家的生活和道德观念。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狂暴动荡的世纪里,科学技术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领域。卡尔-杰拉西是一个极富叙事技巧的作家,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科学家——他自诩为“口服避孕药之母”。 [点击阅读]
谍海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唐密·毕赐福在公寓过厅里把外套脱下,相当小心的挂在衣架上。他的动作很慢,帽子也很小心的挂在旁边的钩子上。他的妻子正在起居间坐着,用土黄色的毛线织一顶登山帽,他端端肩膀,换上一脸果敢的笑容,走了进去。毕赐福太太迅速的瞥他一眼,然后,又拼命的织起来。过了一两分钟,她说:“晚报上有什么消息吗?”唐密说:“闪电战来了,万岁!法国的情况不妙。”“目前的国际局势非常沉闷。”秋蓬这样说。 [点击阅读]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书评无法抗拒——《波士顿环球报》科幻小说,却又滑稽风趣到极点……古怪、疯狂,彻底跳出此前所有科幻小说的固有套路。——《华盛顿邮报》主角阿瑟·邓特与库尔特·冯尼格笔下的人物颇为神似,全书充满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批判。——《芝加哥论坛报》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滑稽、最古怪的科幻小说,封面和封底之间,奇思妙想随处可见。 [点击阅读]
镜中恶魔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我们的心仍旧战栗1987年我到德国后曾在柏林生活了三年。当时柏林还是一座有一堵“移动的”墙的城市。有些日子这堵墙就立在街的尽头,而在另一些日子它又不在那里了。我深信:那墙由生活在不毛之地的动物驮在背上游走。兔子和乌鸦,这些被射杀的动物就像枪管一样令我感到恐惧。墙消失了,被射杀的动物逃到乡下去了。可能它们逃亡时心也怦怦地跳,就像此前许多遭追杀者那样。当时正值严冬,墙的后方一片荒凉犹如不毛之地。 [点击阅读]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p{text-indent:2em;}一“世间的事物,还有许多未被写下来的,这或出于无知,或出于健忘,要是写了下来,那确实是令人鼓舞的……”半个世纪以前,我出生于俄罗斯中部,在我父亲乡间的一个庄园里。我们没有自己的生与死的感觉。 [点击阅读]
黑暗的另一半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砍他,”马辛说,“砍他,我要站在这儿看。我要看血流出来。快点,别让我说第二遍。”——乔治·斯达克:《马辛的方式》人们真正的生活开始于不同的时期,这一点和他们原始的肉体相反。泰德·波蒙特是个小男孩,他出生在新泽西州伯根菲尔德市的里杰威,他真正的生活开始于1960年。那年,有两件事在他身上发生。第一件事决定了他的一生,而第二件事却几乎结束了他的一生。那年,泰德·波蒙特十一岁。 [点击阅读]
伊迪丝华顿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作者:伊迪丝·华顿脱剑鸣译在我还是个小女孩,又回到纽约时,这座古老的都市对我最重要的莫过于我父亲的书屋。这时候。我才第一次能够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一旦走出家门,走上那些简陋单调的街道,看不到一处像样的建筑或一座雄伟的教堂或华丽的宫殿,甚至看不到任何足以让人联想到历史的东西,这样的纽约能给一位熟视了无数美丽绝伦的建筑、无数地位显赫的古迹的孩子提供些什么景观呢?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当中, [点击阅读]
墓中人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春日的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丛,斑驳地落在大牟田子爵家府评的西式客厅里,大牟田敏清子爵的遗孀瑙璃子慵懒地靠在沙发上,她是位鲜花般的美人,陪伴在旁的是已故子爵的好友川村义雄先生。漂亮的子爵府位于九州S市的风景秀丽的小山上,从府邸明亮的大客厅的阳台上,可以俯瞰S市那美丽的港口。 [点击阅读]
康复的家庭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二月中旬的一天早晨,我看见起居室门背面贴着一张画卡——这是我们家祝贺生日的习惯方式——祝贺妻子的生日。这张贺卡是长子张贴的,画面上两个身穿同样颜色的服装、个子一般高的小姑娘正在给黄色和蓝色的大朵鲜花浇水。花朵和少女上都用罗马字母写着母亲的名字UKARI——这是长子对母亲的特殊称呼。对于不知内情的人来说,这首先就有点不可思议。长子出生的时候,脑部发育不正常。 [点击阅读]
惊魂过山车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惊魂过山车───1我从来没有把这个故事告诉任何人,也从未想过要告诉别人,倒不是因为我怕别人不相信,而是感到惭愧。因为它是我的秘密,说出来就贬低了自己及故事本身,显得更渺小,更平淡,还不如野营辅导员在熄灯前给孩子们讲的鬼故事。我也害怕如果讲出来,亲耳听见,可能会连自己都开始不相信。但自从我母亲过世后,我一直无法安睡。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