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布登勃洛克一家 - 第六部 第五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就这样,佩尔曼内德先生搬过来了,第二天他在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新宅和他们夫妇一同用餐,第三天是星期四,他认识了尤斯图斯·克罗格和他的妻子,认识了布来登街布登勃洛克家的太太和三位小姐,他们对他的看法众口一词……就是滑稽可笑……他们把厉害说成“列害”……认识了塞色密·卫希布洛特,塞色密对他的态度非常严峻,也认识了可怜的克罗蒂尔德和小伊瑞卡,他将一包糖果递到伊瑞卡手里……他的情绪老是那么好。虽然不到一会儿就重重地叹一口气,但那是表示他对这一切非常满意,并不说明其他的问题。他抽烟斗,用他一口奇怪的乡音说话,表现了超乎常人的持久静坐的能力。
  每次饭后,他以一个最能长时间坚持的姿势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抽烟,喝茶,谈天。虽然他给这个老家庭增添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陌生情调,虽然他本人仿佛给这所宅子带来一种不协调的东西;但对根深蒂固的老习惯却不能打乱。他一次不漏地参加早晚祈祷,求得主人的允许旁听了一次老参议夫人办的主日学校,甚至有一次耶路撒冷晚会他也在大厅里出现了一会儿,为了让人把他介绍给那些女太太。自然,当丽亚·盖尔哈特一开始朗诵,他便心惊胆战地逃开了。
  他的大名很快传遍全城。一些上流人家都在好奇地谈论布登勃洛克家这位从巴伐利亚来的客人。然而他和别的家庭以及交易所还都没有关系;由于当时季节的原因,大部分人都准备到海滨去避暑,因此参议并没有把佩尔曼内德先生介绍到社交界去。讲到参议本人,却非常热心地跟客人周旋。虽然他在商务和市政上事情很多,他却挤出时间带着客人到城里各处游览,参观所有的中古时代的名胜,什么教堂啊,城门啊,喷泉啊,市议会啊,市场啊,船员之家啊等等。他想尽各种方法招待客人,把他介绍给交易所里自己的挚友……当老参议夫人偶尔对他这种忘我的待客精神表示赞许的时候,他只是冷冷地说:“唉,母亲,作这点事又算得了什么……”
  对于儿子的回答,老参议夫人无动于衷。她甚至连笑也没有笑,眼皮也没有抬。她只是把自己一双清澈的眼睛向斜侧里望去,又转换了一个话题……她对于佩尔曼内德先生保持着始终如一地又诚恳又亲切的态度,但是格仑利希夫人却做不到这点。这位经营忽布的商人已经在这里过了两个“儿童日”了……虽然在他到这里的第三天或是第四天他就有意无意地暗示跟本地酿酒厂的交涉已经办妥了,一个多星期却又渐渐过去了。在两次这样的星期四团聚上,每逢佩尔曼内德先生说一句话,或者作一个动作,都会令格仑利希夫人焦躁不安,望一眼尤斯图斯舅舅,望一眼她的几位叔伯姐妹或者是托马斯。这时她的脸涨得通红,常常好几分钟僵直地、一语不发地坐在那里,或者是暂时离开大家一会儿……三楼上安冬妮卧室里的两扇窗户全都开着,绿色窗帘在六月夜晚的熏风中轻轻飘摆着。一只玻璃缸摆在大床边的茶几上,里面盛着半缸水,水上面浮着一层油,油里面点着许多小灯芯,使这间大屋子笼罩在静谧的柔和的光辉里,模模糊糊地照出屋子里罩着灰布套的直腿扶手椅。格仑利希太太正躺在床上。她的美丽的头埋在一只镶着宽绦子边的柔软的枕头里,双臂交迭在鸭绒被上。由于想着心事,她并没有睡着。一只长躯体的大飞蛾无声地急遽不停地围着灯火抖动翅膀,她的目光缓缓地随着这只飞蛾转动……床边的墙上,在两块中古时代城市景致的铜板中间,用镜框镶着一条《圣经》上的格言:“让主指引你的道路……”但是当一个人在午夜里睁着眼睛躺着,要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却不知道何去何从,又无从问计于人的时候,是不是真能得到主的指引呢?

  屋里寂静无声,只有壁钟嘀嘀嗒嗒的声音,和偶尔从幔帐那边隔壁屋子里传来永格曼小姐咳嗽的声音。那边的灯还没熄灭。那个忠实的普鲁士女人这时还笔直地坐在活动桌面的小桌前面,在挂灯下面给小伊瑞卡补袜子。此外,人们还能够听到小伊瑞卡的深沉、恬静的呼吸声。因为此时塞色密·卫希布洛特学校放暑假,这孩子也就回来住在孟街家里。
  冬妮在床上翻了个身,把上半身欠起一些来,用手托住头。
  “伊达?”她压低声音招呼道,“你还没有睡,还在补衣服吗?”
  “啊,啊,小冬妮,亲爱的孩子,”伊达的声音从隔壁传过来……“睡觉吧,明天一早你还要出去,你要睡眠不足的。”
  “好吧,伊达……你明天一早六点钟叫醒我好吗?”
  “六点半钟就够早的了,我的孩子。八点钟马车才来。你把觉睡足了,明天一定又漂亮,又有精神……”
  “哎,我怎么也睡不着!”
  “哎呀,小冬妮,这可不对;你打算明天在施瓦尔道显出一副委靡不振的样子吗?喝七口水,向右边侧着躺着,数一千下……”
  “哎,伊达,请你过来一下!我睡不着,我告诉你,我的脑子一分钟也没闲着,想得头都痛了……你来摸摸,我想我也许发烧了,胃病也犯了;要不也许是贫血的缘故,我太阳穴上的血管都涨了起来,跳得很快,涨得很痛。当然,血管涨是涨,头上的血还是不够……”
  一阵轻微的走步声之后,接着伊达·永格曼的骨骼强大、精神充沛的身躯,穿着一件简单、老式的棕色衣服,出现在幔帐中间了。
  “哎呀,小冬妮,发烧了吗?让我摸摸,我的孩子……我给你用毛巾敷敷吧……”
  说着,她迈着像男子似地坚定的大步走到柜橱前边,取出一条手帕,在水盆里浸了一下,又回到床前边,非常小心地放在格包利希夫人的额头上,接着用双手把它抚平了。
  “谢谢,伊达,真舒服……哎,你在这儿坐一会儿,我的好伊达,这儿,床边上。我老是思考明天的事……我怎么办呢?脑袋都想晕了。”
  伊达在她身边坐下来,又将针和撑在袜子架上的袜子拿在手中。她的光滑的、灰色的头顶低垂着,两只永远闪烁着坚毅目光的棕色眼睛紧盯着针迹,说道:“你想,他会问吗,明天?”
  “一定的,伊达!一定会的,他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克拉拉是什么情形?也是在这样一次郊游里……你知道,我自然也可以躲过去。我可以老跟别人在一起,让他接近不了我……可是那样事情就算完了!他后天就走了,他已经说过,如果明天没有什么结果,他就要回去了……无论如何,这件事明天要有个决定……但是如果他提出来,我怎样说呢,伊达?你从来没有结过婚,你不会有这些问题,可是你是一个诚实的女人,你今年已经四十二岁了,你有自己的思想。你能不能替我出个主意?我现在需要你的帮助……”
  伊达·永格曼把手里的袜子放在怀里。
  “可不是,冬妮,这件事我也想了非常多。可是我发现,不能给你出什么主意,我的孩子。他要是不把事情打听清楚,是不会离开这里的。如果你不愿意这件事,你也早已经把他打发走了……”

  “你说得对,伊达;可是不能这样作,反正早晚是这么回事!但有个念头折磨着我:我还能退回来,还不算迟!我就这样躺在这里,自己折磨着自己……”
  “你爱他吗,小冬妮,你说老实话!”
  “是的,伊达,如果否认这一点,那我就是说谎话。他长得并不漂亮,但长相与生活无关,他是个善良的人,不会作坏事,这一点你可以理解我。我一想到格仑利希……哎呀,老天爷!格仑利希老是说自己精明强干,但他极其险诈的本性被他掩盖得天衣无缝……佩尔曼内德可不是这样的人,你看得出来的。我只能说,他为人过于随便,过于贪图安逸。当然,这也是一个缺点,因为照这种样子下去他肯定不会发财致富,他有点倾向于一切任其自然,随随便便。像他们那地方的人说的那样……在他们那座城市里,每个人都跟他一样,伊达,问题也就在这里。在慕尼黑,他混在自己一群人中间,混在跟他一样说话、一样行事的人中间,我就非常喜欢他,我觉得他非常洒脱,很诚恳,也很亲切。而且我也发现这是双方面的。他也许把我看成是一位阔妇人,比我实际的情况还要阔,这也有关系,你知道,母亲是不能给我很多钱的……我想他是不在乎这一点的。他并不想要一笔非常大的钱……够了……我要说什么来着,伊达?”
  “在慕尼黑,不错。但是在你们家呢,小冬妮?”
  “在这儿呀,伊达!你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他的优点在这里都被掩盖住了,这里一切都是另一副样子,这里人更严肃,名利心更重,怎么说呢,更矜持……在这儿我常常禁不住替他害臊,不错,我什么也不向你隐瞒,伊达,我是个老实人,我替他害羞,虽然这也许是我的短处!你知道……他在谈话的时候,有很多次该说第四格‘我’的时候,他脱口就说第三格。这在他们那是很普通的,伊达,甚至最有教养的人,碰上心情好的时候也这样说,谁也不觉得刺耳,谁也不觉得奇怪。
  可是在咱们这里母亲就斜着眼睛看他,汤姆就撇起嘴来,尤斯图斯舅舅浑身一颤,而且像克罗格家人那样差点噗嗤一声笑出来,菲菲·布登勃洛克或者是弗利德利克或者亨利叶特就要朝她们的母亲丢个眼色,我立刻就想找条地缝钻下去,恨不得跑出屋子去,这时候我就想,我决不跟他结婚……”
  “这是哪里的话,小冬妮!你和他是在慕尼黑生活啊!”
  “你说得对,伊达。可是订婚礼呢?订婚礼要在这儿举行的。请你想想,要是我因为他的举止粗俗,而必须在全家面前、在吉斯登麦克和摩仑多尔夫这些人面前永远羞得抬不起头来的话……哎,我的前夫要体面得多,可是他的心却是黑的,正像施藤格先生常常说的那样……伊达,我的头晕得很厉害,请你给我换个手巾。”
  “反正迟早是这么一回事,”她喘了口气接过手巾来,又重复了一句。“迟早的事,最主要的是,我需要再结一次婚,不能再以一个离过婚的女人的身份在这里混日子了……哎,伊达,这些天我老是回想以前的事,回想格仑利希初次到这里来,他给我们家,给我设计的那个圈套……一幕丑剧,伊达!……我又想到特拉夫门德,想到施瓦尔茨考甫一家人……,”她说得很慢,眼光带着梦幻的神情在伊瑞卡的袜子的补缀地方停留了片刻……“想到订婚,爱姆斯比脱和我们的家……那才称得起富丽堂皇,伊达,当我想到我的那些睡衣……跟佩尔曼内德一起,我不会再有那些东西了,你知道,我们在生活中学会谦虚,我又想到克拉森医生,想到这个孩子,想到那个银行家凯塞梅耶……最后,那出收场戏……那真是可怕,你简直无法想象,当一个人在一生中有过这样可怕的经历时……可是佩尔曼内德是不会干出那种肮脏的把戏来的,他是一个可以让人信赖的人。讲到作买卖我们也可以相信他,我确实相信他跟诺普在尼德包尔酿酒厂很能赚点钱。如果我作了他的妻子,你会发现,伊达,我会设法让他的事业蒸蒸日上的,使他的成就更大一些,多努一点力,为我和我们所有的人争气。他一旦和布登勃洛克族的人结了婚,他就承担了这样的义务!”

  她把手交迭在脑袋下面,仰望着屋顶。
  “不错,我第一次结婚到现在,已经整整过了十年了……十年了!现在我又走到这一步,又要答应另一个人的求婚了。你知道,伊达,生活是非常庄重的一件事!……不同的只是那时候这是一桩大事,所有人都要求我答应那门婚事,而今天却谁都很平静,认为我答应这场亲事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你必须知道,伊达,这次我和阿罗伊斯订婚……我现在已经说阿罗伊斯,是因为反正早晚是这么一回事……一点也没有值得高兴、值得庆祝的地方。它和我的幸福毫无关系。我这第二次结婚只是为了静悄悄地、踏踏实实地弥补我第一次婚事的错误罢了,这也是我维护家族名声的责任。
  母亲这样想,汤姆也这样想……”
  “你说到哪里去了,小冬妮!要是你不喜欢他,要是他不能使你幸福……”
  “伊达,生活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什么我都看得清楚。母亲……母亲倒是不会坚持这件事的,只要遇到不妥靠的事,她总是说一声。‘算了’就避过去。可是汤姆,汤姆却希望把这件事办成。
  汤姆是怎么样的人,你当我还不了解!你知道,汤姆是什么想法?他的想法是:只要门第差不多,是个人就行。因为这次重要的不在于办一门出色的亲事,只要能再结一次婚,把上一次的不幸弥补过来就成了。他的想法就是这样。佩尔曼内德一到这里,汤姆早已暗地里去打听有关他的买卖的情况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只要他对他的经营状况满意,这件事在他那里便成了定局了……汤姆是个政治家,他知道他在做什么,是谁把克利斯蒂安赶出去的?……这个字眼也许太厉害了,可这是事实啊,伊达。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因为克利斯蒂安使公司和家庭丢了丑。在他的眼里,我也是同样的情形,伊达。不是因为我办了什么错事,只是因为我住在家里,我作为一个离了婚的女人在娘家闲住着。他希望这件事能告一段落,他这种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对他的爱戴倒并不因为这件事而有所减少,而且我希望他对我也是如此。说实话,我这几年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开创一种全新的生活,因为……也许我不应该说这种话,我在母亲这里住着确实也感到烦闷,我刚刚三十岁出头,我觉得自己还不算老。人同人是不一样的,伊达,你三十岁的时候头发已经灰了,这是家族遗传的缘故,你的那个死于噎嗝症的普拉尔叔叔……”
  这一夜她还发表了不少诸如此类的议论,不时插上一句“反正迟早是这么回事,”最后她安安稳稳地酣睡了五个小时。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天使与魔鬼
作者:丹·布朗
章节:86 人气:2
摘要:清晨五点,哈佛大学的宗教艺术史教授罗伯特.兰登在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电话里的人自称是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的首领,名叫马克西米利安.科勒,他是在互联网上找到兰登的电话号码的。科勒急欲向他了解一个名为“光照派”的神秘组织。他告诉兰登他们那里刚刚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他把死者的照片传真给兰登,照片把兰登惊得目瞪口呆。 [点击阅读]
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点击阅读]
安迪密恩的觉醒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01你不应读此。如果你读这本书,只是想知道和弥赛亚[1](我们的弥赛亚)做爱是什么感觉,那你就不该继续读下去,因为你只是个窥婬狂而已。如果你读这本书,只因你是诗人那部《诗篇》的忠实爱好者,对海伯利安朝圣者的余生之事十分着迷且好奇,那你将会大失所望。我不知道他们大多数人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生活并死去,那是在我出生前三个世纪的事情了。 [点击阅读]
尼罗河上的惨案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1)“林内特·里奇维!”“就是她!”伯纳比先生说。这位先生是“三王冠”旅馆的老板。他用手肘推推他的同伴。这两个人乡巴佬似的睁大眼睛盯着,嘴巴微微张开。一辆深红色的劳斯莱斯停在邮局门口。一个女孩跳下汽车,她没戴帽子,穿一件看起来很普通(只是看起来)的上衣。 [点击阅读]
悬崖上的谋杀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博比·琼斯把球放在球座上,击球前球杆简单地轻摆一下,然后慢慢收回球杆,接着以闪电般的速度向下一击。在五号铁头球棒的随便一击下,球会呼啸腾起,越过障碍,又直又准地落到球场的第十四穴处吗?不,远非如此,结果太糟了,球掠过地面,稳稳地陷入了障碍坑洼。没有热心的观众发出沮丧的哼哼声,惟一的目击者也显得一点不吃惊。 [点击阅读]
悲惨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65 人气:2
摘要:米里哀先生是法国南部的地区狄涅的主教。他是个七十五岁的老人,原出身于贵族,法国大革命后破落了。他学问渊博,生活俭朴,好善乐施。他把每年从zheng府那里领得的一万五千法郎薪俸,都捐献给当地的慈善事业。被人们称为卞福汝(意为“欢迎”)主教。米里哀先生认为自己活在世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来保护世人心灵的”。 [点击阅读]
燕尾蝶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韦迪·卫斯特韦特之墓韦迪·卫斯特韦特是位出生于新泽西州的海军军官。他从越南战场上生还后,深深地为佛教的精神所折服,因此在退役后移居日本。虽然不能舍弃带血的牛排和打猎的爱好,但他尽可能对佛教教义加以部分独特的解释,努力使两者并存。当韦迪正在享受他最喜爱的打猎时,死神来临了。当看到爱犬得林伽已经把受伤的野鸭追得无路可逃时,他扣动扳机准备打死野鸭。 [点击阅读]
绿里奇迹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这件事发生在1932年,当时的州立监狱还在冷山。当然了,还有电椅。狱中囚犯常拿电椅开玩笑,对令人恐惧却又摆脱不掉的东西,大家总喜欢如此地取笑一番。他们管它叫“电伙计”,或者叫“大榨汁机”。大伙谈论电费单,谈论那年秋天监狱长穆尔斯不得不自己做感恩节晚餐,因为他妻子梅琳达病得没法做饭了。不过,对于那些真得要坐到电椅上的人,这些玩笑很快就不合时宜了。 [点击阅读]
美索不达米亚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本书记载的是大约四年前发生的事。本人以为目前的情况已经发展到必须将实情公诸于世的阶段,曾经有一些最狂妄、最可笑的谣传,都说重要的证据已经让人扣留了。另外还有诸如此类很无聊的话。那些曲解的报道尤其在美国报纸上出现得更多。实际情况的记述最好不是出自考察团团员的手笔。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大家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假定他的记述是有偏见的。因此,我便建议爱咪-列瑟兰小姐担任这项任务。她显然是担任这工作的适当人选。 [点击阅读]
好兵帅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雅·哈谢克(1883~1923),捷克作家,有“捷克散文之父”之称。哈谢克是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单枪匹马向资产阶级社会挑战,同时,他又酗酒及至不能自拔。他一生写了上千篇短篇小说和小品,还写过剧本,大多是讽刺小说。哈谢克生于布拉格一穷苦教员家庭,13岁时父亲病故,上中学时因参加反对奥匈帝国的示威游行,多次遭拘留和逮捕。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