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猜火车 - 《猜火车》读后感——生命的火车,何去何从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关于人生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大约是每一个经历过或正在经历青春期的人都曾苦苦追索过的命题。是过父母亲那种刻板乏味、数十年如一日复制、粘贴般的生活, 还是放纵自己选择生活在别处?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梦想之于现实终究太过虚幻,在生存的重压之下,人们不得不选择屈从,成为社会洪流中营营役役的一 员。
  面对这相似的问题,欧文•威尔士的《猜火车》却给了我们一个迥乎不同的回答——选择过一种荒废的生活。住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没落小镇雷斯的四 个年轻人,瑞顿、西蒙、丹尼和卑比,没有梦想,没有信仰,厌恶单调、刻板的沉闷生活,也不愿像同龄人一样通过读书,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选择靠领 取、诈骗救济金为生,生活中除了毒|品,就是酒精、暴力和女人。
  在这里,“猜火车”无疑是莫大的反讽。在荒废的铁轨边,无所事事的他们借猜测下一班火车的去向打发漫长无聊的人生,并以此为乐。这种无聊的游 戏,也正隐喻了他们荒废的人生。“除了现在,什么都不存在。”当过去渐渐褪色*,成为泛黄的背景,未来却是无望的猜测,人生的下一班火车将何去何从。
  《猜火车》里描述的生活显然是极为混乱的,瑞顿们在梦魇般的灰暗角落里自我放逐,如飞蛾扑火般的义无反顾,而放浪形骸的极端体验总让人为之侧 目。对于这种荒废生活中的惊世骇俗、放浪不羁,作者并无意进行道德上的评判。他只是用冷冷的目光,用粗糙而支离破碎的文字,不加修饰地记录下这一代人的愤 怒与某种生命中真真切切的痛:来自社会的鄙夷、父母的唠叨、现实的压力,使他们无路可逃。既然认定了无法向现实妥协,他们也只能与自己死磕,“认准一条路 走到底”,无论结果如何,不管有没有方向。仿佛也只有在海洛因制造的幻像中,丑陋的现实才能暂时化为乌有,失落的灵魂也才得以寻到片刻的安宁与慰藉。颇具 讽刺意味的是,即便是这种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伪幸福也是虚妄的,短暂易逝,不可捉摸。当幻觉消逝,迎接他们的世界却依旧严苛——朋友罹患艾滋病将不久于 人世,兄长从军因误中陷阱而送命,好友因滥用毒|品而不得不截肢。当快乐消失,空虚的灵魂再一次面对这灰暗的世界,没有了爱,没有了亲情,有的却是对未来的 惶惑,与对命运的恐惧。这不啻为另一种黑色*幽默。
  美国“垮掉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在著名的《在路上》里描写了同样的青年——他们轻视物质,甘愿放弃中产阶级的优越生活,而选择在路上 狂奔以获取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他们始终沉迷在波西米亚式的放荡中,爱上路途中偶遇的墨西哥女孩;对大自然一草一木的敬畏、对东方禅宗的信仰,爱与平等最终 使他们获得心灵的救赎,从而走出迷惘的泥沼。
  《猜火车》中的瘾君子们却不然,爱、亲情、信仰的缺失一再将他们推向-阴-暗的孤岛。生命里没有了希望,只有药品与暴力带来的轻飘飘的迷幻快感才能让他们暂时摆脱绝望的侵蚀,感觉到一丝自我存在的价值。哪怕这自我的存在也是虚无的。而醒来,生命的火车又会去向何方?
或许您还会喜欢:
名人传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又称三大英雄传。《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点击阅读]
呼吸秋千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我所有的东西都带在身边。换句话说:属于我的一切都与我如影随行。当时我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了。说是我的,其实它们原先并不属于我。它们要么是改装过的,要么是别人的。猪皮行李箱是以前装留声机用的。薄大衣是父亲的。领口镶着丝绒滚边的洋气大衣是祖父的。灯笼裤是埃德温叔叔的。皮绑腿是邻居卡尔普先生的。绿羊毛手套是费妮姑姑的。只有酒红色的真丝围巾和小收纳包皮是我自己的,是前一年圣诞节收到的礼物。 [点击阅读]
命案目睹记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在月台上,麦克吉利克蒂太太跟着那个替她担箱子的脚夫气喘吁吁地走着。她这人又矮又胖;那个脚夫很高,从容不迫,大踏步,只顾往前走。不但如此,麦克吉利克蒂太太还有大包小包的东西,非常累赘。那是一整天采购的圣诞礼物。因此,他们两个人的竟走速度是非常悬殊的。那个脚夫在月台尽头转弯的时候,麦克吉利克蒂太太仍在月台上一直往前赶呢。当时第一号月台上的人不挤,本来没什么不对。 [点击阅读]
啤酒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赫邱里-波罗用欣赏的眼光有趣地打量着刚被引进办公室的这位小姐。她写给他的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求见他一面,没提任何别的事。信很简短,语气也很认真,唯有坚毅有力的字迹,可以看出这位卡拉-李马倩是个年轻活泼的女性。现在,他终于见到她本人了──高挑,苗条,二十出头。她是那种任何人都会忍不住多看一眼的女人,身上穿的衣服很昂贵,裁剪也很合宜。她的眉生得相当方正,鼻梁挺直而有个性,下巴坚毅果决。 [点击阅读]
喧哗与骚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在南方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参加过加拿大皇家空军。复员后,上了一年大学,以后做过各种工作,同时业余从事写作。他最早的两本小说是当时流行的文学潮流影响下的作品,本身没有太多的特点。 [点击阅读]
四大魔头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我曾经遇见过以渡过海峡为乐的人,他们心平气和地坐在甲板的凳子上,船到港口时,他们静静地等船泊好,然后,不慌不忙地收好东西上岸。我这个人就做不到这样。从上船那一刹那开始,我就觉得时间太短,没有办法定下心来做事。我把我的手提箱移来移去。如果我下去饮食部用餐,我总是囫囵吞枣,生怕我在下面时,轮船忽地就到达了。我这种心理也许是战争时假期短暂的后遗症。 [点击阅读]
四签名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歇洛克·福尔摩斯从壁炉台的角上拿下一瓶药水,再从一只整洁的山羊皮皮匣里取出皮下注射器来。他用白而有劲的长手指装好了精细的针头,卷起了他左臂的衬衫袖口。他沉思地对自己的肌肉发达、留有很多针孔痕迹的胳臂注视了一会儿,终于把针尖刺入肉中,推动小小的针心,然后躺在绒面的安乐椅里,满足地喘了一大口气。他这样的动作每天三次,几个月来我已经看惯了,但是心中总是不以为然。 [点击阅读]
在人间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写于1914年。讲述的是阿廖沙11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点击阅读]
在黑暗中蠕动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具体的年代已经忘记。就连是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的旅程也已想不起来。那时我刚过二十,每天在颓废中生活,当时怀疑人生的态度与刚体会到的游戏感受莫名地交织在一起。也许正因为如此,那时的记忆也就更加模糊不清了。那是艘两三百吨,包着铁皮的小木船。我横躺在二等船舱中。这是位于船尾,依照船体呈环状的铺有榻榻米的房间。 [点击阅读]
夜半撞车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1在我即将步入成年那遥远的日子里,一天深夜,我穿过方尖碑广场,向协和广场走去,这时,一辆轿车突然从黑暗中冒了出来。起先,我以为它只是与我擦身而过,而后,我感觉从踝骨到膝盖有一阵剧烈的疼痛。我跌倒在人行道上。不过,我还是能够重新站起身来。在一阵玻璃的碎裂声中,这辆轿车已经一个急拐弯,撞在广场拱廊的一根柱子上。车门打开了,一名女子摇摇晃晃地走了出来。拱廊下,站在大饭店门口的一个人把我们带进大厅。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