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读书笔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实在不明白人民文学出版社非要在封面上加上一句“本书曾在英国和美国遭禁三十余年”,虽是一说明事实的陈述句,但背后总有深意,旁敲侧击,我就不信是他们说者无意,我听着有心。然后,封底上一句“引起轩然大波的是书中一些露骨的性*爱描写……”,并注明选自一本名叫《20世纪欧美文学史》的弱智教材。
  书中做¥爱的段落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大概和好莱坞大片里床戏所点缀的时间差不多。而且描写主要停留于精神层面,抽象而充满了比喻和象征。要我来写一本 “露骨的”、“引起轩然大波”的书,不敢说前无古人出类拔萃,但和David Herbert Lawrence比起来,更能让男人勃@起女人湿#润。
  我更同意译者赵苏苏和一些百科全书对此书介绍中的观点——‘The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caused a scandal due to its explicit sex scenes, including previously banned four-letter words, and perhaps particularly because the lovers were a working-class male and an aristocratic female.’
  就现代的观点来看,作者的语言很平常,并且Lawrence本人肯定不会想到当今的作者已经脱到怎么样的赤裸程度。当然,不能用现在的观念来要求和评价过去的人们。除了语言上的性*感,更重要的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非与她同一阶层。好似如今富家少奶奶红杏出墙,出了墙还不算,情人是给自家别墅后院打扫卫生的男保姆。难怪身处Lawrence那一时代的社会舆论要像她老公一样想不开,想想就郁闷,暗暗吐苦水“姘头找谁不行,多丢人。”就连一项讨厌自己这个有钱女婿的老丈人和她亲密无间有新式头脑的姐姐都无法接受,其他人就更不在话下。有些上述了解,认为关注销量的出版社和《20世纪欧美文学史》是弱智也就再自然不过了。其实他们弱智也就罢了,主要是造成的影响不好,有读者评论说“我的的确确是把这本书当一禁书看的; 所以看完之后相当相当的失望…… 古不比金瓶,今不及宝贝;上不如尤利西斯,下不耻于性*#奴隶空姐…… ” ,难怪,你把它当黄#书看当兴奋剂吃,当然要嗜睡。

  关于翻译,是技术上的问题,可以说赵苏苏的译文是值得肯定的,空口无凭,读书时我会时不时就一些特别的句子查找原文,看译者如何处理。比如清晨梅勒斯(Mellors)为查特莱男爵克利福德(Clifford)推完轮椅后互相道“Good Morning”,没有比把它们翻译成“再见”更适合的了,因为语境里就是道别的意思。若读原文便能感受出其特别之处,因为汉民族的语言和生活里没有这样的习惯。
  翻译中还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猎园看守人梅勒斯(Mellors)常常说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德比方言土话,要在文中译文中体现出来比较困难。实战中,译者用了“俺”来表示方言中的“我”,还有诸如“俺娘”之类,情人嘛,是主角,抬头不见低头见,搞得我老觉得在看一个山东人说话。不过要用中文体现出正式英语和德比土话之间的区别确实不容易,赵苏苏在译后记中特别指出翻译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采用勉强折衷办法的无奈,态度很谦虚,所以读者也应该原谅她所二次塑造的山东大汉。看人挑担不吃力,不劳动怎么有资格评论别人,所以我也想怎么办才好。或许可以把书中所谓的正式英语翻译得书面化些贵族些,而康妮(Connie)情人的方言口语化些老百姓些。如此可能更柔和,不突兀。
  回到故事本身,克利福德(Clifford)也是悲剧性*的人物,造成不幸的不是战争留下的伤痕,而是夺取了他原本正常的下半身,即使他继承了爵位,即使他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即使查特莱夫人目前还依旧是他的夫人。无法生育,没有性*生活,心理一定会产生问题,他想用纯粹精神生活来代替,可康妮 (Connie)不要这种没有实实在在生活乐趣看似高贵上层的精神生活,无论是贵族还是帝王,都有人的动物本能。查特莱男爵和查特莱夫人身体上没有肌肤之亲,他们的心当然隔得更远。

  任何一个身处他位置的人,都会预感到妻子的离开,早晚之事,并恐惧。他不想用物质和手段留住她,甚至自欺欺人的让她去找情人并为他生个孩子好继承家族,并且过分自信只要不让他知道就能眼不见为净。当康妮(Connie)毅然离去的时候,他的贵族地位再也无法掩饰和制服内心因失去性*爱和妻子抛弃他而产生的本能痛苦和对其自尊心的巨大一击。所以他只能近乎病态地像个孩子在日夜照顾他的女管家怀里哭泣,并从她身上找回一些因失去性*@能力而失去的对女人的占有和控制欲,毕竟博尔顿太太(Bolten)会顺从他一切,让他的双手在她身体上发泄。
  婚姻的另一方,她有她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她应该从他们间死气沉沉的生活中彻底离开。虽然有社会有舆论的压力。书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们并不把她当作一个女人来对待,只是把她当成一个“人”而已,完全不顾一个女人的需要和内心感受。当克理福德(Clifford)要他去和别人生个孩子的时候,只是把她当成了传宗接代生孩子的机器。
  我自己越发觉得对待女人要宽容一定,虽然她们常常脑子不好让人光火,虽然她们有很多特质在男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我自己越发觉得在变成一个女权主义者,对于女性*的关爱和尊重不断占据我的价值观。在如今社会中,女性*毕竟是相对弱势的性*别群体。她们要生育子女,生命的重要责任迫使她们放弃很多机会;她们的青春比起男性*来更加珍贵,年轻毕竟在外表上会有很多优势,这是社会审美观念所赋予的。当然现在有愈来愈多的独立女性*,她们在事业上追求和男人一样的成功,不过她们会付出更多,更艰辛。所以,一个女人能找到一个真正爱她对她好的男人,能在她为他生孩子而放弃事业机会做出巨大牺牲的时候给予她无尽关怀和关爱的男人,才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幸福之所在。

  有很多经历风雨的女人说,当年有个男人追他对她可关心了,这么当时就傻了,选了已经离婚的那个男人做老公。其实到头来,帅不帅,有没有钱这些虚荣表明都不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对她好才是最重要的。
  女人需要的是她的小家庭,她能为之付出一切的。可以在这之前,女人必须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才能情感独立。现在绑住大款的那些年轻美貌的现实的姑娘们,她们总有岁月斑驳的一天,到那时如果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代替年轻漂亮成为最大优点的东西,等待的评价就是一无是处,就是被抛弃的命运。
  作者的故事并没有交代她们出走之后的生活,我在想,作者给与了康妮(Connie)追求自由跨越阶级的爱情,但他们在一起之后能不能依然保持平和的心态,能不能顶住社会世俗舆论的压力,能不能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平平安安走完爱情的旅程?为什么世俗反对?就因为家庭成长背景差太多的话,观念习惯好恶自然会有诸多不同,长期的相处便是问题。可能作者考虑到了这样的现实,所以梅勒斯(Mellors)虽然说的是乡下土话,可毕竟他会说一口漂亮的标准英语,只是他不愿意说,他曾经还是一个中层的军官,或者说,他和康妮还是有一些阶级上的融合。如果让一个宫廷长大的公主,爱上一个社会最下层的乞食者,我想,爱上容易,因为新鲜好奇,相处却不易,因为文化背景相差太大。这就是现实,所以作者务实,浪漫的读者也要认识到,那些上天下地的爱情诗篇只有脱离社会基础的言情小说和浪费时间的浪漫连续剧里才会有。
或许您还会喜欢:
愤怒的葡萄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具结释放的汤姆·约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绥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食了的家乡。他们和约德一家挤进一辆破卡车,各自抱着美好的幻想向“黄金西部”进发。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 [点击阅读]
星际战争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1938年10月30日晚,一个声音在美国大地回荡:“火星人来了!”顿时,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真的以为火星人入侵地球了,纷纷弃家而逃,社会陷入一片混乱。原来是广播电台在朗读英国科幻小说大师H.G.威尔斯的作品《世界大战》。一本小书竟引起社会骚乱,这在世界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小说故事发生在大英帝国称霸世界、睥睨天下的19世纪末叶。火星人从天而降,在伦敦附近着陆,从而拉开了征服地球战争的序幕。 [点击阅读]
最后的莫希干人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才开始摆脱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真正诞生了美国的民族文学。而书写这个文学《独立宣言》的代表人物,是欧文和库柏,他们同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而库柏则是“美国小说的鼻祖”。库柏的长篇小说《间谍》(一八二一),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蜚声世界文坛的小说。他的代表作边疆五部曲《皮裹腿故事集》,影响更为广远;而《最后的莫希干人》则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 [点击阅读]
末代教父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与圣迪奥家族的那场决战过了一年之后,就在棕榈主日①那一天,唐-多米尼科-克莱里库齐奥为自家的两个婴儿举行洗礼仪式,并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决定。他邀请了美国最显赫的家族头目,还有拉斯维加斯华厦大酒店的业主艾尔弗雷德-格罗内韦尔特,以及在美国开创了庞大的毒品企业的戴维-雷德费洛。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他的合伙人。①棕榈主日:指复活节前的礼拜日。 [点击阅读]
机器岛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如果旅行开始就不顺,恐怕到末了都会磕磕碰碰的了。至少下面的这四位演奏家理直气壮地支持这种说法。现在他们的乐器就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呢。原来,他们在附近的一个火车小站不得已乘坐的那辆马车刚才突然翻到路旁的斜坡上了。“没人受伤吧?………”第一位飞快地爬起来,问。“我只是擦破了点儿皮!”第二位擦着被玻璃碎片划得一道道的面颊说。“我也是受了点擦伤!”第三位应道,他的腿肚流了几滴血。总之,问题不大。 [点击阅读]
校园疑云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1这是芳草地学校夏季学期开学的那一天。午后的斜阳照在大楼前面一条宽阔的石子路上。校门敞开,欢迎着家长和学生。门里站着范西塔特小姐,头发一丝不乱,衣裙剪裁合身,无可挑剔,其气派和乔治王朝时期的大门十分相称。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家长把她当成了赫赫有名的布尔斯特罗德小姐本人,而不知道布尔斯特罗德小姐照例是退隐在她的那间圣洁的书房里,只有少数受到特别优待的人才会被邀请进去。 [点击阅读]
狼穴巨款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1945年3月。北海上刮着凛烈的寒风。在纳粹德国一个秘密潜艇基地里,一艘潜艇固定在巨大的墩柱上。流线型的舰首在晨曦中显得轮廓格外明晰。在潜艇的腰部有一块跳板,一长队孩子正踏着跳板登上潜艇。他们彼此手挽手走着、仰起脸看着这艘奇怪的黑色船舶。有个人拿着名单在核对孩子们的名字。在潜艇的瞭望塔里,站着一个纳粹海军军官和一个穿黑大衣的高个子男人。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盆景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3
摘要:从港口往市区方向走500米就到了宫岛市政府,其位于山脚下。该市政府是一座豪华的四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只有观光科是单独租用了宫岛港大厦的二楼作为办公地点。所有的外地游客都要通过这里才能进入宫岛,所以在这里办公是非常便捷的。当迁谷友里子走进观光科时,那里的职员们正心神不宁地担心着窗外的天气。“照这样下去,天气恐怕会大变。”野崎科长担心地说着,转过身来,看到友里子后挥挥手,“呀,你好。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