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春潮 - 第07回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马尔茨是30年代的法兰克福作家,他在自己那些用当地方言写作的短小而信手拈来的喜剧里,描绘了当地法兰克福的人物典型,剧中含有虽不深刻、却逗人发笑和生动活泼的幽默。果然,杰玛的朗读非常精彩,完全是演员式的带表情朗读。她鲜明地表演了每一个人物,在使用与她的意大利血统一起继承来的脸部表情时,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人物性格。当需要表演一个年暮昏聩的老娘,或者愚不可及的市长时,她就不惜自己柔和的嗓子,也不惜漂亮的脸蛋——装出最逗人发笑的怪相,挤眉弄眼,扭动鼻子,混淆卷舌和不卷舌的儿字音尖叫……她自己在朗读的时候一点也不笑;然而当听众(当然潘塔列昂除外:他一听念到“一个可恶的德国伦”①时马上怒气冲冲地走开了)爆发出一阵和谐的笑声将她打断时,她把书放到膝头,自己也大声笑了;她把头向后一仰,那黑黑的卷发的一个个柔软的发圈随着她的颈项和起伏的双肩跳动着。笑声停止了,她马上拿起书本,重又使自己的面容保持应有的气质,认真地朗读起来。萨宁对她真是惊叹不已;尤其使他惊讶的是什么奇迹使她这样一张理想化的美丽面孔会突然出现如此滑稽、有时几乎庸俗的表情?杰玛对几个年轻姑娘的角色,也即所谓的女主人公②的朗读比较地不太成功,尤其是爱情场面她表演得就不成功了。她自己感觉到这一点,所以朗读时使它具有一种轻松嘻笑的色彩,仿佛她对这些信誓旦旦的海誓山盟和慷慨激昂的言词全然不信似的;不过作者本人对此也是尽可能少用的。

  ①原文为德文和意大利文的混合。
  ②原文为法文。
  萨宁没有发觉一个晚上飞也似的过去了,直到钟敲十点,他才想起自己行将奔赴的旅程。他像被刺了一下似的一骨碌从椅子上跳起来。
  “您怎么啦?”来诺拉太太问。
  “我本应在今天去柏林的,而且在公共马车已订了座位!”
  “马车什么时候开?”
  “十点半!”
  “那您已经来不及了,”杰玛说,“留下来吧……我还要念一会。”
  “您已经把钱都付了,还是只付了定金?”来诺拉太太好奇地问。
  “全付了!”萨宁做出一副伤心的样子大声说。
  杰玛眯起眼向他望了望,大笑起来,母亲则责怪了她一番。
  “年轻人白花了钱,你倒还要笑!”
  “不要紧,”杰玛回答说,“这不会让他破产,咱们设法安慰安慰他就是了。您要喝柠檬汁吗?”
  萨宁喝了一杯柠檬汁,杰玛重新开始朗读马尔茨的剧本,一切都顺利地进行下去。
  钟敲十二点,萨宁开始告辞。

  “现在您得在法兰克福待几天了,”杰玛对他说,“您急匆匆地要上哪儿去?在其他城市不会有比这儿更快活的地方了。”她静默了一会。“不错,不会有了。”她又说道,微微一笑。萨宁一句话也没有回答,心里想,由于口袋里一个子儿也没有了,他由不得自己,只好待在法兰克福,直到一位在柏林的朋友那里有了回音,因为他打算向他借钱去。
  “留下来吧,留下来吧,”来诺拉太太也这样说,“我们要向您介绍杰玛的未婚夫卡尔-克留别尔先生。他今天不能来,因为店里很忙……您也许见过蔡尔街上最大的一家呢绒绸缎店?那就是了,他是那里的经理。不过他一定会非常乐意和您认识。”
  听到这个消息——天知道为什么——萨宁微微为之一怔。“这个未婚夫真是个幸运儿!”这个念头在他脑子里一闪。他看了看杰玛,他似乎觉得在她眼睛里看出了某种嘲讽的神情。他开始鞠躬告辞。
  “明天见?是不是,明天见?”米诺拉太太问。
  “明天见!”杰玛说话的语气不是疑问的,而是肯定的,仿佛不可能有其他选择。
  “明天见!”萨宁回话说。
  爱弥儿、潘塔列昂,还有狮子狗塔尔塔里亚一直送他到街上的拐角。潘塔列昂忍不住要表示对杰玛朗读的不满情绪。

  “她怎么不害臊!装腔作势,叽叽尖叫——unacarricatura!她倒不如扮演墨洛珀①或者克吕泰涅斯特拉②——总有点宏大、悲剧的味道,可她偏要装腔作势地摹仿一个丑恶的德国女人!这种事我也会……梅尔茨,盖尔茨,施梅尔茨。”他把脸向前一伸,掰开五个手指,用嘶哑的声音继续说。塔尔塔里亚向着他吠叫起来,爱弥儿却大笑不止。老人猛地向后转过身去。
  ①墨洛珀在希腊神话中是墨塞尼亚国王库普塞罗斯的女儿,克瑞斯丰忒斯之妻。暴君波吕丰忒斯杀死她的丈夫和几个大儿子,又强占她为妻。她后来杀死暴君复仇。关于她的神话被欧里庇得斯用作悲剧题材。
  ②据希腊神话,克吕泰涅斯特拉(又译“克丽达妮斯特拉”)是阿伽门农的妻子,她杀死丈夫又死在儿子俄瑞斯忒斯手里。这个情节曾被用作古希腊罗马悲剧的题材。
  萨宁回到“白天鹅”饭店时(他的行李留在那儿的大堂里),心情是相当混乱的。所有这些夹杂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的交谈,还一直在他的耳边回响。
  “未婚妻!”他轻声说,这时他已躺在开给他的一间简朴的房间的床上。“而且是位绝代佳人!可是我留下来干什么?”
  但是第二天他还是给柏林的朋友去了信——
或许您还会喜欢:
老母塔之夜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下午,当我和我的随从们听到一个情况后,便决定在将要参加的审判会上采取强硬的态度。我们动身去“法庭”的时候,天色已晚,只见路上人很多。这些人在院子里找不到座位,只好站着,以便能看见我们走过来。我们刚刚走进院子,大门就关了起来。对我们来说,这可不是好兆头。看起来,穆巴拉克施加了影响,而且产生了效果。我们从人群中挤到听众广场上。那里本来只有一张椅子,现在增加了一条长板凳,笞刑刑具还放在那里。 [点击阅读]
老铁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杰斐逊城是密苏里州的州府,同时也是柯洛县的县府,它位于密苏里河右岸一个风景优美的山丘地带,从这里可以俯视到下面奔腾不息的密苏里河和河上热闹繁忙的景象。杰斐逊城的居民那时候比现在少多了,尽管如此,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由于地区法院定期在这里举行会议,这赋予它一个重要的地位。这里有好几家大饭店,这些饭店价格昂贵,住宿条件还过得去,提供的膳食也还可口。 [点击阅读]
苹果树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墨雷译《攸里披底斯的〈希波勒特斯〉》在他们的银婚日,艾舍斯特和妻子坐着汽车,行驶在荒原的外边,要到托尔基去过夜,圆满地结束这个节日,因为那里是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这是斯苔拉·艾舍斯特的主意,在她的性格里是有点儿多情色彩的。 [点击阅读]
荒原追踪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由于形势所迫,我同温内图分手了,他得去追捕杀人犯桑特。那时我并没料到,我得过几个月才能再见到我这位红种人朋友和结拜兄弟。因为事件以后的进展同我当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塞姆-霍金斯、迪克-斯通、威尔-帕克和我,一路真正的急行军后骑马到了南阿姆斯河流入雷德河的入口处,温内图曾把这条河称为纳基托什的鲍克索河。我们希望在这里碰上温内阁的一个阿帕奇人。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点击阅读]
莫罗博士的岛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1887年2月1日,“虚荣女士”号与一艘弃船相撞而失踪,出事地点大约在南纬1度,西经107度。1888年1月5日,即出事后的第十一个月零四天,我的叔叔爱德华·普伦狄克被一艘小船救起。方位在南纬5度3分,西经1ol度。小船的名字字迹模糊,但据推测应当是失踪的“吐根”号上的。我叔叔是个普通绅士,在卡亚俄码头登上“虚荣女士”号开始海上旅行。出事后人们以为他淹死了。 [点击阅读]
蒙面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在他面前将信整齐地放成一摞。他拿起最上面的一封,琢磨了一会儿上面的地址,然后用放在早餐桌上的专用裁纸刀将信封背面纵向裁开,将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在里面还有一个信封,用紫色的蜡仔细地封好,上面有“亲启保密”的字样。赫尔充里。波洛那鸡蛋形的脸上的眉毛向上扬了扬。他喃喃道;“耐心点,这就来了!”又一次用上了那把裁纸刀。这一次信封里出来了一封信-字迹颤巍巍的,又长又尖。好些字重重地画上了线。 [点击阅读]
蓝色长廊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男子已经意识朦胧。女子只能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周围的景物,或许刚才猛地受到了撞击,才失去了知觉。这一撞非同小可,驾驶座上已空无一人,车子正缓缓地向路边滑动,挡风玻璃的前端已接近没有护栏的路边。女子双眼模糊,她在潜意识里想到,男子曾经告诉过她这一带的悬崖有两百米深。如果车子照此滑落下去——而此时那位男子却困在副驾驶席上神志不清。 [点击阅读]
藏金潭夺宝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圣诞!这是两个多么可亲、多么令人神往的字眼!我是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哪个民族或哪个时代的语汇里,再也没有第二个如此深奥如此神圣的字眼,圣诞是年年都会到来的普普通通的节庆日子,是全家快乐的团聚、小孩充满喜悦的日子。有的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真诚的呼唤:“过去和现在的耶稣基督,你永远在我们心中!”有的人情不自禁地亮起歌喉或至少让他的孩子们唱起欢乐颂:世界走向毁灭时,基督诞生到世界。 [点击阅读]
褐衣男子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使整个巴黎为之疯狂的俄籍舞者纳蒂娜,正一再的向台下不断喝彩赞好的观众鞠躬谢幕。她那细窄的双眼,此时显得更加的细眯,猩红的唇线微微上翘。当布幔缓缓下落,逐渐遮盖住五彩缤纷的舞台装饰时,热情的法国观众仍不停地击掌赞赏。舞者终于在蓝色和橘色的布幔旋涡中离开了舞台。一位蓄须的绅士热情地拥抱着她,那是剧院的经理。“了不起,真了不起!”他叫喊着。“今晚的表演,你已超越了自己。”他一本正经地亲吻她的双颊。 [点击阅读]
西线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西线无战事[德国]雷马克著王国伟译作者埃里奇·马里亚·雷马克(ErichMaraRemarque,1898-1970),出生于德国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纳布吕克。祖先是法国人,一七八九年法兰西大革命时迁移到了莱茵兰,家境清贫。他一家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