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春潮 - 第10回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杰玛果然对他的来临表示高兴,来诺拉太太也非常友好地迎接他:显然昨天晚上他在两位身上留下了好印象。爱弥儿跑去吩咐早餐了,事先对萨宁咬咬耳朵:“别忘记!”
  “不会忘记。”萨宁回答说。
  来诺拉太太身体不太舒服:她害了头痛病,所以半躺在安乐椅里,尽量不动弹。杰玛穿一件宽松的黄色短上衣,束一根黑色皮腰带;她看上去也显得疲乏,脸色有点苍白;眼睛四周蒙上了一圈黑晕,但是双眼的神采并未因此而稍减,而面容的苍白反而使面部古典式的凝重的线条平添了一种神秘、亲切的成分。那一天萨宁尤其为她双手幽雅的美丽而惊愕;当她用这双手抚平深色而有光泽的鬈发并将它托住的时候,他的目光便无法离开这些灵活、修长、彼此分开、像拉斐尔的福尔纳里娜①那样的手指。
  ①据传,福尔纳里娜是爱上拉斐尔的一个贫苦女子。这里指拉斐尔所绘的以该女子命名的一幅画上的肖像。
  户外天气很热。早餐以后萨宁曾打算离去,但是他们向他指出,在这样的日子最好还是不要动,他同意了,便留了下来。后面的一间房里,也即他和两位女士就座的房里,笼罩着一片清凉;窗户开向一个小花园,那里长满了合欢树。许许多多的蜜蜂、黄蜂和熊蜂,在撒满金黄色花朵的繁枝茂叶间和谐而贪婪地嗡嗡叫个不停;这种不知停息的声音透过半闭的百叶窗和垂下的帘幕传进房来:它诉说着室外空间的炎热——于是关闭在安适的居室内的清凉就变得更加甜美了。

  萨宁谈得很多,按昨天的方式,不过既不谈俄罗斯,也不谈俄罗斯的生活。爱弥儿在早餐以后马上就被打发到克留别尔先生那里去实习会计了;由于想满足自己年轻朋友的要求,萨宁就把话题引到比较搞艺术与经商的好处孰多孰少上来。他毫不奇怪来诺拉太太站在经商一边——这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但是杰玛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是个艺术家——尤其是个歌唱家的话,”她热情地把手从上到下一挥,说道:“那你一定要做一流的!二流的就怎么也不行了;可谁知道你能不能达到一流水平?”潘塔列昂也参加了谈话(他作为早已在家的仆人和一位老人,即使有主人在场也被允许坐在席上;意大利人一般对礼仪的要求不太严格),他当然是全力维护艺术的。老实说他的理由相当乏力:他说得最多的,是首先需要具备d’uncertoestrod’inspirazione——某种灵感的激情!来诺拉太太向他指出,说他当然具备这种“灵感”,但是……
  “我有敌人。”潘塔列昂闷闷不乐地说。
  “那么你(众所周知,意大利人很容易用‘你’字称呼人)凭什么知道爱弥儿就不会有敌人呢,甚至在他身上将要展示这种灵感的时候?”
  “那好,就让他当个店员吧,”潘塔列昂懊丧地说,“不过乔万尼-巴蒂斯塔可不会这样做,虽然他自己不过是个糖果点心师!”
  “乔万尼-巴蒂斯塔,我的丈夫,可是个有头脑的人——要是他在年轻时迷上了……”

  然而老人已经一句话也不想听了,便走了出去,临走时又一次用指责的口气说:
  “啊!乔万尼-巴蒂斯塔!……”
  杰玛大声说,如果爱弥儿觉得自己是个爱国者,并想为了意大利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那当然可以牺牲有保障的前程——但不是为了演戏!这时来诺拉太太激动起来,开始央求女儿至少不要把自己兄弟的思想搞糊涂了,同时她又对这一点感到满意:她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不顾一切的共和主义者!说这几个字的时候来诺拉太太噢地一声叫了起来,于是开始诉说自己的头痛,说脑袋“要裂开来了”。(出于对客人的尊重,来诺拉太太和女儿说话用的是法语。)
  杰玛马上开始讨好她,先在她的前额洒上花露水,再轻轻地吹气,轻轻地吻她的面颊,给她的头垫上枕头,不准她说话——又吻她。接着她转向萨宁,开始用半开玩笑、半动真情的语气告诉他,她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母亲,母亲曾经多么漂亮!“我说什么来着:曾经!她就是现在也十分迷人啊。请看,请看,她这双眼睛!”
  杰玛一转眼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手绢,用它盖住母亲的脸,然后徐徐把它的边沿从上往下移,逐渐露出来诺拉太太的前额,眉毛,眼睛;等了一会后又要她睁开眼。她服从了,杰玛因为赞叹而大叫了一声(来诺拉太太的眼睛果然很漂亮),接着她快速地将手绢从自己母亲脸上靠下面的不太整齐的部分滑过,便又扑过去吻她。来诺拉太太笑着,轻轻地转身躲她,故意装出努力躲避她的样子。杰玛也假装和母亲对抗,同时又跟她亲昵,但不是像猫那样,也不按法国人的方式,而带着意大利式的优雅,在这种优雅里总是可以感觉到力量的存在。

  终于来诺拉太太说累了……这时杰玛马上建议她睡一会儿,就在这里,安乐椅上,“我和俄罗斯先生(aveclemonsieurrusse)会那么安静,那么安静……就像小老鼠一样……commedespetitessoims。”来诺拉太太微微一笑作为对她的回答,闭上了眼,稍稍叹了几口气后,开始打瞌睡。杰玛利索地坐到她旁边的长椅上,便再也不动了。只是偶尔当萨宁稍稍动弹一下的时候,她才抬起一只手的一个手指,凑到嘴唇边——另一只手她用来托住母亲头下的枕头——轻轻地嘘一下,斜过眼去看一看萨宁。结果他也仿佛僵住了,也一动不动地坐着,就像着了魔似的,全身心地欣赏着一幅图画,向他展示这个画面的既有这个半暗不明的房间,在这个房间里,插在几只古老的绿茶杯里的新鲜而茂盛的玫瑰随处闪耀着显眼的红点;也有这位睡着了的妇女和她那温雅地收拢的双手、那张善良疲倦的脸以及雪白的枕头的四边;还有这位年轻、高度警觉、同样善良、聪慧、纯洁和难以言喻的美丽的人,连同那双如此黑、如此深、虽然带上阴影却依然炯炯有神的眼睛……这是什么?是梦?是童话?他怎么会在这里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夜访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代序姜秋霞安妮·赖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她1941年出生在美国新奥尔良,1961年与诗人斯坦·赖斯结为伉俪,1964年获旧金山州立大学学士学位,1971年获加州大学硕士学位。她在成名之前做过多种工作:女招待、厨师、引座员等等,经历十分丰富,为她的写作奠定了充实的基础。 [点击阅读]
天涯过客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请各位旅客系上安全带!”机上的乘客个个睡眼惺忪地在身旁摸索着,有人伸着懒腰,他们凭经验知道不可能已经抵达日内瓦。当机舱长威严的声音再度宣布:“请系上安全带!”时,细碎的瞌睡声漫成一片呻吟。那干涩的声音透过扩音机,分别以德、法、英文解释着: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机上乘客将有短时间会感到不适。史德福-纳宇爵士张口打了个大呵欠,伸着双手把身子挺得高高的,再轻轻扭动两下,才依依不舍地从好梦中醒来。 [点击阅读]
天黑前的夏天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一个女子双臂交叉,站在自家后屋台阶上,等待着什么。在想事儿吗?她可不这么认为。她是在试图抓住某个东西,让它赤条条地躺在跟前,好让她细细端详,看个真切明白。最近一段日子里,她脑海里的种种想法多如衣架上的衣服,她一件件取下“试穿”。任凭自己嘴里冒出童谣般老掉牙的话语,因为遇到重要事件,人们总是习惯套用老话表明态度,而老话却多为陈词滥调。 [点击阅读]
失去的胜利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前言1945年我曾经讯问过许多德国将领,他们一致的意见都是认为曼施坦因元帅已经被证明为他们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他们都希望他能出任陆军总司令。非常明显,他对于作战的可能性具有一种超人的敏感,对于作战的指导也同样精通,此外比起任何其他非装甲兵种出身的指挥官,他对于机械化部队的潜力,又都有较大的了解。总括言之,他具有军事天才。在战争的最初阶段中,他以一个参谋军官的身份,在幕后发挥出来一种伟大的影响。 [点击阅读]
如此之爱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风野的妻子并不知道衿子的住处,但是清楚他与她来往。可是妻子从不问衿子的地址和电话。话说回来,即使真被妻子询问,风野也是绝对不会说的。因为妻子的不闻不问,风野才得以安心。但是恰恰如此又给风野带来些许担忧。风野作为职业作家出道不久,上门约稿者还不多。万一他不在家,就很可能失去难得的机遇。风野以前曾打算把衿子的电话告诉一两个有交情的编辑,可又觉得这么做有些唐突也就作罢了。 [点击阅读]
威尼斯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二十世纪某年的一个春日午后,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在他五十岁生日以后,他在正式场合就以冯-阿申巴赫闻名——从慕尼黑摄政王街的邸宅里独个儿出来漫步。当时,欧洲大陆形势险恶,好儿个月来阴云密布。整整一个上午,作家繁重的、绞脑汁的工作累得精疲力竭,这些工作一直需要他以慎密周到、深入细致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从事。 [点击阅读]
嫌疑人x的献身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上午七点三十五分,石神像平常一样离开公寓。虽已进入三月,风还是相当冷,他把下巴埋在围巾里迈步走出。走上马路前,他先瞥了一眼脚踏车停车场。那里放着几辆车,但是没有他在意的绿色脚踏车。往南大约走个二十公尺,就来到大马路,是新大桥路。往左,也就是往东走的话就是朝江户川区的线路,往西走则会到日本桥。日本桥前是隅田川,架在河上的桥就是新大桥。要去石神的上班地点,这样一直往南走就是最短的路线。 [点击阅读]
寂静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寂静的春天前言副总统阿尔·戈尔作为一位被选出来的政府官员,给《寂静的春天》作序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因为它是一座丰碑,它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1962年,当《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出版时,公众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款项。在一些城市,尤其是洛杉矶,烟雾已经成为一些事件的起因,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还没有对公众的健康构成太大的威胁。 [点击阅读]
小城风云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基思-兰德里在前线服役二十五年之后踏上了归途,他驾驶着他的萨伯900型轿车①,从宾夕法尼亚大街转入宪法大街一直往西,沿着草地广场②朝弗吉尼亚方向行驶,开过了波托马克河上的罗斯福大桥。他从汽车的后视镜中瞥见了林肯纪念堂,向它挥了挥手,然后顺着66号国道继续往西开,离开了首都华盛顿。 [点击阅读]
尼罗河上的惨案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1)“林内特·里奇维!”“就是她!”伯纳比先生说。这位先生是“三王冠”旅馆的老板。他用手肘推推他的同伴。这两个人乡巴佬似的睁大眼睛盯着,嘴巴微微张开。一辆深红色的劳斯莱斯停在邮局门口。一个女孩跳下汽车,她没戴帽子,穿一件看起来很普通(只是看起来)的上衣。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