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 - 第十章 一九六三年 长子·光诞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也认为,每个读者都可以体验到自己的实际人生与作品世界之间发生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呼应。所谓文学,确实可以与阅读者产生联系,从而越发开阔。就我本人而言,就曾数度体验到大江作品中的内容与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产生联系的那种不可思议的感觉。现在,我可以请教有关光诞生时的一些情况吗?
  光是一九六三年六月出生的。当时医生告诉我,孩子的头部长了一个大瘤,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医生还说,不知道手术是否可以延续孩子的生命,即便生命得以延续,也会遗留下残疾。那位年轻的医生特地来到我的处所,甚至说是“大概会成为植物人吧”。一切就这样开始了,从孩子出生那天起,我就每天前往医院探望孩子,还要去妻子住的那家医院探望妻子,生活就这样持续着。要给婴儿起名字,还必须进行户籍登记,这些事情弄得我简直晕头转向。就在这会儿,世田谷区公所的工作人员送来了通知,表示“听说公子诞生了,好像还没出院,不过尽管如此,也必须进行户籍登记。直至截至日,只剩下三天时间了”。于是,我就去和妻子商量,可妻子却说,名字想让我给取,并让我办理相关手续。
  当时我母亲从四国来到东京,就住在成城那座租住的房屋里,帮助我们料理日常生活。那会儿我正在阅读西蒙娜·韦伊①的作品,虽然母亲暂居在隔壁的房间里,我却因为陷于忧郁之中,每天奔走于两个医院之间,即便回到家里,也几乎不与母亲搭话儿,只是阅读西蒙娜·韦伊的作品。那作品中有一个寓言,是因扭特人的寓言,说的是世界刚开始那会儿,这大地上有乌鸦,啄食落在地面上的豆子,但是四周一片漆黑,无法看清楚饵料。于是那乌鸦就在想,“这世界上若是有光亮的话,啄食起来该有多么方便呀。”就在乌鸦这么想的瞬间,世界便充满了光亮。韦伊在她的书里写道,如果真的希望、期待和祈愿,只要我们真的如此希望,那么你所持有的希望,就会得以实现。虽然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是,假如神果真存在,不就会与那种希望、与那种在黑黢黢的世界里寻找光亮的希望产生联系吗?从我的孩子降生时起,我就一直在考虑着这样的问题。
  于是,我就对母亲说起了从韦伊的作品中感受到的共鸣,告诉她“我打算从韦伊的书里,给孩子取一个名字”。母亲就说:“那好呀。”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在这种时刻往往会说一些不入耳的话。“我已经想好了,就叫乌鸦这个名字。大江乌鸦就是你孙子的名字了。”我刚这么一说,母亲便怒上心头,下楼去自己的房间了。我也感到了后悔(笑),却是毫无办法。第二天清晨,我正要出门去办理户籍手续,母亲对我说,“乌鸦这个名字也很好嘛。”于是我终于可以表示歉意了:“昨天真是对不起,我把名字改成了光。”哎呀,说起来有点儿开玩笑的感觉,由于妻子的名字是“由佳里”,而光这个发音则合着那个韵脚②。

  ——现在您说着这些像是开玩笑的话语,可在那个阶段却远远谈不上笑话。说实话,作为年轻的父亲,您当时正处于那种混乱和困惑之中。
  是的。而且,我的身上存在着某种乐观的东西,在这种场合我会认为:好吧,既然遇上了这样一种困难,那就竭尽全力干上一场吧……虽然平常总是感到悲观,可一旦遇上实际困难,便会端正态度,认真对待。这就是我的另一种性格。尽管被医生说是“就连能否活下来都不知道”,可我那在新生儿病房里的儿子,虽然头上顶着一个大瘤,却与那些患有内脏疾病、面色发青的孩子不同,他满面红光,在一天天地迅速成长,倒像是被产在灰椋鸟巢里的杜鹃雏鸟引人注目地迅速长大一般,显得精神十足,以致被相邻病床那位婴儿的母亲说为“讨厌”。我呀,就在那个过程中逐渐产生一个想法——设法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行,认为自己起的光这个名字是正确的。
  我们还是回到萨义德这个话题上来。在佐藤真导演的电影《格格不入》里,友人前往医院探视处于弥留之际的萨义德并作了证言的场面非常重要。萨义德的那位名叫迈克尔·伍德①的朋友这样说道:萨义德愤怒至极。那是因为随着体力的衰弱,自己的言论活动无法充分展开。他知道巴勒斯坦的状况已经极为糟糕,但是他并没有陷入绝望,他怀有光明的预测。刚才你也已经提到了,就是“既没有取代阿拉法特的选择,也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倒不是因为已经发现了其他道路,而是由于痛感有必要相信事态终将改善。人们肯定不会永远继续着这样的悲剧,总有一天一定会发生变化。”
  萨义德知道自己将因白血病而死去。但是,他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同时,认为去世前仍要认真从事重要工作,不能停下有关巴勒斯坦问题的言论活动,这就是艺术家,将这一切记述下来,则是自己的晚期风格②。他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中死去的。

  于是,我回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在经历各种苦难的过程中,好像也曾有过与此相似的想法。光患有先天性残疾,对于一个婴儿来说,他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然而,他却从那种状态中一点一点的恢复着。目前,他仍然患有以癫痫为主的严重病患,虽然他的智力发育依然迟缓,却认真学习了音乐,从事着作曲的工作。在光出生的时候,用我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的困难便是人类的问题,只要他还生活着,就一定会面向设法解决的方向努力”……我认为,当时思考与萨义德相同方向的问题……是正确的。
  进一步面向社会扩展开来,作为政治问题来说,我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日本人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由于拥有核武器的美军基地的存在,日本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而我,则想要改变这个共同的想法。不过,我在有生之年已经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了。依存于冲绳美军基地的日本,还有中国、韩国、北朝鲜、美国,还有更为广阔的世界,但是,由于这是人类的问题,我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可以获得解决,如同陪伴萨义德走完人生的那个希望一样。
  ——作为社会的弱者,不,作为我们所有人来说,何为最困难的状况?即使在这个问题上,您与萨义德氏的看法也有惊人的一致。
  是啊,一如你所说的那样。那是逃亡者的课题。萨义德这样说道:自己的国家、自己这些人的土地被掠夺,家庭财产也好国籍也罢全都被剥夺,只能屈辱地生活下去。包括这些人的食物和住房问题在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最为痛苦的,是原先已经获得社会地位的人,这一切却被完全捣毁,就社会性而言,沦为一无所有的悲惨状态。而在我来说,日本社会对于智障者的态度正在逐渐改善。尽管如此,当我与光一同行走在街上时,也曾感到遭受了侮辱,光本人也经常感觉到这种侮辱。比如去唱片店挑选CD或在餐馆用餐,他会突然显现出非常非常不高兴的表情。当他觉察到自己受到轻蔑或者忽视时,他首先就会感到不愉快。
  相反,光的心情最为爽朗之时,是他自己作了曲,这首曲子被灌制成CD,并为其举办了音乐会,得到了客人实实在在的掌声,被要求“再来一遍”并应客人要求上台致谢,然后说上几句客套话的时候。这可是他被视为“创作了这些美妙音乐的人”而得到如此承认的瞬间。他因为觉察到自己被社会认知为一个人而快活。这是光本人完成的,也是我们的家庭为光面向那里而一直充作后盾的结果,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这也是一个最为幸福的瞬间。

  ——萨义德氏在音乐评论领域也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晚年曾与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依姆①共同从事过音乐教育活动,而他本人也弹奏钢琴,这与他对光的理解是有内在联系的吧。
  在这样倾听您的话语之后,我深切地感觉到,大江先生的精神活动——对同时代的困难和现代人的窘境之认识,并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处于在眼前成长起来的光的存在这种绝对性影响之下。
  现在回想起来,情况确实如你所说的那样。生活在患有智障的孩子那个家庭里的成员,总是以此为前提而创作的自己小说里的写作方法,自然会存在着批判。即便是我,倘若在与自己生活毫无关系的处所展开想象力并工作至今,就可能成为与现在的我全然不同的另一个作家了吧。
  先前我说到,完全凭借展开自己的观念开始创作小说,在刚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现实生活的反映。然而,此前我虽然这么认为,可回过头来重新阅读自己的小说时,却发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半期,曾在战争中度过童年时光的农村青年来到东京,在生活里始终怀有不安的心情,时代照射过来的这种光亮,也洒在了小说里的出场人物身上。
  在日本,有一种叫做私小说的文类,是专门叙说自我的小说。而我则要写出与此完全不同的东西,想要做日本人能够介入世界文学的工作——这是学习外国文学的学生谁都抱有的野心,我也从一开始就有这种想法。
  接着,我就开始了工作,但我写的只是观念性和想象性小说,于是很快就走到了尽头。那会儿,我的孩子出生了,却被告知身体异常。在那个瞬间,年轻的我进入了与以往生活全然不同的一种极限状态。与那些状况一一对抗下去的实际生活,同接受“写出纯文学的、全新的特别作品”的约稿连接起来,把自己生活于痛苦之中与将其写在小说里的进程,就这样开始了。小说创作接近尾声,也为现实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当然,在现实里,我和光的共同生活还在继续。光诞生之后的那一年,或许是自己这七十一年生涯中最为特别的一年。
或许您还会喜欢: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清洁女工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从维拉饭店出来,迈步朝索霍区走去。他竖起大衣领护住他的脖子,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一种需要,不如说是处于谨慎,因为这时的夜晚并不太冷。“不过,在我这种年龄,一个人还是别冒什么风险的好。”波洛习惯这样说。他心情愉快,两眼睡意朦胧。维拉饭店的蜗牛实在是美味极了,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道的小餐馆,这次总算是找对了。 [点击阅读]
漂亮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往往因此而被湮没。其实,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心理描写上又开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前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从事长篇创作是在写作短篇小说之后,其时他并不满足于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随着他声誉鹊起,他经常涉足上流社会,开阔了眼界,便想到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会现实。 [点击阅读]
火车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冒着火的车子,用来载生前做过恶事的亡灵前往地狱。电车离开绫濑车站时才开始下的雨,半是冰冻的寒雨。怪不得一早起来左膝盖就疼得难受。本间俊介走到第一节车厢中间,右手抓着扶手,左手撑着收起来的雨伞,站在靠门的位置上。尖锐的伞头抵着地板,权充拐杖。他眺望着车窗外。平常日子的下午三点,常磐线的车厢内很空,若想坐下,空位倒是很多。 [点击阅读]
灿烂千阳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五岁那年,玛丽雅姆第一次听到“哈拉米”这个词。那天是星期四。肯定是的,因为玛丽雅姆记得那天她坐立不安、心不在焉;她只有在星期四才会这样,星期四是扎里勒到泥屋来看望她的日子。等到终于见到扎里勒的时候,玛丽雅姆将会挥舞着手臂,跑过空地上那片齐膝高的杂草;而这一刻到来之前,为了消磨时间,她爬上一张椅子,搬下她母亲的中国茶具。玛丽雅姆的母亲叫娜娜,娜娜的母亲在她两岁的时候便去世了,只给她留下这么一套茶具。 [点击阅读]
燕尾蝶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韦迪·卫斯特韦特之墓韦迪·卫斯特韦特是位出生于新泽西州的海军军官。他从越南战场上生还后,深深地为佛教的精神所折服,因此在退役后移居日本。虽然不能舍弃带血的牛排和打猎的爱好,但他尽可能对佛教教义加以部分独特的解释,努力使两者并存。当韦迪正在享受他最喜爱的打猎时,死神来临了。当看到爱犬得林伽已经把受伤的野鸭追得无路可逃时,他扣动扳机准备打死野鸭。 [点击阅读]
父与子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 [点击阅读]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那个男孩名叫圣狄雅各。日落时分他领着一群羊抵达了一座废弃的教堂。教堂圉顶看起来在很久前就已经塌落了,而曾经是更衣室的地方,如今却磐立着一株巨大的无花果树。他决定在此过夜。看着羊儿一一跳进门后,男孩在毁圯的门上横竖着一些木板,以防羊儿走失。这附近并没有狼,但若有羊只脱队,他可得花上一整天去找回来。他用夹克掸了掸地面,然后躺下来,头枕着一本才刚读完的书。 [点击阅读]
物种起源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有关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史略关于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情况,我将在这里进行扼要叙述。直到最近,大多数博物学者仍然相信物种(species)是不变的产物,并且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许多作者巧妙地支持了这一观点。另一方面,有些少数博物学者已相信物种经历着变异,而且相信现存生物类型都是既往生存类型所真正传下来的后裔。 [点击阅读]
犯罪团伙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托马斯·贝雷斯福德夫人在长沙发上挪动了一下身子,百无聊赖地朝窗外看去。窗外视野并不深远,被街对面的一小排房子所遮挡。贝雷斯福德夫人长叹一口气,继而又哈欠连天。“我真希望,”她说道,“出点什么事。”她丈夫抬头瞪了她一眼。塔彭丝又叹了一口气,迷茫地闭上了眼睛。“汤米和塔彭丝还是结了婚,”她诵诗般地说道,“婚后还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六年之后,他们竞能仍然和睦相处。这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