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 - 第十二章 在故乡的中学里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这一次,得以在大江先生的故乡爱媛县喜多郡内子町的母校大濑中学向您请教。从校舍那座搭建起来的高台上,越过小田川,可以一直环顾到您曾在那里生长的老屋所在的村落。过一会儿,在天色没有黑透之前,还想请您领着我们前去森林里以及神社,从那里能够俯瞰村子的全貌。
  好吧。能够不急不忙地眺望这一带的景色,自从校舍建成以后,我这还是第一次。宽敞的道路修了起来,河边的堤防似乎也被整备一新。但是,森林的景致,毋宁说,倒好像跨越六十年而回到了以往……不过,没看到孩子的身影。近来,难道孩子们都不在外面玩耍了吗?
  ——大濑中学的校舍,是由您的朋友、建筑家原广司①先生所设计,于一九九二年建成的。现在从这里可以眺望到的村落里,那个大约一百五十户人家、四百人规模的峡谷村落里,唯有这里像是另一个世界般充满现代气息。原先生随处引用大江作品中的意象并进行设计,听说,这座校舍本身就是大江小说的一个隐喻。您从这里毕业,是在一九五〇年,在那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叫做大濑的这座“峡谷村庄”,由于大江作品而成了继承神话和传说的那种灵魂再生的场所,而且,作为面向未来的力量,作为洋溢着乡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场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大家所共有的意象。
  在这个世界上,原君是最仔细阅读我的小说的人,还是让我诸多受教的重要朋友。虽然他是一个艺术感受性很敏锐的人,在数学领域他也非常优秀,比如,他曾以集合论为轴线来分析我的小说,写出了大意为“大江小说的整体,地形上的特定场所所具有的特征”的论文,说是把我小说里出现的各种插曲总合起来,便会与这个村子的风景相重合。他还说,把他的这个理论延伸下去,就产生了有关这座校舍的构想。从我这方面来说,头脑里则会清晰地浮现出行走在这座校舍任何处所的孩子的姿势,孩子眺望村子全貌的那种姿势。
  进入这间音乐教室,距上次也已经有十多年了。不过,或许是因为得到很好的使用,从一开始就洋溢着一种实在感……构成这个巨大圆筒状的混凝土表面非常平滑吧?建造这座建筑物时,用高压把混凝土喷附上去的技术已经被开发出来,原先生便采用了那种技术。后来,听说这项技术还被应用于大佛像的建造,曾在这里工作过的人也得以被再度聘用。混凝土墙面毛坯工艺法曾是战后划时代的做法,其代表性建筑家是丹下健三先生,他就出身于这个爱媛县。他的弟子那一代则是矶崎新,而比矶崎更晚一些的学生,便是原先生了。这位建筑家实施了使得混凝土表面非常光滑的工艺法,在这种新工艺法上,他与前辈有着内在的联系。

  ——来到这里访问,我首先想到的是《万延元年的Football》开首部分的详细描述,是在森林斜坡上发现“涌出之水”的蜜三郎,像是精神恍惚地仔细看着那泉水的场面:
  我在水洼边屈身弯腰,想要直接吮吸那“涌出之水”,却被一个感觉所攫取——仿佛唯有这小小水洼明亮的水底才存留着白昼的光亮,那里一颗颗青灰色、朱红色和白色的圆形小石粒,还有略微将水弄浑便会卷扬而上的微细沙砾,以及在水面微微震颤着的一切,正是二十年前我在这里所看到的东西!攫取我的,便是这么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不断涌流着的泉水,也与那时喷涌、流动着的水流完全相同,这是一种充满矛盾可对我来说却是绝对具有说服力的感觉。而且,这感觉直接发展成了另一种感觉——现在屈身蹲在这里的我,与曾经弯下卷起的膝头蹲在那里的儿时的我并非同一人,在那两个我之间也没有持续的一贯性,现在屈身弯腰蹲在这里的我是不同于真我的异质之他人。现在的我,丧失了真我自身的身份认同①。无论在我的内心还是外表,都没有能够恢复的线索。水洼里透明且细微的涟漪发出汨汨声响,听上去是在告发我:“你这家伙真像是老鼠。”
  对,写在那里的有关“涌出之水”的记忆,对我来说非常特别。这还是刚进新制中学那会儿的事,当时我总在思考有关“时间”的问题。时间不能重复。河里流动着的水也不总是同样的水。这个水在下一个瞬间就不再是同样的水,但是水流看上去却依然相同,在感觉上也是依然相同。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而且,时间好像也是如此。进入森林后,“涌出之水”在铺积着山枫那些染上红色的叶片处流淌着,那是现在的水。在下一个瞬间,虽然已经不是现在的水,可看上去却依然相同,当时,这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从这种事物开始,我继而认真思考了时间以及生命。后来也是如此,每次回到村子都要去那里看看并作相同思考,然后,在其他新的场所仍然作如此之感触。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森林里,在德国的湖岸边。森林里的“涌出之水”成了我感受时间的原型。

  ——根据小说中的记述,读者也会第一次认识到自己以往的体验,意识到“啊,我也确实有过如此眺望河水的经历”。
  现在,“村子”里也洋溢着悠闲的氛围,其实,来到这里后我就感觉到了。您在《请亲自擦干自己眼泪之日》文艺文库版的跋里所作的有关故乡的记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篇跋本身是您于一九九一年写下的:
  从战争时期森林里峡谷村庄的氛围,到战后邻镇成立的新制高中、围绕自行车的逸话,牛尾巴料理,木车,胜利者品牌的红色圆盘唱片……围绕这些具体细部之回忆的中心,是由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那一整天形成的构造体,形成从身为孩童的我向家族、学校、村里的社会以及国家蔓延而去的悲剧性紧张构造体。进一步说,那个紧张构造体,在从个人内心至整个国家的全过程,都被笼罩在旧宪法背景下的天皇那巨大阴影之下。
  另外,我必须说,刚才引用的主人公的母亲那些话语,曾是原样刻在我少年时期的灵魂之上的创伤。
  对于您来说,这个村子也曾是您的灵魂被刻上创伤的场所,您曾这样写道:“我觉得似乎可以这么说:为了治疗自己的创伤,我开始写作包括这部作品在内的许多小说。”您的这种心情现在仍然没有变化吗?
  没有变化。人们说起诗人、小说家和作曲家的幼年期时,往往会说那是牧歌一般的时期。由于我是这种森林里的孩子,准确地说,确实沉浸在牧歌一般生活里的,只是一个很短暂的时期,一进入国民学校,便感觉到国家像——也就是以天皇为顶点的大人们那构造体的威胁。我认为,是被老师彻底而全面地强制着接受的。
  回想起这一切,与那个时期自己内心的活动也不无关系……写作题为《请亲自擦干自己眼泪之日》的小说那会儿,我这个在东京从事写作活动的小说家的生活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危机感。在这样的状态中回顾少年时代,其悲剧性侧面便清晰地浮现在了表面。于是,就将其写成了小说。
  比如围绕“牛尾巴料理”的记忆——战争时期这一带有人私杀耕牛,家父也去求微薄的人情想要购买。然而,他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顾客,所以只分到一些牛尾巴,便把那皮给剥去,从关节那里切断,嗯,就做成了像是法国料理或韩国料理那样的东西。有人把那带着血污的牛肉用报纸裹好,晚上便抱着那纸包送到我家来了。

  然后就是有关狗的叙述。战争末期,一个男人突然出现在村子里……是骑着自行车来的,说是“把这个村子里的狗全部集中起来,到明天为止”,还说这是来自上面的命令。孩子们也帮助抓狗,我把邻居家那条名叫肉团儿的大红狗给带去了。在这下面流淌着的小田川的,比这里稍微上游一些的渊潭岸边,有一块不大的洼地,那家伙就在那洼地里把集中起来的狗接二连三地都给打死并剥去了狗皮。然后,他把狗皮一圈圈地卷起来,就像折迭毛毯似的。最后,他把狗皮装在自行车上,留下“为了现在正在北方打仗的士兵,要把这狗皮捐献出去”这句话便离去了。在那以后,村子里便处于连一条狗也没有的状态了。
  下面要说的是另一个方面的紧张,是围绕自行车的。在我骑自行车前往邻镇的途中,有一个年龄比我大得多的孩子,而我无论如何也只能从他家门前经过,一被他抓住,便总会遭遇暴力,我说的就是这个紧张感。那个时期,村子周围乃至国家周围都在进行战争,村里有的青年上了战场并被打死。在学校里,校长就会说“他是喊着‘天皇陛下万岁’而死去的”,然后便接着说道:“你们也必须下定决心,准备为天皇陛下而死1当时,就连我也在想,那就这样吧!作为战争时期的孩子,我也曾有过柔和的、沉静的、唯其如此才是牧歌般的回忆。但是,某种黑暗的东西却在这些回忆的底部敞开了洞口,我总感到自己仿佛就要被吸入其中。在回忆起这一切的同时,目前生活在大都会的这个乡村出身的青年,就写起了小说……是的,我曾有过在这种意识下写作小说的时期。
  ——在《奇妙的工作》里出场的“我”,应聘打工去杀死大学附属医院饲养着用于实验的那一百五十条狗,成为其原型的“工作”是真实存在的吗?我觉得,有些读者会将其解读为完全虚构的假设。
  在很大程度上是扎根于现实之中的。当时我听说了有关狗的一些传闻,并将其放在头脑里,而村子里曾发生的杀狗之事则构成了黑暗的基础,便在现在的风景上投下了黑暗的阴翳。作品反映了写作时感情的某个侧面,阴暗和明亮各自夸张地显现出来。尽管存在这样一些因素,主要还是扎根于当年在村子里生活的记忆。
或许您还会喜欢:
诺贝尔的囚徒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本书何以成为20世纪的一部经典小说呢?它的主题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异化——这两者乃是20世纪里小说的主要题材。卡尔-杰拉西的《诺贝尔的囚徒》(Cantor’sDilemma)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它首次真实地描写了科学家的生活和道德观念。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狂暴动荡的世纪里,科学技术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领域。卡尔-杰拉西是一个极富叙事技巧的作家,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科学家——他自诩为“口服避孕药之母”。 [点击阅读]
谋杀启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1除星期天外,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乔尼?巴特总是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在奇平克里格霍恩村子里绕上一圈,牙缝里还一个劲地大声吹着口哨,把每家从位于高街的文具店老板托特曼先生处订的晨报扔给各户——不论是豪宅还是陋居,要不就从房门的投信口把报纸塞进去。 [点击阅读]
谍海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唐密·毕赐福在公寓过厅里把外套脱下,相当小心的挂在衣架上。他的动作很慢,帽子也很小心的挂在旁边的钩子上。他的妻子正在起居间坐着,用土黄色的毛线织一顶登山帽,他端端肩膀,换上一脸果敢的笑容,走了进去。毕赐福太太迅速的瞥他一眼,然后,又拼命的织起来。过了一两分钟,她说:“晚报上有什么消息吗?”唐密说:“闪电战来了,万岁!法国的情况不妙。”“目前的国际局势非常沉闷。”秋蓬这样说。 [点击阅读]
贝姨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八三八年七月中旬,一辆在巴黎街头新流行的叫做爵爷的马车,在大学街上走着,车上坐了一个中等身材的胖子,穿着国民自卫军上尉的制服。在那般以风雅为人诟病的巴黎人中间,居然有一些自以为穿上军服比便服不知要体面多少,并且认为女人们目光浅陋,只消羽毛高耸的军帽和全副武装,便会给她们一个好印象。这位第二军团的上尉,眉宇之间流露出一派心满意足的神气,使他红堂堂的皮色和着实肥胖的脸庞显得更光彩。 [点击阅读]
贵宾室的怪客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当浅见光彦决定乘坐“飞鸟”号豪华游轮去作环球航海旅游时,最吃惊的莫过于他自己了。“飞鸟”号是日本最大的豪华游轮,即使只住最便宜的“普通间”,作一次环球旅行所需的费用也大约要花上三百万日元。这是个几乎可以让浅见昏厥的数字。他一直认为这是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另一个世界的话题,所以,当乘坐“飞鸟”号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浅见的感受就好像是在做一个不祥的梦。 [点击阅读]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达芬奇密码
作者:佚名
章节:114 人气:0
摘要: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卷宗”的羊皮纸文献,才知道包皮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担切利、维克多·雨果和列昂纳多·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人们所知的“天主事工会”是一个梵帝冈教派——一个极度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派。 [点击阅读]
远大前程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0
摘要:1993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品。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 [点击阅读]
迷恋
作者:佚名
章节:104 人气:0
摘要:“喂??…喂????”…嘟嘟…嘟嘟嘟…二零零三年,成南。…又来了…又来了,该死的骚扰电话,今天是十八岁的我的第十七个生日…是我喝海带汤的日子没错了,偏偏接到这狗屎味儿的无声电话…^=_=已经一个星期了,“喂…嘟,喂…嘟”(?誄每次都是一样)那边也不说话,就是偷听我的声音然后就断了…今天早晨我居然在生日餐桌上又被涮了一次…^-_-凭我出神入化的第六感,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