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在线阅读——【第二辑】——病床上的风花雪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确实是这样。人这一生,只要你在死之前能够醒悟过来,你就算没白在这世上走一回。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他们是经别人介绍认识的。
  那时候,所有的知青都返城了,唯独他没什么门路,留在了北大荒。年龄也大了,于是有一个热心的大姐介绍了当地的女人给他,没见几面就把婚姻大事给定下来了。
  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心思缜密,而且写诗填词非常风雅。而她是不识几个字的农家女子,缺少了几分女性的温柔与灵动,比男人还要男人,大着嗓门和他嚷。他以为所有女人全是温柔似水的,却不知道,还有这样粗犷的女子。
  于是吵,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结婚多少年,他们吵了多少年。
  到后来,孩子们都习惯了他们的争吵。他们如果不吵,好像家里就少了点什么。
  到后来,他提出了离婚,她坚决反对,理由是:一、我没有胡搞;二、我全心全意为了这个家,凭什么要我和你离婚?打死也不离!
  婚离不成,日子还是要继续。
  他选择了分居,离家出走。
  因为不喜欢和她在一起,所以,在45岁办了病退之后,他总是离家出走,到全国各地旅行。只要看不到她就行,看到她心里就犯堵,他宁可一个人行走江湖。最长的时间,他有两年漂泊在外。

  他是在火车上犯的病,心脏病突发,医生从他口袋里找出唯一的电话号码,是家里的电话。
  那时,正是半夜,接了电话,她哇哇哭着,叫着“冤家”,跟着儿子就去了。她血压也高,可非要去。儿子说:你这不是去添乱吗?她说:添乱也要添!
  到了外地的医院,她扑过去,几乎倒在他身上。
  他已经昏迷,她却拉着他的手说:老头子,从今以后,我再不让你生气了,我不嚷了,你回家吧,你不能有个三长两短啊。
  他的心脏坏了。她一听,吓呆了。
  得换心脏。医院联系了一颗年轻的心脏,可做手术得要20多万,她哪儿来的钱?孩子还在上大学,自己的工资只有这么多,她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卖房子!
  几十年的老房子,就这样卖掉了。
  而他根本不知道她卖了房子。在医院里躺着,看她进进出出地忙碌。一夜之间,她的头发一下子全白了。
  当他看到她头发白了的时候,他说:你这是何苦呢?
  她说:我得救你,你不能死。
  临做手术前,她把他的手腕上脚腕上全拴上了红绳。她说:让老天爷保佑你,我相信你能过这一关。
  做手术的时候,她跪在了手术室外面。大夫说:你这么迷信吗?她说:我只为他才迷信。

  当他知道这一切时,掉泪了。
  他没有想到她对他这样好,而他这20多年来对她却是冷漠的绝情的,认为她配不上他,她没有多少文化,她太男性化,她不懂风花雪月……到最后,怜他爱他的人却只有她。
  她白了头发,显得更难看了,脸上有很深的皱纹。他却不嫌了。手术之后,他的脚总是凉的。于是,她每天给他按摩脚,每天3个小时,直到脚心全热乎起来。他问,臭吗?
  她答:我不嫌弃你。
  她就抱着他的臭脚丫子,天天按摩着。
  不久之后,他终于出院了,换了年轻人的心脏,比从前更健康了。她卖了的房子,他又买了回来。
  从前一直想离婚,他给自己留了个心眼,攒下了不少私房钱,现在,他全拿了出来,然后问:你怪我吗?
  不怪。她说,我不怪你的,是我不够好。
  让他想不到的是,这次,她居然提出了离婚。
  她说:20多年了,你不是一直想和我离婚吗,而我一直死拉活拽不离,现在看你又活了一次,在生死边缘上打了一个转,我想通了。人来一世不容易,我得成全你,咱离婚吧,你再去找个好的,我配不上你。
  当她说完这话时,他一下子抱住她:“老婆,哪里还有比你更配我的?这次大病让我知道,你的左手抓的是亲情,右手抓的是爱情,我两个都跑不了了;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大难来临时,那个站在你身边的女人,一定是最爱你的。”

  他说:别说离婚,以后,我不许你离开我半步。
  从那以后,他天天缠着她跟她去散步,两个人在夕阳下,说着话,散着步,买菜回来,他学会了擀皮,包饺子时做她的助手。她学会了煲汤,只因为他喜欢喝。
  他对朋友和亲人说:从前总在寻找爱情,以为自己找到的不是爱情,其实,爱情也许就在身边。只要用心发现,总会有爱情。
  从此,他对她说,我们是两棵树,紧紧依偎着,根纠缠在地下,叶相握在云里。她仍然听不懂他说什么,可是,她知道,他擀的饺子皮是最好的,因为,里面有了爱情的味道。
  人生感悟:
  很多人都渴望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觉得那样才没有白活这一辈子,于是年轻男女梦想着,过来人追寻着,当局者更是疯狂着,留有遗憾的就用其他方式给自己做补偿。
  其实,平平淡淡的爱情就是你在她身边,她很幸福,你出门去,她也不闹着不让你去或非跟着你去。平平淡淡的爱情就是两个人各自保留一片自己的天空,谁也别左右谁的方向。
或许您还会喜欢:
童年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点击阅读]
一人食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第1章自序许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会想到拍摄《一人食》?如果你还有一份工作,即便在一个人生活的第七年,也还是会有同事跟你一起吃饭,但是辞职后赋闲在家时,就真的要面对完全一个人吃饭的生活了。这是孤独的开始。起初,我天天都宅在家里,以烤土司和便利店里的便当为食。时间一长,我觉得以后不能再这样了。于是打算一个人去餐厅吃,但是感觉怪怪的。想自己做饭,却又无从下手,只好上网求助。 [点击阅读]
半暖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2
摘要:命运之神喜欢热闹,有时还喜欢嘲弄人,它每每令人可恼地给伤心惨目的悲剧掺进一点滑稽的成分。——斯蒂芬?茨威格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很特别的一个,即使眼下平凡无奇,也一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想到未来,总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可随着长大,渐渐认清楚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身材不比别人好,脑子不比别人聪明,脸蛋不比别人漂亮,甚至连性格都不会比别人更有魅力。 [点击阅读]
卡耐基口才学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卡耐基的一生几乎都在致力于帮助人们克服谈话和演讲中畏惧和胆怯的心理,培养勇气和信心。在“戴尔·卡耐基课程”开课之前,他曾作过一个调查,即让人们说说来上课的原因,以及希望从这种口才演讲训练课中获得什么。 [点击阅读]
哈佛女孩刘亦婷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则轰动全国的独家新闻1999年4月12日,《成都商报》用大字标题在头版头条登出了一则独家新闻:《我要到哈佛学经济》。记者雷萍报道: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了18岁成都女孩刘亦婷,并免收每年高达3万多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这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分别是: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 [点击阅读]
唤醒心中的巨人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醒来吧!控制你的生活!安东尼·罗宾斯是世界顶级激励大师。你将在本书中与这位大师共享那独到而又强大的课程,用来唤醒你心中蛰伏的巨人。他是公认的控制心理变化的专家,在本书中,他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使你通过富于灵感和乐趣的轶事、例子和一步步扎实的策略,组成一个控制情绪和财政困难并获得巨人般灿烂生活的程序,用来帮助你发现你的真实目的,并控制你的生活,激发你控制命运的能力。 [点击阅读]
喃喃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第1章妄语(1)扎西拉姆·多多自幼便是个孤单的孩子,我习惯一个人想象自己的虚妄世界。少年时开始多思虑,满心满怀的念头与言语,挤得肚肠都酸痛了,只好写下来,变成酸词句。又到青年离家求学去,便总算因了这千山万水,可以将千言万语都寄予书信,借了问候友人的名分,自个儿滔滔不绝,也不管不顾别人是否有心听闻,是否有丝毫兴趣。直到网络互联,博客兴起,便一掷纸笔,十指开始于键盘上,翻飞不已。 [点击阅读]
大设计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第1章存在之谜我们个人存在的时间都极为短暂,其间只能探索整个宇宙的小部分。但人类是好奇的族类。我们惊讶,我们寻求答案。生活在这一广阔的时而亲切时而残酷的世界中,人们仰望浩渺的星空,不断地提出一长串问题:我们怎么能理解我们处于其中的世界呢?宇宙如何运行?什么是实在的本性?所有这一切从何而来?宇宙需要一个造物主吗?我们中的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里不为这些问题烦恼,但是我们几乎每个人有时会为这些问题困扰。 [点击阅读]
女人的资本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我就是成功者你可以成功:女人的心理资本心中有希望,在女人的一生中随时会碰到困难和挫折,甚至还会遭遇致命的打击。在这种时候,心态的积极与消极会对事业的成败产生重大的影响。�ブE�士和崔女士同样在市场上经营服装生意,她们初入市场的时候,正赶上服装生意最不景气的季节,进来的服装卖不出去,可每天还要交房租和市场管理费,眼看着天天赔钱。 [点击阅读]
存在与虚无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存在与虚无》这是一部存在主义代表作,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概论:一、导言:对存在的探索在本书的第一部分,萨特明确了他对存在思考的起点,提出了存在的两种不能互相还原的存在形式:对意识来说超越的存在和意识本身。萨特的存在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现象。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