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大西洋案件 - 第二章募捐会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邦翠太太倒退一两步,在镜中打量了一下自己。她有一种愉快的预感,和玛波小姐谈话后大约三星期,玛丽那-格雷和她的丈夫已经到了高士丁,或多或少已安置了下来。今天下午一些大人物要在那里会面,为约翰救护协会募捐而举行宴会。邦翠太太虽然不是其中的一员,但是她已接到玛丽娜-格雷的一封短信邀请她过去喝茶。
  她走在人行道时,邦翠太太敏锐的双眼不断地瞟来膘去,这地方自从转手之后就整洁起来。办公人行道上看不到花园,对于这一点邦翠太太也感到高兴。以前住在高士丁时她对花园和其四周成片的绿荫特别感伤。
  她站在一扇重新油漆过的门前按了电铃。门立刻打开了,开门的显然是一位意大利仆人。她被带到邦翠上校的图书室,这间房间和书房合成一间,墙壁镶板,地板是木条镶花。墙角有架大钢琴,墙边有台高级唱盘。玛丽那-格雷就坐在桌旁,壁炉架前靠着一个男人,邦翠太太认为那是她见过的最丑的男人。
  就在邦翠太太按铃的前一刻钟,玛丽娜-格雷对她丈夫说:“这地方对我很适合,宁静,象英国乡村般的宁静,我们可以欣赏窗外的草皮和那英国式的花园,觉得自己可以安定下来”。
  杰逊-路德(他太太称他为吉克)对她微笑着,那是一种顺从、纵容的微笑,他用低沉的声音说:“甜心,这太好了,太好了,我很高兴你会喜欢。”
  这还不错哩,他心里想。很好,建得很坚固,不过是最丑的维多利亚式房子。他心里承认这房子给人一种坚固和安全感。现在房内所有不方便的地方都拆除了,他想,玛丽娜或许两年到两年半间不会讨厌它。
  就在这时门开了,意大利仆人领着邦翠太太走进来。
  玛丽娜-格雷迷人地招呼着。“你不认识我先生是吗?杰逊,这是邦翠太太。”
  邦翠太太感到好奇地瞧着杰逊-路德。起初她觉得他是她所见过的最丑的男人,不过现在倒觉得他和玛丽娜-格雷很相配。他有一对有趣的眼睛,几乎要比一般人来得凹陷,象一潭深邃的池水。脸庞的其余部分皱得不成比例,令人发噱,鼻子高突,再红一点的话就称得上是小丑的鼻子了。他也有个象小丑般大而悲伤的嘴巴。她不知道他只是此时脾气恶劣,还是看来就是那副样子。然而他说起话来却有意想不到的愉快,声音低沉和缓。
  他说。“我要说,我和我太太都很欢迎你来这里。”
  邦翠太太说。“我从旧的家搬出来后,这里就不再是我的家了,我曾庆幸把这房子卖掉呢,我日子过得挺舒适的,曾到世界各地旅行探望我的女儿和孙子们。”
  杰逊-路德打断她的话:“告诉我一些这个愉快的村庄里的情形。”他递给她一杯茶。

  “好喝的茶。”邦翠太太饮着香醇的饮料。
  玛丽娜-格雷笑一笑,显得很高兴的样子。杰逊-路德早已注意到她的手指突然间抖动了一两分钟,现在静下来。邦翠太太满脸羡慕地看着她。在一种冲动之下她说:“我真希望你会喜欢这里,你希望永远拥有这个地方吗?”
  玛丽娜转过来惊讶地瞪大眼睛。“我希望一直住在这里,明年可能会在北非拍一部影片,不过这将是我的家,这太棒了,棒极了,终于有个家。”
  “我明白,”邦翠太太说,同时她自己心里又想到:“我不相信你是那种可以安安稳稳住下来的人。”
  她又迅速地偷偷地看了杰逊-路德一眼,这时门开了,一个女人走进来。“杰逊,巴特雷请你听电话。”她说。
  他叹了口气站起来。“让我替你介绍邦翠太太,”他说。“这是伊拉-杰林斯基,我的秘书。”
  伊拉-杰林斯基大约三十五岁左右。她穿着一套合身的套装和一件花边衬衫,看来充满自信的样子。她留着一头短发,额头宽广,“他们说你以前往这里。”她对邦翠太太说。
  “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邦翠太太说。“我丈夫过世后我就把它卖掉了,现已好几手。”
  伊拉迅速地瞧了邦翠太太一眼。“哦,我听说过这里什么时候发生过谋杀案?”
  “这里没有发生过谋杀案。”邦翠太太说。
  “喔,快点。这故事我听过。邦翠太太,这里总是有故事可听,就在炉前的地毯是不是?就在这里?”杰林斯基小姐向壁炉那里点点头。
  “没错。”邦翠太太说。“就是这个地方。”
  “那这样说来是发生过谋杀案了?”
  邦翠太太摇摇头。“凶杀案不发生在这里,那个被杀的女孩被移尸到这里,而且故布疑阵一番。她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
  “可能你很难让人相信这个?”她评论道,“你何时发现尸首的?”
  “管家在早上时,”邦翠太太说,“端着早茶走进来。你知道,那时我们请了管家的。”
  “我知道,”杰林斯基小姐说,“穿着沙沙响的棉布衣服。”
  “我不记得是不是棉布衣服,”邦翠太太说,“也许穿着工作服也不一定。她冲进来告诉我说图书室有尸体,我叫醒我丈夫,我们一起下去看。”
  “结果没错,”杰林斯基小姐说。“天啊,竟有这种事。”她突然转头看门口,然后转回来。“不要告诉格雷小姐,假如你不介意的话。”
  “当然,我一个字也不提,”邦翠太太说,“事实上地似乎很喜欢这房子。”
  “我希望这种情况会维持一两年。”伊拉-杰林斯基说。

  “不会再长?”
  “哦,我真怀疑。玛丽娜像有些人一样,总想找到他们真心渴望的东西。”杰林斯基小姐说。她塞下不只两三块三明治,那种狼吞虎咽的样子就象要赶一班重要的火车。
  邦翠太太觉得有些尴尬,然而,对于这种尴尬她并不太在意。
  她吃下最后一块三明治,突然说:“唷,募捐马上要开始了。”邦翠太太听这么说,朝窗外望,那边果然热闹非凡。高士丁庄前的广场为了替约翰救护协会筹募基金而挤他人。这天阳光普照,可是造成如此轰动的原因是当地的居民想一睹这些“影剧人员”如何改变高土丁庄。即使连玛丽-梅德村最老的桑甫森先生也持着拐杖蹒珊地赶来看热闹。
  大家都知道最后的压轴好戏是下午的余兴节目。只要多花一先令就可以进入房内,参观新的音乐厅、起居室、完全未开放过的饭厅,这些房间现在都由黑橡木和西班牙皮革装修起来,除参观室内外,还有其他的玩乐。
  邦翠太太看到参加的人都是上流社会的人土,心里很高兴。“邦翠太太吗?我是海利-普列斯顿。替路德先生工作。你能不能上二楼来?路德夫妇请一些朋友到那里坐坐。”邦翠太太受宠若惊地跟在他后面,穿过一扇当时他们所谓的花园门,这时邦翠太太看到欧克太太和议员。
  “邦翠太太,他们弄得实在太棒了,是不是?”欧克太太气喘吁吁地说。
  在楼梯口玛丽娜-格雷和杰逊-路德正站在那里接待这批贵宾。
  玛丽娜-格雷非常自然、迷人,欧克太太说,“即使那样出名,还是一点都不摆架子。”
  欧克太太和议员能够来参加真是太好了,她很希望他们能够享受一个愉快的下午。
  议员和欧克太太走到杰逊身边,喝着饮料。
  那个叫海利-音列斯顿的男人款待她们,过了一会儿他就急急地走开;来了位牧师,高瘦,好像苦行僧般。杰林斯基小姐也在会场帮忙,她端了一杯柠檬汁给他,柔和地对他笑一笑。
  “贝寇克太太,”牧师手拿着柠檬汁转过头来与贝寇克太太打招呼。“你不记得我了?”希特开玩笑地说。“在百慕达时我曾参加救护协会。喔,那实在太久了。”
  “我记得清清楚楚,”贝寇克太太说。“你知道吗?我高兴得不得了,当时只有我一个女孩子参加,想想有机会亲眼看到玛丽娜-格雷——喔,我一直是她最热情的影迷。”
  “你心地太好了,”玛丽娜甜甜地说。
  这时欧克太太拿起她的杯子。“我可要试试这很象俄国制的酒,我想我不会很喜欢……”
  她转头听到希特-贝寇克神采飞扬地说:”我忘不了那时你多么棒,简直难以形容。”

  这次玛丽娜的反应没有那么自然,她的眼光在希特-贝寇克的后方游移着,落在楼梯中间上方的墙上,她瞧着,一脸恐怖的样子,以致邦翠太太向前跨了一步,难道这个女人快晕倒了吗?可是未等到她走到玛丽娜身边时,玛丽娜已恢复过来,那迷人的神态又回复了,虽然还带着阴霾的神情。
  邦翠太太对欧克太太说。“我们去看看浴室吧。”
  “喔,你觉得可以吗?这不会太不礼貌吗?”
  杰逊笑着说。“去吧,喜欢的话还可洗个澡。”
  欧克太太跟着邦翠太太沿着通道走了。
  她们沿着通道走,不时地打开房门。邦翠太太为扮演着半个主人的角色心里感到愉快。她们走到卧室边时,卧室锁起来了,每个人都很失望。“我想里面一定有些私人的秘密。”邦翠太太心地宽厚地说。
  沿着走廊往回走,突然间邦翠太太觉得这幢房子又老又破旧,而且看来很人工化。尽管油漆很亮,重新改装过,但怎样都不脱维多利亚古屋的颓唐。瞬间有阵轻微的嗡嗡声传过来。她和其他两位妇女开始向前走。“到底发生什么事?”其中一人说。“听起来好象有什么事情发生。”
  他们沿走廊往回走,伊拉-杰林斯基匆忙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她试着打开一间卧室的门,嘴里急急忙忙地说,“喔,天啊。他们都锁起来了。”
  “有什么事情吗?”邦翠太太问道。
  “有人生病了。”杰林斯基简短地回答,“杰逊正打电话,她好象病得很重。”
  “谁?”邦翠太太问道。
  “一位叫贝寇太太的,我想。”
  “希特-贝寇克?可是她刚不是好好的吗”
  伊拉-杰林斯基不耐烦地说,“她病突然发作或什么的。你知道她心脏有问题或任何像这一类的病吗?”
  “我对她一点也不了解,”邦翠太太说。“她是新搬来的,来自住宅区。”
  “住宅区?喔,你是指那片房子。我不知道她丈夫在哪里或长得什么样子。”
  “中年、金发、谦虚,”邦翠太太说。“我和他一起来,因此一定在这附近。”
  伊拉-杰林斯基走进浴室。“我去看看我能帮什么忙。”邦翠太太说。她走开了,朝着楼梯口匆匆忙忙地走去。转弯时,她和杰逊-路德互撞了一下。
  “你有没有看见伊拉?”他说。“伊拉-杰林斯基?”
  “她刚从这里走到一间浴室里,好像在找什么东西,碳酸铵——或这一类的东西。”
  “不必麻烦了。”杰逊-德德说,“那可怜的女人死了。”
  “死了!”邦翠太太着实吓了一跳,“可是她刚才还好好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百年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点击阅读]
邦斯舅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一谈及巴尔扎克,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高老头》、《欧叶妮·格朗台》、《幻灭》,而《邦斯舅舅》恐怕就要稍逊一筹了。然而,我们却读到了也许会令中国读者意外的评论。安德烈·纪德曾这样写道:“这也许是巴尔扎克众多杰作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不管怎么说,它是我阅读最勤的一部……我欣喜、迷醉……”他还写道:“不同凡响的《邦斯舅舅》,我先后读了三、四遍,现在我可以离开巴尔扎克了,因为再也没有比这本书更精彩的作品了。 [点击阅读]
野蒿园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3
摘要:在站台上穿梭着的人们,没有人会知道,这个年仅二十四岁、体态娇孝显得郁郁寡欢的年轻女入,正在为一个小时后将要和下车的男子偷救而浑身燥热……一傍晚,有泽迪子从紫野的家里赶到新干线的京都车站时,时间是七点十分。虽说快过了四月中旬,白昼日渐延长,但一过七点,毕竟天色昏暗,车站前已开始闪烁着霓虹灯那光怪陆离的灯光。迪子沿左边笔直地穿过站台,在检票口抬头望着列车的时刻表。 [点击阅读]
霍比特人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座洞穴有个像是舷窗般浑圆、漆成绿色的大门,在正中央有个黄色的闪亮门把。 [点击阅读]
1Q84 BOOK1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nbs;A.今年年初,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凭借着《海边的卡夫卡》入选美国“2005年十大最佳图书”。而后,他又获得了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风头正健的村上春树,前不久在中国出版了新书《东京奇谭集》。 [点击阅读]
分歧者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作品导读如果世界按照所有最美的特质划归五派:无私、无畏、诚实、友好和博学,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还会不会有杀戮、争端、夺权、暴乱?答案你知道。因为丑恶从未消失,它只是被深深地隐藏起来,妄图在某一天爆发出来,冲毁这世界。 [点击阅读]
动物农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庄园农场的琼斯先生锁好几间鸡棚准备过夜,只是这一天他喝得烂醉,竟忘记关上那几扇小门了。他东倒西歪地走过院子,手中一盏提灯的光圈也随着摇摇晃晃。走进后门,他把靴子甩掉,又从放在洗碗间的酒桶里给自己倒了这一天的最后一杯啤酒,就爬上床去。这时琼斯太太早已在那儿打呼噜了。琼斯先生寝室里的灯光一灭,农场里个个厩棚就响起一阵骚动和嘈杂的声响。 [点击阅读]
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亨利·米勒(HenryMiller,1891年12月26日-1980年6月7日)男,美国“垮掉派”作家,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和业余画家,其阅历相当丰富,从事过多种职业,并潜心研究过禅宗、犹太教苦修派、星相学、浮世绘等稀奇古怪的学问,被公推为美国文坛“前无古人, [点击阅读]
大象的证词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奥利弗夫人照着镜子。她自信地瞄了一眼壁炉架上的时钟,她知道它已经慢了二十分钟。然后她继续摆弄着自己的头发。奥利弗夫人坦率地承认,令她烦恼的是经常要改变发型。她差不多已把每种样式都试过了。她先梳了一个庄重的,把头发从四面向上卷得又松又高;接着又梳了一种迎风式的,把发绺往后梳,修饰得看上去很有学者风度,至少她希望如此。她已经试了绷紧的整齐的卷发,也试过一种很有艺术味道的凌乱的发型。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