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地狱 - 第89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罗伯特·兰登呆呆地望着窗外。面包皮车沿着连接阿塔图尔克机场与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海滨公路疾驰。瑞士政府官员设法安排了象征性的海关手续,因此兰登、辛斯基和其他人仅仅用了几分钟就上了路。
  辛斯基命令教务长和费里斯与几名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人员一起留在C-130 运输机上,继续查找西恩娜·布鲁克斯的下落。
  尽管谁也不相信西恩娜会及时赶到伊斯坦布尔,但是大家仍然担心她会给佐布里斯特在土耳其的某个信徒打电话,让对方赶在辛斯基的小组能够干预之前协助实现佐布里斯特狂妄的计划。
  西恩娜真的会荼毒生灵吗?兰登仍然难以接受今天所发生的一切。虽然痛苦万分,但他还是强迫自己接受这个事实。罗伯特,你并不了解她。她耍了你。
  一场细雨开始降落在伊斯坦布尔。兰登听着雨刮器在挡风玻璃上来回摇摆时发出的嗖嗖声,突然感到很疲惫。他的右边是马尔马拉海,他可以看到远处亮着舷灯的豪华游艇和巨型油轮正快速进出伊斯坦布尔港。滨水区到处可见灯光照亮的宣礼塔,那细长、优雅的身影高耸在圆屋顶清真寺之上,默默地提醒着人们:伊斯坦布尔虽然是座现代化的世俗城市,它的核心却深植于宗教之中。
  兰登一直觉得这条十英里长的公路是欧洲风景最优美的驾车线路之一。它沿着一段君士坦丁城墙延伸,可谓体现伊斯坦布尔新旧冲突的完美典范。这条大道如今被命名为约翰·F. 肯尼迪大道,但城墙修建的年代比这位美国总统出生早了一千六百多年。肯尼迪一直极为推崇凯末尔·阿塔的设想:从昔日帝国的灰烬中重生一个土耳其共和国。
  肯尼迪大道有着无与伦比的海景,它穿过秀美的树丛和历史公园,经过耶尼卡帕港,最终在伊斯坦布尔城边缘与博斯普鲁斯海峡之间蜿蜒,绕着黄金角一路向北。黄金角高耸于伊斯坦布尔城之上,顶上屹立着奥斯曼帝国的要塞--托普卡帕宫。由于地处博斯普鲁斯海峡战略瞭望点,这座宫殿是游客最爱参观的一个景点。他们来这里可以同时欣赏视野开阔的美景,以及博物馆内收藏的令人惊叹的奥斯曼珍宝,包皮括据说属于穆罕默德先知本人的斗篷和长刀。

  我们不会去那么远。兰登的脑海里浮现出他们的目的地--圣索菲亚大教堂,它就位于前方不远处的市中心。面包皮车驶离了肯尼迪大道,蜿蜒着开进人口密集的市区。兰登凝视着街头和人行道上拥挤的人群,仍在为今天的各种对话而烦恼。
  人口过剩。
  瘟疫。
  佐布里斯特变态的理想。
  尽管兰登早就知道SRS 小组这次行动的精确地点,却直到这一刻才充分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这是要去"零地带"。他的眼前幻化出那只装有淡棕色液体的塑料袋慢慢溶解的情景,不明白自己为何卷入到了这一切当中。
  兰登和西恩娜在但丁死亡面具背面发现的那首奇怪的诗最终将他带到了这里,伊斯坦布尔。兰登为SRS 小组确定的目的地是圣索菲亚大教堂,而且他知道他们抵达那里后要做的事情可能会更多。
  跪在金碧辉煌的神圣智慧博学园内,
  将你的耳朵贴在地上,
  聆听小溪的流水声。
  下到水下宫殿的深处……
  因为在这里,冥府怪物就在黑暗中等待,
  淹没在血红的水下……
  那里的泻湖不会倒映群星。
  兰登再次感到不安,他知道但丁《地狱篇》最后一章结尾部分描绘的情景几乎与这一模一样:但丁和维吉尔一路跋涉,抵达了地狱的最低点。由于这里没有出路,他们听到了流水穿过脚下石块的响声,然后顺着这些小溪,穿过大大小小的裂缝……终于找到了安全地带。
  但丁写道:"下面有个地方……那里不用眼睛看,只用耳朵聆听一条小溪的流水声。小溪顺着岩石中的缝隙流进来……引导人和我顺着这条隐秘的路,回到了光明世界。"
  但丁描绘的情景显然是佐布里斯特那首诗的灵感来源,只是佐布里斯特似乎将一切都颠倒了。兰登和其他人确实会跟踪流水的响声,可是与但丁不同,他们不是远离地狱……而是直接走向它。
  面包皮车穿行在越来越窄的街道和越来越密集的人群中。兰登开始领会了令佐布里斯特将伊斯坦布尔市中心选定为这场瘟疫引爆点的邪恶逻辑。

  东西方相会之处。
  世界的十字路口。
  伊斯坦布尔历史上曾无数次遭受致命瘟疫的摧残,每次都会因此人口数锐减。事实上,在黑死病流行的最后阶段,这座城市被称作帝国的"瘟疫中心",每天被鼠疫夺去生命的人数据说超过一万。几幅奥斯曼名画描绘了当时的情形:市民们绝望地挖掘瘟疫坑,以掩埋附近塔克西姆田野里堆积如山的尸体。
  卡尔·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总在重复自己。"兰登希望马克思说错了。
  细雨迷蒙的街头,毫不知情的人们正忙于自己傍晚时分的事务。一位美丽的土耳其妇女大声呼唤孩子吃晚饭;两位老人在一家露天咖啡馆分享着他们的饮品;一对衣着考究的夫妇打着雨伞,手牵手在散步;一位身穿燕尾服的男子跳下公共汽车,沿着街道向前奔跑,并且用外套罩住手中的小提琴盒--显然快要来不及准时赶上音乐会了。
  兰登仔细观察着周围那些人的脸,想象着他们每个人生活中错综微妙的细节。
  群众由个体组成。
  他闭上眼睛,扭过头,竭力放弃他的思绪中这种病态的变化。可是破坏已经造成。在他心灵的阴暗处,一个讨厌的图像逐渐清晰起来--布吕赫尔那幅《死亡的胜利》中描绘的凄凉景象--某座海滨城市的全景图,那里瘟疫肆虐,到处都是凄惨、苦难的可怕景象。
  面包皮车向右拐进托伦大道,兰登一时间以为他们已经抵达了目的地。在他左边,细雨的迷雾中悄然矗立着一座清真寺。
  可那不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蓝色清真寺,他立刻意识到,看到了这座建筑上方六个铅笔状细长的宣礼塔,上面还有多层阳台,最上面的尖顶直插云霄。兰登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蓝色清真寺那些附带阳台、有着童话色彩的宣礼塔曾经给迪斯尼乐园标志性的灰姑娘城堡的设计带来过灵感。蓝色清真寺得名于它内墙装饰的蓝色瓷砖形成的那片炫目的海蓝色。
  我们快到了,兰登心想。面包皮车加速驶进了卡巴萨卡尔大道,沿着苏丹艾哈迈德公园前宽阔的广场前行。广场正好位于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大教堂之间,因能够看到这两座建筑而闻名遐迩。

  兰登眯起眼睛,隔着被雨水打湿的挡风玻璃向外张望,寻找着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轮廓,但是雨水和车灯模糊了他的视线。更糟糕的是,大道上的车流似乎停了下来。
  前方,兰登只看得到无数闪烁的刹车灯形成的一条直龙。"大概是出什么事了,"司机说,"好像是音乐会。走路过去或许更快。" "有多远?"辛斯基问。
  "穿过公园就到了。三分钟。很安全。"
  辛斯基朝布吕德点点头,然后回头对SRS 小组说,"呆在车上。尽可能靠近建筑物。布吕德特工将很快与你们联系。"
  话刚一说完,辛斯基、布吕德和兰登就下车来到了街上,向公园对面走去。
  三个人沿着树冠相连的小道匆匆而行,苏丹艾哈迈德公园内的阔叶树林给他们抵挡越来越糟糕的天气提供了一些遮蔽。小道两边随处能见到指示牌,将游客引向这座公园内的各个不同景点--来自埃及卢克索的一个方尖碑、来自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蛇形石柱,以及起点柱--它曾是拜占庭帝国的"零起点",所有距离都从它这里开始测量。
  他们终于在公园中央走出了树林,这里有一个圆形倒影池。兰登走进空地,抬头向东面望去。
  圣索菲亚大教堂。
  与其说是一座建筑,还不如说是一座小山。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雨中熠熠生辉,巨大的身影本身就像一座城市。中央圆屋顶宽阔得无以复加,上面有银灰色的隔栅,看似坐落在四周其他圆屋顶建筑堆砌而成的聚集物上。四座高耸的宣礼塔在大教堂的四角拔地而起,每一座都有一个阳台和银灰色的尖顶,而且与中央圆屋顶相距较远,人们几乎很难确定它们会是整个建筑的一部分。
  辛斯基和布吕德一直步履匆匆,此刻突然一起停下脚步,抬头向上望去……向上……在心中默默估量着眼前这座建筑的高度与宽度。"我的上帝啊。"布吕德轻轻呻吟了一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要搜查……它?"
或许您还会喜欢:
迷恋
作者:佚名
章节:104 人气:2
摘要:“喂??…喂????”…嘟嘟…嘟嘟嘟…二零零三年,成南。…又来了…又来了,该死的骚扰电话,今天是十八岁的我的第十七个生日…是我喝海带汤的日子没错了,偏偏接到这狗屎味儿的无声电话…^=_=已经一个星期了,“喂…嘟,喂…嘟”(?誄每次都是一样)那边也不说话,就是偷听我的声音然后就断了…今天早晨我居然在生日餐桌上又被涮了一次…^-_-凭我出神入化的第六感, [点击阅读]
飘(乱世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2
摘要:生平简介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点击阅读]
傲慢与偏见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生于英国汉普郡,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的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活泼风趣的文字著称。有6个兄弟和一个姐姐,家境尚可。她的父亲乔治·奥斯汀(GeorgeAusten,1731年—1805年)是一名牧师,母亲名卡桑德拉(1739年—1827年)。 [点击阅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
作者:佚名
章节:94 人气:2
摘要:献给安娜-格里戈里耶芙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卡拉马佐夫兄弟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第二十四节)第一部第一卷一个家庭的历史第一节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 [点击阅读]
堂吉诃德
作者:佚名
章节:134 人气:2
摘要:【一】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 [点击阅读]
小城风云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基思-兰德里在前线服役二十五年之后踏上了归途,他驾驶着他的萨伯900型轿车①,从宾夕法尼亚大街转入宪法大街一直往西,沿着草地广场②朝弗吉尼亚方向行驶,开过了波托马克河上的罗斯福大桥。他从汽车的后视镜中瞥见了林肯纪念堂,向它挥了挥手,然后顺着66号国道继续往西开,离开了首都华盛顿。 [点击阅读]
气球上的五星期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气球上的五星期--第一章第一章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介绍弗格森-弗格森博士——“Excelsior”——博士的风貌——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旅行者俱乐部”的晚宴——不失时机的频频祝酒1862年1月14日,滑铁卢广场13号,轮敦皇家地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听众如云。学会主席弗朗西斯-M××爵士在向他可敬的同行们作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他的话常常被阵阵掌声打断。 [点击阅读]
青年近卫军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亚·法捷耶夫(1901年12月24日——1956年5月13日)全名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他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传亚·法捷耶夫统的继承者,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鼓舞下写成的;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是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 [点击阅读]
日本的黑雾
作者:佚名
章节:86 人气:2
摘要:松本清张是日本当代着名的小说家,一九〇九年生于福冈县小仓市。高小毕业后,曾在电机厂、石版印刷厂做过工,生活艰苦。自一九三八年起,先后在朝日新闻社九州岛分社、西部总社、东京总社任职,同时练习写作。一九五〇年发表第一篇作品《西乡钞票》,借明治初期西乡隆盛领导的西乡军滥发军票造成的混乱状况来影射战后初期日本通货膨胀、钞票贬值的时局。一九五二年,以《〈小仓日记〉传》获芥川奖,从此登上文坛。 [点击阅读]
春潮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欢快的岁月,幸福的时日——恰似春水悠悠,已经一去不留!——引自古老的抒情歌曲夜半一点多钟他回到自己的书房。打发走点燃灯烛的仆人,他便猛然坐到壁炉边的安乐椅里,用双手捂住了脸。他还从未感觉到这样疲乏——肉体的与精神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