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地狱 - 第92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有些人将这里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兰登站在里面,不得不赞同这一说法。
  几个人跨过门槛,进入宏大的圣殿时,兰登突然意识到,圣索菲亚大教堂顷刻之间就能以其恢弘壮观的规模震撼参观者。
  空旷的圣殿让欧洲那些伟大的大教堂相形见绌。兰登知道,它的巨大空间所产生的惊人力量一部分是幻觉,是其拜占庭式地面图案带来的戏剧性效果。集中式的内殿将所有内部空间集中在一个正方形房间内,而不是沿着十字形的四条臂膀向外延伸,与后来出现的大教堂的风格截然不同。
  这座建筑比巴黎圣母院早七百年,兰登想。
  凝神于房间的宽阔片刻之后,兰登又将目光转向一百五十多英尺高的头顶,那似整个建筑的皇冠--金色圆屋顶。四十根拱肋像阳光一样从正中央朝四周放射开来,伸展成一个圆形拱廊,上面有四十扇拱形窗户。白天,光线透过这些窗户倾泻进来,在金色嵌板中镶嵌的玻璃片上反射、再反射,营造出圣索菲亚大教堂最著名的"神秘之光"。
  兰登之前只看到过一次精确地捕捉了这里金碧辉煌之气氛的画作。约翰·辛格·萨金特。并不奇怪,在创作他那幅著名的画作《圣索菲亚大教堂》时,这位美国作家限定他自己的调色板上只有不同色调的一种颜色。
  金色。
  这个闪闪发光的金顶常常被称作"天堂圆屋顶",下面由四个巨大的拱券支撑,而这些拱券又依托于一系列半圆形屋顶和弧形结构。这些支撑结构再由下面一层更小的半圆形圆屋顶和拱廊顶住,营造出一连串建筑组件从天而降的效果。
  同样从天而降的是长长的缆绳,而且采取了更加直接的路线。这些缆绳从圆屋顶垂直而下,下面连接的枝形吊灯构成了一片耀眼的灯海。枝形吊灯显得很低,仿佛个子较高的游客都会撞到上面。这其实又是巨大空间造成的一个幻觉,因为吊灯离地面有十二英尺高。
  与所有伟大的神殿一样,圣索菲亚大教堂惊人的空间有两个用心。其一,它在向上帝证明,人类会竭尽全力向他表示敬意。其二,它也是对礼拜者的一种休克疗法--一个雄伟的物理空间,会让那些进入其中的人自觉渺小,他们的自我被抹平,他们肉身的存在和宇宙重要性会在上帝面前缩成斑点大小……如同造物主手中的一个原子。

  直到一个人变得微不足道,上帝才能重新创造他。马丁·路德在十六世纪说出了这番话,但自宗教建筑最早出现开始,这一概念就已是建造者们思想的一部分。
  兰登望着布吕德和辛斯基,他们刚才也在仰视圆屋顶,此刻将目光转回到了地面。
  "耶稣啊,"布吕德说。
  "是啊!"米尔沙特兴奋地说,"还有真主和穆罕默德!"
  兰登轻轻笑出了声。米尔沙特指着主祭坛让布吕德看,那里有一幅巨大的耶稣镶嵌画,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巨大的圆盘,上面分别用绚丽的阿拉伯语书法写着穆罕默德和真主的名字。
  米尔沙特解释说:"我们博物馆力图让观众明白这个神圣场所的各种用途,同时展出它最初还是一座大教堂时的基督教图像,以及它后来成为一座清真寺时的伊斯兰教图像。"说到这里,他自豪地笑了。"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不同宗教之间有摩擦,我们认为它们的象征在一起却相处得很好。我知道你会同意的,教授。"
  兰登真诚地点点头。他想起当这座建筑物被改为清真寺时,所有的基督教图像都被用白色涂料覆盖了。将修复后的基督教象征与穆斯林象征并排摆放在一起,产生了一种令人着迷的效果,尤其是因为这两种符号的风格和情感完全对立。
  基督教传统偏好实实在在的上帝和圣徒图像,伊斯兰教却专注于用书法和几何图形来代表上帝的宇宙之美。伊斯兰传统认为,只有神能够创造生命,因此人无权创造生命图像--无论是神、人,还是动物的图像。
  兰登回想起自己有一次曾试图向他的学生们解释这个概念:"例如,一位穆斯林米开朗基罗永远不会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绘制神的面庞,他会写上神的名字。绘制神的脸庞被视为亵渎之举。"

  兰登接着解释这背后的原因:"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以语言为中心,也就是说它们都以圣言为中心。在基督教传统中,圣言在《约翰福音》中变成了肉身:'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因此,将圣言描绘成具有人的形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伊斯兰教传统中,圣言并不化为肉身,因此圣言需要保持文字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中,书法变成了对伊斯兰教圣徒名字的诠释。"
  兰登的一个学生用一句有趣但精确的旁注总结了这一复杂的历史:"基督徒们喜欢脸;穆斯林们喜欢字。" 米尔沙特指着壮丽的神殿对面说:"就在我们眼前,你们能看到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独特融合。"
  他迅速指出了庞大的后殿里各种符号的融合,尤其显著的是圣母和圣婴在俯视一个米哈拉布--清真寺中指示麦加方向的半圆形壁龛。它
  的附近有一个台阶,通往上面的一个讲道台,虽然外观很像基督教的布道台,但其实那是一个敏拜尔--阿訇主持礼拜五宗教活动时的讲经坛。同样,旁边类似基督教唱诗班座位的讲台状结构其实是穆安津领祷台,穆安津会在这个高台上跪下来,跟着阿訇的祈祷声吟诵。
  "清真寺和大教堂惊人的相似,"米尔沙特说,"东西方传统之间的差异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大。"
  "米尔沙特?"布吕德不耐烦地插嘴道,"我们真的想看看丹多洛的墓,可以吗?"
  米尔沙特略显不快,仿佛布吕德的催促多少有些对这座建筑不敬。
  "是啊,"兰登说,"很抱歉催你,但我们行程很紧。"
  "那好吧,"米尔沙特指着他们右边一个高高的阳台说,"我们这就上楼去看看那个墓。"
  "在上面?"兰登很是意外。"恩里科·丹多洛不是埋在地下室里吗?"他想起了这个墓,但却记不起它在这座建筑中的具体位置。他一直在想象这座建筑黑暗的地下区域。

  米尔沙特似乎被这个问题弄糊涂了。"不,教授,恩里科·丹多洛的墓肯定在楼上。"
  究竟出什么事了?米尔沙特心想。
  当兰登提出要看丹多洛的墓时,米尔沙特以为这个请求只是某种借口。谁也不会想看丹多洛的墓。米尔沙特认为兰登真正想看的是丹多洛墓旁边那件谜一样的珍宝--镶嵌画《三圣像》--万能的基督的一幅古代镶嵌画,可以被称作圣索菲亚大教堂最神秘的艺术品之一。
  兰登是在研究这幅镶嵌画,而且试图不让人知道,米尔沙特猜测这位教授大概是在秘密撰写一篇论述《三圣像》的文章。
  可是,米尔沙特现在却被弄糊涂了。兰登当然知道《三圣像》镶嵌画在二楼,所以他为什么要表现得很惊讶?
  除非他确实是在寻找丹多洛的墓?
  米尔沙特一头雾水,领着他们向楼梯走去,途中经过圣索菲亚大教堂两个著名的水瓮之一--亚力山大大帝时期用一整块大理石雕凿出来的庞然大物,能装三百三十加仑水。
  米尔沙特领着这帮人默默地上楼,心中突然感到有些不安。兰登的两位同事一点也不像学者。其中一位有些像当兵的,肌肉发达,面无表情,一身黑衣。至于那位银发女人,米尔沙特感觉……似乎以前见过她。也许在电视上?
  他开始怀疑这次参观的目的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他们来这儿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还有一段楼梯,"他们上到过渡平台时,米尔沙特高兴地说。"楼上便是恩里科·丹多洛的墓,当然"--他停下来望着兰登--"还有著名的镶嵌画《三圣像》。"
  就连些许退缩也没有。
  看样子兰登真的不是为了《三圣像》镶嵌画来这儿的。他和他的客人不知为何念念不忘丹多洛的墓。
或许您还会喜欢:
爱的成人式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虽然我不知道望月那天原来打算邀请的第四个人是谁,不过我恐怕得感谢那家伙一辈子。托了这家伙临时爽约的福,我才得以与她邂逅。电话打过来时已经过了下午五点,望月随便寒暄了两句便直奔主题。“抱歉突然给你打电话,其实呢,今天晚上有一个酒会,有一个人突然来不了了。你今天……有空吗?有什么安排吗?”“不,没什么。 [点击阅读]
王子与贫儿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爱德华:爱德华和汤姆这两个少年,是这篇故事的主角。他们两个人,由于偶然的巧合,不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两个人的面貌也很相似,但两个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爱德华是英国的王子,汤姆则是个小乞丐。有一天,爱德华王子在宫苑里散步,看到一个卫兵正在怒责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由于同情心,他就带这少年进入王宫,想不到却因此发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差一点几就丧失了英国王位的继承权。 [点击阅读]
玩偶世家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本剧作者亨利克·易卜生(1928-1906),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从二十年代起,我国读者就熟知这个伟大的名字;当时在我国的反封建斗争和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他的一些名著曾经起过不少的促进作用。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海滨一个小城斯基恩。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相约星期二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余秋雨一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 [点击阅读]
神秘的奎恩先生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新年前夜。罗伊斯顿招待会上的大人们都聚集在大厅里。萨特思韦特先生很高兴,年轻人都去睡觉了。他不喜欢成群结队的年轻人。他认为他们乏味,不成熟,直白。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变得越来越喜欢微妙的东西。萨特思韦特先生六十二岁了——是个稍有点驼背的干瘪老头。一张奇怪的孩子似的脸,总是一副盯着人的样子。他对别人的生活有着过分强烈的兴趣。 [点击阅读]
等待戈多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这是一部两幕剧。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点击阅读]
纸牌屋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欢笑不长久,欲望不长久,生命本身,也总会走到尽头。这真是至理名言。所以,人生在世,最要紧的就是及时行乐,活在当下,把手中的东西紧紧抓住。为什么要虚度一生去换取入土之后碑头的空文呢?“永存我心”,什么样的蠢蛋才会希望自己的坟头铭刻这样一句空话?这不过是无病呻吟的多愁和伤感,毫无意义。我们还是面对现实吧,人生就是一场零和博弈,输赢高下都在政坛见分晓。 [点击阅读]
纽约老大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1991年6月13日,好莱坞。凌晨,加利福尼亚美联社分部一派兵荒马乱。五分钟之前,路透社抢先向全球公布了齐亚托联通公司的最新消息。这一次,英国人灵敏的鼻子终于甚至比美国人更早嗅到了大西洋的腥味。齐亚托联通公司正在制做本世纪耗资最大的色情片,主要外景地选择在沙漠中,也就是拍摄《宾虚传》和《阿拉伯的劳伦斯》用过的场景,其中一处搭设了1000余人在上面翻滚的大台子。 [点击阅读]
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谢泼德医生在早餐桌上弗拉尔斯太太于16日晚(星期四)离世而去。17日(星期五)早晨八点就有人来请我去。我也帮不了什么忙,因为她已死了好几个小时了。九点过几分我就回到了家。我取出钥匙打开了前门,故意在大厅里磨蹭了一会,不慌不忙地把帽子和风衣挂好,这些都是我用来抵御初秋晨寒的东西。说老实话,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忧愁。我并不想装模作样地认为,我能够预料今后几周将要发生的事。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