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狗年月 - 第一篇早班 第二十四个早班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谁站在那儿,谁在早餐之后解手而且观察自己的粪便?有一个人在沉思默想,忧心忡仲,沉浸在过去之中。为什么总是打量那个光光的、分量不重的死人脑袋?这是剧院里的浊气,是哈姆雷特的废话,是话剧演员的姿态!在此摇动笔杆的布劳克塞尔抬起目光,拉开抽水马桶的水箱,在他进行观察时想起了一种情景。这种情景给两个朋友——更为冷静的阿姆泽尔和装模作样的瓦尔特-马特恩——提供了进行观察并让装模作样之风刮起来的机会。
  弗莱舍尔巷内的这所中学非常分散,位于过去的弗兰齐丝卡修道院一带,所以有一番来历。对于他们俩来说,这是一所理想的中学,因为在昔日的修道院一带有很多藏身之处。这些地方教师不知道,校役也不知道。
  主管着一座矿山的布劳克塞尔——这座矿山既不开采钾盐、矿石,也不开采煤炭,但是直至八百五十米深处的矿井底,仍在开工——也许会同样在地下的混乱方面得到小小的乐趣。在所有的教室下面,在健身房和男厕所下面,在礼堂下面,甚至在参议教师的会议室下面,爬行的通道四处延伸。这些通道通往各个地牢,各个矿井,有时也形成圆圈,要是循着这些通道走,这些通道还会把人引入歧途。复活节后,学校开学时,阿姆泽尔第一个进入底楼那间教室。他两腿粗短,穿着瓦尔特-马特恩的鞋子,迈着碎步走过抹了油的地板,用粉红色的鼻孔稍微闻了一下。有一股地下室的浊气,一股剧院里的浊气!他停下步来,把胖乎乎的手指叉在一起,伸向鞋尖,在他来回摆动和闻过气味之后,又用右脚的鞋尖在地板的一块木板上画了一个十字。既然这一举动没有得到会心的口哨的回应,他就扭过长得丰满的脖子上的头,往后看。瓦尔特-马特恩穿着阿姆泽尔有鞋襻的漆皮鞋站在那里,他感到莫名其妙,只露出他那极其内向的、沉默寡言的神情。紧接着他便从根本上理解了阿姆泽尔的举动,终于从牙缝中会心地吹起了口哨。尽管在教室窗前没有河面宽阔的维斯瓦河在堤坝之间奔流,但因为地板下面是空的,四通八达,所以他们俩在中学一年级的教室里很快就感到习惯了。
  在中学呆了一个星期后,他们俩既然在寻找河流,所以也就找到了通往一条小河和维斯瓦河支流的通道。在弗兰齐丝卡修道院时代曾经是图书馆的健身房更衣室里面,必须掀起一个盖子。在嵌进地板的十字交叉处——这个交叉处的裂缝用几十年来打扫卫生时剩下的残渣粘合起来,可是在阿姆泽尔眼中,它们都一览无余——瓦尔特-马特恩揭开了那儿的秘密。有一股地下室的浊气,一股剧院里的浊气!他们找到一个干燥的、有霉味的爬行通道的入口。这个通道同教室下面的其他通道有区别,它通向城市的下水道,同下水道一起通往拉杜尼亚河①。这条有神秘莫测的名字的小河发源于贝伦特县盛产鱼虾的拉杜尼亚湖,流经彼得斯哈根,在城市新市场旁边流过。它一部分明显可见,一部分在地下蜿蜒流过老城。河上桥梁雄踞,河中天鹅游弋,河边垂柳依依。它流入很快就要同死维斯瓦河混在一起的莫特瓦河——
  ①拉杜尼亚河,维斯瓦河支流。
  只要更衣室没有人,阿姆泽尔和他的朋友就可以把那个十字交叉的地方从地板上掀起来。他们也这样做了。他们可以通过一个爬行通道,差不多爬到男厕所的高度,再下一个窨井。他们俩也这样爬了。瓦尔特-马特恩首先登上有规则地装在墙上的铁镫。在窨井地面上有一道生锈的铁门,不用费劲就可以打开。瓦尔特-马特恩打开了铁门。他们可以穿过一条已经干涸、发出臭味、老鼠遍地的下水道。他们穿着互相换穿的鞋穿过了这条下水道。确切地说:这条下水道在维本墙——与州保险公司大楼相连的那道灰岩沟墙下面,在城市花园下面,在彼得斯哈根与火车总站之间的铁轨下面,通往拉杜尼亚河。在位于主教山脚下步兵巷与门诺派教徒教堂之间的圣萨尔瓦多公墓对面,这条下水道找到了它宽阔的出水口。在洞口旁边,装在墙上的铁镫再一次高高地耸立在砌上了砖的陡峭河岸上,直至有花饰的栏杆。在栏杆后面,是一种与布劳克塞尔在很多版画上见到的情况相同的景象:城市的全景呈砖红色,同五月间嫩绿色的绿化设施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奥利瓦门到勒根门,从圣卡塔琳娜教堂到波根普富尔的圣彼得教堂,许多不同高度、不同厚度的塔楼都证明,它们是不同年代的产物。

  两个朋友做过两三次这种穿过下水道的郊游。在郊游时,瓦尔特-马特恩打死了足足一打的老鼠。当他们第二次在拉杜尼亚河对面走到光天化日之下时,他们引起了那些在公园里闲聊着消磨时光的退休人员的注意,不过那些人并没有告发他们。他们已经厌烦了——因为拉杜尼亚河并非维斯瓦河——这时,他们在健身房下面,在通往城市下水道的窨井前面,又遇到一条用砖匆匆堵死的岔路。阿姆泽尔的手电筒发现了这条岔路。这条路很可能是在分岔的爬行通道后面。这个通道有斜坡,与爬行通道相连,砌上转,大约一人高的下水道并非城市下水道系统的下水道,而是一条淌着水、已经风化的中世纪下水道,它通到完全是哥特式建筑的圣三位一体教堂下面。圣三位一体教堂在博物馆旁边,离实科中学不到一百步。在一个星期六,两个朋友上了四节课之后,没有课了,那时候离河中小岛轻便铁路火车发车还有两个钟头,他们便有了那次发现。关于那次发现,在这里不仅仅是因为中世纪的爬行通道值得好好描述一番,而且还因为那次发现使中学一年级学生爱德华-阿姆泽尔受到了人们的注意,给中学一年级学生瓦尔特-马特恩提供了成为演员和把牙齿咬得格格作响的机会。另外,主管一个矿山的布劳克塞尔也可以在井下字斟句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咬牙人——阿姆泽尔发明了这个名字,同班同学也跟着叫这个名字——也就是说,咬牙人走在前面。他左手拿着手电筒,而这时,他右手却提着一根短棍。这根短棍用来吓跑下水道的老鼠,如果可能的话,则把它们打死。老鼠不多。墙壁摸起来很粗糙,有碎屑,很干。尽管弄不清风是从哪儿吹来的,但是风很凉,不过不像坟墓里那样阴森森的,更确切地说,这是穿堂风。就像在城市下水道里一样,没有脚步声的回音。同爬行通道和联结公路相似,这条一人高的通道有很陡的斜坡。瓦尔特-马特恩穿着他自己的鞋子,因为阿姆泽尔有鞋襻的漆皮鞋在爬行通道里很滑。现在,他穿着稳妥的鞋子走路。从那儿开始,就有穿堂风和良好的通风。风是从洞里来的!如果不是阿姆泽尔的话,他们差一点就要与缺口失之交臂了。缺口在他们左边。阿姆泽尔把咬牙人从七块砖高、五块砖宽的缺口推出去。而阿姆泽尔要出去就更难了。咬牙人瓦尔特-马特恩把手电筒横放在嘴里,用牙齿咬着,把阿姆泽尔拉出缺口,帮着把阿姆泽尔几乎全新的校服变成了普通的旧校服。两人站着,呼哧呼哧地喘了一会儿气。他们正在一个圆形窨井宽敞的底部。但很快就有一种东西使他们把目光投向上面,因为从上面漏下了一束束微弱的光线。窨井上面带孔的、锻造得很漂亮的网格正好嵌在圣三位一体教堂的石板地面上。这件事他们以后还会核实。四只眼睛随着越来越微弱的光线,又爬回了窨井下面。在下面,手电筒给他们显示出了在四只鞋尖前面是骷髅。

  骷髅蜷缩着身子,躺在地上,并不完整,所有部位相互错位,或者相互交叉地挤在一起。右边的肩胛骨压坏了四根肋骨。胸骨隆起,插进右边的肋骨里面。左边缺锁骨。脊柱断在第一腰椎上面。胳膊和腿几乎完全是随随便便凑在一起的,这是一个摔死的人。
  咬牙人站着发呆,让人把手电筒拿走了。阿姆泽尔开始把骷髅照得通亮。阿姆泽尔并没有着意这样做,就产生了明暗效果。他用一只有鞋襻的漆皮鞋鞋尖——布劳克塞尔很快就可以省去这只漆皮鞋了——通过窨井底部粉末状的、只是表面才变得干硬的粪便,在摔倒的四肢周围划了一道印痕。做完这件事情,他就让手电筒光柱循着这道印痕走了一圈,然后就像往常他看某个模特儿那样,眯着眼睛,歪着头,让舌头动来动去。他蒙住一只眼睛,在原地转过身去,从肩膀往后看。他变出一面不知来自何处的小镜子,用光线、骷髅和镜子中的形象玩着杂耍,让手电筒在弯曲的胳膊下面,在自己的身后照着。他使小镜子稍微有点倾斜。他走着,为了扩大活动范围,踮着脚尖走,很快就差不多不行了。他没带小镜子,又站在正面,纠正有些地方的印痕,用划印痕的那只有鞋襻的鞋来夸大摔死者的姿势,用那只擦掉印痕和重新划出印痕的鞋抹去这种姿势,使它变得协调,得到提高,变得平静。他喜欢静态、动态和心醉神迷。总的说来,他是想按照这具骷髅设计一个草图,想记住它,在家中的日记本上使它永世长存。毫不奇怪,阿姆泽尔在所有这些习作完成之后,想要把那个塞在骷髅上不完整的锁骨之间的头盖骨捡起来,直接将它塞进书包里,同书和本子以及黑德维希-劳那只有裂缝的鞋放在一起。他想把这个头盖骨带到维斯瓦河边,安在他的一个还是草图的、很可能是正在设计中的稻草人身上。他那只把五个肥胖滑稽的手指叉开的手已经放在锁骨上面。他要伸进眼窝,用保险的方式拿起头盖骨。这时,愣了半天、神不守舍的咬牙人开始把好几颗牙齿咬得格格作响。他像往常那样,把牙齿从左咬到右。窨井的音响效果使咬牙声更高更宽了,这种响声就像预先发出警告,使阿姆泽尔在把手伸进眼窝的动作中途停了下来,扭过头,从圆滚滚的背部往后看,把手电筒对准他的朋友。
  咬牙人一声不吭。把牙齿咬得格格作响应当说是够意味深长的了。这样做的意思是:阿姆泽尔不该叉开手指,阿姆泽尔不该把头盖骨带走,头盖骨是不能带走的,别打扰它,别动它,别动头盖骨这个地方,别动“各各他”,别动石冢。随后,咬牙人又把牙齿咬得格格作响。
  可是,经常缺少特有的活动布景和配件因而也就是缺少必要材料的阿姆泽尔,一定是又把手往头盖骨的方向伸了过去。他再一次在手电筒尘土飞扬的光柱中——因为并非每天每日都能找到头盖骨——显露出那只叉开手指的手。这时,先前只打老鼠的那根短棍打了他一下、两下,窨井的音响效果增强了一个词的分量,这个词在一次又一次的棍打之间冲口而出:“犹太鬼!”瓦尔特-马特恩叫他的朋友是“犹太鬼”,然后又狠狠地打。阿姆泽尔倒在骷髅旁边。开始时尘土飞扬,然后尘土再慢慢落下。阿姆泽尔又站起身来。谁能哭出这样大滴大滴的、一阵一阵往下流的眼泪?除此之外,当泪水从两只眼睛里滚落下来并在窨井井底的灰尘中变成尘土珠子时,阿姆泽尔竟能好心好意地甚至带点嘲讽意味地冷笑:“瓦尔特是个非常蠢的孩子①。”他多次重复这个中学一年级学生学的句子,在说这句英语时还模仿英语教师的腔调。他甚至在泪水涟涟时也不得不模仿某个人,在迫不得已时还模仿自己的腔调说:“瓦尔特是个非常蠢的孩子。”紧接着,正如河中小岛上的人所说的那样:“这儿是我的头盖骨,是我找到的。我只是想要试一下。然后,我会把东西再带回来。”——

  ①此句原文为英语。
  可是,咬牙人仍不满意。看到这堆方格形的遗骨使他的脸皱到了眉毛根。他两臂交叉,撑在棍子上,呆若木鸡,陷入沉思之中。尽管他经常看到死的东西;淹死的猫,他亲手打死的老鼠,他掷出刀子从而戳出了窟窿的海鸥。当他看见一条已经发胀的、小小的、被波浪推得在海滩上不断翻滚的鱼时,或者说因为他看见了阿姆泽尔要取走那具骷髅的头盖骨,他才不得不从左到右把牙齿咬得格格作响。他非常结实的孩子脸做了一个怪相。平时困倦得迟钝的目光变得咄咄逼人,暗淡无光,让人毫无目的地猜想到仇恨。剧院里的浊气在属于哥特式建筑的圣三位一体教堂的地下通道里、地牢里和窨井里飘动。咬牙人用自己的拳头打了两下自己的额头,弯下腰,抓住头盖骨,把它拿起来,拿到自己面前,观察它,而这时,爱德华-阿姆泽尔则在一边蹲着。
  谁蹲在那儿,不得不清除自己的烦恼?谁站在那儿,手里拿着头盖骨,让头盖骨离自己远远的?谁在好奇地往后看,观察自己的粪便?谁在凝视着一个光光的头盖骨,想要认识自己?谁现在没有患寄生虫病,可是过去曾经患过,而且是由于吃色拉?谁拿着分量不重的头盖骨,观看将来也会毁掉自身头盖骨的蠕虫?是谁?是谁?这是两个人,是沉思默想和忧心忡忡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两个人是朋友。瓦尔特-马特恩把头盖骨放回原处。阿姆泽尔又在用鞋子在粪便中划印痕了,他在寻找,寻找,寻找。瓦尔特-马特恩在大声地对着空中讲大话:“瞧!这儿是死人的王国。也许这就是雅恩-博布罗夫斯基或者马特尔纳,我们一家的老根儿就在这儿。”阿姆泽尔听不进这些似是而非的话。他无法相信,大强盗博布罗夫斯基或者强盗、酿酒人和祖先马特尔纳会把肉体附在这具骷髅上面。他捡起某种金属做的东西,在上面划来划去。他把唾沫吐在上面,把它擦干净,然后把一颗金属纽扣拿给别人看。他满有把握地把这颗纽扣说成是一个拿破仑龙骑兵的纽扣。他注明该纽扣的年代是第二次围攻时期,然后把它放进自己的口袋。咬牙人没有抗议,他几乎没有听阿姆泽尔讲话。他仍一直在想强盗博布罗夫斯基或者祖父马特尔纳。逐渐变凉的粪便迫使两个朋友穿过墙上的窟窿。瓦尔特-马特恩带头,阿姆泽尔在后面,往窟窿里挤,把手电筒对着那堆死人骨头,挤出缺口来
或许您还会喜欢: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发鬼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诡怪的开场白此刻,在我面前,这所监狱里的心地善良的囚犯教诲师,正笑容可掬地等待着我开始讲述我的冗长的故事;在我旁边,教诲师委托的熟练的速记员已削好铅笔,正期待我开口。我要从现在起,按照善良的教诲师的劝告,一天讲一点,连日讲述我的不可思议的经历。教诲师说他想让人把我的口述速记下来,以后编成一部书出版。我也希望能那样。因为我的经历怪诞离奇,简直是世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