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贵族之家 - 第34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拉夫烈茨基和潘申争论的过程中,莉莎没有说过一句话,可是在留心听着他们的话,而且完全站在拉夫烈茨基这一边。她对政治问题没有多大兴趣;然而那个文质彬彬的官员过于自信的口吻(他还从来没有像这样发表意见)却使她反感;他对俄国的蔑视态度使她觉得好像受了侮辱。莉莎脑子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认为自己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不过她跟俄罗斯人很投脾气;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让她欢喜;每次母亲田庄的领班进城来,她都毫不拘谨、以平等身份和他一谈就是几个钟头,一点儿也没有贵族小姐的架子。这一切,拉夫烈茨基都感觉到了:他本不会起来单单反驳潘申一个人;他说话只不过是为了莉莎。他和莉莎谁跟谁也没说过什么,就连他们的目光也很少碰到一起;但是他们俩都明白,这天晚上他们彼此已经十分亲近,也明白,他们的爱与憎是相同的。只在一点上他们有分歧;不过莉莎心中暗暗地希望能引导他信仰上帝。他们坐在玛尔法-季莫菲耶芙娜旁边,好像是在留心看着她打牌;而且他们也的确是在注视着她,——然而他们每个人心中的感情都在不断增长,而且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不是没有意义的:夜莺在为他们歌唱,星星在为他们闪烁,被梦、夏天的爱抚和温暖催眠的树木也好像在轻声絮语。
  拉夫烈茨基完全沉醉在使他心情激动的感情的波浪之中,——而且喜不自胜;然而语言不能表达一个姑娘纯洁的心灵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对于她本人来说,那也是秘密;就让它对于大家也始终是一个秘密吧。谁也不知道,谁也没看到过,而且永远也不会看见,负有生长和开花使命的种子在大地的怀抱里是怎样灌浆和成熟起来的。
  已经打过了十点。玛尔法-季莫菲耶芙娜和娜斯塔西娅-卡尔波芙娜上楼回自己屋里去了;拉夫烈茨基和莉莎穿过客厅,在敞着的花园门前站下来,朝黑暗的远方望了望,然后互相对看了一眼——两人都微笑了;看来他们真想这样手挽着手,尽情地说个够。他们回到了玛丽娅-德米特里耶芙娜和潘申那里,那两个还在玩“辟开”。最后一张“王”终于打出来,一局结束了,女主人坐久了感到浑身酸痛,唉声叹气地哼着,从周围垫着靠枕的安乐椅里站了起来;潘申拿起帽子,吻了吻玛丽娅-德米特里耶芙娜的手,说,现在什么也不会妨碍那些有福气的人安睡或欣赏夜景,他却不得不坐下来通宵达旦处理那些无聊的公文,随后冷淡地向莉莎行礼告辞(他没料到,她对他求婚的答复,是请他等一等,——因此在生她的气)——于是走了。拉夫烈茨基跟着他走了出去。他们在大门口互相告别;潘申用手杖尖端捅了捅马车夫的脖子,叫醒了他,坐上轻便马车,疾驰而去。拉夫烈茨基不想回家:他出了城,往田野走去。虽然没有月亮,夜却寂静,明亮;拉夫烈茨基在露水盈盈的草地上徘徊了很久;他无意中发现了一条小路,于是顺着小路往前走去。小路引导他来到一道长长的围墙边,来到围墙上的便门前面;他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试着推了推围墙门;门轻轻地吱嘎一声响,开开了,好像正等着他的手去推它似的。拉夫烈茨基不觉来到了一座花园里,顺着椴树林荫道走了几步,突然惊讶地站住了:他认出,这是卡利京家的花园。

  他立刻走进稠密的胡桃树丛的黑影里,好长时间一动不动地站着,感到惊讶,耸了耸肩。
  “这不会是偶然的,”他想。
  四周万籁俱寂;从房屋那边也没传来任何声音。他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就在林荫道转弯的地方,整幢房屋模糊不清的正面突然呈现在他的眼前;只有楼上的两扇窗户里灯光若明若暗:莉莎的房间里,白色窗帘后点着一支蜡烛,还有玛尔法-季莫菲耶芙娜的卧室里,圣像前点着一盏神灯,火红的灯光照到圣像的金色衣饰上,发出均匀的反光;楼下通阳台的门大敞着。拉夫烈茨基坐到一条木板长凳上,一只手撑着身子,开始望着这道门和莉莎的窗子。城里午夜的钟声已经响了;这座房屋里的小时钟也清脆地打了十二响;更夫急促地敲响了打更板。拉夫烈茨基什么也没想,也没期待着什么,愉快地感觉到自己就在莉莎附近,坐在她家花园里她也曾不止一次坐过的这条长凳上……莉莎屋里的亮光消失了。
  “晚安,我亲爱的姑娘,”拉夫烈茨基喃喃地说,继续一动不动地坐着,没有把视线从已经暗下来的窗口移开。
  突然楼下一个窗口出现了亮光,亮光到了另一个窗口,又到了第三个窗口……有人手持蜡烛走进一间间房间。“难道是莉莎?不可能!……”拉夫烈茨基欠起身来……熟悉的身影忽然一闪,莉莎在客厅里出现了。她穿着白色连衫裙,还没散开的发辫披在双肩上,轻轻走到一张桌子前,朝它弯下腰,把蜡烛放下,不知在寻找什么;随后,她转身面对花园,走近敞着的房门,全身雪白,轻盈,身材秀美匀称,在门口站住了。拉夫烈茨基全身一阵颤栗。
  “莉莎!”勉强可以听清的喊声从他唇边脱口而出。
  她颤抖了一下,开始向黑暗中仔细观看。
  “莉莎!”拉夫烈茨基声音稍大一些,又喊了一声,随即从林荫道的阴影里走了出来。
  莉莎惊恐地伸出头,身子往后一歪:她认出了他。他第三次喊了一声她的名字,向她伸出双手。她离开房门,走进花园。

  “是您?”她说,“您在这儿?”
  “是我……我……请您听我说,”拉夫烈茨基低声说,抓住她的一只手,领她往长凳那儿走去。
  她毫不抗拒地跟着他走;她那苍白的脸,凝神注视的眼睛,她的所有动作都表现出一种说不出的惊讶。拉夫烈茨基让她坐到长凳子上,自己站在她面前。
  “我没想来这里,”他开始说,“不知怎么就来到了这里……我……我……我爱您,”他怀着不由自主的恐惧心情说。
  莉莎慢慢地看了他一眼;看来,只是在这一瞬间她才明白,她在那里,她发生了什么事。她想站起来,但是站不起来,于是用双手捂住了脸。
  “莉莎,”拉夫烈茨基说,“莉莎,”他又唤了一声,于是跪倒在她的脚下。
  她的双肩开始轻轻抖动,雪白的手指更紧地捂着自己的脸。
  “您怎么了?”拉夫烈茨基低声说,他听到了轻轻的啜泣声。他的心突然缩紧了……他懂得这泪意味着什么。“难道您爱我吗?”他喃喃地说,抚摸了一下她的膝盖。
  “请起来吧,”听到了她的声音,“您请起来,费奥多尔-伊万内奇。我和您这是在做什么啊?”
  他站起来,靠着她坐在长凳子上。她已经不哭了,用自己那双湿润的眼睛凝神看着他。
  “我害怕;我们这是在做什么?”她又说了一遍。
  “我爱您,”他又说,“我愿把我的整个生命都献给您。”
  她又颤抖了一下,仿佛被什么整了一下似的,随后抬起眼来望着天空。
  “这一切都由上帝作主,”她低声说。
  “不过,莉莎,您爱我,是吗?我们会幸福吗?”
  她垂下眼睛;他轻轻地把她搂到自己怀里,她的头也靠到他的肩上……他稍稍偏过头去,嘴唇贴到了她那苍白的唇上。
  半个钟头以后,拉夫烈茨基已经站在花园的便门前面。他发现便门已经锁上了,不得不翻过围墙跳了出去。他回到城里,沿着已经进入梦乡的街道往前走着。他心中充满出乎意料、几乎容纳不下的喜悦;一切怀疑都消失了。“消失了吧,过去的一切,黑暗的幻影,”他想,“她爱我,她将是我的。”突然,他觉得,好像在他头顶上方有一阵十分美妙、喜气洋洋的声音响彻天空,仿佛是向他祝贺;他站住了:那声音又响了起来,似乎更加壮丽,更为动人;悦耳而又雄浑有力的声音如急流般源源不断,奔腾直泻,——而这声音好像正在述说、歌唱他的幸福。他回头四顾:声音是从一座小房子楼上的两个窗口传出来的。

  “列姆!”拉夫烈茨基喊了一声,于是往那座房子跑去。
  “列姆!列姆!”他又高声呼喊。
  声音突然停止了,身穿睡衣、敞着怀、头发蓬乱的老人的身影出现在窗口。
  “啊哈!”他庄严地说,“是您呀!”
  “赫里斯托福尔-费多雷奇,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啊!看在上帝份上,请您让我进去吧。”
  老人一句话也没说,一挥手,以一个庄严的姿势把房门钥匙从窗子里丢到了街上。拉夫烈茨基急忙跑上楼去,走进屋里,正想扑到列姆身上,可是老人像下命令一样指给他一把椅子,生硬地用俄语说:“请坐下,听着”;他自己坐到钢琴前,高傲而严肃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于是弹了起来。拉夫烈茨基很久没听过任何类似的音乐了:婉转悦耳、热情奔放的旋律,从第一个音响就扣人心弦;这旋律似流光泛彩,受灵感鼓舞,为幸福和美所陶醉,它渐渐增强,又渐趋沉寂;它触及大地上宝贵、神秘和圣洁的一切;它流露出一种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愁思,飘向天际,渐渐消失。拉夫烈茨基挺直身躯,站在那里,由于异常兴奋,面色苍白,而且好像有点儿发冷。这乐曲立刻深入到他刚刚受到爱之幸福震撼的心灵里,而这乐曲本身也充满了爱情。“请再弹一遍,”最后一个和音刚刚弹完,他就低声请求说。老人用鹰一般锐利的目光朝他看了一眼,一只手拍了拍胸膛,不慌不忙地用自己祖国的语言说:“这是我作的,因为我是伟大的音乐家”,然后把这美妙的乐曲又重弹了一遍。屋里没有点灯,已经升起的月亮的清辉斜射到窗户上;空气也仿佛富有感情,随着响亮的乐曲声震颤;寒伧的小屋仿佛变成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殿堂,在银光闪闪半明半暗的光线中,老人的头好像充满灵感,高高抬了起来。拉夫烈茨基走到他跟前,拥抱了他。起初列姆没有回答他的拥抱,甚至还拿胳膊胁推开他;老人全身一动不动,好长时间一直还是那样严肃,几乎是不礼貌地朝前望着,只有两次低声含糊不清地说:“啊哈!”最后他那变了样的脸平静下来,松弛下来,为回答拉夫烈茨基热烈的祝贺,他先是微微一笑,随即像孩子样轻轻呜咽着痛哭起来。
  “这真奇怪,”他说,“您恰好是在这时候来到这里;不过我知道,我什么都知道。”
  “您全都知道?”拉夫烈茨基不好意思地说。
  “您已经听到我的音乐了,”列姆回答,“难道您还不明白,我全都知道吗?”
  拉夫烈茨基直到早晨都不能入睡;他通宵都坐在床上。莉莎也没睡:她在祈祷——
  转载请保留,谢谢!
或许您还会喜欢:
真假亨特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我决定侦察悬崖上的城堡,救出被囚禁的德国同胞。我们要带的东西分量不轻,至少要带足三到四天的用品,包括干粮、马饲料、灯泡和长火炬。我们还给三个大油箱加足了燃油。所有这些用品,都是梅尔顿在同庄园主的买卖成交之前,向乌里斯商人订购的。事先,他还与尤马部落进行过谈判,把所有急需的东西交给他们运输。海格立斯对我说过,城堡周围的尤马部落有三百来人,四百多匹马。 [点击阅读]
睡美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客栈的女人叮嘱江口老人说:请不要恶作剧,也不要把手指伸进昏睡的姑娘嘴里。看起来,这里称不上是一家旅馆。二楼大概只有两间客房,一间是江口和女人正在说话的八铺席宽的房间,以及贴邻的一间。狭窄的楼下,似乎没有客厅。这里没有挂出客栈的招牌。再说,这家的秘密恐怕也打不出这种招牌来吧。房子里静悄悄的。此刻,除了这个在上了锁的门前迎接江口老人之后还在说话的女人以外,别无其他人。 [点击阅读]
神食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十九世纪中叶,在我们这个奇怪的世界上,有一类人开始变得愈来愈多。他们大都快上了年纪,被大家称为“科学家”,这个称呼颇力恰当,可是他们自己却非常下喜欢。他们对于这个称呼是如此之厌恶,以致在他们那份叫作《大自然)的有代表性的报纸里一直谨慎地避开它,好像所有的坏字眼都源出于它似的。 [点击阅读]
笑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维克多-雨果于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诞生在法国东部伯桑松城。雨果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本是法国东部南锡一个木工的儿子,法国大革命时他是共和国军队的上尉,曾参加过意大利和西班牙战争,在拿破仑时期晋升为将级军官。雨果从童年起就在不停的旅游中度过,他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把妻子和孩子从一个驻扎地带到另一个驻扎地。 [点击阅读]
老人与海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 [点击阅读]
莫普拉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1846年①,当我在诺昂写《莫普拉》这部小说时,我记得,我刚刚为夫妇分居进行了辩护。在此之前,我曾同婚姻的弊端作过斗争,由于没有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许让人以为我低估了婚姻的本质;然而在我看来,婚姻的道德原则恰恰是美好不过的——①原文如此,应为1836年。事实上,《莫普拉》这部小说由乔治-桑于1835年夏至1837年春写成,1837年4月至6月发表在《两世界杂志》上,同年出版单行本。 [点击阅读]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将近子夜时分,一个人穿过协和广场(巴黎最大的广场,位于塞纳河右岸,城西北部。译注)。他虽然穿着贵重的皮毛大衣,还是不难使人看出他体弱多病,穷困潦倒。这个人长着一副老鼠的面孔。谁也不会认为这样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在生活中会起什么作用。但正是他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发挥着他的作用。此时此刻,有一使命催他回家。但在回家之前,他还要做一件交易。而那一使命和这一交易是互不相干的。 [点击阅读]
谋杀启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1除星期天外,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乔尼?巴特总是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在奇平克里格霍恩村子里绕上一圈,牙缝里还一个劲地大声吹着口哨,把每家从位于高街的文具店老板托特曼先生处订的晨报扔给各户——不论是豪宅还是陋居,要不就从房门的投信口把报纸塞进去。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马丁伊登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2
摘要:那人用弹簧锁钥匙开门走了进去,后面跟着一个年轻人。年轻人笨拙地脱下了便帽。他穿一身粗布衣服,带着海洋的咸味。来到这宽阔的大汀他显然感到拘束,连帽子也不知道怎么处置。正想塞进外衣口袋,那人却接了过去。接得自然,一声不响,那笨拙的青年心里不禁感激,“他明白我,”他心想,“他会帮我到底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