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古兰经 - 第五七章 铁(哈迪德)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五七章 铁(哈迪德)
  这章是麦地那的,全章共计二九节。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1.天地万物,都赞颂真主超绝万物,他确是万能的,确是至睿的。
  2.天地的国权,归他所有;他能使人生,能使人死;他对于万事,是全能的。
  3.他是前无始后无终的,是极显著极隐微的,他是全知万物的。
  4.他是在六日内创造天地,然后升上宝座的。他知道潜入地中的,和从地中生出的,与从天空降下的,和升上天空的。无论你们在哪里,他是与你们同在的;他是鉴察你们的行为的。
  5.天地的国权,归他所有;万事只归于真主。
  6.他使黑夜侵入白昼,使白昼侵入黑夜;他是全知心事的。
  7.你们应当信仰真主和使者,你们应当分舍他所委你们代管的财产,你们中信道而且施舍者,将受重大的报酬。
  8.你们怎么不信仰真主呢?使者号召你们去信仰你们的主,而你们的主,确已和你们缔约,如果你们要信道,就赶快信吧!
  9.他降示他的仆人许多明证,以便他使你们从重重黑暗走入光明。真主对于你们,确是仁爱的,确是至慈的。
  10.你们怎么不为真主而施舍呢?天地的遗产,只是真主的。你们中在胜利之前施舍而且参战者,与在胜利之后施舍而且参战者,不是平等的,前者比后者品级更高。真主以最优的报酬应许每派人,真主是彻知你们的行为的。

  11.谁以善债借给真主呢?真主将加倍偿还他,他还受优厚的报酬。
  12.在那日,你将看见男女信士们,他们的光辉,在他们的前面和右边奔驰,有人将对他们说:“你们今日的佳音,是下临诸河的乐园;你们将永居其中,那确是伟大的成功。”
  13.在那日,伪信的男女,将对信道的男女说:“请你们等候我们,让我们借你们的一点光辉!”有人将要对他们说:“你们转回去寻求光辉吧!”于是,彼此之间,筑起了一堵隔壁来,隔壁上有一道门,门内有恩惠,门外有刑罚。
  14.他们将喊叫信道的人们说:“难道我们与你们不是同道吗?”他们说:“不然,你们自欺、观望、怀疑正道,种种妄想,欺骗你们,直到真主的命令来临,猾贼曾以真主的优容欺骗你们。
  15.故今日你们与不信道者的罚金,都不被接受,你们的归宿是火狱,那对于你们是更相宜的,那归宿真恶劣!”
  16.难道信士们以为时间还未到,故他们的心不为真主的教诲和他所降示的真理而柔和吗?他们不可以象以前曾奉天经的人们那样,经过长时期后,他们的心就变硬了,他们中有许多人是犯罪的。

  17.你们应当知道真主是使已死的大地复活的,我确已为你们解释了许多迹象,以便你们明理。
  18.施财的士女,和以善债借给真主的士女,他必定加倍偿还他们,他们将受优厚的报酬。
  19.信仰真主和使者的人们,在主那里,是虔诚者,是见证者,他们将有他们的报酬和光明。不信正道并且否认我的迹象的人们,是火狱的居民。
  20.你们应当知道,今世的生活,只是游戏、娱乐、点缀、矜夸,以财产和子孙的富庶相争胜;譬如时雨,使田苗滋长,农夫见了非常高兴,嗣后,田苗枯槁,你看它变成黄色的,继而零落。在后世,有严厉的刑罚,也有从真主发出的赦宥和喜悦;今世生活,只是欺骗人的享受。
  21.你们应当争取从你们的主发出的赦宥,和与天地一样广阔的乐园——为信仰真主和众使者的人们而准备的乐园——那是真主的恩典,他将它赏赐他所意欲者。真主是有宏恩的。
  22.大地所有的灾难,和你们自己所遭的祸患,在我创造那些祸患之前,无不记录在天经中;这事对于真主确是容易的,
  23.以免你们为自己所丧失的而悲伤,为他所赏赐你们的而狂喜。真主是不喜爱一切傲慢者、矜夸者的。
  24.他们自己吝啬,还教别人吝啬。规避义务的人们,真主确是无求于他们的,确是可颂的。

  25.我确已派遣我的众使者,去传达我的许多明证,并降示天经和公平,以便众人谨守公道。我曾创造钢铁,其中有严厉的刑罚,对于众人,有许多裨益;以便真主知道在秘密中相助他和他的众使者的人。真主确是至刚的,确是万能的。
  26.我确已派遣努哈和易卜拉欣,我以预言和天经赏赐他们俩的后裔;他们中有遵循正道的,他们中有许多人是悖逆的。
  27.在他们之后,我曾继续派遣我的众使者,我又继续派遣麦尔彦之子尔撒,我赏赐他《引支勒》,我使他的信徒们心怀仁爱和慈悯。他们自创出家制——我未曾以出家为他们的定制——他们创设此制,以求真主的喜悦;但他们未曾切实的遵守它,故我把报酬赏赐他们中的信道者。他们中有许多人是悖逆的。
  28.信仰尔撒的人们啊!你们应当敬畏真主,应当信仰他的使者,他就把他的恩惠加倍赏赐你们,他就为你们创造一道光明;你们将借那道光明而行走,他就赦宥你们。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
  29.以便曾受天经的人们知道,他们简直不能操纵真主的恩典,并且知道,凡恩典都在真主的掌握中,他要赏赐谁,就赏赐谁,真主是有宏恩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暮光之城1:暮色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序幕我从未多想我将如何死去,虽然在过去的几个月我有足够的理由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即使我有想过,也从未想到死亡将如此地降临。我屏息静气地望着房间的另一头,远远地凝视着猎人那深邃的眼眸,而他则以愉快的目光回应我。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死法,死在别人——我钟爱的人的家里。甚至可以说轰轰烈烈。这应该算是死得其所。我知道如果我没有来福克斯的话,此刻也就不必面对死亡。但是,尽管我害怕,也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2:新月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我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地确定我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如此确信的理由是:第一,我正站在一束明亮的阳光下——那种令人目眩的,明净的太阳从未照耀在我的新家乡——华盛顿州的福克斯镇上,这里常年笼罩在如烟似雾的绵绵细雨之中;第二,我正注视着玛丽祖母,奶奶至今去世已经有六年多了,因此,这一确凿的证据足以证明我是在做梦。奶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她的脸庞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4:破晓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童年不是从出生到某一个年龄为止;也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年纪孩子长大了,抛开幼稚童年的国度里,没有人会死去EdnaSt.VincentMillay前言我拥有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濒临死亡的经历;这并不是一件你真正会习惯的事。这似乎有些奇怪,我又一次不可避免地面对着死亡。好像注定逃不开这一宿命,每一次我都成功逃开了,但是它又一次次地回到我身边。然而,这一次的似乎与众不同。 [点击阅读]
最后的星期集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我完整地得到了你我深知你已经属于我,我从未想到应该确定你赠予的价值。你也不提这样的要求。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你倒空你的花篮,我瞟一眼,随手扔进库房,次日没有一点儿印象。你的赠予融和着新春枝叶的嫩绿和秋夜圆月的清辉。你以黑发的水浪淹没我的双足,你说:“我的赠予不足以纳你王国的赋税,贫女子我再无可赠的东西。”说话间,泪水模糊了你的明眸。 [点击阅读]
校园疑云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1这是芳草地学校夏季学期开学的那一天。午后的斜阳照在大楼前面一条宽阔的石子路上。校门敞开,欢迎着家长和学生。门里站着范西塔特小姐,头发一丝不乱,衣裙剪裁合身,无可挑剔,其气派和乔治王朝时期的大门十分相称。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家长把她当成了赫赫有名的布尔斯特罗德小姐本人,而不知道布尔斯特罗德小姐照例是退隐在她的那间圣洁的书房里,只有少数受到特别优待的人才会被邀请进去。 [点击阅读]
永别了武器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永别了,武器》一书系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早期代表作。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此书以爱情与战争两条主线,阐述了作者对战争及人生的看法和态度。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相识。亨利在前线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伤,被送往后方的米兰医院就医。由于护士紧缺,凯瑟琳也来到了米兰,两人又一次相遇。 [点击阅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美国作家。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1835年11月30日生于密苏里州,1910年4月21日卒于康涅狄格州。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点击阅读]
沉思录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一本写给自己的书──《沉思录》译者前言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公元121-180),原名马可.阿尼厄斯.维勒斯,生于罗马,其父亲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罗马多年,并从维斯佩申皇帝(69-79年在位)那里获得了贵族身份。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漂亮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往往因此而被湮没。其实,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心理描写上又开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前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从事长篇创作是在写作短篇小说之后,其时他并不满足于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随着他声誉鹊起,他经常涉足上流社会,开阔了眼界,便想到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会现实。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