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黑书 - 2、博斯普鲁斯海峡干涸的那天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让人惊奇——除了写作。
  ——伊本·佐哈尼
  你们是否注意到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水位正在下降?我想你们没有。这年头,我们只顾忙着像无邪的孩童彼此嬉闹,出于好玩互相砍杀,还会有谁去读任何有关世界的报道?甚至当我们阅读专栏的时候,也只是漫不经心地浏览,一面在渡船口与人潮推挤,在公车月台前东倒西歪地打盹,或是坐在共乘小巴里任由手中的报纸不由自主地颤动。我是从一份法国地理杂志上得知这一消息的。
  结论是,黑海的温度逐渐上升,而地中海则是下降。因此,海水开始涌入海床上裂开的深邃海沟。类似的地壳运动,导致直布罗陀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地层逐渐上升。我们最近在博斯普鲁斯岸边采访到一位渔夫,他描述自己的船只如何在过去停泊过的同一片深水域里搁浅,接着他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难道我们的总理一点都不在乎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迅速发展的状况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导致何种后果。显然,不用多久,我们称之为乐园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就会变成一片乌黑的沼泽,只见结满泥巴的大帆船骨架闪闪发亮,像是鬼魂的森白牙齿。不难想像这片沼泽经历了炎热的夏天后,会干涸到到处都是泥粪堆,像是流经小城镇的浅溪河床,甚至是这片洼地的斜坡,在千万条巨大排水管涌出的污水长年灌溉滋养下,将会长出野草和雏菊。在这座又深又荒芜的山谷中,新生命将展开。黎安德塔[1]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入口处一座岩石岛屿上的灯塔。[1]也将从泥里冒出来,伫立于岩石之上,像一座真实而骇人的高塔。
  我可以预见新兴的城市区域,建立在这片一度被称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泥坑里,在手里拿着各种账册清单忙进忙出的市政府警察的监督之下施工:有贫民窟、路边摊、酒吧、歌舞厅、娱乐场所、旋转木马转个不停的游乐园、赌场有清真寺、苦行僧修院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巢穴,还有一间惟利是图的塑料加工厂,以及制造尼龙丝袜的苦力工厂。这片末世废墟当中,可以见到船只的尸骸,船身仍写着“嘉功市轮”,还可以看见一片片遍布水母与汽水瓶盖的荒地。等到突然下降的海水完全退去之后,冒出地面的除了有美国的远洋船舰和海草包皮覆的爱欧尼亚式石柱,还会有凯尔特人与力古利亚人的骸骨,依然张大嘴巴向如今不再为人所知的神祇呼求祷告着。贻贝镶嵌的拜占庭宝藏、银和锡制的刀叉、一桶桶千年酿制的葡萄酒、汽水瓶、尖首大帆船的残骸,从这些各式物品中,我可以想见一个文明,为了点亮他们过时的炉灶和油灯,他们的能源将取自一艘陷入泥淖的废弃的罗马尼亚油轮。不过我们必须有心理准备,因为,全伊斯坦布尔的墨绿废水瀑布所滋养的污秽坑穴里,将爆发出新型瘟疫,这要归功于成群结队的老鼠,它们很快会发现这里是天堂乐土,弥漫着从地底冒出的滚滚瘴气,干涸的泥塘,遍布着海豚、比目鱼和旗鱼的尸体。你们要相信我的事先警告:铁丝网后面,这片瘟疫隔离区里所发生的灾难,将侵袭我们每一个人。

  站在阳台上,过去我们曾经望着月光映照在丝缎般的博斯普鲁斯水面,波光粼粼,从今以后,我们将看着袅袅青烟,从燃烧无名尸首的火光中升起。坐在餐桌前,过去我们曾经畅饮茴香酒,呼吸着从博斯普鲁斯岸边飘来的清新沁人的洋苏木和忍冬花香,从今以后,腐烂尸体的辛辣恶臭将在我们的咽喉里灼烧。我们将再也听不见春天鸟儿的歌唱,再也听不见码头上总是挤满渔夫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发出激荡的涛声。相反的,传到我们耳中的将是人们的厉声尖叫,这些人随手捡起被抛入海里的武器——那些千年来众人大海捞针遍寻不着的剑、刀、锈蚀的弯刀、手枪、猎枪——杀个你死我活。住在曾经是沿海区域的伊斯坦布尔的当地居民,在他们精疲力竭回家的路上,再也不会打开公车的车窗,呼吸海草的清香。相反,为了防止泥泞和腐尸的恶臭渗隙而入,他们会拿报纸和破布塞在公车的车窗缝间,而窗外的深谷里,是被火光照亮的恐怖黑暗。
  到处是卖气球和哈发糕小贩的海边咖啡馆,是我们相聚聊天的地方,但从今以后,坐在这里,我们将不再看见海军的照明灯光,取而代之的是海军地雷的血红闪光,从好奇孩童的手里爆炸散开。海滩上的拾荒汉,过去靠捡拾被巨浪冲上沙滩的锡罐和拜占庭钱币讨生活,如今他们将发现别的东西,像咖啡磨豆器,多年前被洪水从滨海区的木房子里拖出来,抛入博斯普鲁斯海峡深处;上面的布谷鸟已长满苔藓的咕咕钟;以及贻贝包皮覆的黑色钢琴。到那时候,有一天,我将会钻过铁丝网,溜进这个新地狱,去寻找一辆黑色的凯迪拉克。

  这辆黑色凯迪拉克是一位贝尤鲁大哥(我喊不出“流氓”两个字)的纪念车,三十年前当我还是个菜鸟记者时,曾经跑过他的故事,他经营了一间堕落巢穴,那个地方的休息室里挂了两幅我非常欣赏的伊斯坦布尔街景画。全伊斯坦布尔只有另外两辆同款车,一辆属于铁路大亨达德伦,另一辆则由烟草巨子马鲁夫所拥有。我们的大哥(我们这些新闻记者把他捧成一位传奇人物,并把他最后几天的故事做成系列,刊登了整整一星期),半夜被警察围捕,驾驶凯迪拉克载着他的情妇,从安德托海岬冲入博斯普鲁斯的黑水里。根据一些人的说法,他是因为吸了大麻神经亢奋,要不然就是故意模仿亡命之徒骑马飞越悬崖。他的黑色凯迪拉克,潜水员连续花了一星期搜寻却一无所获,报纸和读者也很快将它遗忘了,然而,我想现在我猜得出它所在的位置。
  它应该就在那里,深陷在这座过去叫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新生山谷谷底,位于泥泞的悬崖底下。悬崖边缘有几只七百年前的鞋子和靴子,零零落落凑不成对,早已被螃蟹占据为巢,还有骆驼骨骸、玻璃瓶,里头装着写给不知名情人的情书。下方的斜坡满满覆盖着海绵与贻贝,偶尔钻石、耳环、汽水瓶盖和金项链闪烁其中。悬崖谷底,离车子不远处,一艘沉船的死寂船舱里,有一座临时增建的海洛因实验室,再过去一点,是一片沙洲,源源不绝的血水从一桶桶用碎马肉和驴肉制成的走私香肠里渗出,滋养了满地的牡蛎与海螺。
  我找寻着汽车的下落,置身于沉寂、有毒的黑暗中,聆听车子的喇叭声来往于如今该称为山路的滨海公路。我将会遇见被抛入海中的皇室造反者,依然蜷缩在麻布袋里,姿势与溺死时一样;我将会发现东正教教士的骸骨,脚踝上套着铁球和铁链,手里仍紧抓着十字架及令牌。当我看见英国潜艇的潜望镜被当成烟囱而冒出青烟时(这艘潜水艇当初的任务,是击沉载着我军部队从托普哈内港驶往达达尼尔海峡的古西摩轮船,然而它自己却沉没海底,潜入苔藓蔓生的岩石间,螺旋桨缠上纠结的渔网),我将明白我们的市民已搬进了舒适的新家(在利物浦的造船厂建造完成),他们用瓷杯喝下午茶,坐在丝绒军官椅上,这些椅子上曾经坐着拼命张口吸气的英国人的惨白骨架。薄暮时分,再往前一点,则是从凯瑟·威汉姆的战舰中垂下的生锈船锚,在那里,一台电视机闪闪发亮的屏幕朝我眨眼。我将会发现一些残余的热那亚赃物宝藏、一座塞满烂泥的短管大炮、各种雕塑和肖像,刻画出消逝的古国文明,一只黄铜枝状吊灯,顶端立着坏掉的灯泡。继续往下走,涉过泥沼绕过岩石,我将会见到船役奴隶的骨骸,他们被链在桨上,安静地坐着凝望星空。或许我不会太注意从海草树林悬垂而下的项链、眼镜和雨伞,但我将会惊惧莫名地审视全副武装的十字军骑士良久,望着配备齐全的华美马匹骸骨仍旧固执地屹立不倒。在恐惧中我将惊觉,全身披挂勋章和盔甲、长满蚌壳的十字军骨架,正守护着黑色凯迪拉克。

  小心谨慎,仿佛征求十字军的许可,我恭敬地朝黑色凯迪拉克走近,偶尔,不知从何处发出的磷光,隐约映亮了车身。我将会试试凯迪拉克的车门,然而,彻底包皮裹在贻贝和海胆下的汽车,却不让我进去,泛绿的车窗也卡得死紧,文风不动。于是我从口袋里拿出钢珠笔,用笔的尾端慢慢刮掉黏在车窗上的一层开心果绿的苔藓。
  夜半时分,在这片勾魂摄魄的恐怖黑暗中,我划亮一根火柴,这时,我将看见大哥和他情妇的骸骨在前座拥吻,她纤细的臂膀和手指,戴着手环和戒指,与他交缠不分,浸婬在一抹金属光芒里,这光芒发自依然光亮如十字军盔甲的精美方向盘,以及滴漏着黄铬的里程表、刻度盘和时钟。不仅他们的下巴紧紧相扣,就连他们的头颅也融为一体,永恒相吻。
  接着,我转身朝城市灯火走去,不再划亮火柴,心里想,当毁灭之时,或许那将是面对死亡的最佳方式。我痛苦地向一个不存在的情人呼喊:我的灵魂,我的挚爱,我的忧愁佳人,灾难之日已迫在眉睫,到我身边来吧,无论你在何方,也许在一间烟雾缭绕的办公室,也许是充满洋葱味的厨房,弥漫着洗净衣物芬芳的屋子,也许是零乱的蓝色卧房里,无论你身在何方,是时候了,快来到我身旁。如今是我们静待死亡的时刻了,让我们用尽全力紧紧拥抱,在沉寂的黑房子里,我们拉上窗帘,只盼能不看见逼近眼前的毁灭性灾难。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天使与魔鬼
作者:丹·布朗
章节:86 人气:2
摘要:清晨五点,哈佛大学的宗教艺术史教授罗伯特.兰登在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电话里的人自称是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的首领,名叫马克西米利安.科勒,他是在互联网上找到兰登的电话号码的。科勒急欲向他了解一个名为“光照派”的神秘组织。他告诉兰登他们那里刚刚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他把死者的照片传真给兰登,照片把兰登惊得目瞪口呆。 [点击阅读]
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点击阅读]
安迪密恩的觉醒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01你不应读此。如果你读这本书,只是想知道和弥赛亚[1](我们的弥赛亚)做爱是什么感觉,那你就不该继续读下去,因为你只是个窥婬狂而已。如果你读这本书,只因你是诗人那部《诗篇》的忠实爱好者,对海伯利安朝圣者的余生之事十分着迷且好奇,那你将会大失所望。我不知道他们大多数人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生活并死去,那是在我出生前三个世纪的事情了。 [点击阅读]
尼罗河上的惨案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1)“林内特·里奇维!”“就是她!”伯纳比先生说。这位先生是“三王冠”旅馆的老板。他用手肘推推他的同伴。这两个人乡巴佬似的睁大眼睛盯着,嘴巴微微张开。一辆深红色的劳斯莱斯停在邮局门口。一个女孩跳下汽车,她没戴帽子,穿一件看起来很普通(只是看起来)的上衣。 [点击阅读]
悬崖上的谋杀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博比·琼斯把球放在球座上,击球前球杆简单地轻摆一下,然后慢慢收回球杆,接着以闪电般的速度向下一击。在五号铁头球棒的随便一击下,球会呼啸腾起,越过障碍,又直又准地落到球场的第十四穴处吗?不,远非如此,结果太糟了,球掠过地面,稳稳地陷入了障碍坑洼。没有热心的观众发出沮丧的哼哼声,惟一的目击者也显得一点不吃惊。 [点击阅读]
悲惨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65 人气:2
摘要:米里哀先生是法国南部的地区狄涅的主教。他是个七十五岁的老人,原出身于贵族,法国大革命后破落了。他学问渊博,生活俭朴,好善乐施。他把每年从zheng府那里领得的一万五千法郎薪俸,都捐献给当地的慈善事业。被人们称为卞福汝(意为“欢迎”)主教。米里哀先生认为自己活在世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来保护世人心灵的”。 [点击阅读]
燕尾蝶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韦迪·卫斯特韦特之墓韦迪·卫斯特韦特是位出生于新泽西州的海军军官。他从越南战场上生还后,深深地为佛教的精神所折服,因此在退役后移居日本。虽然不能舍弃带血的牛排和打猎的爱好,但他尽可能对佛教教义加以部分独特的解释,努力使两者并存。当韦迪正在享受他最喜爱的打猎时,死神来临了。当看到爱犬得林伽已经把受伤的野鸭追得无路可逃时,他扣动扳机准备打死野鸭。 [点击阅读]
绿里奇迹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这件事发生在1932年,当时的州立监狱还在冷山。当然了,还有电椅。狱中囚犯常拿电椅开玩笑,对令人恐惧却又摆脱不掉的东西,大家总喜欢如此地取笑一番。他们管它叫“电伙计”,或者叫“大榨汁机”。大伙谈论电费单,谈论那年秋天监狱长穆尔斯不得不自己做感恩节晚餐,因为他妻子梅琳达病得没法做饭了。不过,对于那些真得要坐到电椅上的人,这些玩笑很快就不合时宜了。 [点击阅读]
美索不达米亚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本书记载的是大约四年前发生的事。本人以为目前的情况已经发展到必须将实情公诸于世的阶段,曾经有一些最狂妄、最可笑的谣传,都说重要的证据已经让人扣留了。另外还有诸如此类很无聊的话。那些曲解的报道尤其在美国报纸上出现得更多。实际情况的记述最好不是出自考察团团员的手笔。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大家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假定他的记述是有偏见的。因此,我便建议爱咪-列瑟兰小姐担任这项任务。她显然是担任这工作的适当人选。 [点击阅读]
好兵帅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雅·哈谢克(1883~1923),捷克作家,有“捷克散文之父”之称。哈谢克是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单枪匹马向资产阶级社会挑战,同时,他又酗酒及至不能自拔。他一生写了上千篇短篇小说和小品,还写过剧本,大多是讽刺小说。哈谢克生于布拉格一穷苦教员家庭,13岁时父亲病故,上中学时因参加反对奥匈帝国的示威游行,多次遭拘留和逮捕。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