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花田半亩 - 2007年6月3日:伙伴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伙伴
  其实,儿时的记忆多半可疑。我于是感激,我所记起的,总是些明亮的欢乐,而将晦暗的部分全然忽略不计。
  关于我的伙伴,我记得的,只是一起嬉笑着走在阳光里的片段,只是舌头在冰凉凉的小豆冰糕上感受到的甜蜜滋味。
  我第一个伙伴,是我的哥哥。比我大4岁的哥哥。
  上小学前,我每天在家里等着他放学回来。上小学后,又有很长一段时间与他一同上下学。
  哥哥不曾欺负我,我却是要听他的指挥。他不是学校里出风头的好学生,却喜欢在我面前把自己装扮成那种模样。
  哥哥当上了小队长,带回一个画着红杠杠的牌子,用别针别在袖子上。
  他告诉我那是小队长的标志,除了小队长还有中队长和大队长,分别是两个杠和3个杠。
  还未上学的我,好奇地问:那哪个长比较大呢?哥哥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小队长了,他们都得听小队长的。
  我心中于是对小队长充满了敬佩之情。直到我上了学,才明白事情的真相。
  那时,我也羡慕哥哥的红领巾,羡慕哥哥可以去上学,背着小书包皮,很神气的样子。
  后来,我终于也戴上了红领巾,背起了小书包皮,和他一起上学去,一样很神气的样子。
  我一年级,哥哥已经五年级了。于是,他有更多可以支配的零花钱。
  他不是小气的人,总带我去小卖部,买糖果,和那些小零食给我吃。我喜欢那种站在玻璃柜台前,眼花缭乱的幸福感。
  虽然,那时我们买回的多是一些一两毛一袋的萝卜丝一类的小食品,却能够快乐地在回家的途中快乐地吃一路。
  前几天,在QQ上遇到哥哥。远在大庆的哥哥告诉我,他就要结婚了。
  哥哥要结婚了。怎么会?分明的,昨天我们还是孩子,还是那对在小卖部高声叫着“我们要5毛钱水果糖”的兄妹。
  前年的夏天,你对我说:时间老人真坏。
  我笑了,我真想撅着嘴埋怨,责怪他的匆忙。老人为什么还不走得慢一些呢?
  你的脚步太快。

  同学里,有更多可爱的伙伴。大眼睛的静,长头发的卉,和我同桌几年的稳。
  静住在街对面的胡同里,她的胸前总挂着一枚钥匙。她梳着短短的小辫子,于是有了“小尾巴”这样的外号。
  她有一个穿着粉色裙子,能够转动,并发出八音盒一样音乐的洋娃娃。
  去她家玩,常常是上满了发条,两个人就静静看那公主一样的娃娃,一圈又一圈优雅而缓慢地旋转。
  卉的家里有一架风琴,这令许多女孩都羡慕不已。
  曾有一个女孩对我说:如果我也能考100分,我妈妈一定会给我买一架像卉家那样的钢琴。
  我们都叫它钢琴。长头发的卉,和她的钢琴,是这样完美的结合。让所有人都知道,她是一个被父母无比宠爱着的女儿。
  大家都喜欢和她在一起。很多时候,她是孩子们围绕的中心。
  与我同桌的稳,和我一起在课堂上画日记。
  我们用彩色铅笔在那些笔记本上涂画出帆船,树木,花朵,小兔子,和冰淇淋。
  我们写下一些歪歪扭扭的字,编出一两个离奇古怪的故事。
  我们总是忘记带手工课上要用的剪刀,于是,一同在课间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家去取。
  多数的时候,总能顺利地取回,顺利地上课,而不至于因为没有带剪刀而被罚站。
  这令我们有种难以名状的,胜利的喜悦。
  上中学后,我从未失去联络的同学只剩下稳。几次搬家,也不忘事先互相通知,留下新的地址电话。
  生日的时候,她从郊区的家跑来,把礼物送到我手上。
  我计算了一下,我们居然已经是15年的朋友了。
  她是我最“老”的伙伴。
  还有一些男孩子,是全然失去了踪迹。仿佛只在那一段记忆里出现,仿佛他们只是记忆中小小的演员,而从未真实存在。
  好像和我坐在教室最后排玩着拔根儿的梁。
  那是一个小眼睛的男孩,他说他因此喜欢大眼睛的女生。
  他喜欢开玩笑,也会讲许多笑话。有一段时间,我们会一起放学回家。我曾经弄碎了他挂在脖子上的玉坠。

  记得,他似乎是生气了,连玉坠也丢下不要。我回家将那碎成3块的玉用透明胶条黏好,第二天带给他。
  我早已忘了,后来我们是如何和好。我也忘了,后来我们是如何疏远,又再次熟络起来。
  小学毕业后还常常接到他的电话。直到有一次,他到中学门口等我放学,我却匆匆地骑车跑开,装作没有看到他。
  似乎是那之后,他没有再找我。我也松下一口气来。而我,不过是害怕同学的闲话罢了。
  却就此,失去了他的全部消息。
  最后一次见到,是高中的某天,在学校的后门。他已是一副社会青年的模样,和一群人坐在一处,香烟的雾,模糊了他的脸。
  不知道梁现在怎样,也许他已不再轻狂,而有了静定和沉着。
  曾坐在我座位前的岩,在中学6年依旧同我一所学校,只是在不同的班级。
  然而,我们似乎却再没有说过话。
  岩常常是一个人,背着硕大的书包皮,默默地独行,从我的眼前经过。我开始不敢与他打招呼。
  他那沉默的神情,甚至令我怀疑,他是否还记得我是他的小学同学。
  小学时,他是快乐的孩子,他的学习很好。
  岩的姥姥开着一家小文具店,我们常常去那里买一些橡皮或者圆珠笔之类的东西。
  一次分角色朗诵课文《草船借箭》,他扮演诸葛亮,我读周瑜,于是后来,他便常以孔明自居,把我叫做公瑾。
  那一段时期,我们给每个人都起了三国中的名字。
  我一直对周瑜充满好感,大约也与此有关。何况之后我又读到“曲有误,周郎顾”这样美丽的故事呢。
  岩做了许多小纸人给我,是周瑜在演奏各种乐器。我也在白纸上画出羽毛,做成了一把羽扇送给他。
  岩大概早已忘记这些陈年的事。我却时常记起,并不禁会心一笑。
  听卉说,现在的岩留了长头发,还有些卷。
  我无法知道,他的生活有了怎样的改变。我无从了解,他的心里有怎样一个关于诸葛孔明的回忆。

  在四年级转学离开的军,有一双漂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乌黑的瞳孔。
  他是个有些脾气的男孩,有一阵,坐在我的右边,我们常常争吵不休,却并不知道为些什么。
  一次,情急之下,我伸手拿起桌上的橘汁泼在他的头上。两个人一时间同时哑然了,好几秒。
  我有些后悔,看着那橘红色的汁水从他的头发上流下来。
  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竟然没有生气,也不再和我争吵。他刚刚将汁液简单擦干,上课铃便响了。
  我始终坐立不安,偷偷往他那里看。他傻傻地冲我笑笑,摸摸因为糖分而被粘黏立起来的头发说:跟发胶似的。我于是也笑了。
  我借给他的一支笔他始终没有还。我几次催他向他要,他总是说忘记带了。
  直到他转学走后,另一个男孩告诉我,军和他说,他是想留下一些纪念。
  再不曾见到那双漂亮的眼睛,再不曾有任何关于他的消息。他的出演大约就此落幕。
  军只是属于那一年,属于童年里无邪的吵闹,和孩子们各自越发迷离的记忆。
  军还会记得么?那一支笔还在么?
  军一定忘记了。
  坐在这里,一个下午,我的回忆无法遏制。竟写下这样零碎的许多。
  我仿佛一只小老鼠,把藏起的粮食,在一个晴天搬出洞口晾晒。
  这些人,那些人,这些被别人遗忘了,或者以另外的版本存在的故事,被我在这个6月重新整理。
  还有太多,沉在昨日的湖水之中,不及打捞。
  我想,这些时光的果实,该在充沛的日光下被我们在一个恰当的时刻采摘。
  我穿上一双有蝴蝶结的小皮鞋。
  我像个孩子那样,吹起一只气球,用细线拴在书包皮上。
  有时,我距离曾经的自己很近。
  有时,却又很远。
  现在,我只是幽幽地,在今天的风里记忆起这些,像一朵墙角的小花,幽幽地独自开放。
  没有人知道,我心中的美好。
  只有我自己懂得,那一切的甜。
或许您还会喜欢:
坚硬如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1以革命的名义等我死过之后,安静下来,我会重新思考我的一生,言论、行为和我行走的姿势及对那鸡屎狗粪的爱情的破解。那儿是一片温柔之乡,是思考的上好去处。思考在那儿如柳絮飘落样轻柔美丽,灿若桃花。可眼下,他们以革命的名义,已经把执行枪决的枪口对准了我和红梅的后脑。死亡卡住了我思考的咽喉,我只能雄赳赳,赴刑场,迎着枪弹去;气昂昂,笑生死,跨过阴阳桥。临刑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无所愁。 [点击阅读]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
士兵突击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今天是我当兵的四年八个月零八天,我想我可能要死了。我并不太懂他们所说的荣誉。我不是一个好军人。我只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当了四年八个月零八天的兵,最后的几天,我来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绝对没有仁慈,因为这里允许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被流弹击中死亡是合理的,因自然条件恶劣死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代表敌人,指望敌人仁慈的军人不如后悔自己的出生……我很遗憾,我遇上的甚至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点击阅读]
天使街23号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序幕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去。天空中的暮霭,只残留一片灰褐色*的微光,照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映出光明最后的告别。阵阵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天使街23号的方向游荡。整个天使街笼罩在浓密的树-阴-下,显得无比的萧条和凄凉。一个消瘦的身影呆呆地蜷缩在神秘井边,一动不动。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树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成一体,大地慢慢被爬上半空的月亮映上了银灰色*。 [点击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0
摘要:因为某些原因,我接触过很多精神病人。辩证点儿的说法是“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用词上我不想深究,这也不是必交的工作报告,就这么用吧。其实精神病人很好沟通,没想象的那么难。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上极为清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当然,狂躁症的除外,那个得冒点儿风险——被打一类的,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大问题。我说的生理准备是逃跑。 [点击阅读]
妻妾成群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第1节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时候是十九岁、她是傍晚时分由四个乡下轿夫抬进花园西侧后门的,仆人们正在井边洗旧毛线,看见那顶轿子悄悄地从月亮门里挤进来,下来一个白衣黑裙的女学生。仆人们以为是在北平读书的大小姐回家了,迎上去一看不是,是一个满脸尘土疲惫不堪的女学生。那一年颂莲留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圆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 [点击阅读]
孤独六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我写过一篇小说叫「因為孤独的缘故」,后来成為一本小说集的书名。2002年联合文学举办一个活动,以「孤独」為主题,邀我作了六场演讲,分别是:情慾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和暴力孤独。我可以孤独吗?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慾只是无可奈何的佔有。 [点击阅读]
守望的距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迄今为止,我的散文出过不同的版本和选本。其中,有三种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即: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的《守望的距离》,收集了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各自的朝圣路》,收集了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安静》,收集了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山楂树之恋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0
摘要:等爱变成习惯◎小左从不回忆与你一起的往事,从不念起你的现在,只是记得,你在心里。我用了一晚上看完了《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是先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好奇心作祟,究竟是怎样纯洁的爱情呢?我是很少看这样的言情小说或是电视剧的,但是看过的一些,总是要被其中的主人公种种的灾难与不幸所感染,并且会在心里设定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就期待结局就是自己安排的这样。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