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简爱 - 《简爱》读书笔记——伟大的泡沫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初读简爱是小学四年级,据今也9年有余了。此间重阅很多名著,类似《飘》、《傲慢与偏见》、《红楼梦》等倍受推崇的女性*小说更是枕边常客。然而,我却始终对《简爱》缺乏共鸣。儿时初读只觉味同嚼蜡,乖僻的男女主人公以及满篇洋溢着的狂热独白,以至读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英格拉姆小姐的华丽装扮。大众对《简爱》的如获至宝令我颇为不解。
  及至能对人世稍做思考之时,我对《简爱》的反感便不仅限于朦胧的意识了,世间一切之不喜或狂热都自有其因。然当我打开搜索网站,竟未发现任何对《简爱》有所针砭的评论,对一部小说而言,这也确是一个奇迹了。
  自尊、灵魂、正直、高尚……当一个泡沫被赋予这许多沉重意义后,自然显得伟大非凡。我承认这部小说确实呼唤着人性*最为高尚的部分,然而过于完美、过于高尚的结局就是虚幻。于中我看不到自己,看不到正常的拥有弱点的人性*,只觉勉强、做作。
  作者自恋与极端追求完美的心态,由于现实的无奈,全被无意识投射到这部小说中。在我们忙着感激《简爱》对我们灵魂的伟大洗礼前,不妨先把它看作作者平衡自我心态的产物吧。
  关于人性*
  人非“性*本善”,亦非“性*本恶”。世间一切皆如硬币两面,全然美好或彻底丑恶皆为虚假。过于伟大和过于渺小一样值得怀疑。

  简爱,不要极至追求人性*高尚面吧!抛弃女性*天生的被征服欲和娇柔而刻意生涩强硬;抛弃人类动物性*的恐惧而刻意勇敢无畏;抛弃对粉饰太平和锦衣玉食的追逐而刻意杜绝人欲;抛弃人天生之自卑感而刻意不卑不亢……恕我实难为之打动,她还是具有完整人性*的人吗?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啊,你实在太遥远、虚幻又可笑。
  面对英格拉姆小姐的才貌卓绝与高贵富丽,她为何不嫉妒?面对柔美的粉红绸缎,她为何宁着旧衣?面对昂贵精致的面纱,她为何厌之不顾?面对巨额遗产,她为何视若粪土、甚而分之他人?这不仅不令人佩服,以至使人愤怒。
  我宁愿看到郝思嘉对着绿天鹅绒帽子神魂颠倒,也不愿看到简爱自诩无欲无求。
  “简爱是一代又一代女性*心中最平易近人的偶像,她不会难以靠近,她的影子飘散在我们周围。”彻底完美的人格是恐怖,它的存在是对正常人性*的压力。
  关于独立
  “精神独立与物质独立哪个更重要?”,此命题已与“To be or not to be?”一样久远却毫无意义。我看不出精神与物质有甚矛盾之处。当我们拥有其一时用得着排斥另一个吗?
  简爱对物质需求的极端排斥,自是出于人性*的虚伪。同时,也是生于十九世纪的女作家拘于时代的思想局限。简单说,夏洛特对独立的理解十分狭隘。她笔下女主人公的独立仅限于宁愿饿死也不依求男性*(甚至“不依赖”到了病态的地步),但一人肉体不存,何谈精神?“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夏洛特没有意识到,一个拒绝男人的女性*无需贫困潦倒,她同样可以成功富有。夏洛特提倡女性*走出家庭,却未提出女性*创业。这是她所谓“独立”的狭隘之处。
  不过,时代局限不属于她的错。我只可惜那许多心怀简爱式幻想的姑娘们,一个即将饿死的人高喊几声“我的精神很高尚”实是很容易的事。
  关于世俗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了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同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着肉体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和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样,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这句提出精神平等的著名独白,初也令我为之一震。同时,贫穷低微的女家庭教师与桀骜富有的男雇主突破传统的爱情,也似乎确实昭示着主人公的不拘世俗。
  然而,这闪光之处同样伴随着来自作者的俗套。曹雪芹对妙玉之判词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此话同契合于简爱,口口声声追求高洁、平等,终不过是无力反抗命运而自欺欺人的庸俗女子。

  此书最令人莫名的,乃简爱知晓罗切斯特本有妻子后毅然出走一节。所谓简爱追求地位平等,不甘心做情妇是也。试想,既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既为精神与精神间的爱情,又何惧婚姻制度与世俗名义?又何来妻子、情妇之分?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怜男女主人公突破阶级地位的伟大爱情,竟又倒于世俗的婚姻名义,真真可笑可叹!
  另一处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简爱获赠大笔遗产后终以“平等地位”回归男主人公身边。此处的“平等地位”又是世俗社会中所谓之地位。夏洛特在高歌精神后安排此趋同社会规范、符合大众情理的结局,实为一大败笔。可见她依然局限于资产阶级的婚姻制度和道德规范。
  ……
  众所周知,夏洛特在撰写《简爱》时将自己代入角色*,她实是为满足自我本能而创作。她的创作使自己面对现实的无奈得以发泄,同时给读者提供了做白日梦的快感。此种自传性*创作很难令作者保持理性*思考,因而此书颇多偏激与幻想之处,我们身为文学爱好者首先应客观看待,不用忙着歌功颂德。
或许您还会喜欢:
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上经过的城市的时候,忽必烈汗不一定完全相信他的每一句话,但是鞑靼皇帝听取这个威尼斯青年的报告,的确比听别些使者或考察员的报告更专心而且更有兴趣。在帝王的生活中,征服别人的土地而使版图不断扩大,除了带来骄傲之外,跟着又会感觉寂寞而又松弛,因为觉悟到不久便会放弃认识和了解新领土的念头。 [点击阅读]
第八日的蝉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握住门把。手心如握寒冰。那种冰冷,仿佛在宣告已无退路。希和子知道平日上午八点十分左右,这间屋子会有大约二十分钟没锁门。她知道只有婴儿被留在屋里,无人在家。就在刚才,希和子躲在自动贩卖机后面目送妻子与丈夫一同出门。希和子毫不犹豫,转动冰冷的门把。门一开,烤焦的面包皮皮、油、廉价粉底、柔软精、尼古丁、湿抹布……那些混杂在一起的味道扑面而来,稍微缓和了室外的寒意。 [点击阅读]
紫阳花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这可是一个完全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实在是太偶然了。与其说是一般的偶然,更应该说不是单纯的偶然,而是好几个偶然的因素,巧上加巧碰在一起,就促成了这么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要说是促成,还不如说是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突然出现更准确。那天,川岛省吾也不知道怎么的,竟然会神使鬼差地躺在自己太太的床上休息。通常省吾都不在夫妻俩的主卧房睡觉,他在自己的书房安了一张床,平时基本上都在这张床上休息。 [点击阅读]
群山回唱
作者:佚名
章节:80 人气:2
摘要: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斯和法拉,他们是我双眼的努雷①;也献给我父亲,他或会为此骄傲为了伊莱恩走出对与错的观念,有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鲁米,十三世纪1952年秋那好吧。你们想听故事,我就给你们讲个故事。但是就这一个。你俩谁都别让我多讲。很晚了,咱们明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和我,帕丽。今天夜里你需要好好睡上一觉。你也是,阿卜杜拉。儿子,我和你妹妹出门的时候,就指望你了。你母亲也要指望你。 [点击阅读]
老人与海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 [点击阅读]
苦行记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译序《苦行记》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作者以夸张的手法记录了他1861—一1865年间在美国西部地区的冒险生活。书中的情节大多是作者自己当年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我们可以在他的自传里发现那一系列真实的素材,也可以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看到这些情节的艺术再现及作者审美趣旨的发展。《苦行记》也是十九世纪淘金热时期美国西部奇迹般繁荣的写照。 [点击阅读]
董贝父子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我敢于大胆地相信,正确地观察人们的性格是一种罕见的才能(或习惯)。根据我的经验,我甚至发现,即使是正确地观察人们的面孔也决不是人们普遍都具有的才能(或习惯)。人们在判断中,两个极为寻常发生的错误就是把羞怯与自大混同——这确实是个很寻常的错误——,以及不了解固执的性格是在与它自身永远不断的斗争中存在的;这两种错误我想都是由于缺乏前一种才能(或习惯)所产生的。 [点击阅读]
青年近卫军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亚·法捷耶夫(1901年12月24日——1956年5月13日)全名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他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传亚·法捷耶夫统的继承者,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鼓舞下写成的;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是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 [点击阅读]
静静的顿河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评论重读《静静的顿河》,那些久违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痛苦的思想和命运,又一次激起了我内心的热情。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肖洛霍夫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并把它作为作品的主题之一。肖洛霍夫对顿河无比热爱,书中经常出现作者对顿河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赞颂。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 [点击阅读]
4号解剖室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外面一片漆黑,我恍恍忽忽地不知自己昏迷了多长时间。慢慢地我听到一阵微弱而富有节奏的声音,这是只有轮子才能发出的嘎吱嘎吱声。丧失意识的人在黑暗中是听不到这么细微的声响的。因此我判断自己已经恢复了知觉,而且我从头到脚都能感受到外界的存在。我还闻到了一种气味——不是橡胶就是塑料薄膜。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