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简爱 - 《简爱》读书笔记——伟大的泡沫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初读简爱是小学四年级,据今也9年有余了。此间重阅很多名著,类似《飘》、《傲慢与偏见》、《红楼梦》等倍受推崇的女性*小说更是枕边常客。然而,我却始终对《简爱》缺乏共鸣。儿时初读只觉味同嚼蜡,乖僻的男女主人公以及满篇洋溢着的狂热独白,以至读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英格拉姆小姐的华丽装扮。大众对《简爱》的如获至宝令我颇为不解。
  及至能对人世稍做思考之时,我对《简爱》的反感便不仅限于朦胧的意识了,世间一切之不喜或狂热都自有其因。然当我打开搜索网站,竟未发现任何对《简爱》有所针砭的评论,对一部小说而言,这也确是一个奇迹了。
  自尊、灵魂、正直、高尚……当一个泡沫被赋予这许多沉重意义后,自然显得伟大非凡。我承认这部小说确实呼唤着人性*最为高尚的部分,然而过于完美、过于高尚的结局就是虚幻。于中我看不到自己,看不到正常的拥有弱点的人性*,只觉勉强、做作。
  作者自恋与极端追求完美的心态,由于现实的无奈,全被无意识投射到这部小说中。在我们忙着感激《简爱》对我们灵魂的伟大洗礼前,不妨先把它看作作者平衡自我心态的产物吧。
  关于人性*
  人非“性*本善”,亦非“性*本恶”。世间一切皆如硬币两面,全然美好或彻底丑恶皆为虚假。过于伟大和过于渺小一样值得怀疑。

  简爱,不要极至追求人性*高尚面吧!抛弃女性*天生的被征服欲和娇柔而刻意生涩强硬;抛弃人类动物性*的恐惧而刻意勇敢无畏;抛弃对粉饰太平和锦衣玉食的追逐而刻意杜绝人欲;抛弃人天生之自卑感而刻意不卑不亢……恕我实难为之打动,她还是具有完整人性*的人吗?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啊,你实在太遥远、虚幻又可笑。
  面对英格拉姆小姐的才貌卓绝与高贵富丽,她为何不嫉妒?面对柔美的粉红绸缎,她为何宁着旧衣?面对昂贵精致的面纱,她为何厌之不顾?面对巨额遗产,她为何视若粪土、甚而分之他人?这不仅不令人佩服,以至使人愤怒。
  我宁愿看到郝思嘉对着绿天鹅绒帽子神魂颠倒,也不愿看到简爱自诩无欲无求。
  “简爱是一代又一代女性*心中最平易近人的偶像,她不会难以靠近,她的影子飘散在我们周围。”彻底完美的人格是恐怖,它的存在是对正常人性*的压力。
  关于独立
  “精神独立与物质独立哪个更重要?”,此命题已与“To be or not to be?”一样久远却毫无意义。我看不出精神与物质有甚矛盾之处。当我们拥有其一时用得着排斥另一个吗?
  简爱对物质需求的极端排斥,自是出于人性*的虚伪。同时,也是生于十九世纪的女作家拘于时代的思想局限。简单说,夏洛特对独立的理解十分狭隘。她笔下女主人公的独立仅限于宁愿饿死也不依求男性*(甚至“不依赖”到了病态的地步),但一人肉体不存,何谈精神?“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夏洛特没有意识到,一个拒绝男人的女性*无需贫困潦倒,她同样可以成功富有。夏洛特提倡女性*走出家庭,却未提出女性*创业。这是她所谓“独立”的狭隘之处。
  不过,时代局限不属于她的错。我只可惜那许多心怀简爱式幻想的姑娘们,一个即将饿死的人高喊几声“我的精神很高尚”实是很容易的事。
  关于世俗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了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同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着肉体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和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样,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这句提出精神平等的著名独白,初也令我为之一震。同时,贫穷低微的女家庭教师与桀骜富有的男雇主突破传统的爱情,也似乎确实昭示着主人公的不拘世俗。
  然而,这闪光之处同样伴随着来自作者的俗套。曹雪芹对妙玉之判词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此话同契合于简爱,口口声声追求高洁、平等,终不过是无力反抗命运而自欺欺人的庸俗女子。

  此书最令人莫名的,乃简爱知晓罗切斯特本有妻子后毅然出走一节。所谓简爱追求地位平等,不甘心做情妇是也。试想,既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既为精神与精神间的爱情,又何惧婚姻制度与世俗名义?又何来妻子、情妇之分?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怜男女主人公突破阶级地位的伟大爱情,竟又倒于世俗的婚姻名义,真真可笑可叹!
  另一处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简爱获赠大笔遗产后终以“平等地位”回归男主人公身边。此处的“平等地位”又是世俗社会中所谓之地位。夏洛特在高歌精神后安排此趋同社会规范、符合大众情理的结局,实为一大败笔。可见她依然局限于资产阶级的婚姻制度和道德规范。
  ……
  众所周知,夏洛特在撰写《简爱》时将自己代入角色*,她实是为满足自我本能而创作。她的创作使自己面对现实的无奈得以发泄,同时给读者提供了做白日梦的快感。此种自传性*创作很难令作者保持理性*思考,因而此书颇多偏激与幻想之处,我们身为文学爱好者首先应客观看待,不用忙着歌功颂德。
或许您还会喜欢:
福地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海尔曼·布霍尔茨——德国人,罗兹某印染厂厂长卡罗尔·博罗维耶茨基(卡尔)——布霍尔茨印染厂经理莫雷茨·韦尔特(马乌雷齐)——布霍尔茨印染厂股东,博罗维耶茨基的好友马克斯·巴乌姆——博罗维耶茨基的好友布霍尔佐娃——布霍尔茨的妻子克诺尔——布霍尔茨的女婿马切克·维索茨基——布霍尔茨印染厂医生尤利乌什·古斯塔夫·哈梅施坦(哈梅尔)——布霍尔茨的私人医生什瓦尔茨——布霍尔茨印染厂公务员列昂·科恩——布霍尔 [点击阅读]
科学怪人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你那时还觉得我的探险之旅会凶多吉少,但是现在看来开端良好、一帆风顺,你对此一定会深感宽慰吧。我是昨天抵达这里的,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信给你,让我亲爱的姐姐放心,而且请你对我的探险事业增加成功的信心。我现在位于距离伦敦千里之遥的北方,当我漫步在圣彼得堡的街头,微风带着一丝寒气迎面而来,不觉令我精神一振,一种快意不禁涌上心头。 [点击阅读]
空中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9月的太阳烤得布尔歇机场发烫。乘客们穿过地下通道,登上飞往克罗伊登的“普罗米修斯”号航班,飞机再过几分钟就要起飞了。简-格雷落在了后面,她匆忙在16号座位上坐定。一些乘客已经通过中门旁的洗手间和餐厅,来到前舱。过道对面,一位女士的尖嗓音压过了其他乘客的谈话声。简微微撅了撅嘴,她太熟悉这声音了。“天啊,真了不起。……你说什么?……哦,对……不,是派尼特。 [点击阅读]
笑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维克多-雨果于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诞生在法国东部伯桑松城。雨果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本是法国东部南锡一个木工的儿子,法国大革命时他是共和国军队的上尉,曾参加过意大利和西班牙战争,在拿破仑时期晋升为将级军官。雨果从童年起就在不停的旅游中度过,他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把妻子和孩子从一个驻扎地带到另一个驻扎地。 [点击阅读]
第三个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赫邱里?白罗坐在早餐桌上。右手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巧克力,他一直嗜好甜食,就着这杯热巧克力喝的是一块小甜面包,配巧克最好吃了。他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跑了几家铺子才买了来的;是一家丹麦点心店,可绝对比附近那家号称法国面包房要好不知多少倍,那家根本是唬人的。他总算解了馋,肚子是惬意多了。他心中也是很安逸,或许太平静了一点。他已经完成了他的“文学巨著”,是一部评析侦探小说大师的写作。 [点击阅读]
简爱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点击阅读]
罗杰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弗拉尔斯太太于16日晚(星期四)离世而去。17日(星期五)早晨八点就有人来请我去。我也帮不了什么忙,因为她已死了好几个小时了。九点过几分我就回到了家。我取出钥匙打开了前门,故意在大厅里磨蹭了一会,不慌不忙地把帽子和风衣挂好,这些都是我用来抵御初秋晨寒的东西。说老实话,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忧愁。我并不想装模作样地认为,我能够预料今后几周将要发生的事。 [点击阅读]
美索不达米亚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本书记载的是大约四年前发生的事。本人以为目前的情况已经发展到必须将实情公诸于世的阶段,曾经有一些最狂妄、最可笑的谣传,都说重要的证据已经让人扣留了。另外还有诸如此类很无聊的话。那些曲解的报道尤其在美国报纸上出现得更多。实际情况的记述最好不是出自考察团团员的手笔。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大家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假定他的记述是有偏见的。因此,我便建议爱咪-列瑟兰小姐担任这项任务。她显然是担任这工作的适当人选。 [点击阅读]
群山回唱
作者:佚名
章节:80 人气:2
摘要: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斯和法拉,他们是我双眼的努雷①;也献给我父亲,他或会为此骄傲为了伊莱恩走出对与错的观念,有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鲁米,十三世纪1952年秋那好吧。你们想听故事,我就给你们讲个故事。但是就这一个。你俩谁都别让我多讲。很晚了,咱们明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和我,帕丽。今天夜里你需要好好睡上一觉。你也是,阿卜杜拉。儿子,我和你妹妹出门的时候,就指望你了。你母亲也要指望你。 [点击阅读]
舞舞舞
作者:佚名
章节:117 人气:2
摘要:林少华一在日本当代作家中,村上春树的确是个不同凡响的存在,一颗文学奇星。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他的作品便风行东流列岛。出版社为他出了专集,杂志出了专号,书店设了专柜,每出一本书,销量少则10万,多则上百万册。其中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上下册销出700余万册(1996年统计)。日本人口为我国的十分之一,就是说此书几乎每15人便拥有一册。以纯文学类小说而言,这绝对不是普通数字。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