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江南三部曲 - 第二部-山河入梦 第一章 县长的婚事 1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1
  谭功达来到梅城中学的礼堂,省锡剧团的《十五贯》已经快开演了。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竟然是礼堂最后一排的边上。没有比这更糟糕的座位了。谭功达使劲地抻长了脖子,也只能看见女报幕员盘在头上的高高的发髻。谭功达正在心里犯嘀咕,白庭禹怎么偏偏给他挑选了这么个位置,忽然发现自己的身边坐着一个身穿黑色
  连衣裙的女孩,同时他也闻到了一缕兰花的淡淡香气。
  白小娴装着没有看见他的样子,也直着脖子朝舞台上张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皮瓜子,头发湿漉漉的,似乎刚刚洗过澡。即使是礼堂的灯灭了之后,他在黑暗中仍能瞥见她的脖子。那么白,那么长。谭功达贪婪地呼吸着那缕香气和发丛中的气味,喉咙里咸咸的,浑身的血只往脑袋上涌,不觉中有些微微的眩晕。这个白庭禹!事先怎么也不跟我通个气?他使劲地定了定神,环顾了一下剧场,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白小娴就把手里的纸袋朝他递了过来,眼睛却不看着他,嘴里道:“吃不吃?”
  谭功达笑了笑,将满手的汗在裤子上擦了擦,从纸袋中抓过几粒瓜子。最初的尴尬总算过去了。他磕了几粒瓜子,开始意识到白庭禹的巧妙安排和一番苦心。这是剧场里最为隐秘幽僻的处所:从白小娴往右,有五六个位置都空着,事先必然经过周到的考虑。而且由于紧挨着出口的太平门,如果他们对戏文没有兴趣(在这种场合,看戏通常并不是最重要的目的),他们可以选择随时离开……
  果然,不一会儿,白小娴就自言自语道:“唉,我最烦看戏了!坐在这种鬼地方,什么都看不见!”
  虽然这话不是对着谭功达说的,可因为旁边没有第二个人,谭功达就很自然的低声问道:“小娴,你喜欢锡剧吗?”
  “不喜欢,”白小娴道,“你呢?”
  “我?我也不喜欢。”谭功达嗫嚅道。
  “走?”白小娴扭过头来,对他说。
  “走!”谭功达根本不敢看她的眼睛,低声答道。
  他们两个人几乎同时站了起来,走到太平门边,推了推,门是锁着的。旁边一位戴袖章的工作人员客气对他们说;“这个门要到散场的时候才会打开。如果两位想离开的话,可以走正门。”
  他们俩一前一后出了大门。刚从礼堂高高的台阶上下来,就看见姚佩佩和汤碧云两个人手拉手,正气喘吁吁的朝这边跑过来。一看见谭功达,两个人都站住了。
  “谭县长。”羊杂碎甜甜叫了他一声。
  姚佩佩则一只手按着腰,扭着身子不停地喘息。
  “你们怎么来得这么晚?”谭功达问。

  “戏开演了吗?”碧云道,同时不住地拿眼睛朝白小娴身上看。
  “开演了开演了,你们俩快进去吧!”
  “那县长您,您怎么不看了?”姚佩佩一脸坏笑地问他。
  “我觉得坐在里边,心里,嗯,有点发闷,就出来转转。”
  “噢……”汤碧云仍盯着白小娴看,一直看到后者不好意思地背过身去,“那,那我们就进去了。”
  说完拉着姚佩佩就跑。她们上台阶的时候,姚佩佩的一只鞋掉了下来,她又踮着脚,一级一级地跳下来捡。
  “刚才的那两个人是谁?”白小娴问。
  “嗨,我们机关的两个疯丫头!”谭功达说,不由得又回过头去朝礼堂门口看了看。门廊的顶灯已经熄灭,门外早已空无一人。
  时间刚过八点,梅城街道上已经是黑黢黢的了。他们沿着大街朝北走了一段,谭功达就提出是不是去他家坐坐。白小娴想了想,道:“都说你那屋子闹鬼,我可不敢去。”谭功达又说;“那就去我的办公室怎么样?”小娴没有吱声。
  他们两个人走到县委大院的门口,谭功达心里又有点后悔。这么晚了,黑灯瞎火的,自己却带着一个姑娘去办公室,倘若门房的常老头问起,他又怎样去解释呢?好在大门是开着的,看到谭功达和白小娴朝这边走过来,老常一缩头,假装没有看见,避免了他想像中的尴尬。
  谭功达领着白小娴来到三楼的办公室。拉开灯,一眼就看见姚佩佩那件深蓝色的工作服挂在墙上,两只白色的袖套搭在椅背上。
  白小娴不等他招呼,就坐在了靠墙的那条长椅上,仍旧磕她的瓜子,同时抬起头来,好奇地打量着房间的一切。谭功达问她要不要喝点茶,小娴连声说要。她磕了太多的瓜子,这会儿的确有点渴了。谭功达看了她一眼:“那你还磕!”
  果然,白小娴立刻就不磕了,朝他笑了笑,露出两排细小洁白的牙齿。
  谭功达办公室里没有待客的茶杯。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过自己用的积满茶垢的玻璃瓶子看了看,上面隔热用的尼龙丝网已经脱了线。他看见姚佩佩桌上有一只白瓷杯,很精致,上面还有红色蜜蜂的印花图案。就把佩佩的杯子涮了涮,给白小娴沏了茶。热水瓶里的水已经有点凉了,茶叶泡不开,可白小娴说她并不在意。
  她从谭功达手里接过杯子,在手里转了转,道:“这是谁的杯子?怎么这么讲究?”
  谭功达说:“是办公室一位同事的。看上去稍微干净一点。”
  白小娴笑道:“我不忌讳这个。”说完一仰脖子,咕咕地把水喝了个精光,抹了抹嘴巴上的茶叶末。

  谭功达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他觉得,自己一路上的担心都是多余的,白小娴并不像自己想像中的那么暴戾。在说了不多的几句话之后,两个人仿佛已经相识很久似的,一点都没有生分和拘束。谭功达拉开椅子,坐在姚佩佩的办公桌前,手指轻轻地弹敲着桌子上的玻璃,对白小娴道:“你父母,后来就回乡下去了?”
  白小娴“嗯”了一声,随后道:“他们只在乡下待了一天,第二天下午又连夜赶到县城来了。”
  “他们又来做什么?”
  “还不是给我叔叔吓的!”
  白小娴说,父母跟叔叔吵完架,当天下午就赌气回夏庄去了。两个人在家里硬挺了一天,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最后就雇了辆驴车,赶到县城来了。他们找到了白小娴文工团的时候,已经过了半夜。两个人也不敢叫醒门卫,就在门口的小树林里凑合着过了一夜。等到天亮,白小娴出来跑操的时候,才在操场边一棵杨树下看到了他们。母亲一见白小娴,当场就嚎啕大哭起来,口口声声说,我们这个家就算完了。她父亲的脸色也是黄黄的,站在一旁不吭声。文工团的学员们都围着他们看。白小娴只得将他们带回自己的宿舍,这才慢慢从父亲的口中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母亲道:“这下好了,我也是一时昏了头,一口气把两个县长都得罪了!你叔叔还口口声声说要派人来把我抓起来,虽说白县长原是你嫡亲的叔叔,可眼下闹翻了脸,他那种人,扛枪打仗的出身,什么大义灭亲的事做不出来!”
  父亲在一旁灰着脸,木讷道:“抓我们倒也不至于,可我就是担心我们家的那个成分,村子里的那些穷棒子、讨饭鬼,一天到晚都不给我们好脸色,昨天在村头碰见村长,我给他递上一支烟,他连说戒了、戒了,就远远地走开了,脸色难看不说,走了几步却又偏偏回过头来瞪了我一眼,你说怪不怪!”
  母亲哭道:“我这张嘴就是狗改不了吃屎,就是该打!跟你叔叔处久了,眼睛里就不拿他当个县长看了,由着性子胡闹,这下可怎么办哪?”
  白小娴看见父母两人为了这点事慌得六神无主,尤其是她那父亲,眼巴巴地看着自己,似乎在等着自己替他拿什么主意,心里也觉得十分凄惨,眼中不觉也落下泪来。
  “我们两个老不死的,当真被他们抓了去,倒也罢了,可你这么小,好不容易有了这么好的前程,却眼看着又断送在我们手上。”母亲说,“如今我们这两张老脸也不好意思再去上他的门,求你叔叔了……”

  母亲的话没说完,白小娴已经知道了她的意思。她胡乱宽慰了他们两句,将他们带到街上一个小旅馆住下,随后就去南道湾,找她叔叔去了。
  白小娴一路琢磨着,叔叔这会也许正在县上办公,婶子是个慢性子的人,好脾气,要是先把婶子说活络了,事情就好办了。没想到那天白庭禹刚好发烧,躺在家中休息。一看见叔叔那张涂满紫药水的脸,她就明白父母为何那么担心了。
  白庭禹一听小娴来了,赶紧从床上爬起来,没说她父母一个不字,倒先做起自我批评来了。他说那天自己太不冷静,冲撞了哥哥嫂子,这会儿后悔都来不及了。白小娴见叔叔的气已经消了,心就放了下来,把父母连夜来县城的事略略一说,白庭禹慌道:“你看你看,我发了点脾气,他们果然就吓成这样。你赶紧去将他们俩接到家里来住,我当面向他们赔罪。”后来,他又让婶子跟她一块去。
  白小娴临走之时,白庭禹忽然想起一件事来,把小娴叫到里屋的书房里,跟她说了半天的话,最后把一张戏票塞给了他。
  “你叔叔跟你说什么?”谭功达问道。
  “还能说什么呀?”白小娴红了脸:“他,他让我嫁给你呗。”
  她这么一说,脸一下子就红到脖子根。谭功达连正眼都不敢瞧她,半天无话。这时候,我若冲上去一把将她抱住,死不松手,她会不会闹将起来呢?会,还是不会?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谭功达一直犹豫不决,心里盘算了好多遍,偷偷地看上对方一眼,小娴也在那儿捏着裙子的一角,低头沉思,若有所待。谭功达的心一下子就乱成了一锅粥。
  在姚佩佩办公桌的玻璃板底下,压着一块墨绿色的绒布。在绒布上端,有一桢小照,照片有些发黄发旧,上面还有些茶渍。
  相片上,一对夫妇抱着一个小女孩。女人穿着翻领裘皮大衣,男的西装笔挺,神采奕奕。照片上端有一行发白的小字,写着:
  一九三七年除夕姚佩菊周岁纪念
  如果照片上那个胖嘟嘟的婴儿就是姚佩佩的话,谭功达不难算出,佩佩今年果然只有十九岁,与小娴一般大。原来她的本名叫姚佩菊,而且她竟然是除夕那天生的。
  白小娴见对方盯着桌子发呆,便从椅子上站起来,道:“时候不早了,我该回去了,过了十一点,大门就进不去了。”
  谭功达只得起身,送她下楼。两人走到门外,谭功达隐隐就见一个人怀里夹着文件包皮,正从四楼下来。走廊里灯光昏暗,他没有来得及看清那人是谁,那人一见到他们,冷不防也吃了一惊,赶紧脑袋一缩,又慌忙回到四楼去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江南三部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1 人气:2
摘要:父亲从楼上下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白藤箱,胳膊上挂着枣木手杖,顺着阁楼的石阶,一步步走到院中。正是麦收时分,庭院闲寂。寒食时插在门上的杨柳和松枝,已经被太阳晒得干瘪。石山边的一簇西府海棠,也已花败叶茂,落地的残花久未洒扫,被风吹得满地都是。秀米手里捏着一条衬裤,本想偷偷拿到后院来晒,一时撞见父亲,不知如何是好。她已经是第二次看见衬裤上的血迹了,一个人伏在井边搓洗了半天。 [点击阅读]
活着活着就老了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冯唐最爱议论“我爸我妈”,口角生风,调笑无忌。若落到批评家手里,这也许就是一个好例,“弑父”、“弑母”云云,有一大套理论等着他。但冯唐还“弑理论”,现成的理论运行到他这里都会死机。 [点击阅读]
红楼梦杀人事件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云雾弥漫,宝玉迷失在云雾中。他茫然四顾,又顺着朱栏白石,绿树清溪,悠悠荡荡地,朝前方走去。花径尽头,十数棵参天的大树,掩映着一座青瓦红墙,雕梁画栋的高楼。黯青底色的匾额上,写着“太虚幻境”四个泥金大字,两边还挂着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镂刻着精致的花鸟图案的木门虚掩着,宝玉轻轻推开了门。门轴发出涩滞的声响,如一两声沉闷的叹息,一座幽森阴敞的大厅,古画轴一般,徐徐在他眼前展开。 [点击阅读]
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章节:60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十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点击阅读]
许地山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点击阅读]
Q版语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从前啊,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而且白雪公主们爱穿着高叉泳衣去打猎(哎呀,不好……不好意思啊,作者又跑题了。真是低能且变态!)。森林里住着一只美若天仙的猪妈妈,(听猪五郎说的)猪妈妈生了三只可爱的猪娃娃。猪娃娃一天天长大了,猪妈妈想,该是他们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猪长大了,都是要独立谋生的。于是在孩子们生日这天,她把三只小猪叫到身边。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2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夜幕下的哈尔滨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清明过去,谷雨快到了。可是哈尔滨的夜晚,还是凉风扑面,寒气袭人。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真让人担心,那经过严冬酷寒,朔风吹打,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会再被这塞外风吹刮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夜越来越深了,热闹的哈尔滨站前,南来北往的人流早已断了线,通往道里、道外、南岗、马家沟的电车也没有几个乘客了。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
杜拉拉升职记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大学毕业的第四年,历经民营企业和港台企业的洗礼后,拉拉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通讯行业的著名美资500强企业DB,任职华南大区销售助理,月薪四千。这个岗位有点像区域销售团队的管家婆,负责区域销售数据的管理,协助大区经理监控费用,协调销售团队日常行政事务如会议安排等。工作内容琐碎,又需要良好的独立判断,哪些事情得报告,哪些事情不要去烦大区经理,遇事该和哪个部门的人沟通,都得门儿清。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