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绞刑架下的报告 - 《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等死岁月中的写作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监狱内生活的写照,仅仅是一本描绘二战历史一斑的危险著作,甚至没有作者自己写的出版序言、连出版都是其妻在多年以后完成。在同样描述战争严酷的著作中,或许实在无法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比,就其故事性而言,也不如帕斯捷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或许你也拿出《青年近卫军》或者《红旗谱》之类的作品为持,对着短小的册子进行褒贬不一的评论。
  也就是这样一本奄奄一息的故事,却成为中国宣传红色思想,或者说对人们群众灌输共|产|党强硬作风的出色书籍,在同类苏联作品中,或许仅仅逊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苏拉的故事》等。
  这本曾经必死的小说的作者已经死了。若是伏契克的妻子所言属实,那么她的丈夫尤里乌斯•伏契克,已经于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五日被纳粹判处死刑。作者死了,其著作才出版,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但是作者被处死后图书才出版的情况倒不为多见。
  我亦一般不为有政治色彩的书籍写评论,但是由于学校逼十迫“每一学年都要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并写一篇感想”,所以我认真阅读了这本著作,为伏契克作评。
  我记得一九四三年五月一日他写的那句话:这力量正在烈火中冶炼,它不会化为灰烬,而会变成钢铁。这是战斗时在战壕里的一种检阅。这本书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你当然希望拜托这样的困境,但是希特勒不允许。魔鬼一般的希特勒制造了无数如此感人却又残忍的故事。

  有时候我也会面对子夜、独自沉思一些奇怪问题,诸如“什么是共产主义”之类的。我不单单希望找到“共产主义就是伟大存在”如此简单肤浅的答案。我更希望思考它的深刻,比如是什么赋予了共|产|党人如此坚定的信念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依然永不服输的意志。这样钢铁般的意志当然不可能归结于几本小册、几句宣传标语的超常效果。从心理学和统计学而言,这些人也不可能恰好全是聚集到一起偏执狂。必然是这种难以舍弃、如烈火一般的思想成就了这些历史硬汉,而在艰苦环境下这些硬汉故事的发生,绝非偶然。
  他们为了生存和组织的将来奋斗,诚然他们内心不知未来如何,虽然坚定“未来是美好的”这样空头支票一般的信念。脑海中的红色已经占据了他们全部的思想,他们心中所想的就是“战斗、战斗。”但是这样漫长艰苦的战斗到何时才能结束?能取得如何的成果?似乎也无人知晓。信念和理想并不代表就是最终的结果,国家和组织的美好通常亦不能完全和你们所想象的一样,但是这些被后世称为历史英雄的人物做到了令人惊奇的成果,这些就如同小说故事一般的事迹、似乎的确有真实故事所考。伏契克也好,奥斯特洛夫斯基也罢,坚忍不拔的品质往往能战胜强大的力量而称为最终的胜者。而如此之多的坚韧力量若是从一个或多个国家聚拢起来、汇集起来,这便是一股难以战胜的、恐怖的粗大坚硬的绳索。

  虽然折磨是残酷的,变本加厉的纳粹折磨似乎和野史中的恐怖故事相提并论。这在各种电影,小说,甚至中国南京大屠杀的记录中都有耳闻或亲见。作者曾经说,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力量和软弱、勇敢和胆怯、坚定和动尧、纯洁和肮脏。而在这里,只能够存在其中的一种,非此即彼。当然,选择软弱、胆怯、动尧和肮脏的人早已为历史所唾弃,敢于为我们著书作文来讲述自己的事迹的多为坚定勇敢者。
  在即将被送上绞刑架时,作者仍豪迈地宣称:“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虽然他已经死去,其死亡是否为欢乐之事早已无据可考,但其临终遗言“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安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却是在我们面前的不争事实。如此大无畏气概,却在共产主义故事中处处存在。从幼年时光开始,我便对这些人崇拜有加,或许阁下也曾经梦想要成为这样的一位共产主义斗士?但是我想在不敢于尝试了。虽对那些故事里的残酷虽然早已麻木,但是恐惧也是累积的。我或许也是一个战斗者,但或许不是这些英雄故事中的超级英雄。我不过是在用键盘敲击一篇读后感而已,他们却是用鲜血书写一本著作。
  “红色“代表什么?或许是鲜血、或许是刺激和狂热、或许是光辉?或许是……各位从小就在如此的红色之中成长。不错,我也是一个中国人,我想,我们亦是一个红色的民族。后来长大之后,或许对这些麻木了,因为周围充满的是红色的传奇、红色的故事,却没有真正的、如同在这些故事之中一般的英雄。现在安于享乐的各位是否对得起多年以前全身热血、为各位如今的安逸洒下数十亿毫升血液的狂徒!

  当然,现在你全身软于沙发之中,心想既然今日的幸福如此来之不易,那么诸君只需珍惜享乐时光,哪能再问那些严肃问题呢?或许我也没有资格对你侃侃说教、妄加指责,因为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又为人生奋斗过几何呢?
  我们总是阅读这些故事,我们为这些故事写读后感、感慨万千。我们依然在作我们原先的事,虽然自称我们深刻阅读了这些著作,并且他们的精神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各位的无动于衷仍是不争事实。你们继续虚伪地写出一篇一篇“读后感”,或者聆听虚伪者的报告、导读之类,出版者的套话、写作者的商业化,你们的外表虽然一副深受其感的空壳、真正的内心早已被深埋于污泥之中。
  这或许是一个没有资格写如此伟大精神者的一篇肤浅之词,因为他至今未能完全明白为何共产主义是如此伟大的存在?这股伟大的力量是如何聚集而成?又到了何方?
  或许阁下望向四周,应该问问自己为何今日有一些东西会如同灰烬一般变得难以察觉?
  “我在一个阴郁的子夜、独自沉思、慵懒疲竭。”
或许您还会喜欢:
暗店街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一我的过去,一片朦胧……那天晚上,在一家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我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当时,我正在等着雨停,——那场雨很大它从我同于特分手的那个时候起,就倾泻下来了。几个小时前,我和于特在事务所①里见了最后一次面,那时,他虽象以往一样在笨重的写字台后面坐着,不过穿着大衣。因此,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将要离去了。我坐在他的对面,坐在通常给顾客预备的皮扶手椅里。 [点击阅读]
暗藏杀机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下午两点,卢西塔尼亚号客轮接连被两枚鱼雷击中,正迅速下沉。船员以最快的速度放下救生艇。妇女和儿童排队等着上救生艇。有的妇女绝望地紧紧抱住丈夫,有的孩子拼命地抓住他们的父亲,另外一些妇女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一位女孩独自站在一旁,她很年轻,还不到十八岁。看上去她并不害怕,她看着前方,眼神既严肃又坚定。“请原谅。”旁边一位男人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并使她转过身来。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1:暮色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序幕我从未多想我将如何死去,虽然在过去的几个月我有足够的理由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即使我有想过,也从未想到死亡将如此地降临。我屏息静气地望着房间的另一头,远远地凝视着猎人那深邃的眼眸,而他则以愉快的目光回应我。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死法,死在别人——我钟爱的人的家里。甚至可以说轰轰烈烈。这应该算是死得其所。我知道如果我没有来福克斯的话,此刻也就不必面对死亡。但是,尽管我害怕,也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3:月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谨以此书献给我的丈夫,潘乔感谢你的耐心、关爱、友谊和幽默感以及心甘情愿在外就餐也感谢我的孩子们,加布、塞斯及艾利感谢你们使我体验了那种人们甘愿随时为之付出生命的爱火与冰①有人说世界将终结于火,有人说是冰。从我尝过的欲望之果我赞同倾向于火之说。但若它非得两度沉沦,我想我对仇恨了解也够多可以说要是去毁灭,冰也不错,应该也行。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5:午夜阳光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每天的这个时候,我总是祈祷自己可以入睡。高中——或者称为炼狱更为恰当!如果有什么方式能够弥补我的罪过,那恐怕就是我读高中的记录了。这种厌烦感不是我曾经体会过的,每一天看上去都要比前一天更加极度无聊。也许这就是我睡眠的方式——如果说,睡眠的含义就是在变幻的时期内处于呆滞状态的话。我凝视着食堂角落水泥墙上的裂纹,想象着它们所呈现的花纹其实并不存在。 [点击阅读]
最优美的散文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0
摘要:冬日漫步(1)[美国]亨利·大卫·梭罗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博物学家、散文家、超验现实主义作家。生于美国康科德,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是一名虔诚的超验主义信徒,并用毕生的实践来体验这一思想,曾隐居家乡的瓦尔登湖长达两年之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其代表作《瓦尔登悍又名《乎散记》,是他隐居生活的真实记录。 [点击阅读]
最先登上月球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最先登上月球的人--一、结识卡沃尔先生一、结识卡沃尔先生最近,我在商业投机上遭到了丢人的失败,我把它归咎于我的运气,而不是我的能力。但一个债权人拼命逼我还债,最后,我认为除了写剧本出售外,没别的出路了。于是我来到利姆,租了间小平房,置备了几件家具,便开始舞文弄墨。毫无疑问,如果谁需要清静,那么利姆正是这样一个地方。这地方在海边,附近还有一大片沼泽。从我工作时挨着的窗户望去,可以看见一片山峰。 [点击阅读]
最后的明星晚宴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浅见光彦十二月中旬打电话约野泽光子出来,照例把见面地点定在平冢亭。平冢亭位于浅见和野泽两家之间,是平冢神社的茶馆。据说神社供举的神是源义家,至于为什么叫平冢神社,个中缘由浅见也不清楚。浅见的母亲雪江寡妇很喜欢吃平冢亭的饭团,所以母亲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浅见必定会买一些饭团作为礼物带同家。浅见和光子在平冢亭会面,并非出于什么特别的考虑,而且饭团店门前的氛围也不适合表白爱意。对此,光子也心领神会。 [点击阅读]
最后的莫希干人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才开始摆脱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真正诞生了美国的民族文学。而书写这个文学《独立宣言》的代表人物,是欧文和库柏,他们同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而库柏则是“美国小说的鼻祖”。库柏的长篇小说《间谍》(一八二一),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蜚声世界文坛的小说。他的代表作边疆五部曲《皮裹腿故事集》,影响更为广远;而《最后的莫希干人》则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 [点击阅读]
最后致意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我从笔记本的记载里发现,那是一八九二年三月底之前的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我们正坐着吃午饭,福尔摩斯接到了一份电报,并随手给了回电。他一语未发,但是看来心中有事,因为他随后站在炉火前面,脸上现出沉思的神色,抽着烟斗,不时瞧着那份电报。突然他转过身来对着我,眼里显出诡秘的神色。“华生,我想,我们必须把你看作是一位文学家,"他说。“怪诞这个词你怎么解释的?”“奇怪——异常,"我回答。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