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激荡三十年 - 第五部 企业史人物 “江湖”总裁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2004年9月,《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是陈久霖。在《买来个石油帝国》的豪气大标题下,编辑特意把下面的这个悬念也刊印在封面上:“陈久霖能否靠海外收购把中航油打造成中国第四家石油巨头?”这家杂志社不会料到的是,仅仅4个月后,它不得不做了另一个长篇的封面文章:《谁搞垮了中国航油?》
  陈久霖被认为是一个商业奇才。1997年,36岁的他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委派,前往新加坡接手管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1993年,最初两年亏损,之后又休眠两年,近乎一个空壳,陈久霖到新加坡的时候,只有一人来接机,而这人也是陈惟一的下属。上级给陈久霖的创业资本是21.9万美元,7年之后,他交出的成绩单是:中航油(新加坡)净资产增长890倍,达1.5亿美元,经营业务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逐步扩展至国际石油贸易,公司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出了名的热门股。它成为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创业的标本,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机制被列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课程教学案例。它还曾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并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陈本人被推为新加坡中资企业协会第四任会长,2003年10月,他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
  陈久霖的年薪为2350万元人民币,不仅创造了中国国有企业之最,也高居新加坡上市公司管理者之首,被誉为“中国打工皇帝”。
  从后来披露的事实得知,陈久霖的成就其实又是一个垄断者的神话。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几乎占据了中国内地航油供应的全部市场,同时享有独家进口权。这直接导致我国航油价格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比日本高出60%,是新加坡航油价格的2.5倍,有时,内地航油价格比国际均价还高出1倍有余。可悲的是,尽管拥有这种垄断性的经营优势,体制僵化的中航油居然多年来仍然获利乏术。
  而陈久霖却是那个让垄断产生了效益的人。他初到新加坡时,这家分公司只负责集团内的航油运输业务,为了能获得集团进口航油的采购权,陈久霖逐一拜会各位总公司领导,为了说服其中一位领导,他曾冒着风雪一直在人家门口等到晚上11点。就这样,集团终于拗不过陈久霖的坚韧,答应给予新加坡公司几万吨进口航油额度试试。但陈久霖仍然面临资金紧张的困难,当时采购一船航油需要600万-1000万美元,没有任何资信的陈久霖居然说服了法国巴黎国民银行试探性地给予他1000万美元的融资额度。借此,他做成了第一笔生意,并盈利30万美元。从此,陈久霖成功嵌入垄断者的游戏。为了从总公司拿到更多的订单,陈久霖通过批量运输、比较采购等手段成功地压低了油品的价格,很显然,跟集团公司内的其他经营者相比,他是一个更懂得商业谋略的人。

  由于他的努力,中航油集团进口油的成本不断降低,由此获得的利润也相应大幅增加,新加坡公司也获得了越来越来多的采购权,并肩负为集团公司平抑油价、降低采购成本的重任。1998年,中航油(新加坡)就从总公司的26船货中拿到了21船的订单,通过它采购的油品,在中航油全部进口航油中所占比例一下子攀升到92%。2000年3月,中航油总公司正式下文,要求包括参股公司在内的所有下属公司在今后几年必须通过中航油(新加坡)在海外采购航油。就这样,陈久霖让一个账面资金不过20多万美元的空壳公司,变成了注册资金6000万新元、年营业额高达9.15亿美元的大型贸易企业。从2002年开始,陈久霖进军投资实业和收购,试图从一个贸易公司转型为集石油实业投资、国际石油贸易和进口航油采购为一体的工贸结合型的实体企业。
  当年4月,中航油(新加坡)通过投标方式,成功地获得了西班牙最大的石油设施公司——CLH公司5%的股权,代价是6000万欧元;7月,它又收购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33%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2003年,收购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SPC)20.6%股权,这家公司是新加坡惟一由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经营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提炼以及原油、成品油的销售,业务遍及东南亚地区,经此一役,陈久霖声名大噪。
  陡得大名的陈久霖不仅成了中航油集团的一面旗帜,更被当作中国国企“走出去”的过河尖兵。不过,在评价标准颇为奇异的国有体制内部,雄才一时的他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另类。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陈久霖十分率直地说:“危机时刻伴随着我,我最担心的就是‘乌纱帽’有一天被拿掉。”为了用更大的成功来证明和巩固自己,他开始涉足石油衍生产品的期货业务,以卖空期权的方式进行投机。陈久霖自信地认为,中航油握有垄断而稳定的航油进口业务,以此身份从事期货,自然赢多输少,罕有博弈者。他因此自诩说:“中国人在世界上也可以成就索罗斯那样的投机家。”不过,也有期货专家提醒他,“中航油做期货,是一种极其冒险和不聪明的做法。即使中航油赌赢了,赚的只是卖期权得到的少量权力金,而一旦赌输,赔进去的数额将是巨量的。这是一场风险和收益极不对等的游戏。”陈久霖不以为然。后来事实不幸成了一场悲剧。

  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稳定多时的全球油价猛然上涨,卖空的陈久霖陷入困局,2004年3月28日,陈久霖首次得知期权投机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此时,摆在陈久霖面前有三种选择:一是斩仓,把亏损额限制在当前水平,纸面亏损由此转为实际亏损;二是让期权合同自动到期,账面亏损逐步转为实际亏损,但亏损额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当前水平;三是展期,如果油价下滑到中国航油期权卖出价格,则不至于亏损并因此赚取权力金,反之,则可能产生更大的亏损。为了掩盖亏损,陈久霖决意铤而走险选择第三方案。他注入资金,继续赌博,到10月3日,亏损额已达8000万美元,这相当于上市公司2003年利润总额的2.5倍,而5200万桶的交易量也已经是航油集团每年实际用油的数倍。陈久霖被迫向北京求救,集团公司决定出手救助,陈再筹得1.07亿美金暗中用于补仓,然而,油市走向依然朝恶化的方向演进,陈久霖补进去的钱被一口一口地吃掉,到11月29日,中航油终于信心崩塌,在高价位时全部斩仓,5.5亿美元的实际亏损尘埃落定,第二天,中国航油(新加坡)向当地法院寻求债务重组。由英雄而成罪人,陈久霖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
  陈久霖败局后,国内传媒从企业家身份的角度做过一个对比性的猜测:如果陈久霖是个私营企业主,他经营的中国航油属于自己,他会怎么选择?毕竟,当时斩仓,580万或者更多一些的亏损,对于一个年利润4000万美元的公司来说,还不是什么“塌天灾难”,而继续大赌,对事关自己金钱和命运的企业主来说,则是不能承受之重。但陈久霖是个国企领导人,经营中的任何失误也可能演变成导致他下台的理由,毕竟,国有企业和其领导人的关联度很脆弱。报告亏损,可能成为“多米诺骨牌”让他下台;再赌下去,最多也是个下台,干吗不再冒把险?陈久霖的选择,其实可能是众多国企负责人的共同思维。

  经济观察家王巍更用一个新的名词——“江湖企业家”来形容陈久霖式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这类企业家“高度迎合市场需求,积极勾兑政府资源。巧妙地利用多种身份获益,刻意地回避所有规则。既无视公司治理规则,也回避政府的组织制约。成则安身立命实现个人抱负,败则振振有辞地推委于传统体制的束缚。”王巍的观点认为:“江湖企业家”正是无视公司治理规则也规避政府管制的特殊群体,他们非常善于用市场动作来绑架政府决策,用政府行为来掠夺市场利益。一方面,娴熟地把玩着政治技巧,利用政府的身份来高屋建瓴地控制资源和割据市场,挥霍着市场上无法抗衡的霸气;另一方面,又鼓噪市场观念,利用企业的体制来设置无数江湖规则以屏蔽政府的干预,表现出体制内难以容忍的匪气。中航油这一类具有垄断特权的企业应当从陈久霖的背后走上前台,接受市场的质疑。与无数在市场上艰难竞争的中小企业群体相比,正是中航油这样的垄断企业群体才可能成为威胁市场秩序,颠覆政府规则的主力,才可能成为构成“江湖企业家”最深厚的土壤。
  陈久霖事件还有一个很让人唏嘘的情节是,当5.5亿美元的巨亏曝光后,他不仅是罪魁祸首,而且是惟一的责任人,所有的上级和同僚都消失了。新加坡检察机构曾将中航油董事长及董事等5人一起告上法庭,最终只有陈一人获罪,其他人都在国资委的担保下回国继续工作。所有的机构及个人都快速地与陈久霖切割,他失去了工作,工作签证随之被取消,只能凭旅游签证停留在新加坡,银行存款被冻结,信用卡被注销。他曾向上级申请给予部分生活费、子女抚养费,但上级没有任何回音。每次上法庭,陪同他的人只有一个律师和一个私人朋友。不久前,他还是显赫的国有企业领导者,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国有利益集团,现在突然成了一个没有任何组织的“孤儿”。羁留新加坡期间,其老母数度病危,陈久霖两次申请回国探望而未得批准,直至母亲去世13天后,才被允许回国奔丧。陈在坟前恸哭不起。2006年3月,新加坡初等法院以隐瞒公司巨额亏损、且涉入内线交易等罪名,判处陈久霖服刑四年零三个月,同时罚款27.7万美元。
或许您还会喜欢:
小王子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小王子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仙童,他住在一颗只比他大一丁点儿的小行星上。陪伴他的是一朵他非常喜爱的小玫瑰花。但玫瑰花的虚荣心伤害了小王子对她的感情。小王子告别小行星,开始了遨游太空的旅行。他先后访问了六个行星,各种见闻使他陷入忧伤,他感到大人们荒唐可笑、太不正常。只有在其中一个点灯人的星球上,小王子才找到一个可以作为朋友的人。但点灯人的天地又十分狭小,除了点灯人他自己,不能容下第二个人。 [点击阅读]
少年,你懂的!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序做正版的自己文>桃李情深这本书是我结束2011年高考的夏天开始动手准备的。当时我以超过专业分数线一百多分的成绩被北京电影学院数字电影技术专业录取,成为亲友眼中的另类。似乎在一部分人眼中,高招完成的并不是按自己“真实志愿”录取。清华招办主任于涵老师告诉我,在实行考后报志愿的省份中,考生根据往年各大学各专业分数线来填报专业的现象尤其突出。感觉这些人像在商场里用返券一样把分数用到极致。 [点击阅读]
怪诞心理学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事的这项研究到底能有什么用呢?但我从没有因诸如此类的怀疑或非议而动摇过。我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够给人以些许的启迪、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社会, [点击阅读]
我把一切告诉你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第一篇:徒手打市场,两年成百万新贵一、撞进报社1994年开春,北京城。我从化工大学即将毕业,满怀希望冲进人才市场,放眼一望,嚯,茫茫然,学子们挤满了招聘现场,却发现满场只招化工专业一人!班里还有百八十人嗷嗷待哺呢,咱专业学问和心气都拼不过他们,得,赶紧转行吧。主意拿定,我踏上了曲折的应聘之路。虽然专业差,没经验等客观条件让咱屡战屡败,但我不胆怯,依旧猛打猛冲。碰巧,一家市场类报社招编辑。 [点击阅读]
星云禅话
作者:佚名
章节:396 人气:2
摘要:有一学僧请示盘珪禅师道:“我有一个天生的毛病-气短心急,曾受师父指责,我也知错要改,但因心急已成为习气,始终没有办法纠正,请问禅师,您有什么办法帮我改正习气呢?”盘珪禅师非常认真的答道:“你心急的习气,如果能拿出来,我帮你改正。”学僧道:“现在不会心急,有时会忽然跑出来。”盘珪微微一笑道:“那么,你的心急,时有时无,不是习性,更不是天性;是你触境而生的,本来没有,因境而生。 [点击阅读]
春秋我为王
作者:佚名
章节:701 人气:2
摘要:在晋国都城新绛数里之外,耸立着一座夯土墙环绕的坚固小城,此城名为赵氏之宫,乃是晋国六大卿族之一,赵氏的私邑。这儿却还有一个流传更广的名字:下宫!七十多年前那嘲下宫之难”,杀得人头滚滚、血灌井田,赵氏满门被灭,只幸存一个赵氏孤儿。随后赵氏孤儿绝境复起,这座被摧毁的城邑也恢复了些许元气,幸存的隶臣们都感慨这是先祖的恩德泽被。 [点击阅读]
沉香豌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2
摘要:第1章陈婉早晨是被隔壁院子打孩子的声音吵醒的。她家住的这爿地块是整个济城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一色的晚清民国宅子,却早已没有了百多年前的古雅风貌,除了原有的居民,还有部分老房子划给了附近的印染厂作家属区。旧时官绅富户家的宅第现在居住的是济城最下层的民众,一个院子通常有好几家人并居在一起,谁家说话大声些隔壁便能听见,所以此时刘家婶婶巴掌拍在孩子屁股上引来一阵哭嚎的同时,四邻八里的劝解声, [点击阅读]
童年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点击阅读]
股市晴雨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已故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以其毫不造作的个人品质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他曾经发表一个理论揭示了商业恐慌与太阳黑子之间的联系。他给出’一系列数据,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纪初,这些数据表明两种经济现象之间具有明显的巧合性。由于缺少可信的太阳黑子数据,他出于人的常情和偏好而降低了二百年前那次特别不光彩的商业幻灭的重要性。 [点击阅读]
色眼识人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乐嘉自白许多人既不了解我本人,也不熟悉我所投入工作的使命和意义,他们或者把我捧上天,或者把我批得一文不值。关于我的讲台生涯,我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一天我会告诉大家。我的这段故事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好奇,也可能会引起评论者的品头论足。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