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芥川龙之介 - 山鹜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山鹜
  芥川龙之介
  一千八百八十年五月某日傍晚,别了两年又来耶斯那亚·波利雅那作客的屠格涅夫,和主人托尔斯泰一起,到伏龙加河对岸的杂树林去打山鹜。
  同去的人,除了两位老人之外,还有尚未失去青春的托尔斯泰夫人,和带着一只猎狗的孩子们。
  到伏龙加河的路,大半要通过麦田,夕暮的微风,吹过麦穗,静悄悄地送来泥土的香味。托尔斯泰肩上扛着枪,走在大家的前头,不时地回过头来,对和托尔斯泰夫人并肩走着的屠格涅夫说话。每一次,这位《父与子》的作者,总是吃惊地抬起眼来,高兴而流畅地回答他的话,有时候,则摇晃着宽阔的肩头,发出沙嘎的笑声。这是比粗野的托尔斯泰显得文雅的,同时又带女性气的回答。
  走到下坡路的时候,对面走来两个兄弟似的村里的孩子,他们一见扎尔斯泰就停下来行了一个注目礼,又抬起赤脚的脚底跑上坡去了。托尔斯泰的孩子中,有一个在他们身后大声叫唤了什么,但他们只装没听见,一下子就跑进麦田里去了。
  “农村的孩子真好玩呀。”
  托尔斯泰脸上映着夕阳的余晖,回头对屠格涅夫说。
  “听他们说话,常常出于意外,教育我一种直率的说法。”
  屠格涅夫笑了一笑。今天的他已非昔比,从托尔斯泰的话中感到对孩子们的感动,便自然地觉得滑稽……
  “有一次我给他们上课——”
  托尔斯泰又说:“忽然有一个孩子从课室里跑出去,问他去哪里,他说石笔不够吃了。他不说去拿石笔,也不说去折一段来,干脆说不够吃了。只有常常拿石笔在嘴里咬的俄罗斯孩子,才能说这种话,我们大人是说不出来的。”
  “是呀,只有俄罗斯孩子会说这种话。我听到了这种话,才感到自己已经回到俄国来了。”
  屠格涅夫又向麦田那边扫了一眼。
  “就是么,在法国,孩子们是抽烟的嘛。”
  “可是您最近好像完全不抽了。”
  托尔斯泰夫人,把客人从丈夫的嘲笑中救出来。
  “晤,完全不抽了。巴黎有两位漂亮的太太,她们说我嘴里有烟草气,不肯和我接吻嘛!”
  现在,托尔斯泰苦笑了。
  这期间,他们已过了伏龙加河,走到打山鹜的地方。那里是一块离河不远,林木稀疏,有点潮湿的草地。
  托尔斯泰把好的猎场让给屠格涅夫,自己走到相距约一百五十步的地方,找定了打鸟的位置。托尔斯泰夫人在屠格涅夫的旁边,孩子们在他们尽后面,各人分好了位置。
  天空还有夕阳的红光,在空中摇曳的树抄,发出朦胧的雾霭,大概已抽出芳香的嫩芽来了。屠格涅夫举起枪来注意着树杪,从光线暗淡的林木中,荡漾着微风。
  “有知更乌和金翅雀的叫声呢。”
  托尔斯泰夫人注意地听着,自言自语地说。
  大家无言地听着,半小时过去了。
  那时候,天空似水,只有远远近近的白桦树干,显出了白色。知更鸟和金翅雀的声音没有了,代替它们的只有五十雀偶然送来的啼鸣——屠格涅夫再一次从稀疏的树林中望过去,现在森林深处已沉入苍茫暮色中了。
  突然,从森林中,发出一声枪响,等待在后边的孩子们,不等枪声的回音消散,便带着狗跑去拣猎物了。
  “咱先生可抢先了。”
  托尔斯泰夫人回头向屠格涅夫笑笑。
  一会儿,第二个孩子伊利亚从草丛中向母亲跑来了,报告爸爸打到了一只山鹜。
  屠格涅夫从旁问道:“谁发现的?”
  “是朵拉找到的——找到时还活着呢。”
  伊利亚红光满脸地向母亲报告了找到猎物的经过。

  在屠格涅夫的心眼中,便浮现了“猎人日记”的一个场面。
  伊利亚走后,四周又静寂了。从暗沉沉的森林里,散发出一股春天草木抽芽和潮湿的泥土的香气。远远地听到归巢鸟儿的啼声。
  “那是什么鸟?”
  “青斑鸟呀。”
  屠格涅夫马上回答。
  青斑鸟的啼声忽然停止了,有好一会,森林中的鸟声突然没有了。天空——连一丝微风也没有,在没有生气的森林顶上,渐渐变成暗蓝色。——突然,有一只猫头鹰,在头上轻轻地飞过。
  又一声枪响,打破了林间的静寂,那已是一小时之后了。
  “略夫·尼古拉维支即使打山鹜,也是想压倒我呀。”
  屠格涅夫笑着耸了耸肩膀。
  孩子们的跑声,和朵拉一阵一阵的吠叫声,一会儿就安静下来了。点点寒星,已散布在空中,森林里,凡是刚才还能瞧见的地方,都已被夜色封闭,树枝也静静地纹丝不动。二十分,三十分,沉闷地过去了,已经吞入夜暗中的潮湿的土地在足边开始升起了微微可见的春雾。可是他们的身边,还不见出现一只啼鸣的飞鸟儿。
  “今天是怎么回事呀。”
  托尔斯泰夫人自言自语地说,好似带着遗憾的口气。
  “像今天这样鸟儿这样少的日子是很少的……”
  “夫人,你听,夜莺在叫。”
  屠格涅夫故意把话题从打鸟岔开。
  黑暗的森林深处,果然清晰地传来夜莺的歌唱。两人沉默着,各自想着自己的心思,听着夜莺的歌声……
  忽然,照屠格涅夫自己的说法:“忽然,感觉到”,那是一种只有猎人特有的感觉,在面前的草丛中,跟着一声啼叫,飞起了一只山鹜。在树枝下垂的林木中,一只山鹜闪烁着白色的翅膀,消失在夜暗中,屠格涅夫立刻举起肩上的猎枪,很快开了一枪。
  一股浓烟和短促的火光——枪声在静静的森林深处发出了长时的回响。
  “打中了吗?”
  托尔斯泰向他走过来,小声地问。
  “打中了,像石头一样滚下来了。”
  这时孩子们已和狗一起回到他们身边。
  “快去找!”
  托尔斯泰吩咐他们。
  孩子们便抢在狗前面,到处去找猎物了。可是找来找去找了半天,找不到山鹜的尸体。朵拉也到处乱跑,时时在草丛中蹲下来,发出不满的嘘声。
  最后,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也出动了,帮孩子们一起找,可是那山鹜到哪儿去了,连一根羽毛也不见。
  “没打中吧?”
  二十分钟之后,托尔斯泰站在阴暗的林间,对屠格涅夫说道。
  “一定有,我明明看见像石头那样滚下来的……”
  屠格涅夫边说,边在草丛中来回找。
  “可能打是打中了,只是伤了羽毛,掉下来又逃走了。”
  “不,不光打了羽毛,我明明是打中了的。”
  托尔斯泰不大相信地皱皱粗大的眉毛。
  “那狗一定会找到,咱们这朵拉,只要打中的鸟儿,是一定找得到的。”
  “不过,确实是打中了的。”屠格涅夫抱着猎枪,作了一个懊恼的手势,说,“打中不打中,连孩子们也能区别,我是明明见到的嘛。”
  托尔斯泰嘲弄似的瞧着他的脸说:“那么,狗儿怎么样了?”
  “狗是怎么回事我不知道,不过我只是说,我是明明看见像石头一样滚下来的……”
  屠格涅夫挑战似的盯住托尔斯泰的眼睛,不觉发出尖刻的声音说:“Ilesttombecommepierre,jet‘assure!①”
  ①法文,意思是“我确实看见,像石头似的滚下来的”。
  “可是朵拉为什么找不到哩?”
  幸而这时候托尔斯泰夫人向两位老人做着笑脸,从中和解,说明天叫孩子们再找吧,现在先回家去。屠格涅夫马上表示同意。

  “那就这样,到明天就明白了。”
  “对啦,到明天就明白了。”
  托尔斯泰还有点不大甘心,也故意这么重复了一句,背过屠格涅夫,向林子外面走去了……
  屠格涅夫回到寝室里;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左右了。剩下独自一人安安静静坐在椅上,茫然向周围眺望。
  这寝室是托尔斯泰平日使用的书房。大书架、龛座中的半身像、三四个照片镜框。装在墙上的公鹿头——这些东西映在烛光中,形成暗淡而冷凝的空气,包皮围在他的四周。可是剩下了独自一人,对今晚的屠格涅夫来说,却感到特别的轻松。
  ——回到寝室以前,他和主人一家团坐在茶几边,作夜间的闲谈,他尽量装成谈笑风生的样子。可那时的托尔斯泰,还是脸色阴沉地不大开口,把屠格涅夫搞得非常尴尬,只好故意不注意主人的沉默,和一家老小谈些风趣的话。
  每当屠格涅夫说得有趣的时候,别的人都高兴地笑起来,特别是孩子们,见他模仿汉堡动物园大象的叫声和巴黎青年男子动作的姿态,更笑得格外热闹。可是一家人越是热闹,屠格涅夫的心里也越是感到别扭。
  “你知道最近出了有希望的新作家么?”
  话题转到法国文学时,这位感到别别扭扭的社交家,终于忍不住,故意用轻松的口气对托尔斯泰提问了。
  “不知道,什么新作家?”
  “德·莫泊桑——基·特·莫泊桑,这至少是一位有无比观察力的作家。在我提包皮里,恰巧有一本他的短篇集《LaMaisonTellier》①,你有工夫可以看一看。”
  ①《戴黎艾一家》。
  “德·莫泊桑?”
  托尔斯泰狐疑地向客人瞥了一眼,也没说要不要看。屠格涅夫记起自己小时候,被年长的坏孩子欺侮的事——觉得那时正是这样的滋味。
  “新作家,这里也出了一位特异的人物呢!”
  托尔斯泰夫人发现了他的窘态,马上谈起一位来访的怪客——约在一月前的一个傍晚,来过一位服装落拓的青年人,提出要见这家的主人。只好请他进来。他一见先生的面,开口便说:“请您先给我一杯伏特加,加上一碟青鱼尾巴。”这已经叫人觉得怪僻,后来知道这位怪青年,还是一位多少已有点名气的新作家,那更叫人吓了一跳。
  “这人名叫加尔询。”
  屠格涅夫听了这名字,觉得可以把托尔斯泰拉进谈话的圈子里来了。因为托尔斯泰那么沉默,除了越来越不高兴以外,另一个原因,也因屠格涅夫曾向他介绍过加尔询的作品。
  “加尔询吗?——他的小说写得不坏。你后来还读过他什么作品吗?”
  “是不坏。”
  托尔斯泰仍旧冷冷淡淡地,随口回答了一声。
  屠格涅夫好容易站起身来,摇摇白发的脑袋,在书房里走了起来。桌子上的烛火,在他走动的时候,把他的影子照在墙上发出忽大忽小的变化。他默默地把两手反结在身后,没精打采的眼睛,始终望着那张空床。
  在屠格涅夫的心目中,历历如新地回忆起自己和托尔斯泰二十多年的友谊。经过长期流浪,回到彼得堡他的老家来投宿的军官时代的托尔斯泰,——在涅克拉索夫的一个客厅里,傲然地看着他,将乔治·桑攻击得忘了一切的托尔斯泰——在斯巴斯科艾森林里,同他一起散步,突然停下来赞叹夏云的奇峰,写《三个轻骑兵》时代的托尔斯泰——最后,在弗特家里,两个人大吵大骂,抡起老拳打架时的托尔斯泰——从这些回忆中,可以看出托尔斯泰的倔脾气,他压根儿见不到别人的真实,认为人都是虚伪的。这不但在别人的言行跟他矛盾时是这样,即使同他一样放浪成性的人,他对自身可以原谅的地方,就不肯原谅别人。他不能马上相信别人同他一样感到夏云的美丽,他不喜欢乔治·桑,也由于怀疑她的真实。有一个时候,他差一点同屠格涅夫绝交了。这回屠格涅夫说打中了山鹜,他仍旧觉得是说谎……

  屠格涅夫打了一个哈欠,在龛座前停下脚来。龛中的大理石像,从远远的烛光中,映出一个模糊的影子——这是略夫的长兄尼古拉·托尔斯泰的胸像。尼古拉也是屠格涅夫的好友,自从成为故人,不觉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岁月。略夫如果有他老兄那样一半的对人的热情——屠格涅夫久久地向这狭暗的柜内投射着寂寞的眼光,竟不觉得春天的长夜已渐渐深沉。
  第二天早晨,屠格涅夫很早就到这家人用作餐厅的楼上的客厅里去。客厅墙上挂着托尔斯泰家上代祖先的几幅肖像——托尔斯泰正坐在其中一幅肖像下的桌边,看当天收到的邮件,除他之外,还不见一个孩子出来。
  两位老人点头打了招呼。
  屠格涅夫乘机瞧瞧他的脸色,只消他表示一点点好意,便准备立刻跟他和好。可是托尔斯泰还是闷沉沉的,说了两三句话之后,仍旧看他的邮件。屠格涅夫没有法子,只好拉过一把身边的椅子,坐下来默默地看报纸。
  沉闷的客厅里,除了短暂的茶炊的沸声,再也没有别的声响了。
  “昨天晚上睡得好吗?”
  看完了邮件,托尔斯泰不知想起什么来,向屠格涅夫这样问了一声。
  “睡得很好。”
  屠格涅夫把报纸放下,等托尔斯泰再说别的话,可是主人提起银环的茶杯,在茶炊里倒茶,再也不开口了。
  这样过了一会儿,屠格涅夫瞧着托尔斯泰沉闷的脸色,渐渐感到不快了,特别是今天早晨旁边再无别人,更使他觉得不知怎样才好。要是有托尔斯泰夫人在——他脑子里这样想了几次,不知什么原因,这时候还没有人到客厅里来。
  五分钟、十分钟,——屠格涅夫到底耐不住了,把报纸扔开,从椅子上慌张地站起来。
  这时候,客厅门外,突然传来很多人的说话声和脚步声,从楼梯上争先恐后地跑上来——马上有人一把把门推开,五六个孩子,嘴里嚷嚷着,跑进屋子里来了。
  “爸爸,找到啦!”
  第一个是伊利亚,得意洋洋地举起手里的东西一晃。
  “是我第一个发现的。”
  面孔很像她母亲的泰齐亚娜,抢在弟弟之前,大声地报告。
  “掉下来的时候,挂在白杨树的枝条上了。”
  最后说明的,是年纪最长的塞尔盖。
  托尔斯泰吃了一惊,扫望着孩子们的脸色。知道昨天的山鹜果然找到了,他的长满大胡子的脸上,忽然现出了笑容:“真的?挂在树枝上啦?难怪狗没有找到。”
  他从椅子上站起身来,跟孩子一起挤到屠格涅夫跟前,伸出了粗大的右手:“伊凡·塞尔盖维支,这一下我可放心了。我可不是说谎的人,这鸟儿要是落到地上,朵拉是一定会找到的。”
  屠格涅夫有点不好意思地紧紧握住托尔斯泰的手。找到的是山鹜呢,还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在这位《父与子》作者的头脑里,简直有点迷糊了,他高兴得几乎掉下泪来:“我也不是说谎的人嘛,瞧瞧我这手腕,就是一枪打中了。枪声一响,鸟儿便石头似的滚下来了……”
  两个老人你瞧我,我瞧你,不约而同地大声哄笑了。
  一九二一年一月作
  楼适夷译
  1976年6月
或许您还会喜欢:
笑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维克多-雨果于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诞生在法国东部伯桑松城。雨果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本是法国东部南锡一个木工的儿子,法国大革命时他是共和国军队的上尉,曾参加过意大利和西班牙战争,在拿破仑时期晋升为将级军官。雨果从童年起就在不停的旅游中度过,他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把妻子和孩子从一个驻扎地带到另一个驻扎地。 [点击阅读]
红字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一群身穿黯色长袍、头戴灰色尖顶高帽.蓄着胡须的男人,混杂着一些蒙着兜头帽或光着脑袋的女人,聚在一所木头大扇子前面。房门是用厚实的橡木做的,上面密密麻麻地钉满大铁钉。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不管他们的头脑中起初有什么关于人类品德和幸福的美妙理想,总要在各种实际需要的草创之中,忘不了划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充当墓地,再则出另一片土地来修建监狱。 [点击阅读]
群山回唱
作者:佚名
章节:80 人气:2
摘要: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斯和法拉,他们是我双眼的努雷①;也献给我父亲,他或会为此骄傲为了伊莱恩走出对与错的观念,有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鲁米,十三世纪1952年秋那好吧。你们想听故事,我就给你们讲个故事。但是就这一个。你俩谁都别让我多讲。很晚了,咱们明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和我,帕丽。今天夜里你需要好好睡上一觉。你也是,阿卜杜拉。儿子,我和你妹妹出门的时候,就指望你了。你母亲也要指望你。 [点击阅读]
老妇还乡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2
摘要:正文第一幕火车站一阵报时钟声后,幕徐徐升起。接着就看到“居仑”两字。显然,这是北京处隐约可见的小城的名称,一片破烂、败落的景象。车站大楼同样破败不堪,墙上标出有的州通车,有的州不通;还贴着一张破烂不堪的列车时刻表,车站还包括一间发黑的信号室,一扇门上写着:禁止入内。在北京中间是一条通往车站的马路,样子可怜得很,它也只是用笔勾勒出来。 [点击阅读]
肖申克的救赎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献给拉斯和弗洛伦斯·多尔我猜美国每个州立监狱和联邦监狱里,都有像我这样的一号人物,不论什么东西,我都能为你弄到手。无论是高级香烟或大麻(如果你偏好此道的话),或弄瓶白兰地来庆祝儿子或女儿高中毕业,总之差不多任何东西……我的意思是说,只要在合理范围内,我是有求必应;可是很多情况不一定都合情合理的。我刚满二十岁就来到肖申克监狱。 [点击阅读]
荡魂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由霸空港起飞的定期航班,于午后四时抵达东京羽田机场,羽田机场一片嘈杂,寺田绫子找到了机场大厅的公用电话亭。绫子身上带着拍摄完毕的胶卷,这种胶卷为深海摄影专用的胶卷,目前,只能在东洋冲印所冲印,绫子要找的冲洗师正巧不在,她只得提上行李朝单轨电车站走去。赶回调布市的私宅已是夜间了,这是一栋小巧别致的商品住宅。绫子走进房间后,立即打开所有的窗户,房间已紧闭了十来天,里面残留着夏天的湿气。 [点击阅读]
董贝父子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我敢于大胆地相信,正确地观察人们的性格是一种罕见的才能(或习惯)。根据我的经验,我甚至发现,即使是正确地观察人们的面孔也决不是人们普遍都具有的才能(或习惯)。人们在判断中,两个极为寻常发生的错误就是把羞怯与自大混同——这确实是个很寻常的错误——,以及不了解固执的性格是在与它自身永远不断的斗争中存在的;这两种错误我想都是由于缺乏前一种才能(或习惯)所产生的。 [点击阅读]
裸冬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刚刚度过了数月新婚生活的红正在收拾饭桌。昨晚丈夫领回来一位同僚,两人喝酒喝到深夜,留下了遍桌杯盘,一片狼藉。蓦地,红抬起头,四个男人蹑手蹑脚地偷偷闯进屋来!红骤然激起杀意,抓起桌上的牙签怒视着来人。她一眼就看出这四个来路不明的家伙不是打家劫舍找错了门,也不是找自己的丈夫寻衅闹事,而是专门冲着她本人来的!未等红顾及责问他们,这四个家伙早已蜂拥扑来。 [点击阅读]
西西里人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迈克尔-科莱昂站在巴勒莫长长的木制船坞上,望着那艘驶往美国的巨型客轮启航,他原准备搭乘那船的,只是他又接到了父亲的新指令。他挥手向小渔船上的人们告别,是他们带他来到船坞,而且在过去的岁月里一直护卫着他。小渔船在客轮身后泛起的白浪中颠簸,像一只紧紧追随母亲的勇敢的小鸭。船上的人也在向他挥手道别;他将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点击阅读]
解忧杂货店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导读这就是东野圭吾的本事东野圭吾小说普及性之所以这么高,几乎等于畅销书保证,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即他的作品并非只有谜团,只是卖弄诡计;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即他过人的说故事能力,以及很有温度的文字书写;身为作家,强项一堆,难怪东野的创作总是多元又量产。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