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经典小小说 - 名角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衍文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11期通俗文学-怀旧小说
  那些年,我们这座小城惟一的娱乐就是看戏。县里有一个淮海戏剧团。为了跟上形势,也改演京剧。主要是现代京剧。秦五就在那个时候迷上戏的。
  剧团为了宣传的需要,经常下乡演出。所以,秦五就有机会看,看着看着就入迷了。只要一听哪里有剧团在演出,他早早就到。时间长了,剧团的演员就认出他了。看啊,那个小矮子又来了。秦五就嘿嘿地笑。一日,剧团在一个公社正准备演出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不料,节骨眼上演小炉匠的演员病了,看着底下黑压压的革命观众,团长气得直骂娘。秦五正好在一旁,他就鼓起勇气,说能不能让我试试。团长向他翻了半天白眼,叹了一口气,说死马当活马医吧。想不到一炮走红。秦五演的小炉匠一出场,那个奸啊,那个猾啊,绝了!底下掌声如潮。震得在幕边的团长眯眯带笑。他对卸妆的秦五说,小子行啊!想不想跟我们走啊?秦五一听,大喜。心想自己一个人,到哪不是家啊,何况还不用钱就能看戏。
  秦五就在那时出名了。除了小炉匠,他还演鸠山、刁得一什么的。一时间,在我们小城,看秦五成为骄傲。连我们小城的革委会陈书记都说,这小子亏长在新社会,要不非变成人民的罪人不可。并和秦五亲切握手。激动得秦五语无伦次,是,是,我一定当好人民的罪人。

  团里的女台柱是一个下放的知青。那个美埃据说是资本家家庭出身。档案一到知青办就一下子被发配到我们县最远的旮旯。要不是因为她曾经在音乐学校学过,要不是陈书记偶然到那里视察过一次,她可能就要在那里呆相当一段时间。自从女知青到了剧团,陈书记来剧团指导工作就勤了。他指示团长,为了克服她身体里的优越感,一定要加大戏的分量,让她感受一下什么叫文化大革命。所以,尽管她来了没多久,团长就让她演什么铁梅、江姐、阿庆嫂什么的,形象很高大。
  要说秦五心里不想她,是假的,正是壮年。那知青屁股是屁股,胸是胸的。尤其是她演阿庆嫂,他演刁得一时,因为靠得近,那眼睛就更肆无忌惮了。这倒符合剧情,观众说秦五入戏快。可也仅限于眼光,因为,对自己的相貌,他很清楚,更何况陈书记已经开始找知青谈心了。
  那一晚,他在梦里被吵闹声惊醒。他出来一看,见知青的屋里一个女人在大声嚷嚷。原来是陈书记和知青在床上谈心,被陈书记的老婆逮到了。陈书记匆忙中假发忘戴上,谢着顶,都快四十的人了,站在一旁,尴尬得像个犯错误的孩子。陈书记的老婆眼里噙满了委屈,说我拼死拼活求父亲为你安排到这个位置,你就这样对待我啊?知青穿着单衣,虽然冻得瑟瑟发抖,淌血的嘴角却还挂着顽强的笑。秦五没有敢进去,直到陈书记被他老婆拽着耳朵走后,他才进去,知青趴在他的肩上好一阵哭。

  后来,有一天,团长找秦五,说要给他做媒人。秦五说,好啊,哪个啊?团长说知青。秦五说开玩笑。团长说,他妈的,领导能跟你开玩笑?算你小子命走桃花,这不仅是一个政治任务,而且人家知青也同意。直到那晚他把知青的身体痛快地揉搓了几次,迷糊的头脑方才敢感觉这是真的。后来隐隐听说这是陈书记老婆的指示,说秦五根红苗正,资本家的后代只有和这样的人结婚,才能彻底改造世界观。秦五一阵感激。
  结婚不久,知青就生了一个女儿。女儿很漂亮,粉粉的小脸像极了她的妈妈。秦五很喜欢。
  女儿会走路的时候,国家开始落实政策了。知青们开始陆续回城。她犹豫了很长时间,终于和秦五开了口。秦五抽了一口烟,然后轻轻吐出,说好埃
  她说,我一落实好单位,就准备把你带过去。
  她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秦五不怪她。后来他主动到她的地方,办了离婚手续。只一个要求,女儿跟他。
  这时剧团由于其他媒体的冲击,已经渐渐衰败了。戏剧早就不演了。偶尔的演出还是现代歌舞什么的。精简人员时,秦五首当其冲,他当时只是临时借用的。好在剧团同意他仍然可以住在原来的屋子里。这时的秦五已经四十来岁了,家里又没有地,只好在城里的一家菜市场里卖菜。

  有年纪的人都还记得他当年的风光。他们一边买菜,一边笑问,什么时候跟我们来一段啊?他尴尬地笑笑,忘了,忘了,早忘了。有时,他放学回来的女儿如果在一旁的时候,就说,还忘了呢?昨晚,你还哼哼呢。旁边的人就逗她,哼什么啊?女儿就唱:阿庆嫂,想当年,老子的队伍,七八条枪……秦五就嘿嘿地笑。
  日子如流水一般地过,不知不觉秦五的头发都白了。卖菜时,熟人问,老秦啊,听说你女儿考上了电影学院了。老秦就一脸的红光,大声地更正,是戏剧学院。
  女儿来信了。她说她今年的暑假不回家了,准备到她妈妈那里去过。秦五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尽管他知道她会待女儿好的。她是一个有知识的女人,自从当年有一次她告诉秦五,是她悄悄写信向陈书记的老婆告密的,他就知道她很聪明。
  月光如水,洒在院子里。秦五站在月光下,看院子一角的池塘里,他亲手种的一塘荷花正静静地开放。一阵微风轻轻地吹过,院子里充溢着涩涩的荷香。秦五贪婪地吸着,仿佛醉了一样。
  那个知青,名字叫青莲。
或许您还会喜欢:
莫言《红树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那天深夜里,她开车来到海边的秘密别墅。刚刚被暴雨冲洗过的路面泛着一片水光,路上空无一人,远处传来海水的咆哮声。她习惯赤着脚开快车,红色凌志好像一条发疯的鲨鱼向前冲刺,车轮溅起了一片片水花。她这样开车让我感到胆战心惊。林岚,其实你不必这样;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其实不必这样。我低声地劝告着她。轿车猛拐弯,如同卡通片里一匹莽撞的兽,夸张地急刹在别墅大门前。 [点击阅读]
身边的江湖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两年前,在大理,他开辆老富康来接我们,说“走,野哥带你看江湖”。他平头,夹克,脚有些八字,背着手走在前头,手里捞一把钥匙。我对龙炜说:“你看他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他听见了,回身哈哈一笑。院子在苍山上,一进大门,满院子的三角梅无人管,长得疯野。树下拴的是不知谁家寄养的狗,也不起身,两相一望,四下无言。他常年漫游,偶尔回来住。偌大的房子空空荡荡,只有一排旧椅子,沿墙放着,灶清锅冷,有废墟之感。 [点击阅读]
三毛《哭泣的骆驼》
作者:三毛
章节:14 人气:2
摘要:尘缘——重新的父亲节(代序)二度从奈及利亚风尘仆仆的独自飞回加纳利群岛,邮局通知有两大麻袋邮件等着。第一日着人顺便送了一袋来,第二袋是自己过了一日才去扛回来的。小镇邮局说,他们是为我一个人开行服务的。说的人有理,听的人心花怒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大批邻居小儿们,代拆小山也似的邮件,代价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中国邮票,拆好的丢给跪在一边的我。 [点击阅读]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
智齿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自从梁功辰换了那把硬度偏高的牙刷后,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虽然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有夸张的嫌疑,毕竟梁功辰一天只刷两次牙。但他每次刷牙时,我都极力躲闪,那牙刷分明是砂纸,每当那再硬一点儿就完全有资格被称之为“针”的刷毛接触我时,我都比较痛苦,像受刑。我是一颗智齿,梁功辰的智齿。从你的牙齿中缝往两边数,第8颗是智齿。也许你会说,智齿和盲肠一样,是人身上多余的东西。 [点击阅读]
最后一名女知青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也许这是天命。写完这部小说我就病了,不能说是因为写这部长篇病的,更不能说就积劳而成疾。但这短短的二十几万字是我这一生身体好坏的一个分水岭。此之前,我写小说一天数千字乃至上万字可以坚持很长时间,曾经让同行们咂舌。此之后,因为腰椎病我再也不能坐在桌前写一篇小说,甚至连稍长的一封信也不能坐下写了。 [点击阅读]
有种你爱我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有种你爱我作者:暗夜行路内容简介:此文献给大洋彼岸的ANGI同学:D1今天是小满,要吃扁豆焖面。越小满去了几个就近的饭馆,都没有卖那个东西的,只有一家有打卤面,用豆角做的卤。越小满记得陈奶奶还活着的时候,他吃过的,过程他都记得,先把豆角放进去,炒啊炒,然后放佐料,加水,要漠过豆角,然后把切面放进去,盖上盖,中间翻一次面,最后,抄底儿,盛在碗里,放点醋,就着蒜瓣,吃的要多香有多香!这个过程, [点击阅读]
沉重的翅膀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一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菜汤的香味,从厨房里飘送过来。案板上,还响着切菜刀轻快的节奏。也许因为身体已经恢复了健康,叶知秋的心情就像窗外那片冬日少有的晴空,融着太阳的暖意。发了几天烧,身子软软的,嘴里老有一股苦味,什么也吃不下去。厨房里送过来的香味,诱发着叶知秋的食欲。她跟许多善良的人一样,一点儿顺心的小事,都会使她加倍地感到生活的乐趣。 [点击阅读]
沙僧日记2 盛开的师傅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上个日记本写到:我们师徒五个历尽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磨万难、千妖百怪、千娇百媚,终于来到了西天佛祖处,取得了真经,修成了正果。当我们这群罗汉果还没来得及变成开心果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我们回去的路上,观音老母掐指一算,说我们还没有达到九九八十一难的指标,还差一难。 [点击阅读]
潘金莲逃离西门镇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刘街是那样一个处境,在耙耧山脉的一道川地里,借着公路带来的繁华,就有人在路边设摊摆点。因为方圆数十里的农民,日常赶集要到山外的乡里,于是,在四十六岁的村长庆的呼吁下,给有关部门送去了许多花生、核桃,政府就下了一纸批文,刘村正式更名为刘街,成了耙耧山中的一个集贸中心。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