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经典小小说 - 我的小学老师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蓬子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3期通俗文学-怀旧小说
  二十多年前,杨老师初中毕业时,在农村算是高才生了,生产队长就让他到村小学当了老师。
  村子小,学生也少,全校共一年级、三年级两个班,才三十几个学生。学校还有一位老师,姓刘,是生产队长的女儿。刘老师中等个子,身材稍微有点胖,但是很匀称。
  我读一年级时,杨老师和刘老师已经教过二届学生了。
  杨老师教语文、数学和体育,刘老师教历史、地理和音乐。杨老师很凶,谁做了错事,或是考试成绩不好,就狠狠地熊他。刘老师性格很温和,从不发脾气。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刘老师,我也喜欢刘老师。
  小时候我很聪明,在班上总考第一。我父亲是村里唯一在县城上班的工人,经常给我捎课外书,我懂的总是比其他孩子多。所以,我第一个看出刘老师暗地里喜欢杨老师。
  我和几个小伙伴就此事讨论了一下,认为刘老师嫁给杨老师是可行的。如果杨老师娶了刘老师,肯定不像现在对我们这么凶了。但事情却并没有按我和小伙伴设想的那样发展。
  三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我又考了全班第一。虎子在班里散布说,杨老师为啥每次都让我考第一了,因为杨老师和我三姐搞对象。虎子家和我家是邻居,虎子每次考试都是倒数第一,虎子的父亲经常揍他。虎子就开始琢磨我为什么总能考第一。虽然,班里的同学大多认为我考第一与杨老师和我三姐搞对象没有关系,但我却有一种做了小偷似的感觉。

  我气呼呼地回家。三姐正在勾围巾。我说:“你跟我们杨老师搞对象么?”三姐狠狠白我一眼,说:“滚开!”我虽被三姐骂了,但我感觉出三姐肯定和杨老师相好了,那条围巾就是给杨老师勾的。
  三姐是我五个姐姐中最漂亮的一个,也是我们村的姑娘中最漂亮的一个。高挑的个头、匀称的身材、白嫩嫩、水灵灵的肌肤。村里人都说我三姐长的不像农村人,母亲也说:“我们三丫头早晚是要嫁给城里工人的。”
  那年,是刚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年。大姐、二姐都出嫁了,三姐成了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一次,三姐在田里忙活,我去送饭,我看见杨老师和我三姐坐在地头,三姐半偎依在杨老师的怀里。我回家向母亲告了密,母亲叮嘱我不要出去和别人乱说。三姐后来知道了,骂我是浦志高。
  以后,杨老师经常到我家干活,母亲虽然每次都热情招待,但却决不允许三姐跟杨老师单独出去。
  一天夜里,我醒来,听见父亲和母亲在小声嘀咕。父亲说:“只要他俩愿意,我看……”“不行!”母亲很坚决:“小杨子,一个民办老师将来有啥出息!我得为咱三丫头的将来着想,凭咱三丫头的模样长相还配不上城里的工人咋的?要不牵扯咱小儿子跟小杨子念书,我早让他俩散了!”

  我一听,杨老师完了。刘老师今年结婚了,据说,刘老师结婚前和杨老师在办公室吵架了,而且刘老师还哭了。刘老师人多好啊,为什么杨老师看不上她?刘老师人和气,又会唱歌、弹琴。不像我三姐啥也不会,一条围巾,半年还没勾完。
  第一场秋霜到来时,三姐终于勾完了围巾,但是没有送给杨老师,却围在了我父亲的徒弟小林的脖子上。
  小林是我父亲的徒弟,同时也是他们厂副厂长的儿子,人长得精明,嘴也甜。第一次来我家,母亲就铁定他是未来的三女婿了。
  每周六小林都到我家来,除了拎一些大包小包的东西外,还会给三姐捎点小礼物。开始,三姐还有点江雪琴的气概,后来在母亲的威逼和小林的利诱下,三姐也做了浦志高。
  那阵子杨老师情绪很低落,脾气格外不好。母亲告诉我,如果小杨子不好好教我,就跟她说,她去村里告杨老师。
  我们害怕被杨老师熊,谁也不敢不好好学。结果,全乡会考,我们班的考试成绩进了前五名。而且,我的语文单科成绩还得了个全乡第一。那天,杨老师很高兴,中午喝了酒,下午上课,除了号召全班向我学习以外,还说了一大堆人活着要有志气,你们将来要考大学之类的话。

  只是虎子不明白,我三姐和杨老师散伙了,杨老师为啥还让我考第一?
  第二年春天,三姐和小林结了婚。
  那阵子社会风行买城镇户口,父亲也把我的户口买了出来,后来,我家搬到了县城,我也随即转学了。
  杨老师过了两年结了婚,媳妇是邻村的一个农村姑娘。几年后我们的小学和别的小学合并了,学校分来很多师范院校的学生,杨老师开始教体育。刘老师对象成立了个包工队,挺挣钱的,刘老师做了全职家庭妇女。
  据说,杨老师参加过几次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但都没有考上。为转正的事,杨老师还请过几次客,但都没用,后来,就索性不考了。
  过了几年,杨老师不上课了,在学校的保卫处负责看大门,待遇还是民办教师的待遇。他儿子考上初中,家庭开销很大,就每天早晨和老婆一起炸油条。
  我自转学以后再也没考过第一,母亲让我顶替父亲工作的希望也落空了,最后上了技校,当了名工人。每次回老家,都觉得没有脸面见以前小学校老师。
  只是母亲有时不无得意地对父亲说:“你看,幸亏我没把三丫头嫁给小杨子吧!”
或许您还会喜欢:
白门柳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2
摘要:在幽深的山谷里,有一株被人遗忘的梅树。这株山南常见的红梅,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被猝然暴发的山洪冲到谷底来的。同它一块冲下来的其他梅树,都压在坍塌的岩层底下了。只有这一株,因为长得特别粗大硕壮,侥幸地活了下来。不过,它受到的伤残是如此厉害,以至整个躯干像从当中挨了一斧头似的,可怕地劈裂开来。伤口的部位,结痂累累,永远无法重合了。 [点击阅读]
看见
作者:佚名
章节:11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话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识,做起这份工作才发觉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点击阅读]
第二个太阳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一列火车向南急驶。其中一节平板车上装载着一辆小吉普和一辆中型吉普。兵团副司令秦震坐在小吉普司机旁边他的坐位上。雨水在风挡玻璃上狂泻奔流,风把雨水旋进吉普车厢里面,凉渗渗的大雨点扑在秦震的脸上,他的美式军大衣和微微敞开的军装上衣的领口,都淋湿了,雨水聚汇起来,顺着脖颈流注到胸膛上。参谋、警卫员几次请他搬到后面中型吉普电台车上去,他却断然拒绝了。因为在这种历史转折关头,他宁愿在暴风雨里猛进。 [点击阅读]
红塔乐园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皮皮鲁属虎,他的同学也都属虎。他们盼望在虎年能有一番奇特的经历。果然,在虎年中,属虎的皮皮鲁和他的同学们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故事--皮皮鲁上课的时候盼放学。下课铃响了,他又怕放学。放学以后干什么去呢?“皮皮鲁,咱们找个地方玩吧!”这天下午放学后,苏宇在学校门口等着皮皮鲁。“玩什么?”皮皮鲁两手一摊,感到没什么可玩。一群麻雀落在电线上。“要是有个足球场就好了。”苏宇叹了口气。“少年宫有!”田莉眼睛一亮。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鲁迅《呐喊》
作者:鲁迅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点击阅读]
Q版语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从前啊,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而且白雪公主们爱穿着高叉泳衣去打猎(哎呀,不好……不好意思啊,作者又跑题了。真是低能且变态!)。森林里住着一只美若天仙的猪妈妈,(听猪五郎说的)猪妈妈生了三只可爱的猪娃娃。猪娃娃一天天长大了,猪妈妈想,该是他们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猪长大了,都是要独立谋生的。于是在孩子们生日这天,她把三只小猪叫到身边。 [点击阅读]
三家巷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公历一千八百九十年,那时候还是前清光绪年间。铁匠周大和他老婆,带着一个儿子,搬到广州市三家巷来住。周大为人和顺,手艺精良,打出来的剪刀又好使,样子又好,真是人人称赞。他自从出师以后,就在西门口一间旗下人开的正岐利剪刀铺子里当伙计,几十年没换过东家。他老婆也贤德勤俭,会绣金线,手艺也很巧。夫妇俩省吃俭用,慢慢就积攒下几个钱来,日子倒也过得满欢喜。 [点击阅读]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