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精灵宝钻 - 前 言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精灵宝钻》在其作者过世四年后,终於出版了。故事述说的是那段远古的年代——也可称之为世界的第一纪元所发生的事。《魔戒》所记述的是第三纪元结束前,所发生的一些轰轰烈烈的事;但是《精灵宝钻》是往上追溯更深远的、过去的传奇;那时,第一位黑暗大君魔苟斯仍居住在中土大陆,高等精灵们一次又一次向他发动战争,想要夺回精灵宝钻。
  不过,《精灵宝钻》不只是记述与《魔戒》相关的早期事件而已,书中概念的全部要点与精髓,本身也极早就出现了。事实上,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虽然那时它不叫做《精灵宝钻》;这故事的一些断简残篇,最早可追溯到一九一七年,大都是铅笔匆匆记下的、这部神话的中心故事。但是它从未发表过(当然,有些片段可在《魔戒》中瞥见),并且,在我父亲一生长长的年岁里,他从未放弃它,即使在他晚年,他也始终没有停笔。在早年,《精灵宝钻》一直被当作只是一个庞大故事的架构,每个环节互相牵连,少有大更动;在许久之前,它就成为他日后作品的固定传统与背景。但事实上,这故事本身远远超过了一个固定的框架内容,并且,即使是在涉及它所描绘之世界的本质上,一些特定的基本思想概念也不是始终不变的;同样的一则传说,会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长短内容,重述,再重述。於是,各则传说的变化与版本,不论是在宏观综览还是在幽微细节上,都随著时间的推展而愈发盘根错节、层层迭迭、四处弥漫,以至於要有一个最终、确定的版本,看来是做不到了。除此之外,这些古老的传说故事(如今,“古老”不单指它们源自遥远的第一纪元,也指我父亲的年岁老迈了),也成了他那最深奥之思的宝库与传达媒介。在他晚年的作品中,神话与诗歌都潜沉到他既有的神学与哲学思想背后去了:也因此造成无法相容的风格与基调。

  在我父亲过世后,想办法把这些作品整理出版的责任,落到了我身上。而我也清楚看到,企图将这些变化多端的文本出版成一本单行本,以显示《精灵宝钻》真的是一个持续演变推展超过了半个世纪的创作,只会使读者愈看愈糊涂而已,也会淹没整个故事的精髓。因此,我决定先整理出一本在我看来最连贯、本质上最前后一致的内容。在这过程中,本书最后几章(从开始)的筛选尤其困难,有许多年那些故事始终都没什么更动,但在某些方面却与书中其他更完整的概念格格不入。
  读者不必在书中找寻完整的一致性(不论是《精灵宝钻》一书本身,还是《精灵宝钻》与其他我父亲已出版的作品之间),否则只会耗费无数时间和不必要的力气。此外,我父亲后来将《精灵宝钻》视为一则编纂与摘要的故事,是从古老传说里那得以幸存的庞大又变化多端的素材中(有诗歌、编年史和口传故事)长久编纂来的;这个概念,事实上也一直与本书的真实历史相似,这故事有许多早期的散文与诗歌做基础,当发展到了某个程度,便有确实的概略叙述,而非单有理论而已。这或许要归因於叙述速度的变化与各处细节的完整性不同之故,譬如,关於安戈洛坠姆是几时崩塌的,魔苟斯是几时被推翻的,除了渺远的第一纪元之结束的记载外,在图林·特伦拔的故事中,对此事地点与动机的记载有相当的差异;另外在风格与描述上也有好些不同,有些晦涩不明,有些则缺乏聚合性,完全连不在一起。再举一例,在里,我们必须假设,其中有大部分必定是艾尔达精灵住在维林诺的远古年代里所写成的,但它在往后的年代里遭到了修改;因此,这解释了该篇章的观点与时态何以不停地变来变去,那些天上的神灵一下近在眼前,在世界上来来去去,一下又远在天边,成了只存在於记忆中的消失神灵。

  因此,虽然本书的书名必须称为《精灵宝钻》,但其内容所包皮含的不只而已,同时也还包皮含了另外四个短篇故事。列在本书一开始的以及,确实是跟《精灵宝钻》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列在最后的以及,则是(这一定要强调)完全分开与独立的。之所以将这两篇故事放进来,是按照我父亲明确的意思;因为加入这两篇故事,整部历史因之得以从,也就是天地世界的开始,一直走到第三纪元结束时,魔戒携带者从希斯隆的海港启航离去。

  本书中所出现的特定名词极其繁多,因此我在书后列了一份完整的索引;但那些在第一纪元的故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人物(精灵和人类)却不是很多,我为这些人物列了家谱表。此外,那些看来颇为复杂,不同部族精灵的名称也列了表;另外附上的还有精灵名词的发音方法,以及构成这些名词的一些要素;然后还有一张地图。读者需要注意的是,这张地图东边那座称之为隆恩山脉、林顿山脉或蓝色山脉的大山,在《魔戒》的地图中却出现在最西边。另外书中还附有另一张小地图,这张地图是帮助读者清楚诺多精灵在返回中土大陆后,各精灵王侯所建小王国的位置。为了不使本书过於庞大,我没再加上别的注释或评注。事实上,我父亲所写下却未出版的关於三个纪元的故事叙述、语言资料、历史资料与哲学思想,十分丰富,我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出版这当中的某些部分。
  在整理出版本书的困难与疑惑中,盖伊·凯(GuyKay)在一九七四至一九七五年时与我一同工作,给了我极大的协助。
  克里斯多福·托尔金
或许您还会喜欢:
老母塔之夜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下午,当我和我的随从们听到一个情况后,便决定在将要参加的审判会上采取强硬的态度。我们动身去“法庭”的时候,天色已晚,只见路上人很多。这些人在院子里找不到座位,只好站着,以便能看见我们走过来。我们刚刚走进院子,大门就关了起来。对我们来说,这可不是好兆头。看起来,穆巴拉克施加了影响,而且产生了效果。我们从人群中挤到听众广场上。那里本来只有一张椅子,现在增加了一条长板凳,笞刑刑具还放在那里。 [点击阅读]
老铁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杰斐逊城是密苏里州的州府,同时也是柯洛县的县府,它位于密苏里河右岸一个风景优美的山丘地带,从这里可以俯视到下面奔腾不息的密苏里河和河上热闹繁忙的景象。杰斐逊城的居民那时候比现在少多了,尽管如此,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由于地区法院定期在这里举行会议,这赋予它一个重要的地位。这里有好几家大饭店,这些饭店价格昂贵,住宿条件还过得去,提供的膳食也还可口。 [点击阅读]
苹果树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墨雷译《攸里披底斯的〈希波勒特斯〉》在他们的银婚日,艾舍斯特和妻子坐着汽车,行驶在荒原的外边,要到托尔基去过夜,圆满地结束这个节日,因为那里是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这是斯苔拉·艾舍斯特的主意,在她的性格里是有点儿多情色彩的。 [点击阅读]
荒原追踪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由于形势所迫,我同温内图分手了,他得去追捕杀人犯桑特。那时我并没料到,我得过几个月才能再见到我这位红种人朋友和结拜兄弟。因为事件以后的进展同我当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塞姆-霍金斯、迪克-斯通、威尔-帕克和我,一路真正的急行军后骑马到了南阿姆斯河流入雷德河的入口处,温内图曾把这条河称为纳基托什的鲍克索河。我们希望在这里碰上温内阁的一个阿帕奇人。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点击阅读]
莫罗博士的岛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1887年2月1日,“虚荣女士”号与一艘弃船相撞而失踪,出事地点大约在南纬1度,西经107度。1888年1月5日,即出事后的第十一个月零四天,我的叔叔爱德华·普伦狄克被一艘小船救起。方位在南纬5度3分,西经1ol度。小船的名字字迹模糊,但据推测应当是失踪的“吐根”号上的。我叔叔是个普通绅士,在卡亚俄码头登上“虚荣女士”号开始海上旅行。出事后人们以为他淹死了。 [点击阅读]
蒙面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在他面前将信整齐地放成一摞。他拿起最上面的一封,琢磨了一会儿上面的地址,然后用放在早餐桌上的专用裁纸刀将信封背面纵向裁开,将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在里面还有一个信封,用紫色的蜡仔细地封好,上面有“亲启保密”的字样。赫尔充里。波洛那鸡蛋形的脸上的眉毛向上扬了扬。他喃喃道;“耐心点,这就来了!”又一次用上了那把裁纸刀。这一次信封里出来了一封信-字迹颤巍巍的,又长又尖。好些字重重地画上了线。 [点击阅读]
蓝色长廊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男子已经意识朦胧。女子只能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周围的景物,或许刚才猛地受到了撞击,才失去了知觉。这一撞非同小可,驾驶座上已空无一人,车子正缓缓地向路边滑动,挡风玻璃的前端已接近没有护栏的路边。女子双眼模糊,她在潜意识里想到,男子曾经告诉过她这一带的悬崖有两百米深。如果车子照此滑落下去——而此时那位男子却困在副驾驶席上神志不清。 [点击阅读]
藏金潭夺宝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圣诞!这是两个多么可亲、多么令人神往的字眼!我是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哪个民族或哪个时代的语汇里,再也没有第二个如此深奥如此神圣的字眼,圣诞是年年都会到来的普普通通的节庆日子,是全家快乐的团聚、小孩充满喜悦的日子。有的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真诚的呼唤:“过去和现在的耶稣基督,你永远在我们心中!”有的人情不自禁地亮起歌喉或至少让他的孩子们唱起欢乐颂:世界走向毁灭时,基督诞生到世界。 [点击阅读]
褐衣男子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使整个巴黎为之疯狂的俄籍舞者纳蒂娜,正一再的向台下不断喝彩赞好的观众鞠躬谢幕。她那细窄的双眼,此时显得更加的细眯,猩红的唇线微微上翘。当布幔缓缓下落,逐渐遮盖住五彩缤纷的舞台装饰时,热情的法国观众仍不停地击掌赞赏。舞者终于在蓝色和橘色的布幔旋涡中离开了舞台。一位蓄须的绅士热情地拥抱着她,那是剧院的经理。“了不起,真了不起!”他叫喊着。“今晚的表演,你已超越了自己。”他一本正经地亲吻她的双颊。 [点击阅读]
西线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西线无战事[德国]雷马克著王国伟译作者埃里奇·马里亚·雷马克(ErichMaraRemarque,1898-1970),出生于德国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纳布吕克。祖先是法国人,一七八九年法兰西大革命时迁移到了莱茵兰,家境清贫。他一家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