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镜中恶魔 - 回顾时如何感知虚构(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回顾时如何感知虚构
  对句子的恐惧,对写作的不满,甚至几乎是憎恶,是我这样做的唯一理由。写作总是我最后一件仍能做应该说必须做的事,当我不能再做其他事时。当我写作时,总会到达一个点,使我无法对待自己,或者说无法对待自己的周遭。我再也忍受不了我的感官了,我再也没法忍受我的思考了。一切事物如此纠结,我再也分不清外面的事物哪里开始,哪里结束。它们是否在我的内部,或者我在它们之中。一片片世界被拆分出来,仿佛我吞下了不能承受的所有。
  因此我觉得写作不仅是生活的反面,也是思想的反面。一次大的撤退,我不知道去往何处,也不明白关于什么。不在任何地方,无关乎自己。完美的非现实仿佛仍然收容了我。什么也没发生,从外面看完全没有。从内部也没有发生什么,因为一个人即使寻找自己,也绝不会碰见自己。连关联也没有,甚至寻找自己和寻找的关联感也不存在。后来就出现了这些句子。白纸黑字,宛如一件衣服,人却没有装在里面。然后人们可以穿上它,感受每一处,最好是感觉出所有不合身的地方。
  人们最清晰地感觉到不舒适之处自然是词与句。因为整件衣服由句子组成。每一词每一句都有自己的要求。每个词联系到自身和整个句子就有自己的要求,同样每个句子联系到自身和前后句也有自己的要求。人们不能因此就撒谎。即使一个小小的谎也会因为忽略而毁掉整个自己。我想只有在现实中才存在欺骗吧,非现实中是没有谎言的。
  我整日整周地观察着周围的事物和自身。我不清楚,我是否从里面将自己剖开,或者它们在我内部,直到我撤退到完美的非现实中。在我写下这个句子之前,这个句子观察着我。当我已知它是怎样的,我才开始写它。然而每次我很久都不知道它应该是怎样的,当我以为知道的时候。我必须不停地找啊找,不断寻找新的词语,新的组词顺序,组成适合的句子,使整个句子看起来宛若天成。

  如果我不这样写句子,那就是说谎。这个谎不会是悄悄的。这是个写着的谎,就像人们看见什么,或者看到出示的什么。人们察觉了,首先是句子本身察觉了,然后把它展示给我和所有读者看,这个句子是如何不像它原有的那样。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会发现。从前后相关的句子也能看出。因为一个句子是与前后句相互支撑的。它必须在感情色彩等细微处与其他句子相衔接。它必须承前启后。
  承前启后对所有句子都适用。因为所有句子原是一个句子,所有文章也是一个句子,所有书还是一个句子。即使一个人在不同的岁月写下不同的书,他依然写的是一个句子。也许每个作家有一个句子,也许每个作家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句子。
  在许多沉默的句子中,写下的句子是一个具有证明能力的句子。只有它的可证明性能将它与沉默的句子区别开来。因为它具有证明性,人们可以认为,它比沉默的句子来得重要。然而它并非更重要些。它只是能够证明,因为它通过承前启后包皮含了沉默的句子。写下的句子必须小心谨慎地处理与沉默句子的关系。沉默句子或者说使其安静的句子必须有和写下的句子一样的音量。如果写下的句子比沉默的句子要响亮,那它就尖锐刺耳了,会盖过沉默句子的声音。它也会因为太刺耳而破碎。它的音量成为赝品,而真实就不存在了。它的整个真实不复存在。写下的句子的真实总是完全真实的,因为是非现实的。
  只有当写下的句子保留了它的真实,只有当它谨慎地对待沉默句子时,它才能创造出下一个句子。
  在每篇文章开始时情况有所不同。每篇文章都需要第一个句子,人们称之为“引入”。我认为这种说法和写作状态是相符合的,因为第一句也是开始引入非现实中。但第一句却常常并不是第一句话,它被放在文章中偏后的位置。但即使它不是第一句话,它依然是文章的引入,而且使人记忆深刻。当我多年后再读自己的文章,我依然知道哪句话是那篇文章引入。而所有其他的表达,讽刺,推动寻找线索或关联感的东西我很久之前就忘了。当我读多年前的文章时,只有作为引入的第一句提醒我进入文章之中了。

  第一句如果不是文章的第一句话,也并非总是出现在文章后面,或是一定要出现在文章中。第一句常常不会出现,而被归于沉默句子中。但即使它是沉默句,也依然是文章的引入,我在多年后重读文章时,也能分辨出引入不是一个能证明的句子,不是写下的句子,而是一个沉默句子。引入和它的非现实会因为它是沉默句而变得更重要。后来会发现仿佛整个可证明的文章产生于引入的这种情况。
  但有时第一句是一个错误的句子,一个错误的引入。而错误的引入就不能算是引入了。错误的引入通常会导致整篇文章是错误的,因而也不再是文章了。
  文章和书籍不论是自己写的还是别的作家写的,只要被写出来,就同样存在。我并不是说封皮之间有页数就是书。我是指书页中存在着真实。这种真实人们称之为内容。它是如此的真实,就像纸是真实的,而它被印在上面。一篇写出来的文章就像一口钟,一个房间,一条街,一片树林或是一座城市那般真实。文章产生于完美的非现实中,因而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完美的现实。它是感知,虚构的感知,在回顾时被感知出来。
  伊莲娜说,我知道,人们会忘记整本书,只有一些单个的勇敢的句子还残存在记忆中。它们属于那种,仿佛在火车站将亲身经历低声告诉了某人。又像是那种,人们不希望却会想起的。人们改变这些句子,把它们变得和人们自己一样。人们相信,他们可以靠这些句子生存,因为它们是勇敢的。数年后这些句子成为了相片,上面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人类。那它们的勇敢也消失殆尽。
  当人们把一本很久之前读过的书几乎全忘了,而只记得一些单独的勇敢的句子时,其实只拥有表达,而忘了整本书。我想,人们通过记忆这些单独的勇敢的句子而把所有书记住。勇敢的句子就像食指以限制的形式指向所有的书。因为它们是勇敢的,它们承载着人们不再记得的所有其他的句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毫无觉察地将这些勇敢的句子改变了,它们也改变了我们。它们变得和我们自己一样,正巧,它们也改变了我们。它们用它们的不安改变了我们,碰上我们自己的不安。
  不安是我们唯一的基本特征。不安不只反映在不安上面,它伴随着我们所有的特征。只有当不安击中了我们潜在的前提,它才会从外部显现出来。它被表现了出来。不安只有在运动中,或者处于僵直时,才会被我们所领会。不安意味着从这一瞬间到下一瞬间。眼睑一开一合也就是不安了。
  这一瞬间,人们想要抓住的它,却已经是下一瞬间,另一瞬间。为了我们依赖性的代价,我们被剥夺行为能力的代价,为了我们对整个人冷酷无情的代价,眼睛变得独立。正因为如此我们变得成年而能对自己负责。那一瞥剥夺我们行为能力的那只眼睛掠过我们的整个人。
  一瞥不是指时间,而是最短时间的目光。一瞥只能指向内心的隐喻。因此我们的目光总是从内产生的。即使我们与内心联系,也只能领会到边缘,因为我们把边缘与外部连在一起。即使我们思考自己,也会把自己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想。
  我们的目光总是投向与我们眼睛的位置相反的方向。目光的反向是我们所看见的,也称为我们所感知的。反方向不仅指目光的移动,也指我们尝试去理解和明白所见。形成一幅图像意味着从反向去解释。
  虚构的感知显露的不是感知。它走向更低的一层。虚构的感知是完美地下陷入感知。一个双面,三面,多面的地面形成,不属于任何人,也许就像线索的感觉,地面的感觉。思想的多面土地不是脚下的地面,它不确定,它不会接住东西。
或许您还会喜欢: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1:有产业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你可以回答这些奴隶是我们的。——《威尼斯商人》第一章老乔里恩家的茶会碰到福尔赛家有喜庆的事情,那些有资格去参加的人都曾看见过那种中上层人家的华妆盛服,不但看了开心,也增长见识。可是,在这些荣幸的人里面,如果哪一个具有心理分析能力的话(这种能力毫无金钱价值,因而照理不受到福尔赛家人的重视),就会看出这些场面不但只是好看,也说明一个没有被人注意到的社会问题。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2:骑虎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章在悌摩西家里人的占有欲是从来不会停止不前的。福尔赛家人总认为它是永远固定的,其实便是在福尔赛族中,它也是通过开花放萼,结怨寻仇,通过严寒与酷热,遵循着前进的各项规律;它而且脱离不了环境的影响,就如同马铃薯的好坏不能脱离土壤的影响一样。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3:出租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这两个仇人种下的灾难的祸根使一对舛运的情人结束掉生命。——《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章邂逅一九二○年五月十二号的下午,索米斯从自己住的武士桥旅馆里出来,打算上考克街附近一家画店看一批画展,顺便看看未来派的“未来”。他没有坐车。自从大战以来,只要有办法可想,他从来不坐马车。 [点击阅读]
秘密花园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玛丽·伦诺克斯被送到米瑟斯韦特庄园她舅舅那里,每个人都说没见过这么别扭的小孩。确实是这样。她的脸蛋瘦削,身材单薄,头发细薄,一脸不高兴。她的头发是黄色的,脸色也是黄的,因为她在印度出生,不是生这病就是得那病。她父亲在英国政府有个职务,他自己也总是生病。她母亲是个大美人,只关心宴会,想着和社交人物一起寻欢作乐。 [点击阅读]
空中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9月的太阳烤得布尔歇机场发烫。乘客们穿过地下通道,登上飞往克罗伊登的“普罗米修斯”号航班,飞机再过几分钟就要起飞了。简-格雷落在了后面,她匆忙在16号座位上坐定。一些乘客已经通过中门旁的洗手间和餐厅,来到前舱。过道对面,一位女士的尖嗓音压过了其他乘客的谈话声。简微微撅了撅嘴,她太熟悉这声音了。“天啊,真了不起。……你说什么?……哦,对……不,是派尼特。 [点击阅读]
窄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你们尽力从这窄门进来吧。”——《路加福音》第13章24节。我这里讲的一段经历,别人可能会写成一部书,而我倾尽全力去度过,耗掉了自己的特质,就只能极其简单地记下我的回忆。这些往事有时显得支离破碎,但我绝不想虚构点儿什么来补缀或通连:气力花在涂饰上,反而会妨害我讲述时所期望得到的最后的乐趣。 [点击阅读]
笑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维克多-雨果于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诞生在法国东部伯桑松城。雨果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本是法国东部南锡一个木工的儿子,法国大革命时他是共和国军队的上尉,曾参加过意大利和西班牙战争,在拿破仑时期晋升为将级军官。雨果从童年起就在不停的旅游中度过,他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把妻子和孩子从一个驻扎地带到另一个驻扎地。 [点击阅读]
第三个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赫邱里?白罗坐在早餐桌上。右手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巧克力,他一直嗜好甜食,就着这杯热巧克力喝的是一块小甜面包,配巧克最好吃了。他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跑了几家铺子才买了来的;是一家丹麦点心店,可绝对比附近那家号称法国面包房要好不知多少倍,那家根本是唬人的。他总算解了馋,肚子是惬意多了。他心中也是很安逸,或许太平静了一点。他已经完成了他的“文学巨著”,是一部评析侦探小说大师的写作。 [点击阅读]
第二十二条军规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0
摘要:约瑟夫·海勒(1923—1999)美国黑色*幽默派及荒诞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俄裔犹太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得到富布赖特研究基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一年。1950到195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校任教。 [点击阅读]
第八日的蝉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0
摘要:握住门把。手心如握寒冰。那种冰冷,仿佛在宣告已无退路。希和子知道平日上午八点十分左右,这间屋子会有大约二十分钟没锁门。她知道只有婴儿被留在屋里,无人在家。就在刚才,希和子躲在自动贩卖机后面目送妻子与丈夫一同出门。希和子毫不犹豫,转动冰冷的门把。门一开,烤焦的面包皮皮、油、廉价粉底、柔软精、尼古丁、湿抹布……那些混杂在一起的味道扑面而来,稍微缓和了室外的寒意。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