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镜中恶魔 - 回顾时如何感知虚构(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回顾时如何感知虚构
  对句子的恐惧,对写作的不满,甚至几乎是憎恶,是我这样做的唯一理由。写作总是我最后一件仍能做应该说必须做的事,当我不能再做其他事时。当我写作时,总会到达一个点,使我无法对待自己,或者说无法对待自己的周遭。我再也忍受不了我的感官了,我再也没法忍受我的思考了。一切事物如此纠结,我再也分不清外面的事物哪里开始,哪里结束。它们是否在我的内部,或者我在它们之中。一片片世界被拆分出来,仿佛我吞下了不能承受的所有。
  因此我觉得写作不仅是生活的反面,也是思想的反面。一次大的撤退,我不知道去往何处,也不明白关于什么。不在任何地方,无关乎自己。完美的非现实仿佛仍然收容了我。什么也没发生,从外面看完全没有。从内部也没有发生什么,因为一个人即使寻找自己,也绝不会碰见自己。连关联也没有,甚至寻找自己和寻找的关联感也不存在。后来就出现了这些句子。白纸黑字,宛如一件衣服,人却没有装在里面。然后人们可以穿上它,感受每一处,最好是感觉出所有不合身的地方。
  人们最清晰地感觉到不舒适之处自然是词与句。因为整件衣服由句子组成。每一词每一句都有自己的要求。每个词联系到自身和整个句子就有自己的要求,同样每个句子联系到自身和前后句也有自己的要求。人们不能因此就撒谎。即使一个小小的谎也会因为忽略而毁掉整个自己。我想只有在现实中才存在欺骗吧,非现实中是没有谎言的。
  我整日整周地观察着周围的事物和自身。我不清楚,我是否从里面将自己剖开,或者它们在我内部,直到我撤退到完美的非现实中。在我写下这个句子之前,这个句子观察着我。当我已知它是怎样的,我才开始写它。然而每次我很久都不知道它应该是怎样的,当我以为知道的时候。我必须不停地找啊找,不断寻找新的词语,新的组词顺序,组成适合的句子,使整个句子看起来宛若天成。

  如果我不这样写句子,那就是说谎。这个谎不会是悄悄的。这是个写着的谎,就像人们看见什么,或者看到出示的什么。人们察觉了,首先是句子本身察觉了,然后把它展示给我和所有读者看,这个句子是如何不像它原有的那样。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会发现。从前后相关的句子也能看出。因为一个句子是与前后句相互支撑的。它必须在感情色彩等细微处与其他句子相衔接。它必须承前启后。
  承前启后对所有句子都适用。因为所有句子原是一个句子,所有文章也是一个句子,所有书还是一个句子。即使一个人在不同的岁月写下不同的书,他依然写的是一个句子。也许每个作家有一个句子,也许每个作家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句子。
  在许多沉默的句子中,写下的句子是一个具有证明能力的句子。只有它的可证明性能将它与沉默的句子区别开来。因为它具有证明性,人们可以认为,它比沉默的句子来得重要。然而它并非更重要些。它只是能够证明,因为它通过承前启后包皮含了沉默的句子。写下的句子必须小心谨慎地处理与沉默句子的关系。沉默句子或者说使其安静的句子必须有和写下的句子一样的音量。如果写下的句子比沉默的句子要响亮,那它就尖锐刺耳了,会盖过沉默句子的声音。它也会因为太刺耳而破碎。它的音量成为赝品,而真实就不存在了。它的整个真实不复存在。写下的句子的真实总是完全真实的,因为是非现实的。
  只有当写下的句子保留了它的真实,只有当它谨慎地对待沉默句子时,它才能创造出下一个句子。
  在每篇文章开始时情况有所不同。每篇文章都需要第一个句子,人们称之为“引入”。我认为这种说法和写作状态是相符合的,因为第一句也是开始引入非现实中。但第一句却常常并不是第一句话,它被放在文章中偏后的位置。但即使它不是第一句话,它依然是文章的引入,而且使人记忆深刻。当我多年后再读自己的文章,我依然知道哪句话是那篇文章引入。而所有其他的表达,讽刺,推动寻找线索或关联感的东西我很久之前就忘了。当我读多年前的文章时,只有作为引入的第一句提醒我进入文章之中了。

  第一句如果不是文章的第一句话,也并非总是出现在文章后面,或是一定要出现在文章中。第一句常常不会出现,而被归于沉默句子中。但即使它是沉默句,也依然是文章的引入,我在多年后重读文章时,也能分辨出引入不是一个能证明的句子,不是写下的句子,而是一个沉默句子。引入和它的非现实会因为它是沉默句而变得更重要。后来会发现仿佛整个可证明的文章产生于引入的这种情况。
  但有时第一句是一个错误的句子,一个错误的引入。而错误的引入就不能算是引入了。错误的引入通常会导致整篇文章是错误的,因而也不再是文章了。
  文章和书籍不论是自己写的还是别的作家写的,只要被写出来,就同样存在。我并不是说封皮之间有页数就是书。我是指书页中存在着真实。这种真实人们称之为内容。它是如此的真实,就像纸是真实的,而它被印在上面。一篇写出来的文章就像一口钟,一个房间,一条街,一片树林或是一座城市那般真实。文章产生于完美的非现实中,因而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完美的现实。它是感知,虚构的感知,在回顾时被感知出来。
  伊莲娜说,我知道,人们会忘记整本书,只有一些单个的勇敢的句子还残存在记忆中。它们属于那种,仿佛在火车站将亲身经历低声告诉了某人。又像是那种,人们不希望却会想起的。人们改变这些句子,把它们变得和人们自己一样。人们相信,他们可以靠这些句子生存,因为它们是勇敢的。数年后这些句子成为了相片,上面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人类。那它们的勇敢也消失殆尽。
  当人们把一本很久之前读过的书几乎全忘了,而只记得一些单独的勇敢的句子时,其实只拥有表达,而忘了整本书。我想,人们通过记忆这些单独的勇敢的句子而把所有书记住。勇敢的句子就像食指以限制的形式指向所有的书。因为它们是勇敢的,它们承载着人们不再记得的所有其他的句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毫无觉察地将这些勇敢的句子改变了,它们也改变了我们。它们变得和我们自己一样,正巧,它们也改变了我们。它们用它们的不安改变了我们,碰上我们自己的不安。
  不安是我们唯一的基本特征。不安不只反映在不安上面,它伴随着我们所有的特征。只有当不安击中了我们潜在的前提,它才会从外部显现出来。它被表现了出来。不安只有在运动中,或者处于僵直时,才会被我们所领会。不安意味着从这一瞬间到下一瞬间。眼睑一开一合也就是不安了。
  这一瞬间,人们想要抓住的它,却已经是下一瞬间,另一瞬间。为了我们依赖性的代价,我们被剥夺行为能力的代价,为了我们对整个人冷酷无情的代价,眼睛变得独立。正因为如此我们变得成年而能对自己负责。那一瞥剥夺我们行为能力的那只眼睛掠过我们的整个人。
  一瞥不是指时间,而是最短时间的目光。一瞥只能指向内心的隐喻。因此我们的目光总是从内产生的。即使我们与内心联系,也只能领会到边缘,因为我们把边缘与外部连在一起。即使我们思考自己,也会把自己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想。
  我们的目光总是投向与我们眼睛的位置相反的方向。目光的反向是我们所看见的,也称为我们所感知的。反方向不仅指目光的移动,也指我们尝试去理解和明白所见。形成一幅图像意味着从反向去解释。
  虚构的感知显露的不是感知。它走向更低的一层。虚构的感知是完美地下陷入感知。一个双面,三面,多面的地面形成,不属于任何人,也许就像线索的感觉,地面的感觉。思想的多面土地不是脚下的地面,它不确定,它不会接住东西。
或许您还会喜欢:
猫知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再把地图拿来给我看一看,悦子。”站在拐角处向左右两侧张望的哥哥说。我从提包皮中取出一张已经被翻看得满是皱纹的纸片。“说得倒轻巧,很不容易!牧村这家伙画的地图,怎么这么差劲!”哥哥一边嘟嚷着,一边用手背抹去额头顶的汗。就在这时,右边路程走过来一个人。这是一个穿着淡青色衬衫。夹着一半公文包皮的青年男子。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盖特露德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倘若从外表来看我的生活,我似乎并不特别幸福。然而我尽管犯过许多错误,却也谈不上特别不幸。说到底,追究何谓幸福,何谓不幸,实在是愚蠢透顶,因为我常常感到,我对自己生活中不幸日子的眷恋远远超过了那些快活的日子。也许一个人命中注定必须自觉地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必须备尝甜酸苦辣,必须克服潜藏于外在之内的内在的、真正的、非偶然性的命运,这么说来我的生活实在是既不穷也不坏。 [点击阅读]
睡美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客栈的女人叮嘱江口老人说:请不要恶作剧,也不要把手指伸进昏睡的姑娘嘴里。看起来,这里称不上是一家旅馆。二楼大概只有两间客房,一间是江口和女人正在说话的八铺席宽的房间,以及贴邻的一间。狭窄的楼下,似乎没有客厅。这里没有挂出客栈的招牌。再说,这家的秘密恐怕也打不出这种招牌来吧。房子里静悄悄的。此刻,除了这个在上了锁的门前迎接江口老人之后还在说话的女人以外,别无其他人。 [点击阅读]
窄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你们尽力从这窄门进来吧。”——《路加福音》第13章24节。我这里讲的一段经历,别人可能会写成一部书,而我倾尽全力去度过,耗掉了自己的特质,就只能极其简单地记下我的回忆。这些往事有时显得支离破碎,但我绝不想虚构点儿什么来补缀或通连:气力花在涂饰上,反而会妨害我讲述时所期望得到的最后的乐趣。 [点击阅读]
紧急传染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1991年6月12日,这是暮春的一个近似完美的日子。天已破晓,阳光触摸着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美国大部、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在期待着阳光明媚的蓝天、只是气象雷达显示雷暴云团即将来临,估计会从平原伸向田纳西河谷。已经有预报,从白令海峡移动过来的阵雨云可能覆盖阿拉斯加的西沃德半岛。这个6月12日几乎在各个方面都与以往的6月12日没什么两样,只有一个奇怪的迹象除外。 [点击阅读]
绞刑架下的报告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一代英雄,惨遭杀害,但他们是一座座高大雄伟的雕像,矗立在大地上,鲜花环绕,阳光沐浴,人们把最崇敬的感情献上。一伙魑魅魍魉,蝇营狗苟,虽生犹死,都是些朽木雕成的木偶,人们投之以冷眼、蔑视与嘲笑。捷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他举世闻名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部不朽的作品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伟大与渺歇—雕像与木偶的根本区别。 [点击阅读]
罗亭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那是个静谧的夏天早晨。太阳已经高悬在明净的天空,可是田野里还闪烁着露珠。苏醒不久的山谷散发出阵阵清新的幽香。那片依然弥漫着潮气,尚未喧闹起来的树林里,只有赶早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缓缓倾斜的山坡上,自上到下长满了刚扬花的黑麦。山顶上,远远可以望见一座小小的村落。一位身穿白色薄纱连衣裙,头戴圆形草帽,手拿阳伞的少妇,正沿着狭窄的乡间小道向那座村庄走去。一名小厮远远跟在她后面。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