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镜中恶魔 - 回顾时如何感知虚构(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给苹果脸的惊恐和魅力也是遥远的句子的惊恐和魅力,或者是类似的。然后我称生活是写作的反面。但苹果的脸是从苹果变出来的。我知道,无论何时当我看见咬的地方时或过一会儿,就会不由得想起苹果的脸。一次,我不知是何时,食指在头脑中会指向那里。这是恶性循环:我试图生活,以不用写作,正因为我试图生活,我必须写。
  大多数东西向远处指自己。边界并不是它所在之地,也不是它停止的地方。这个东西在它的末尾并没有停止,或者在它停止的地方还没有到尽头。
  虚构的感知在完全不同的关系中或完全不同的地方感知自己。真实得像现实一样。临近眼前,突然出现了人们虚构的同样的画面。那是不可捉摸的偶然。自己导致的?那么在哪里怎样的偶然。不,我不迷信。我不相信命运,甚至连上帝也不完全相信。我只看见有事情后来从我写下的句子走出来,走进现实。我不相信表面的事实。
  我该怎么解释,我写完《低地》三年后,下面的事情就发生了:
  我到农村去参加一个葬礼。我的祖父去世了。我从外部,从事情发生的外部观看了整个仪式的过程。我观察一个仪式如何接替上一个仪式。在这个村庄这些同样的事情是如何重复了上千遍的。一个死去的人,是不同的人,单个的人,不同于那些已经死去的人和还活着的人。而为这些,为每一个,与两百年来做着同样的事相比,不同地活着,不一样地死去。我受不了这样的想法了。
  整个上午都下着大雨。葬礼在下午举行。街像镜中的倒影。整个村的人三三两两地站在水洼上。灵车和托着灵车的马匹也在水洼上。细纱巾翩翩飞舞。我走在棺木之后,好像走过一部电影,看见自己的倒影在脚下的小水洼里跟着自己走。我听见地下水的汩汩声,仿佛托着棺木的人将棺木扔进了墓穴。掘墓人挖着墓穴,土一铲一铲落下来。土已经是泥浆了。泥浆是唯一打破仪式的东西。当土块从牧师的手中落向棺木时,他口中念念有词:“拿走泥土吧,那是属于你的。上帝拿走属于他的。”土块落下的声音刚好配合这话的节奏。如果少了这声音,牧师的话将显得好笑。泥土仿佛拒绝合作,土块总是呈一撮泥浆。我为这样的拒绝而开心。

  第二天早上四点我去了火车站,要回市里去。天漆黑,狗汪汪叫着,好像这个村子就是一个贼。候车室里点着灯。壁报上独裁者的脸望着我。脸上沾满了苍蝇屎。他有太阳斑。从夏天开始壁报就没换过了。我坐在一条长凳上。我有段时间停在独裁者的雀斑前,也曾穿过这房间。现在我坐在长凳上,看见地上有好多好多青蛙。它们不是安安静静地蹲着,而是婬荡地把后腿摆在身后。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只青蛙。在我的记忆中差不多有数百只。数目肯定是很多的,我坐在长凳上都感到恶心。我看见青蛙从我自己写的句子中钻出来。我听到这些话:“每个移民来的人都带了青蛙”、“我听到妈妈的德国青蛙。它在我睡着后呱呱叫着”。我想虚构已经追赶上了我。现在青蛙从我的句子中钻出来,在我的生活中缓缓爬动。我的恐惧大过了我自己,因为我确信我所虚构的都是真实的,会变成现实,会堵死我的生活。我写下的每句话会给我画上条纹。我知道我无法忍受。
  我从候车厅出来,进入黑暗中。我不知道再去哪里。也不知道车什么时候来,是否发出汽笛声。我也不知道我会如何登上火车,因为我在行驶的火车的厕所里又看见自己。我在厕所里呕吐,直到车到达市区。从小小的窗户里我看到了几乎全是光秃秃的田地。
  青蛙的事情我很长一段时间没告诉过别人。为什么呢?我怀疑人们不会相信我所说的。几周后我把这事告诉了朋友们。事实证明我的怀疑没有错。朋友们笑了。他们说,他们知道我不是有意撒谎的。他们相信我是在葬礼后产生了幻觉。也许在火车站的候车室有一只、两只或三只青蛙。而其他的全是我的想象。

  我详细地阐述这件事,是为了说明我所说的虚构的感知在回想时会觉得是真实的,现实的。在很多这样的事情里,句子在岁月下面就像是在人行道下面一样。而某次,在我没有任何期待的时候,它们突然跑到路面上。每次我都有这样的印象,通过这些句子启动了某些事情,我既不能影响它,也不能对它负责。然后我有这样的印象,我被这些句子利用了,就像我在写作以后。是的,我让自己辛劳了。就像智者所说:“人必须让自己辛劳。”智者也说,那是不够的。我使自己辛劳,为抓住偶然。偶然的规则是它们确定有因。而我的辛劳不够。它只是,只停留在偶然。
  那么这个问题:为什么?它在这个关系中证实是无意义的,正如在文章中一样。如果有原因,也会是一个秘密。
  不仅是自己文章中的句子走入事物中,其他作家文章中的句子也会。人们读过的书中的句子也意味着什么。而具体感知的图像通常表现为所阅读的虚构的感知在头脑中的复制。具体在偶然并列的情况下并没有优先权。提示来自于头脑。人们读到的虚构的感知延长了,变强了。它占领了。不是头脑中的图像变成像这个地方,而是这个地方变得像头脑中的图像。所以人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只能看见自己知道的东西。
  因为虚构的感知在回忆中觉得是真实和现实的,所有时代所有社会形态中的当权者对此感到害怕。他们害怕这种在回忆中觉得真实和现实的虚构感知的影响,害怕书籍、电影、绘画和音乐。

  因为虚构的感知在回忆中会感到是真实的,它被当权者划分为一种为权力服务的和另一种不为权力服务的虚构感知。后一种虚构感知不为权力服务,所以不存在于极权社会中。不赞成的便是反对的。
  当权者没有自己的想象。他们的想象总是对其他人想象的反应,是一种恐惧的想象。
  当权者也没有虚构感知的感觉,代替其的是嗅觉。当权者对危险有灵敏的嗅觉,他们很快就能觉察出可能的危险,而且反应迅速。他们通过采取措施进行反应。这些因害怕虚构感知而产生的措施叫做审查。
  对最不理解的地方当权者是最为恼怒的。他们认为自己看穿了虚构的感知,因为这些感知开始于当权者灭亡的地平线。他们在一切有怀疑的地方关上门。他们将自我怀疑隐藏,因为那看起来就像是毁灭。对自我怀疑的保护就是窥伺着他人的怀疑。窥伺和禁止。
  我祖母的话也就是当权者的话:“魔鬼坐在镜子里。”
  是的,魔鬼坐在虚构感知的不可揣摩中,坐在回忆时感到真实和现实的弯路上。
  镜子中的魔鬼只有认识的人才会容忍,因为常常看到。他逃开魔鬼并带走镜子,为了再次遇见它。
  一个从来没遇见过自己的人,一个放着镜子的人,害怕这样,就像他在别人的感知中被看见和虚构一样。
  对于当权者最糟糕的是不存在的东西。它不冷不热,无法触摸。
  放镜子的人几天后没有镜子会很显眼,就像看着他的眼睛在发光。在逃亡时没有带上对自己的惊恐的人,在别人眼中就像一个小偷。
  权力的不幸在于对公众的强迫。当权力想要实行时,必须展现自己。
  当权者因为他们的权力必须总是处于他人的目光下。他们多想把别人的眼球和目光也剥夺了啊。
或许您还会喜欢:
源氏物语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日本是个充满矛盾的国家,在歧视女性*的传统大行其道的同时,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偏又出自一位女性*之手,《源氏物语》全书,仅百万字,涉及三代历时七十余年,书中人物有四百多位。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2:骑虎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章在悌摩西家里人的占有欲是从来不会停止不前的。福尔赛家人总认为它是永远固定的,其实便是在福尔赛族中,它也是通过开花放萼,结怨寻仇,通过严寒与酷热,遵循着前进的各项规律;它而且脱离不了环境的影响,就如同马铃薯的好坏不能脱离土壤的影响一样。 [点击阅读]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正文第1节:春天(1)春天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有间屋子的门楣上摆着一排漂亮的镜框,里面全是猫的照片。再往屋里一看,从左面墙开始,隔过中间窗户,一直转到右面墙的一半,又挂了快一圈儿猫的照片,我懒得去数多少张了。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有的猫不理睬我,有的猫死盯着我。整个房间就像个佛龛,令人窒息。我呆呆地站在门口。"这围脖真好看哪。 [点击阅读]
丰饶之海
作者:佚名
章节:170 人气:2
摘要:同学们在学校里议论日俄战争的时候,松枝清显询问他的最要好的朋友本多繁邦是否还记得当年的事情。繁邦也是往事依稀,只是模模糊糊还记得被人带到门外看过庆祝胜利的提灯游行。战争结束那一年,他们都已经十一岁,清显觉得理应有更加鲜明的记忆。同学们津津乐道当年的情景,大抵都是从大人那里听来的,再添加一些自己隐约含糊的记忆罢了。松枝家族中,清显的两个叔叔就是在那场战争中阵亡的。祖母因此至今还享受遗属抚恤金。 [点击阅读]
古兰经
作者:佚名
章节:116 人气:2
摘要:《古兰经》概述《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徒认为它是安拉对先知穆罕默德所启示的真实语言,在穆罕默德死后汇集为书。《古兰经》的阿拉伯文在纯洁和优美上都无与伦比,在风格上是达到纯全的地步。为了在斋月诵读,《古兰经》分为30卷,一月中每天读1卷。但是《古兰经》主要划分单位却是长短不等的114章。《法蒂哈》即开端一章是简短的祈祷词,其他各章大致按长短次序排列;第二章最长;最后两三章最短。 [点击阅读]
地狱
作者:佚名
章节:110 人气:2
摘要:致中国的合作者、读者和书迷们:对于今年不能亲至中国一事,我深感遗憾,因此想借这封短信向你们所有人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有了你们,才有我所谓的成功。谢谢你们为我的作品中文版所付出的时间与努力,你们的厚爱尤其让我感动。我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拜访你们美丽的国家,亲口表达我的谢意。谨致最诚挚的祝愿。 [点击阅读]
嫌疑人x的献身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上午七点三十五分,石神像平常一样离开公寓。虽已进入三月,风还是相当冷,他把下巴埋在围巾里迈步走出。走上马路前,他先瞥了一眼脚踏车停车场。那里放着几辆车,但是没有他在意的绿色脚踏车。往南大约走个二十公尺,就来到大马路,是新大桥路。往左,也就是往东走的话就是朝江户川区的线路,往西走则会到日本桥。日本桥前是隅田川,架在河上的桥就是新大桥。要去石神的上班地点,这样一直往南走就是最短的路线。 [点击阅读]
悲剧的诞生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2004年3月尼采美学文选//尼采美学文选初版译序:尼采美学概要初版译序:尼采美学概要尼采(1844-190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他在美学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他的美学是一种广义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他自己曾谈到,传统的美学只是接受者的美学,而他要建立给予者即艺术家的美学。 [点击阅读]
手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脉冲”事件发生于十月一日下午东部标准时间三点零三分。这个名称显然不当,但在事情发生后的十小时内,大多数能够指出这个错误的科学家们要么死亡要么疯癫。无论如何,名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响。那天下午三点,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人正意气风发地在波士顿的波伊斯顿大街上往东走。他名叫克雷顿·里德尔,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步伐也特别矫健。他左手提着一个艺术家的画夹,关上再拉上拉链就成了一个旅行箱。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