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金瓯缺 - 第三十九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三十九章
  (一)
  经过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特别是经过约有三分之一的东京人参加的那次激荡人心、震惊天地的伏阙上书以来,东京人变得很多了。他们变得深沉了,不再追求虚荣的享受和轻佻的生活。他们带着密切的关注注意国家大事,他们懂得现在两河地区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要关系他们的国家、家庭和个人的生死存亡,而不再象过去那样把战争和政潮当作好玩的节目,从旁观者的角度为它叫好助威,或者吆喝着希望把他们不喜欢的一方击败。他们谴责或赞美政府的官员、也不再从一时的好恶出发,而形成一个严格的标准,凡是削弱或涣散了抗金力量的人都是坏的,反之就是好的。这个标准本来已树立在每人心里,而经过宣德门事件以后,它的应用更加普遍化和明确化了。
  总之,东京人是变了,变得更沉着和更成熟了,他们好象从一个小孩变成为已有相当阅历,经得起考验的成年人。
  不幸的是,这大半年来,一切发生的事,都与他们的主观愿观相反。局势好象沿着一条狭窄的轨道急骤飞驰,眼看距离终点已经不远。终点将是一声飞雷,把大地上的一切炸成灰尘,炸成齑粉。他们虽然怀着无限焦急,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阻挡那在轨道上飞驰而来的大灾祸。城市居民虽然热血沸腾,爱国情切,值得称赞。但当他们还没有被良好的领导者组织起来时,却处于无拳无勇的状态,没有多少办法来改变国家的厄运。
  太学里的三家村,这块牌仍然存在,但内容已非,因为参加的成员和地点都有所改变了。三家村的中心人物,也是宣德门伏阙上书的领导者陈东,在上书以后,奸臣们迫害百端,实际上已被开封府监视起来。有人劝他应种师道、李纲之辟,投笔从戎,一方面也为了高飞避祸。他说:当初伏阙上书,请官家复用种、李,为的是急国家之急,岂为自己留一条避祸的后路?朝议要惩办“首祸”,他听之任之,不愿意离开东京一步。后来渊圣皇帝再次肯定“太学生伏阙,乃是忠义所激”,并赐陈东同进士出身,补迪功郎。官场上是势利的,一部份朝臣看到圣眷甚隆,顿时换了一副面目,要想收他为门生,替自己风光风光。他这才想到要回到镇江去省视带病的老母,暂离京师以避“福”。他倒不是害怕短时间的福气会给他带来长久的祸患,凡是深明老庄之道的士人都知道祸福相倚的道理,陈东却不是老庄一流,他是真正害怕被人拉进官场去鬼混,这是一个天生的在野派,永远不知道怎样做官的人。
  他走后,三家村中这个空额由一名女学生李师师来填补。太学中的领袖人物雷观、汪若海、沉长卿、丁特起等在李师师毁家纾难一役中,多与她打过交道,钦佩她之为人。何况他们与邢、何两位也都保持亲密的友谊,欢迎“三家村”仍设在太学斋舍内。不过太学里的风流倜傥、不恤物议也有一定限度,如果真让李师师这样一个名噪一时的歌妓经常出入太学之门,往来庠序之地,那时不仅朝议嚣然,恐怕依附在“至圣先师”神主牌位上的孔老夫子之灵也要站出来提抗议了。镇安坊也去不得,自从师师“穷”了以后,李姥视何、邢两人为蛇蝎,不仅茶酒供应全无,连好面孔也不给一个看。何、邢不愿讨这个没趣。以后聚会之地就在何、邢两位家中轮流举行。
  人员、地点虽有改变,他们的约期却更加频促了。过去几天一会,现在常是隔天一会,有时是每天都会。自从道君皇帝邀师师出逃,经她严词拒绝以后,这个皇帝在她心中才是真正死透了,因而她的行动就更加没有拘束。邢倞家中还有位夫人,始到邢家去,就帮助夫人做菜温酒。何老爹是个光棍,平常一天三餐,连酒带饭,都在外面混着吃,家中炉灶杯盏,一概全无。每次在何家聚会时,酒菜用具都由师师带去,主持一切。活该三家村要兴旺起来,自从师师换了陈东以来,他们的饮食较前更胜了。这原是三家村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加人员也不仅以三人为限,太学生雷观、丁特起有时也自携酒莱,参加一份。邢倞家中地方亮敞,多两个人自然不成问题;何老爹也是神通广大,到期,隔壁邻居自动把地方让出来,请他们去坐地。
  这几个人中,邢倞老成持重,谈话之间,偶有议论纷纷聚讼莫决,最后得邢倞一语裁定,大家才没意见。何老爹生性豪爽,动不动就要与两位太学生抬杠,却不知争论就是太学生的看家本领,文论武争,他们都不甘示弱退撄,何况他们带来的消息多,事情又有根有据,常常迫使何老爹屈居下风,感到不自在起来。这时就得师师出来抚慰一番,提起他生平得意的事情说:
  “雷太学,你补上迪功郎,见在户部供职,一年俸金才不过数百贯。怎比得当日在围城中,王时雍那厮悬赏缉拿,以五千贯购何老爹之首级?老爹也足以自豪了。”
  何老爹一听此话就呵呵笑道:
  “想俺当了染工这个行当,只落得两手靛花,一文不名。”他甩甩两只手然后指着头颅,“想不到这颗首级倒值得五千贯,割了去换酒吃,包皮咱们这几个人吃一辈子酒也够了。”
  “老爹,你把头颅割了,自己还喝不喝酒?”雷观笑他。何老爹愣了一下,大声地回答:“喝,喝,割了俺十颗头,肚脐眼里也要长出一张嘴来喝酒。”他提起另一件得意事,“那天俺喝了几盅酒,胆气越壮,气力也更大了。看那浪子宰相耀武杨威而来,心里涨满了气,一声断喝,把几名禁军赶开,然后一把就把他拎下马来,几个巴掌扇得他鬼哭狼嚎。当日神勇,全仗这股子酒兴。”
  何老爹还没得意完,忽然被一道呜呜咽咽的哭声打断了。原来象古代善恸的唐衢、爱泣的阮籍一样,丁特起也是个哭包皮子,受了气要哭、伤心要哭、听到激动的事情要哭,这会子忽然想到二月初五宣德门外那番热血沸腾的情景,想到黯然离京的陈东,忽然悲从中来,哭得伤心。
  他哭起来,又得师师出来抚慰一番,感情才得平伏。师师具有很高的生活艺术,她洞达世情,能够适应各种人。从皇帝到太学生,包皮括老医士、义父与她在一起时,都愿听她说话,或者说话给她听,看她蹙眉微颦,或者展颜微笑,或者在面靥上出现一个小小的酒涡,或者用纤指轻轻地梳拢着落下来的一绺青丝。这一切都起着调节人们感情的作用。人们对着她如饮醇醪,如对名花,自然而然地心平气和起来。哭声也停止了,气也平了,争吵也和解了。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正是国难以来,大家长期处在焦虑和悲愤之中,到这里来与师师盘桓半天,就希望得到半晌的安慰,片刻的宁静,而师师从来也没有让他们失望过。这个集体之所以能够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师师起的作用很大。
  然而师师虽然能够适应各种人,她自己却不被别人所左右。当此战争风云日益迫切之际,她象许多东京人一样,正在深沉地考虑,万一京城不守,她将怎样来处理自己一身,还有与她相依为命的侍女小藂与惊鸿。其实,当她拒绝与官家逃跑的那天开始,在如何处理自己这个问题上,已经下了最大的决心。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只要按照决心去做,但对某些人,情况却不一样。决心还要受到严峻的考验。
  这半年多以来,师师的身体倒好转了,在三家村中,她经常以调解者、安慰者的悦人的笑靥出现,别人陶醉于她的浅笑微颦,玉容花姿。只有与她相知甚深的邢倞和何老爹才知道隐藏在这些表面现象背后,她还有十分深沉的考虑,但即使他们也不能够完全渗透她内心的秘密,他们只知道她正在酝酿一个极大的决心,而她的决心一旦形成,即使地震山摇也不能再改变它了。
  (二)
  三家村里又有一次新的集会,地点在邢太医家中,出席人员除了基本成员三人、太学生两名外,又由雷观带来了西军将领吴革。吴革是听说有这样的集会,主动要求参加的。吴革于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中,带着二十名骑士突围进城,带来种道师即将勤王入城的好消息,是当日的英雄,东京城中无人不知他的名气。后来他回到种师中的部队,参加榆次之战,对榆次、盘陀两个战役的情况都十分了解。太原失守后,又承朝命出使粘罕军前,以言词折服粘罕,迫使他追回进攻威胜军的军队。这是开战以来,外交方面唯一的一次差强人意的交涉,并探得金军的虚实,备告防河的大帅河东宣抚使折彦质。上月间,他又奉朝旨赴阙,奏对时,渊圣问他割地与不割孰便?当时朝廷内正在争论要不要把三镇割与金朝。他回奏得爽快:“金人有吞箭之誓,入寇京师必矣。割地与彼,徒张其势,也复何益?乞措置边地,起陕西兵马,为京城援,不复议和。”不复议和这一条是朝廷办不到的,但渊圣也要作出万一和议不成的准备,不得不听听这个主战将领的意见,派他去陕西勾兵,委同诸帅臣讲京师武备。陕西勾兵是句空话,结果没有去成功,但他毕竟也有资格参与东京城防的工作了。
  这是个令人瞩目的英俊人物,这次雷观把他带来,自然会受到三家村里新老成员的欢迎和尊敬。还有,在李师师的眼睛里,这个英俊人物的仪表、神态、言论都与马扩有相似之处。凑巧他出使粘罕军前,借的虚衔也象马扩一样是宣赞閤门舍人,现在还有人以吴宣赞相称,这个官衔更使人想起马扩。师师悄悄一问,他与马扩果然是西军中的旧侣,并有相当深厚的交情。这样一种自然联系,使他在三家村中不象是个生客而是彼此已认识多年的旧交,这增加了这天集会的稠密的气氛。
  一番客套后,就转入正题。吴革是今天的中心人物,大家都想叫他就目前的时势发表议论。他却愿意先从榆次之战谈起,谈到姚古如何懦怯,致陷种帅一军于死地。他的叙述开始是平静的,到后来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了。他说:那天,他受种经略大令,前往敌军之后催督姚古一军。他驰了一日夜,在敌后二三百里中来往寻找,根本未发现姚军,后来直奔到威胜军,才见到姚古本人,那里正是他的一军受令出征的出发点。原来他在京师时,当面向枢密使许翰夸下海口,保证即日遵令北上。事实上,过了十天,仍在原地踏步未动,吴革禀告娄室全军北上,种经略一军已陷入重围,请他急速出师,以解倒悬,继之以泣请。姚古还是慢吞吞地回答出军之事且待与诸将商量,这样又耽搁了两天半,才拔队缓缓而进。此时榆次一军已经陷没,种帅以下的将佐死得慷慨,皎如白日。说到这里,他做了一个猛烈的动作,似乎要把姚古这个人放在他的掌心里捏成齑粉,他问道,“诸位且说,姚古之肉,其足食乎?”
  吴革的这番话慷慨陈词使大家十分激动,仿佛看到那批死难的将士双目不瞑,遗恨填膺,然后又十分感叹地说:
  “榆次一战,两军精锐尽歼,种经略战殁,昨日种宣抚又在京师捐馆,种氏后继无人,西军也群龙无首。赵钤辖、刘四厢远在陇右,防范羌人,鞭长莫及,今番官家命吴某入陕勾兵,竟不知可与何人洽谈。目前娄室已据西京,潼关外陈兵五万,往来途窒。朝廷续旨止吴某勿行,仰见官家保全之意。吴某却怕今番东京再次受兵,欲望西兵勤王解围如上次那样,恐已不可得了。
  东京本身见兵不多,所望的就是西北勤王之师,现在经战略家吴革这样一分析,大家才知道东京确是危机空前。丁特起不由得又要呜咽起来。这时邢倞发问道:
  “种经略的行军参谋马政听说也在榆次一战中阵亡,此事可真?”
  “马参谋之恤典已见明旨,如何不真?俺听战场上逃出来的黄参谋之弟黄爱说,种帅是当日黄昏边殉难的,马参谋与黄参谋在晌午时分就已阵亡。那日辰刻前军已溃,狗彘不食其余的杨志和王从道等率先逃跑,各军纷纷撤下,弩矢又尽,马参谋、黄参谋急率几十名伤残兵卒,凭着一道坚垒,又苦战了一个多时辰,挡住金兵。其用心是拼着自己一死,可使种经略率领残部突围,再作后图。这时,东南一路金军尚未合囤,种帅尽可从容撤出。可惜种帅的死志早决,不肯再作突围之计了。”
  然后他又补充道:
  “马参谋在军中携有他的孙儿马亨祖,才不过十四五岁的年纪,已见了两阵,俺看他小小年纪,身手不凡,还在马参谋面前夸他是跨灶之器。如今消息不闻,想也跟从祖父一起战死了。”
  “马亨祖莫非就是马子充之儿?”雷观问道。
  “非也,”十分了解马氏家世的邢倞解释道,“子充结褵才不过四年多,哪有十多岁的儿子?听说亨祖是他大哥马持的遗腹子。马持早在西北战亡。如今马氏三世都绝,全靠子充一线单传。前闻子充的夫人,赵钤辖之千金亸娘已经怀孕,但愿生下个儿郎,以续马氏香火。
  由于吴革还是初次见面的朋友,师师的态度比较自持,但一说到马家情况,她也情不自禁地要问:
  “吴将军乃马宣赞之友,相知甚深。他久系真定狱中,究为何事,朋辈久为他不平。吴将军前日军次真定,见闻较切,当知其详。”
  “马子充一狱,纯系刘鞈、李质、王渊三人诬陷,真定人人都如此说,只恨奸臣当道,朝廷不明,至今未为他昭雪洗刷,岂止朋辈不平而已,实令天下志士扼腕!”吴革气愤地说,“俺在真定时,听说种帅、马参谋都入狱去看过子充。俺也想去看看他,只是狱中关防得紧,不得其门而入。其实种帅军中,有一大半人都是子充故旧,都想去看看他而不得。大军出发时,种帅关照刘鞈要看顾子充,不许动他毫毛,否则唯你是问。这话当着人而说,大家都听到了。子充在狱,谅不至吃苦。只是军中报来,上月间,真定已不守,子充消息杳然,不知是生是死,日前已无处打听了。”
  刘锜远戍三载,未得一面,马扩系狱近年,目前又生死不明。师师想到与他们多次邂逅,相知实深。今日面对着英姿飒爽的吴革,使她更加想起马扩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东坡的那酋著名的悼亡词忽然不合时宣、也不切题目地涌进她的心头。原来人的意识界是十分宽放的,它不比考场做诗,塾师论文,它不讲究切时切地切题切人那一套清规戒律,只要有一点可以相通之处,就可以彼此借用。当时师师默默地念着东坡的那句词,不觉两滴清泪挂下来了,她又唯恐引起丁特起的一场恸哭,只好勉强忍住。不想丁特起这次倒没有跟着哭,反而带来一条有关马扩的消息。他先笼罩一句道:“俺倒得知马子充的消息,你们可要知道?”
  “快说,快说。”
  大家听他说得郑重其事,都催他快说。
  “那可不是子充自己跑来了!子充,你来得好,大伙儿都想死你了!”他指指门框,哄得大家都回头去看,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师师,看你哭得这样伤心,俺无非是想逗你破涕一笑,千万莫见怪。”说着就连连向师师打恭作揖,道歉不迭。原来这丁特起不但善哭,也善于开别人的玩笑,不但自己常要流泪,也很注意别人的眼泪。
  “你这个不得好死的促狭鬼,但愿你哭出一缸眼泪,自己跳下去淹死了,省得再来现世。”师师由不得骂了他一句。
  “这个死法倒真想得别致有趣。如果真让师师一句话骂死了,自当含笑九泉。可惜俺这会儿死了,你到哪里去打听子充的消息。”他一本正经地说下去。
  “朝廷里那些不肖之徒,上月间又遣工部侍郎王云赴斡离不军前哀求缓师。那王云专主割地求和,朝廷里的吴敏、唐恪、耿南仲等人都十分器重他,连号称主战的宰相何真也说过:“割让三镇之两河之事,非王子飞去莫办!”上月间,他携去的国书中竟有这样的话:“若恤邻存好,则浩恩再造,提师再至,则宗庙殒亡。”
  “无耻,无耻!”大家听了这两句,都骂起来,问是哪个贼王八起稿的书词?
  “闻是翰林院承旨吴开削的稿。”
  “呸!我道是那个吴开,”何老爹敏捷地接上了话头,“那吴开、莫俦、李回三个号称套在一只裤脚管里的三条蹊跷腿。如今三个都发迹了,莫俦钻了吴敏的门路,官拜刑部侍郎,贪赃枉法,家赀万金,近又遣往粘罕处乞和,李回派到黄河边去督师,还给了个巡按大河使的名义。他才走到河边,听得对岸一阵鼓声,先吓得屁滚尿流,丢下大使的印信就逃回京师。俺说这吴开,哥儿俩都发迹了,你怎不露一手儿?今日果真如此。俺恨不得把这三条蹊跷腿都砍下来,放到腌肉缸里去腌~腌,只怕还有人嫌脏嫌臭,不肯吃它!”
  “丁太学,你且说王云割地求和之事与马子充有何干系?”邢倞急问。
  “要索三镇,原是斡离不自己提出来的,及至王云赉了朝旨允承割让三镇时,斡离不又翻前议,不要三镇,而要河东、河北全路了。不但如此,还要朝廷遣送蔡京、童贯、王黼、吴敏、李纲、马扩、詹度,张孝纯、陈遘九人的家属前往金朝,才可商最缓师之议。”
  “这九个人,”邢倞首先提出疑问道。“或忠或佞,或生或死,或坚守抗敌,或无耻乞降,或被系在狱,或远斥外地,事情不同,薰莸有别。金人不伦不类地把他们列在一起,要把他们的家属索去何用?”
  “醉翁之意不在酒,公相的宠姬慕容夫人、邢夫人、武夫人艳名夙著,久有‘一树红桃三朵花’之称。莫非金帅好色,索去了要充为下陈,”雷观笑答道,“只是吴敏的侍婢远山远去扬州,王黼的宠姬田令人,号称国色,久已跟一个缉捕使臣逃亡,要找回来却不容易了。”
  “太原之失,李枢使也遭废黜,远斥南服,尽室而行,只怕也拿不到了。”
  “张孝纯属已降敌,金人要他的家属,是想为笼络之计,见好降人,其情可知。”
  邢倞的这个推测,甚合情理,大家一致赞同。
  詹度陈遘先后为中山府知府。太原失守后,中山仍在喋血坚守中。金人勾取他们的家属,意图以宋人为质,要挟他们出降。吴革的这个推测也是合理的。
  使他们大惑不解的,为什么把马扩家属也列在名单之内?马扩职位比其他八人低得多,手中又无兵权,长期来系在真定府狱中,目前不知所存。把他的家属取来,是何道理,大家也想不出来。
  “莫非金人已知子充踪迹,取他的家属来胁降?”雷观推测道。
  “非也,”丁特起说,“王云去金营时,斡离不当面问他子充的下落,可见斡离不也不知道子充何在,所以在国书上特别注明一笔要朝廷查索报明。”
  这时李师师发言了。她说,曾听马宣赞说起过,当年使金时,多与斡离不过从,两人曾并骑上山猎虎,各有所获。想是斡离不深知马寅赞之才,唯恐他一旦再起,必为彼国之患。不如先把他的家属拘捕了,异日可为要挟之用。”
  “师师所言,深有见地,”吴革马上接着说,这是他第一次直接称赞师师,倒使师师有些面红耳赤起来。“只是斡离不不知子充之心,马子充心如铁石,岂肯为家属易节?斡离不此举也属徒劳无益。”
  李师师和吴革的话,高度评价了马扩之为人,这时邢倞又补充道:“不但子充如此,子充家人也都是心如铁石,岂肯受金人之胁?”邢倞的话说得及时,李师师急忙为他斟满一杯酒。何老爹提议,为马子充干此一杯!这个提议,深合大家之意,他一举杯,其他五人都跟上了,痛快地一饮而尽。
  “今日打听得朝廷给斡离不的复书又由王云赍去,除同意派皇九弟康王前去虏营讲和外,”丁特起索性把话讲完了,“又备述以上九人的生死情况,见在何处,务要把他们的家属拘拿到案,听会人发落。只是说到子充时,也道不知所往。子充的踪迹真个叫人悬念不止了。”
  “金人如此寻根究底地追索子充及其家属的行踪,必有所为。”邢倞带着老年人的深谋远虑替亸娘担起心事来,“子充一家都在保州,目前保州存亡不明,只是边城孤悬,终难久守。俺只怕这一家子难免都要遭到金人毒手。”他说着,不禁从丹田里滚出几声沉重的叹息,然后加上一句,“如果真是如此,天道宁复可问?”
  “邢太医还提什么‘天道’,如有天道,杀人掠地的金寇怎能猖披至此?”吴革先反驳这个所谓“天道”的过时理论,“俺此番道出河阳,来到京师。听当地人说,金人渡河之役,我军有十二万人守河。金将娄室说:‘宋人虽多,不足畏也!’尽取军中战鼓,痛击达旦,十多万大军在此一夜间都被战鼓声吓跑了。何老爹刚才说的李固,也是被鼓声吓跑的。官兵逃走,老百姓逃祸不遑,转辗陷死于泥沙中的何啻千方。过了两天,斡离不的大军也自魏县的李固渡渡过大河。不意黄河天险,两路会兵不费一矢之力,两天内先后渡过,坐使京师危急,人民遭殃。此乃人事之不臧,何关乎天道?”
  对吴革的这番激动人心的发言,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何老爹也不禁叹息道:“河东、河北、朝内、朝外,都有这等脓包皮的将兵,窝囊的官员。有官如此,中国焉得不亡?俺怕这番东京城难保了。”
  “自有生来多涕泪,独无人处恸江山!”丁特起吟了这句诗以后,独自跑进邢倞的里间,呜呜幽幽地哭起来。这时大家都有几分酒意,举座为之惨然。
  吴革与丁特起十分熟悉,他跑进里间把丁特起拖出来,叫道:
  “特起,恸哭江山并非见不得人的事,你要哭就大声哭,到大庭广众之间来哭,躲在里间幽幽地哭,还算什么大丈夫、太学生?”然后他又面对大家说,“众位休被他哭得肠断肝裂,意气颓丧,且听俺吴某说一段话。上月间粘罕率军过隆德府,在城下大言,我今提兵问罪赵皇去,尔等但将犒军酒肉送来,我明日即去,不攻你城。知府张有极与属官父老共议。通判李谔主张给粘罕烧烧香,叩两个响头,送些酒食去就可免祸。父老们听了大怒,说道:‘若如此,乃拜降也!如通判要与他酒食即与,男女等却愿守城!’次日粘罕来索酒食,父老们喧骂这里无犒设物给你。李谔尚待呶辨,一个军官上前大呼,‘通判莫待反耶?’一刀掷去,斫中他的同颊,父老们即刻集合了数千人,凭城与金军大战两日,只杀得红尘滚滚,日月无光,惨烈异常。”
  这个故事说得生气勃勃,大家的情绪果然振奋起来。何老爹先就干了一杯,喝彩道:
  “隆德府的老百姓如此英雄,这才不辱没我们的祖宗,即使战败了被杀,虽死犹荣。”
  “何老爹说得恁地气壮,咱汉人就是要做好汉子。”吴革顿时飞起一杯,与他对饮了,又针对他刚才的一句话,说道,“有民如此,中国定不灭亡!即如你何老爹年初围城时,怒斥王时雍,不让狐群狗党抄毁师师之家。陈少旸伏阙上书,你往来保卫,又率众殴击奸党,当时何等意气!难道今日豪气已尽,眼睁睁地就让金贼占我京师,覆我大宋社稷不成?”
  一句话把何老爹激得跳起三丈高,他大叫道:
  “俺何宏虽是个粗人,却也略识大义,这一腔子的热血,早已卖给国家。只是腔子上少了这个,”他用手指一指头脑说,“种宣抚、李枢使既被废斥,少旸又到南边去了,俺忽忽如有所失,不知道听哪位说话跟哪位走路好?如今你吴统制忠义为国,还肯结交到咱市井细人,俺不听你话还有谁的话可听?俺如今就跟定你了。吴统制你如有驱策,何宏俺一定执鞭相随,万死不辞。”
  “俺吴革何人,敢来驱策老爹?”吴革谦逊道,“凭你老爹在东京城里的声望,只要登高一呼,一、二十万人怕不都跟着你走?大家一条心用于抗虏之事,战士在城上击贼,老百姓从旁缉奸安民,修城筑道,搬运矢石,传令传食,有多少事情可做。事有巨细、功则相同,这就是老百姓的救国之道了。还有你邢太医,刚直不阿,交友遍及京中,其中岂无忠义绝伦之士?如与他们广通声气,必能收得集思广益之效。邢太医、雷太学、丁二哥,你们且屈指数数在今东京城里,还有哪些忠义之士,可与言救国之道的?”
  一句话触发了邢倞、雷观。他们列举出监察御史张所、禁军将领蒋宣、李福、卢万、崔广、崔彦、太学生吴铢、徐伟、角抵艺员李宝等名字不下二十余人。吴革一一记下来,然后亲自给大家斟满了酒,提议道:
  “众位都是汉家的好汉子,”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就是师师,虽属巾帼,忠肝义胆,也是我汉家的好汉女。今日一会,非比寻常。吴革不揣微末,愿与众位歃血为盟,誓保大宋江山,不与金虏共存于斯世。至于各位提出的忠义之士,自当逐一相访,披肝结交,若得万众一心,咸来赴会,岂惧金贼肆虐,奸臣卖国?”吴革这番话说得意气如云,博得大家的激赏,都说愿意歃血与盟。只是谈到为头的问题,吴革又客气一句道:“至于领袖之选,自当虚位以待贤者。”

  “义夫(吴革字),这话就不对了。”丁特起也变得积极起来,“你看邢太医、何老爹都愿推你为尊,此事攸关大局,岂为一人荣辱?义夫再推却,就是矫情了。”
  这个问题无可再议。大家都推吴革在首位坐下。吴革顿时现出一股刚毅之气,说道:“既然众位见推,吴革义不容辞,只好暂时承乏此席,权为盟主。吴革分居军人,将来会众多了。不免要以军法部勒,那时众位要大力支持,才好办事。”
  这一条大家又通过了。然后吴革发令道:“酒来!”他自己拔出佩刀,卷起农袖,一刀刺入臂中,把鲜血流入一个盛满了酒的大瓦盆内。他的隔座,恰巧正是师师,他又犹豫了一会,待把刀子递给左旁的雷观。不想师师一声不响,就把刀子接过来。她挽起衣袖,露出一弯玉臂,咬紧牙齿,用力一刺,把刀子刺入皮肤,一缕鲜血弯弯曲曲地流入瓦盆。然后再一个个挨过去,大家都刺了血。盟主吴革就用刀子在酒盆里搅动几下,双手捧起酒盆,喝了一大口。挨到师师,她喝血酒要比刺血困难得多,不禁皱起眉头来,她感觉到大家的眼睛都盯着她瞧,她闭上眼睛,一挺脖子也喝下去了。大家挨次喝酒,转了两圈,早把这一大盆血酒全部喝干。
  和着血的酒进入血管里,使他们的血液更加沸腾起来,他们的神色也更加肃穆,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抗金的大业已有一大部份落到他们的肩膀上,他们不是甩言语而是用决心要实现今夜的誓言。
  这件事发生在金军第二次进攻东京的前夕。从此三家村成为东京城里一个抗金的“地下据点”,到了适当时机,它的作用就会显示出来。
  (三)
  从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二日粘罕大军渡过河阳的黄河渡口算起,两天以后斡离不大军也渡过魏县李固渡的黄河渡口,直到十一月三十日,金朝东西两路大军同日到达,会师于东京城下,闰十一月一日金兵正式攻城的二十天是民族危机空前紧急,是北宋朝廷已处在生死绝续关头的关键性的二十天。
  作为高级军官吴革、作为刚刚有了一个出身的起码官员雷观、作为尚无一命之荣的太学生丁特起、作为各阶层市民的医士邢倞和染匠何宏,作为闭门谢客的歌妓李师师等都明白地感觉到,在这关键时刻中宋朝人应当有所行动才能打退金人,决不能寄托希望于一场瘟疫和一场大地震使金人乖乖地自动撤退。
  但是作为主持朝纲的当局大臣何栗、孙傅、唐恪、耿南仲这些人,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做了哪些应急的准备工作,采取了哪些战守的行动呢?
  说来好笑,渊圣皇帝命令吴革到陕西去勾兵的明旨下来以后,大臣们进行了一场讨论,首先对并非由他们推荐而是渊圣皇帝直接召见的吴革感到十分不满。如果哪一个普通军官都可以直接见到官家,妄论国是,反对割地、劝渊圣“不复议和”,朝纲岂不是要大乱了?他们先给吴革加上一个“动摇国策,荧惑圣听”的罪名。然后针对吴革的“勾兵陕西”之议,提出两条理由:
  第一条是属于财政方面的,如果陕西或其他地方的勤王军都“勾”到了,这笔费用如何开销?他们的官样文章是:今百姓困匮,调发不及,算数十万兵于京城下,财用何以给之?说得好冠冕堂皇!不过他们忘记了一条,他们还准备补足年初斡离不围城时勒索去的不足之数,另外每年加三十万两匹银绢赂献金师,以求缓攻,不知道这笔帐准备如何开销?
  第二条是属于外交的,说是今朝廷讲和,不务用兵,若使金人知道朝廷已在东京附近征集军队,志不在和,岂不激怒了他们。
  根据这两条理由,他们决定不准吴革前往“陕西勾兵”,也不准另一个带兵的文官张叔夜率领所部从京西路前来勤王。
  作为普通军官的吴革,的确不了解朝廷事务的复杂性,渊歪皇帝亲自接见他,当面跟他说要他去陕西勾兵,后来又正式下了明旨,却还是作不得数。只要在宰执之间有了反对的意见,他们就有本事使诏旨成为一纸空文。吴革后来续得诏旨命他暂缓陕西之行。那时潼关已遭金军封锁,吴革还当这是官家对他保全之意,怎知道其中还有这样复杂的经过?
  后来有一次,他因议论京城防守军务与耿南仲在政事堂争执起来,耿南仲气鼓鼓地朝他白了一眼,然后冲口一句骂出来:“公之言何一似太学生?”
  吴革当时还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后来问了丁特起,才知道在政事堂中,太学生就等于是盗匪寇贼的同义词。主战的太学生是主和的宰执们的第一号仇敌,普通军官吴革说起话来和太学生一样,根据他们的逻辑,他当然也是他们的第一号仇敌。
  吴革到京城来了一两个月,学了不少乖,到最后总算弄清楚了官家要他与宰执们商量战守之计,实际是“与虎谋皮”的勾当。他这才下了决心要与何老爹等人组织“地下据点”来进行抗金的大计。达官贵人中间既然找不到同盟者,只好在市井细民、学生官兵中寻求志同道合的人,这是事理发展势所必然的。
  不过宰执大臣,也还有各自的面目,并非完全划一。譬如“主战”的宰相何栗,他的面目便不同于其他的宰执,做出事情来也别有一副肝肠。
  何栗为人犹如一只红萝卜球,他的主战的主张好像一层红皮,用手指甲把它剥去,里面雪白的萝卜心子就露出来了。他是战在皮外,和在心子里。其实从他本人的外形来看,圆滚滚的脸,圆滚滚的身休,圆滚滚的一团被酒糟染得通红的鼻子,也很象一只红萝卜。何栗上台前曾受到太学生舆论的支持,后来太学生看穿了他的行径,撒回支持,改为斥骂攻击,并为他加上一个“红萝卜球”的绰号,从此他对太学生痛恨的程度也不下于唐恪和耿南仲等人。
  不过他还是千方百计要把它这层红萝卜皮保牢的。原因是:他很明白,他之所以能够进入宰执之列,后来又代替了因一次夜出被老百姓打碎灯笼,因而被官家认为“失尽人心”的唐恪而跃居首相的地位,主要就因他有主战派之称。放一个主战派在朝堂之内,犹如在一大堆白萝卜中间搭进一只红萝卜,既可使官家放心,又可敷衍一下舆论,这个做法在第一次围城以来就行之有效。表面上的平衡不会妨碍主和派实际上的一统天下。
  何栗一个积极的备战措施是在京师招募一支人数多至七千七百七十七名的“六甲兵”。
  事情是这样的:殿帅王宗濋麾下有一名叫做郭京的老兵,自言善于“使神役鬼”,有“移山倒海、撒豆成兵,隐形潜身”之能,如使他招募一支“六甲兵”守备京师,金人不足平矣!
  王宗濋把他推荐给首相何栗,何栗先还不相信,要当面试一试。他们在金殿之上进行试验。郭京带来了他的两名助手,一个是还俗的和尚傅临政,人称“傅先生”,一个是在东京街市上摆个摊头,挂起十多只葫芦卖药的道人刘无忌。他们用白粉在金殿地砖上划了许多个大圈圈、小圈圈,大圈圈外侧的左右边各画一道门,左门上写个“生”字,右门上写个“死”字。试验开始,郭京南面而坐,口中念念有词。傅先生手持铃铎,振动不已,蓦地刘道人奔出来,甩一个虎跳,头顶着地,双脚向天,沿着圈圈转了三圈。郭京喝声“住”。一只白白胖胖的波斯猫忽然从刘道人的衣兜里妙乎妙乎地爬出来,那壁厢傅先生也从衣兜内取出一只硕大无比吱吱乱叫的老鼠。郭京吆喝一声“生”,傅先生把老鼠放在生门,刘道人把波斯猫放进死门,猫鼠一齐进入大圈子星,彼此沿着小圈圈转来转去,相互盘旋,有儿次,猫儿老鼠擦身而过,老鼠丝毫没有畏怯图逃的样子,猫儿也象根本没有看见老鼠一样。这样足足表现了半刻钟,然后郭京又喝一声:“死”,猫、鼠交换了进口的门。老鼠一进死门吓得伏在地上不敢动弹,猫儿跳过去,一爪搭住,就把它咬死撕裂了。
  试验成功,在一旁观看的大臣、内侍们莫不咄咄称奇。郭京趁终夸下海口道:“如依此法用兵,我入生道则番贼不能见我,番贼入死道,则束手受缚耳!”又说他就要到市上招募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兵,但论八字,不问技艺,只要推算得八字好的,即能入选。他们一上阵,金将粘罕、斡离不将尽成俘虏,驱之回城,大功告成,指日可待。
  何栗对郭京深信不疑,郭京提出的要求,照单全收。果然不到十天,六甲兵就全部招募足额,屯于城中的天清寺。
  有个同乡给主持城守的副宰相孙傅上书,掏出郭京、傅临政等人的老底子,还说“自古未闻以此成大功者,如今郭京等在京师为非作歹,万一失利,贻朝廷羞!”
  孙傅把那同乡召来斥骂道:“天佑宋室,乃有郭京之异人前来相助,金殿试兵,某所亲见,岂有虚诈?你小子怎敢胡言?幸好你只与我说,此书若让别人见了,定坐你以诅师之罪,祸至灭族矣!”
  那同乡见他无理可喻,只得逡巡而退。
  耿南仲等主和派并不相信这等妆神扮鬼之事。他们在一旁看到了,心里暗暗发笑,表面上却附和大家之意,还祝贺何栗道:“有此神兵,京师防务无虞,此乃相公之洪福,今后,公但在城楼高枕酣卧、坐待捷音。此外与金人酬对之事,某等数人足以了之,公何虑之有?”
  主和派不相信神兵,他们相信的是与斡离不做交易:我们既挡住了陕西、京南的勤王之师不使入京,你岂可不给我们一个好面孔看看?他们尤其寄托希望于康王、王云奉使斡离不军前议和一举。其中耿南仲表现得最积极,他同意渊圣之旨,儿子耿延禧被派为康王的随员,一同北上,吃一点苦头,富贵唾手可得,这个险值得一冒!
  (四)
  康王赵构是太上皇的第九个儿子,在兄弟行中,以干练和才学著称。
  在宫廷这个环境中,特别在那“太平盛世”培育出来的皇子们基本上都是一种类型,不过随着各人的癣性、爱好、天分和成长经历,也可以略有异同。
  譬如太上皇是著名的艺术家,书画都属于第一流。他的子女们为了博得父皇的欢心,都留心书画,注意文化教养。太上皇的几个儿子在这方面都有些成就,渊圣皇帝擅书法,学的是薛稷体,字迹秀美,康王也长于此道,学的是黄山谷体,字体瘦硬,郓王曾举状元,肃王被斡离不当作人质押往燕京后,曾在吴天寺默读一篇碑文,回到寓所,把全文一千多字默写出来,一字不差,监视他的女真贵族们看了也十分敬佩,但这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据说就因为这个缘故,斡离不把他扣留在燕山,不放回来。
  “才学”,如果单指写字读书,做诗画图,那是许多皇子都具有的,可是在宫廷的环境中,如何锻炼出一个皇子的“干练”,那就令人费解了。而且“干练”本身的定义也很难下。大约康王之为人,对本身利害的考虑十分周到,决不糊涂,而且很懂得趋利避害之道,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干练”。
  康王之所以在宫廷中就得到锻炼的机会,与他生母韦氏出身低卑有关。韦氏原是宰相苏颂家里的一个丫环,苏家不要她了,转辗进入宫廷。后来在宫廷的马球队中当一名队员。由于她的姿色,骑术都属平平,并无特殊吸引官家之处。幸亏她与同队的乔氏相好,两人相互约定,如一方遭际了官家,一定要引进另一方。乔氏色艺超群,很快就封为贵妃,她不忘誓约,把韦氏带见官家,封作才人,还生了个儿子,就是康王。
  即使这样,由才人升为淑妃的韦氏在宫廷斗心勾角的争逐中仍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官家很快就忘掉有她这样一个妃子。眼光势利的内监、宫人等也很少会口角春风提到韦氏,而嫔妃之得以接近官家,除了少数几个能使官家念念不忘以外,全靠别人提醒他,才想起来,偶然去光顾一次。宫廷中的姐妹之情也是靠不住的,乔贵妃虽然长期受到宠幸,势倾后宫,此时却视官家为禁脔,一心只想让她一个人包皮办独占,早已忘了与小姐妹的誓约。因此韦淑妃的处境比普通给事的宫人还不如,普通给事的宫人平常还有机会承望官家的颜色,而她,却深锁在官院之中,一年半载中难得有一两次与官家见面。
  母亲的失势给儿子带来困难,处于孤臣孽子的地位上的康王从小就养成万事都要想一想的习惯。他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到对自己和母亲有什么影响,有什么利害关系。母亲在宫廷斗争中是弱者,她没有很好地利用为官家生了一个儿子的机会来抬高自己。儿子却是个强者,他发誓要超过所有兄弟姐妹,突出于众人之上,为自己和母亲造成扬眉吐气的地位。
  除了母亲,他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特别对父皇和已经被立为太子的长兄。因为一个是造成母亲痛苦生活的祸首,一个是阻挡他出人头地的一堵墙。封建的教育花了整整十年功夫,教他要学会礼让仁爱、孝悌忠信,宫廷的倾轧生活同时教会了他不要去相信这些鬼话。赵构是个聪明的学生,两样都学到家了,他懂得表面上的孝悌和骨子里的仇恨。他很早就勘破了那欺骗人的一关。
  第一次围城之役,斡离不提出要亲王、大臣为质。渊圣征求兄弟们的意见,谁都怕一入金营便回不来了,大家推推托托,礼让为先,没有一个肯出任艰巨。只有康王感到这是一次让他脱颖而出的机会,越次上告,自愿请行。渊圣大喜,就派他与少宰张邦昌一起进入金营。康王留心行事,既不敢触怒斡离不,自取祸患,也不肯象张邦昌那样卑躬曲膝,自失身份。在金营中,他更小心地把自己掩盖起来,没有做出象肃王后来在燕京做的那种蠢事,自露才华,惹起金人的猜忌。他在金营二十多天,应付得体,后来改换肃王为质,斡离不就把他送进围城。他居然从虎口中脱身回来。
  从此康王在朝廷上取得了一定的声望,在宫廷中,地位也超过诸兄弟。
  这次出使求和,虽由斡离不点名指定,也受到朝内主帮派大臣唐恪和耿南仲的怂恿。他们认为派去谈判的人身份越高,谈判成功的机会也越多。王云虽然能言善道,两次出使,都使金人满意。毕竟地位太低,人微则言轻,不能见重于敌方。他们奏准了渊圣,派康王率领一大批人,浩浩荡荡地前往斡离不军前谈判。
  康王这次出门与第一次完全不同。第一次,他仅仅被派去做一名人质,这次却身系朝廷之重。因为他明白无论渊圣,无论所谓“主战”的大臣何栗等心里都希望谈判得成。至于条件,割三镇割两河,尊金主为伯皇帝或为父皇帝,要多少“犒设”,反正都是一样,只要和议得成,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可签约,在这方面,他已取得全权。和议不成,他顶多与兄弟们一样同归俘辱,和议若成,他就是第一号功臣了。本朝一百余年的历史中。亲王从来立过这样的大功,因此,他欣然受命,出城而行。
  在康王辞别了母亲韦妃、妻子邢妃即将首途出发时,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婢子招儿忽然鬼迷心窍地当着许多送别的人说,她刚看见云端中有四尊金盔金甲的将军,状貌雄伟,手中各执宝剑、弓箭、刀戟等武器,样子好象要护卫殿下出门。她向天空那个方向比比划划,让大家来看。有的说也看到了两驾尊神,有的说云彩重迭、迷迷雾雾,看不清楚。这时母妃韦氏恍然大悟道:“我事四圣,香火甚虔,今日吾儿出行,宜得其阴助。”
  小婢招儿与书妃的话肯定要传出去,那会引来两种后果:
  一种是康王奉使议和,出门时受到四圣的护卫,吉人天相,和议必定有成。
  一种是康王出行,有尊神护驾,乃大贵之兆。
  后面的一种舆论可能给他酝酿不利因素,但目前朝廷切望和议有成,暂时不会给他带来什么祸患,而将来的发展,则说不定还会有莫大的好处。对个人利害关系考虑得非常周到的康王,在决定让母亲与招儿做这件事以前一定把各种利害因素都衡量过了。
  在亲王权贵之间,出了这样一个能够深谋远虑的自私者,并非简单的事情。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一个利害分明的彻底自私者也许会比一个糊里糊涂把国家全部利益都断送了还自认为“朕不负百姓”的皇帝有用。
  康王等一行人是于十一月十六日出京的,事实上,斡离不,粘罕两支大军已先后于十二日、十四日渡过黄河了。当时,康王还未知道。他们从浚县的河津渡河,道经长垣①时,听老百姓纷纷传说金军已两路渡河,斡离不大军从魏县渡河后已直趋京师。老百姓也打听到康王一行人要去北京大名府与斡离不议和。出于对皇子的爱护,他们笼住了康王的马头,不让他向前走。他们说:斡离不已离开北京直取东京,殿下去了,也是扑个空。不如留在这里,起兵攻打金人的后路。百姓都愿相随。
  百姓对康王的绻绻之意是十分明显的,说的话也很有道理。康王以好言相慰道:
  “父老之意,俺都省得,只是长垣非用兵之地。昨日出京时,官家面谕磁州宗泽有兵一万五千人,披城立寨。俺即待到宗知州那里去,与他商议起兵之事。父老们在这里起了兵,续到磁州,听俺调拨可也。”
  老百姓走散后,长垣的官吏们也来献起兵之策。康王脸色一沉道:
  “本藩受官家之命,前去金营与斡离不议和,未得朝旨,岂可擅自起兵,败坏祖宗法度。你等好糊涂!”
  然后他关起房门来,斥责王云道:
  “王尚书,你一意主和,官家派你两番出使,乞求缓师,你回来说二太子要三镇,续后又说要以黄河为界,即可缓师不攻。朝廷都依你了,明旨割与,只求缓师。不想他又翻前议,挥大兵渡河,直趋京师。此事你我如何向朝廷交代?”
  “渡河之事,只听传闻,尚未知端的。”王云似乎很有把握地回答,“即使有些少金军渡了河,二太子也必在北京府相待。殿下去了仍可与他面议缓师,不误朝廷之事。”
  “两河之地,他自己已取了,你我前去,尚有何用?怕他不肯以礼相待。”
  “二太子颙望殿下行旆。殿下去了,他必倒履相迎,以礼接待。如今两河之地虽为他所占,尚有不少孤城,不明朝廷意向,犹在负隅顽抗。如今殿下赍去朝廷明旨,又以亲王之尊,谕令各城投降,他们自然听话,倘得两河一时敉平,殿下为二太子立下大功,二太子青眼相看,将来的好处不少。”
  “俺贵为皇弟,爵尊亲王,二太子还会有什么好处加到俺头上?”
  “议和不成,玉石俱焚,尚何有于亲王、皇弟,议和若成,大金朝必有赏赍,犹有胜于亲王皇弟者,殿下岂可不三思?”
  王云的话说得赤裸裸,其实不必他相劝,康王自己心中考虑的也正是那“超过亲王、皇弟以上”的尊荣。但他还不愿马上就向王云袒露心事。如果这样容易受他和诱,就会使他小看了自己。他的长兄渊圣就是吃了这个苦头,让大臣们牵着鼻子走路的。他此番出城,早就拿定主意,一定要重振纲纪,决不重蹈兄皇之覆辙。当下他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面孔,挥手说:
  “王尚书你力主讲和,说是有利于你我。却不知道为害于宗社朝廷、生灵百姓者甚大。此去若遇斡离不,正要与他力争利权,岂可以他之利为利。你且回下处休息,明日仍依原议向磁州进发,如何行止,到时听俺发落。”
  (五)
  对金人要“求”,对百姓要“骗”,对低级官员要“训”,对亲近的属吏也要防他“邀上”,这个年纪不到二十的亲王已经很懂得要用不同的态度来对付不同的对象。可是他到了磁州,却碰上一个无法对付的官儿。这个官儿就是年近七十,身体壮健得犹如一头牯牛、性格坚硬得犹如一块岩石的知磁州宗泽。他一经拿定主张,就用九匹牯牛也拖他不回来。康王终于尝到他的滋味。
  宗泽早已打听到康王一行人即将过境,先派了几百名兵卒,在中途迎接康王,护送来境。他自己率同所属文武官员、全城父老出城十里相迓,把他们一行人送入行馆安置。行馆布置得很有气派,供应华腆,似乎早有准备。
  康王一看这副派头儿,就认为宗泽是个巧于逢迎、趋势附炎的老官僚。对付这样的官员,要严格一点,他当场收下手本,不予接见,只让随行的中书舍人耿延禧、观察使高世则两人出去传话,说行馆中一草一木,一饮一食,莫非民脂民膏,公供张过盛,甚失殿下之意,传语知州,今后都要免了。
  说得好冠冤的话,行馆供张,固然莫非民脂民膏,康王随身携带赠送给斡离不的礼物,用了十辆太平车才勉强装下,价值何止百万,难道这就不是民脂民膏?宗泽且不与他计较这句话,拦住耿、高二人,一定要求接见。
  康王不得已出来相见,看见那么一大批人由宗泽率领着上前参见。行礼刚毕,康王就把刚才叫耿延禧传达的话,自己重说一遍,还说“本藩道出磁州,过此一宿,明日即行,贵知州何必如此费事?”
  宗泽不卑不亢地回答:“斡离不全军已发,东京城下,旦夕将有大战,殿下岂可一宿即行,自投虎口!宗某今日与合城父老前来求见,就为的要挽殿下之驾,在此小驻,建立帅府,起兵抗金,宗某麾下,有善战之士一万五千名,百姓义兵,远近声气相通,旬日之内,就可募集十万人,悉听殿下指麾。殿下舍此尚欲何往?”
  即使语气婉转,他的语气还是带有威胁性的,至少康王是这样感觉的,心中大怒,但环顾形势,一时不便发作,只好委婉回答:他奉旨出来讲和,如有别图,要取得朝旨,才能定去留之计。
  “殿下何得相欺,”宗泽快人快语,一句就戳穿他的谎话,“如今东京各城门都已紧闭,内外不通,殿下何由取得朝旨?不如从权起兵,为朝廷立大功。千万莫为左右小人所误!”
  一旬话触恼了副使王云,他立刻给宗泽加上一顼罪名,“宗知州,你胆敢聚众要挟,阻拦藩驾,其要造反?”
  “王尚书你莫要造反了?”宗泽立刻回敬,“你出入虏营,一进三镇,再送两河,如今还待把康王送与虏人,以取富贵,却不道国人容你不得。”
  这时拥在行馆门口的老百姓都高声叫起来:“王云乃虏人细作”,“把他杀了,以绝内奸!”
  康王一看头势不好,掉过头来,软语相求,请宗泽保护。
  “百姓激于忠愤,岂敢对殿下放肆?只是此地空旷,保护难周,殿下既不喜行馆,今夜就随宗某去州衙歇了,明日再定行止。”
  宗泽说着,就叫人抬来一乘黑漆紫褥的大轿,硬请康王坐上,抬起来就走。他自己骑着马,缓缓随行,一面摆动着双臂,用马鞭和手势示意,麾退拥塞在行馆左右的老百姓,让出一条路来,以便轿马通行。康王随行的一帮人,紧紧跟着他们。
  康王坐在轿里,很不舒服,屡次回头去看宗泽,他仍好象岩石一样,面部毫无表情。康王不由得心里咕嘀道:官家要俺道出磁州收兵,不想这个宗泽手里有了些兵就如此难于对付。骗他,训他、求他都无济于事。今晚且去州衙歇了,看他明日如何行事?
  这时队伍后面喧嚷声大作,重新聚拢的大群百姓,围成个栲栳,把康王的随员们统统截住包皮围起来。万头攒动,灰尘涨天,忽见一条条的巾帻衣裤在天空中飞舞,飘飘荡荡地落在地上。夹杂在群众的怒骂汉奸声中,是王云的哀求和惨呼声。他才干嚎两声,就被激怒的群众活活打死。
  康王还待替王云求情,只见宗泽一动不动地骑在马背上,双目喷射出火焰般的光芒,他的话一下子就缩进腔子里。
  惩罚了王云总算让康王接受了一个惨痛的教训。他暂时放弃往大名府向斡离不乞和的打算,定下起兵之计。磁州地方太小,非用武之地,由宗泽亲身护送他到地大城高人口众多的相州去组织元帅府。一路上他芒刺在背,竟没有与护送者交谈一句话。
  磁州人民保护了康王,解除他陷入虎穴的危险,康王自己却把磁州看成为一个虎穴,把宗泽看成为一只要吃人的大虫。他乐于在知相州兼主管真定府路安抚司公事汪伯彦的软述迷的庇护下,做起尚未经朝廷认可的大元帅来,那时东京城已岌岌可危了。
  (六)
  十一月卅日,两路金军同日抵达东京城下。他们划分地盘:粘罕负责攻击东京城西、南两面,驻东京以南的青城;斡离不负责攻击东京城东、北两面,驻军东京以东的刘家寺。
  这时,东京城下有两支宋军披城立寨,迎待金军。
  一支是京畿提刑秦元统率的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所谓“保甲军”五万人。一支是原西军统制官范琼率领的刘延庆旧部,有相当作战能力的环庆军约五千人。这个人们熟悉的范麻子在伐辽战争后长期逗留在京师,与高俅等人打得火热,又受到老长官刘延庆的游扬推荐,在第一次围城之役中,指挥部分勤王的环庆军,凭着几分蛮勇,打过几个硬仗,逐渐挨入当代著名将领之列,这时奉命在城外“犄角”金军。

  斡离不是见敌即攻,范琼和秦元是望风而逃,根本还没交手,两支宋军都逃入城内。“犄角”拔去,城门紧闭,从此东京城下已成为金军的一统天下。
  比较起第一次围城战,在第二次围城战开始时宋朝的处境要困难得多。
  第一、太原失守后,娄室的五万大军,南渡黄河,西趋洛阳,封锁了潼关,把宋朝最精锐的西军关在潼关以内,断绝了它东来的勤王之路。
  第二、第一次围城战时,斡离不兵力有限,攻城的活动限于西、北两隅,有时蔓延到东北角,南面诸门则始终未受攻击。第二次围城时,金军两路合攻,四面合围,陷东京于彻底孤立。
  第三、第一次围城以前,北宋朝廷吵吵闹闹,到了斡离不大军到达东京的前夕,毕竟也定下了战守之策。李纲被任命为亲征行营使和御营京域四壁守御使,取得主持战守的大权。这次渊圣把战、守、和的全权都授给宰相何栗。红萝卜头何栗一手管神兵,一手管议和(除康王外,这时又派出枢密使冯澥到粘罕军中求和),自以为双管齐下,左右逢源,实际上并没有决策守城。金兵兵临城下,临时派待罪在京的刘鞈提举四壁守御,另外又以次相孙傅为守御使,事权不一,掣肘实多。有时何栗、甚至渊圣本人也要来插一手,干扰他们的战守计划。守御使和提举四壁守御根本起不了统筹全局的统帅的作用。他们的地位比李纲当时的地位差得多。
  第四、双方实力对比,即使单从数字上来看,也是相差很远的。第一次围城时,斡离不全军六万人,这次增加到八万人,主要将领阇母、挞览、刘彦宗等仍在军中,只有郭药师以燕京留守的名义,留驻燕京。
  郭药师在第一次围城之役充当向导,立下大功,斡离不却很不信任他。回军燕山后,把常胜军的各级将佐数十人召来问道:“天祚帝待你们如何?”“天祚帝待我们甚厚。”“赵皇帝待你们如何?”“赵皇待我们尤厚。”斡离不忽然发怒:“天祚、赵皇对你们厚,你们都反他,我无金帛与你们,你们更要反我。”立刻麾兵把这些军官都棒杀了。接着把常胜军主力官兵八千余人押往松亭关坑死。留下郭药师一人,名为留守,实系拘留,后来贬死边塞。这就是纵横一时,成为宋金双方争夺对象的郭药师和常胜军的最后结局。
  西路军仍以粘罕、完颜希尹、娄室三大将为主副帅,银术可等战将都属麾下,汉人高庆裔,时立爱为谋主。娄窒、希尹两人轮流至潼关外督师。西路军的总人数,原来与东路军相等,也是六万余人,经过长期的围攻太原,兵力不断补充,总数增加了一倍以上,这时除封锁漳关的五万人外,仍有七八万人参加第二次东京围城之役。计东西两军的兵力已超过十五万人,比第一次围城战增加了一倍半。
  十五万大军在东京四周连珠扎营,这时东京四郊全被金军控制,旗帜军马,往来不绝。城上守军看了十分害怕。
  第一次围城之役,东京原来的守军加上西北陆续开来的勤王军,总数达到二三十万人。解围后,这些大军没有安放到应当去的地方,一部分被遣送复员回西北,一部分参加太原解围战而遭到损失,一部分在防河战争中溃散,还有一部分被主和大臣以经济上的理由遣散。以致金军进至东京时,城内的守军不满七万。各地勤王军早已受到朝命钤止,裹足不前。只有南道总管张叔夜与两个儿子伯奋、仲熊不顾朝命,募兵一万三千人,奋勇前进,在颍昌府遭遇粘罕所部,大小十八战,互有胜负,最后全军突入东京城,这是第二次围城之役中唯一的一支能够进入东京城的勤王军。
  当然不能忘记官家、宰相倚为长城的那支神兵,以及围城当天就被击溃逃散的五万保甲兵。所有这些军队统统加起来也不过十三四万人,未经一战,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在数量上居于劣势,在质量上更是相差甚远。
  所幸第一次围城之役中守城已有相当经验的禁军将领姚友仲、何庆彦等仍在军中。在西军中被推为有大将之才的吴革,也有守城经验,受到姚、何等将领的尊重,后来在攻守战中他起的作用很大,隐然成为事实上的军事长官。留居东京纳福的两军宿将刘延庆一度被任为“提举四壁守御”,负责城守之责,那是朝廷要加重他的部将范琼的事权,不过无论范琼,无论刘延庆都不能寄以希望。刘延庆最后发生一次作用,那是在攻守战十分剧烈时,渊圣问他事势如何?他以习知战守的边将的资格,说了一句实话:“大臣谓城之不可破者,皆是欺罔朝廷,今日之事,可谓危矣!”他说这话的目的是要让渊圣了解事实的真相,采取必要的战略措施,还是危言耸听,促成渊圣议和,现在已不得而知。
  在这些带兵的文臣和将领中,资望、地位,能力能够当统帅之重的看来只有张叔夜一人。围城前,朝廷中竟找不出一个与第一次围城之役的李纲一样的统帅人选。张叔夜这时已除签书枢密院事,有调遣军队的权力,他不避赚疑,勇于任事,担负起城守的重责,重用吴革,令他四城策应,把姚友仲等布置在适当的岗位上,并亲自上城头督战。连日攻守战,尚能相持,张叔夜是有一定功绩的。
  但是朝廷并没有真正任命张叔夜为统帅,议和的阴谋仍在进行。其实这个时候已经谈不到什么议和了,除非就向金人投降。金人开出来的都是要向他投降的条件。宰相何栗在都堂上饮酒谈笑自若,还拍桌击节,歌唱柳永的小词。然后问问属吏,议和的条件谈得怎样了。属吏据实汇报,他摇摇头大言道:
  “便饶他漫天索价,待我赂地酬伊!”
  有一天,他听说张叔夜擅自召集守城将领会议,准备出击。他一怕张叔夜夺了他的权,二怕诸将领夺了郭京六甲兵的功,大吃一惊,急忙奏准官家,诏止叔夜道:
  “同卿檄召诸将,莫是欲出战否?如欲出战,幸先示及。”
  渊圣这话表面上客气,实际分量很重,张叔夜吃了这一闷棍,怎敢再议出兵?后来索性力辞签书枢密院之职,不敢再担负起守城的垒责。
  在张叔夜幕下任职的太学生丁特起看见出击之事不成,张叔夜又意存消极,不禁滴泪沾裳。他与吴革商量后,上书乞早决用兵之计,毋淹延不断,养成夷狄之患。这样的上书,当然不可能得到任何结果。
  在这二十多天的围城期间,宋朝方面竟然推不出一个统筹战守的真正的统帅,直到城池失守为止。
  军事力量和统帅事权的对比,宋朝又是大大处于不利的地位。
  一切斗争,与敌人作政治或军事的斗争,与自然界作生产建设或抗暴的斗争,最痛心的一个现象莫过于力量内耗,在自己内部的矛盾中把力量消耗殆尽,这种现象在第二次东京保卫战中充分暴露无余,以致在攻守战尚未正式开始以前,两军的优劣势就已十分明显。
  东京城的前途黯淡。
  (七)
  渊圣皇帝并没有从金军第一次围城之中吸取教训,也没有看到目前军事上的危机。
  在他亲自上城视察以前。他的心中反而比较踏实,认为目前的处境比他刚即位几天就匆匆应付金军的进攻时要好得多。他的根据是:当时他主张不定,一会儿要守,一会儿要和,每经过一次变换,他的内心就要发生一次剧烈的斗争。这次不同了,他的方针自始不变,他的政策一贯到底。并无左右摇摆之虞。现在他的方针政策是战中有和,和中有战,两不妨碍。他用了双管齐下的宰相何真忠实地执行这一项政策,他自己在富内蜓可以高枕无忧了。
  由于和的需要,他派出康王和冯澥分别出使到斡离不和粘罕军前乞和,答应并准备答应他们提出来的任何条件,只要保牢他的皇位。他一次又一次地应金人之请派出“割地使”,要三镇及两河各地抗金的军民乖乖地放下武器,臣服金朝。他同意下令不准各地勤王军开到京师来。甚至在围城期间,战争十分剧烈之际,他也同意何栗的建议,制止张叔夜的出击计划。那个计划至少能挫动金军的锐气,使它不敢小觑城内守军的力量,总之比现在这样勉强应战、坐待灭亡为好。事实上,在张叔夜准备出击前,吴革也两次建议,出兵城外下寨,使虏人不敢近城,且通东南道路;又乞选日诸门併出兵分布期会为正兵、为牢制、为冲突、为尾袭、为应援,可以战而胜。太学生丁特起在张叔夜准备出击的前后都曾上书乞用兵,论对金人有三可灭之理,角兵有五不可缓之说。这些建议,都被渊圣皇帝置之高阁。
  由于战的需要,他亲自召对吴革,派他去陕西勾兵,并明令他与诸帅臣商议城守之事,有权参加东京的防务。张叔夜援兵开至城下时,他派吴革出城接应,并亲自在南薰门上接见张叔夜,传谕嘉奖,擢升他为延康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得以顾问全部军事。他一再驾幸各道城门,抚慰军民,并出宫中所制的衣袄项围,务令军士温暖。他同意召募郭京的六甲兵,并与何栗、孙傅一样,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这支军队。
  战中有和,和中有战,或者称为寓战于和,寓和于战,比完全的和还要坏,完全的和是一种急性的自杀,万一死不掉,人们必须走相反的路来挽救生命。半战半和是一种慢性的自杀,最后必至于死亡。连改弦更张的机会都没有。这是历史的惨痛教训之一。
  渊圣皇帝要经过三次巡城。亲自碰到不少显而易见的困难,这才了解到情况的严重性,但是,直到东京城沦陷时,还没有放弃半战半和的方针政策。甚至到了被金人控制、监视以至完全成为俘虏的时候,他的求和的幻想一直没有改变。
  不但渊圣一人,北宋灭亡以后,从南宋小朝廷创建开始,遇到金、元侵犯,除了万不得已抵抗一下外,基本上都坚持议和的政策,直到亡国为止。明知道这是无底的深渊,他们却一个接着一个地跳下去,至死不悔,这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而不能简单从统治者个人的软弱性上去找寻原因了。
  渊圣第一次巡城是在金军已经渡河,尚来抵达京郊的十月下旬。那时守河的折彦质、燕瑛、李回等均已陆续逃回,风声已经很紧,渊圣临时决定,带了文武大臣去视阅各城门上的炮位。
  渊圣跑了三个城头,发现炮零零落落,三处加起来,一总不过三五十位,其中还包皮括一部份已经损坏不堪使用的在内。
  渊圣显然不高兴地问新任兵部尚书吕好问道:
  “东京各城头共有若干炮位?朕即位前有多少?围城后有多少?如今尚能使用的和不能使用的各占多少?吕卿可细细报来。”
  这个兵部尚书虽然姓着两张口,名为好问,又带一张口,对官场上的消息到处打听,固然十分灵通,对自己的业务却懒得去问。更加想不到一向渊默的官家今天忽然一反常态,一口气问出这么许多问题,竟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磕一个响头,回奏:
  “臣调本兵,莅事以来尚不过五日,炮位之事,首尾不详,要问原任尚书才知端的。”
  偏偏原任尚书不在跟前,一时又找不到。渊圣皱皱眉头,问少宰唐恪可曾知道。
  主和的宰相唐恪当然也不会了解炮位的数目,只好回奏:“炮位之数,待臣去问了有关经手人员,来日必有以复命。”
  打仗内行,做官外行的吴革不明白这样一件简单的事,为什么要等到明天才能复命。当时他越次对道:
  “此事有何难办!官家派三五人去各城头一看便知,不消两个时辰,即可见分晓。何必待至明日方能复命?”
  渊圣点头称是,就说:
  “吴卿,你且为朕去办此事。朕在此等候回音。”
  吴革唱声“遵旨”上马即行,也不管唐恪等人对他白眼连连。
  这里渊圣在城头上下令试炮。
  由于炮位长期没有管好,炮兵技术又不熟练,试打了几炮,一大半打出去的炮石都掉在护城河以内,甚至还够不上弩矢的射程。有几炮根本发不出去,最危险的一炮,不是飞向前方而是向后面飞来,这一炮因为距离近,特别有力,竟把城楼打塌一角。渊圣等人吓得一齐扑倒地上躲避,过了好半天还是两眼发花,耳际轰鸣,心头乱跳不止。
  这里吕好问早把打炮的士兵拿下,说是惊了圣驾,该当死罪,请旨斩首。
  象常有的情形一样,渊圣的头脑一时糊涂,一时清醒。当下他想了一想说道:“军政不修,乃朕与大臣之过,士兵何辜?棍责已足,何至斩首!”他挥挥手,命人把那名炮手带下去了。
  大臣们见渊圣龙颜不怿,一齐启请圣驾回宫休息。
  “请卿要回即回,朕在此等候吴革回奏。”
  不久吴革驰回来复奏:
  “臣身至西城各门按视,该处年初时战争甚剧,现尚存大炮六十三位,其中废坏的十一位。臣派亲随去东南两城查实有大炮四十位,尚无损坏,都可使用。四城合计,可用之炮,不过一百三十余位,与年初围城时相较,已少了一半。如虏军四面合围,则此区区之数,定不敷用。”
  “炮位如此之少。赶造起来,恐已不及,如之奈何?
  吴革成竹在胸地回奏:
  “臣数次出入固子门、万胜门,见牟驼岗一带金人废垒中尚留有大炮四百多位,当时金人匆匆撤离,不及携走。九个月来,留置该处,日晒雨淋,无人过问。如今何不把它取来,稍加修茸,尚可为我所用。”
  这倒确实是个好主意,不过四五百位大炮,弃置城外已有九个多月,为何无人过问,早把它们收入城内?渊圣不由得又问起兵部来,吕好问说:事属朝廷,合系枢密院收管。枢密副使聂昌说,此事不干枢密院,乃由提举军器监的内监陈良弼掌收。内监陈良弼又诿过于兵部,说兵库为何不收?大家推来推去,竟没有一个部门承管此事。渊圣发怒道:
  “过去之事,休再提了,如今责成兵部,限三日内尽数搬取入城,如有一位未尽,唯你吕好问是问。”然后吩咐吴革道:
  “吴卿,朕委你以城守之责,你当为朕的心腹耳目。三日后,你去牟驼岗视看,如有一架大炮搬取未尽,速来回奏。朕必重责有司。”
  第一次巡城,给渊圣留下了极不愉快的印象,也使有关大臣对不懂得官场窍巧的吴革侧目而视。
  金军开始围城后的几天,雨雪连绵,阴霾不开,气候十分寒冷。渊圣要想亲自去了解士卒身上的穿着是否足够温暖,进行了第二次的巡城,这次巡城,共分四天,每日一壁。第一天,他来到被金军围攻正急的宣化门。他头戴小盔,全身铁甲披挂,乘马在泥淖中缓行,后来徒步登上城门左右翼的“拐子城”②,视察粘罕大营,避遥看见金后营中推出多少状如篷帐的牛皮车及状如大鹅的木车。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左右奏禀:这叫洞屋、鹅车,都是攻城的利器,如让它们逼近城根,城守就有危险。
  这些重武器虽然可怕,但它不逼近城根,就发挥不出威力。澜圣看看城下的护城河既宽又深,里面的积水都已结成厚冰,谅他们插翅也飞不过城壕;倒也不甚在意。
  他在城头上逗留到吃饭的时候,内监们送来御膳。他下令撤了,以饷守卒,自己却取士兵的伙食,与他们一起吃了一餐。他又查问每个士兵的衣着,亲手去摸摸他们的棉袄有多厚,这才发现在这闰十一月的酷寒中竟有一半以上的士兵没有棉袄,有的也都是破的、旧的或薄得象张纸。不禁堕下泪来。眼泪滴进战士的心里。
  这时金军也已吃罢午餐,一队队轮番出来攻城,他们听到城上的嵩呼声,知道渊圣皇帝御驾在此,就大声骂出肮脏的话,一面发矢向城上射来。有的箭矢劲道十足,直贯城楼的板壁上,有的还牢牢地钉进城砖中。
  守城的军士和渊圣自己带来的一部分卫士共三百多人,踊跃请战,要求开城出去与城下的敌兵拼一死战。渊圣答应了。他们大呼出城,用木板和稻草垫铺在坚冰上,渡过战壕,勇猛地扑入金军的队伍中,与金军混战。就个别战士的勇敢和武艺而论,他们并不输与金军。其中有两个手执盾牌长刀的勇士,在敌阵中往来跳荡,不多一回就斫死敌军五六十名。但是后面拥上来的敌军越来越多,宋军却没有后续的部队。城上鸣金连连,要收军入城内,这时敌我混战,短兵相接,势已急迫,他们唯恐引狼入室,使城门有失,下肯后退,最后三百余人全部战死。
  这场接战是在渊圣眼底下进行的。他亲眼看到士兵们英勇作战,抵死不退,愿为朝廷作国殇。但也看到有些将士贪生怕死,或为保全实力,不肯开门相援。特别可恶的是主守南壁诸门的统制官范琼。渊圣两次派人传旨给他开城接应。他竟推托说敌氛已恶,不宜开城,拒绝圣旨,坐视城外鏖战的战上至死不救。渊圣不由大怒,当场下旨要斩他以徇,当不得刘延庆在旁,一再叩头力保,结果只褫夺了他的统制官,留军中自效。
  与惩罚范琼的同时,渊圣把身上佩带的一围玉带解下来,拆开上面嵌镶着的八宝,传旨分给那两名战死的执盾战士的家属,另外战死者也都按规定,加倍给予抚恤,以劝有功者。这些措施赢得了士卒的感泣。
  以后三天也是如此,他分别巡视东、西、北三壁,瞭望了刘家寺斡离不的大营,又从固子门城头瞭望牟驼岗敌垒有没有遗留的炮位还不曾收入城里,但这时牟驼岗又有新的金军入驻,新旧炮泣混在一起分不清楚。
  这里渊圣从城楼上瞭望斡离不大军的动静,那边斡离不也不断登上高处瞭望城内宋朝守军的动静。封邱门外的铁塔,高达三百尺,第一次围城之役,李纲曾登塔顶,视察敌情。如今形势反过去了,斡离不每天必与刘彦宗、阇母等高级将领登塔察看城里的一切。近日细作报来,渊圣每日巡城,分四日巡毕四壁。这种机械的做法,给予敌方推测的可能性。那天斡离不已先在铁塔内等候,远远看见一行人上城头,虽然看不清楚面目,但从种种迹象来看,很可能渊圣就在其中,也很可能就是这一撮人中间的那个被人拱卫着的中心人物。
  作为一个射手,斡离不具有超群绝伦的准头和弓力,他踞高临下,这几百步距离算不了一回事,很可能一箭就断送冷不防的渊圣的性命。这不但他做得到,就是随行的阇母,窝里嗢也都做得到。
  但是作为战略家和统帅的斡离不懂得把这个皇帝留在城内比射死他更对自己有利,为此,他已做了不少牢线搭钩的工作,舍不得一箭就把他轻轻断送了。于是他觑准了这个假定的皇帝,远远一箭,正好射中离渊圣头顶不到一尺之处的一根城楼的木柱子上。
  事后,宋朝人员费了不少气力拔下这支箭,箭筈上清楚地刻着“太子郎君左副元帅东路军完颜斡离不”两行小字。这一箭起了信息之用,它好象给渊圣递个信说:你的性命在俺掌握之中,今天饶你不死,你可要识得时务,才算俊杰!
  这一箭真把渊圣吓环了,以后要隔开多日,他才再敢上城巡视,而且余悸犹在,不敢再上这道容易被敌方发现目标的封邱门视察。
  尽管内心害怕,他亲自行幸四壁,毕竟是围城中的一件大事,理应有一篇官样文章昭告全城将士。他把这个任务交给副宰相兼守御使孙傅,孙傅对守御一行一窍不通,撰写文章却十分在行。他代天立言,顿时草发了一道措施沉痛挚肫的召旨:
  “雪意未解,士卒暴露,朕不敢白安,亲幸四壁,犒劳将士。皇后偕宫人亲制棉襦千领,已发至军前!宫内尚在续制。务使三军尽得挟纩,踊跃赴敌,朕心慰矣!”
  皇帝巡城,在一定范围内,确实可起振奋人心,激励士气的作用,皇后亲制寒衣,也使领用者感奋,可惜限于人力物力,这件事没有持续进行,“宫内尚在续制”也成为一句空话,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行动。
  官家巡行后两天,东京一个开质库③的富户张师雄跑到都堂,声称要见宰相何栗论事。他谈的几条都有些道理,其中有一条说:“军兵平日饥寒,当今日用人之际,以单寒之身,暴露风雪中,欲其尽命拒敌,不亦难乎?请括在京质摩并富户,每家出备十人绵袄、绵祷、袜衲等,除鞋外,并不得用麻。如敝损不堪及绵薄之类,皆罚令重作。行遣一万家,可得十万人衣服温暖,如此则军兵乐战而忘死矣!师雄也开质库,愿先倍于众人,出备二十人衣装。”
  这个富户提出来的几条办法倒都切实可行,尤其征集寒衣这一条,办法更加具体。他事前与太学生雷观等商量过,才来都堂求见的。不想何栗最恨的是太学生,一了解他的背景,就哈哈大笑道:“尊论平平,容待理会。”就这样把他打发出去了。
  战争的发展,渐渐集中在填护城河与反填河的这个焦点上。
  洞屋、鹅车、云梯等攻城重武器都是古已有之的,从战国以来,就不断有人发明创造、改进、实践与战争,总结了不少经验,连图带文字载在兵书上。不过军事工业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女真入制造和使用它们却是很晚的事情。辽金战争中,主攻的一方,金人没有使用它们。宋金战争开始时,金军也还没有使用它们,及至两路军队屯兵于太原、东京两处坚城下,屡攻不克,他们这才总结出一条经验:“野地合战,宋军望风披靡,凭城坚守,我军每每勿克。”这时在西路军的汉人时立爱、高庆裔等就向粘罕献策,按照古兵书上记载的式样、尺寸,制造出来,用以攻城。由于王禀的防御得法,太原城并非被这些重武器攻下。具有巨大的破坏防守的力量,这一点却为大家所公认。现在粘罕把它们都带在军前,连斡离不也看得眼红,要如法炮制,并把它们看成为攻城的依靠力量。
  不过一切事物都不可能依样画葫芦,它们在太原城下试用已见成效,到了东京城下又发生新的困难。在太原时,他们只要临时搭制一些载重量较大的桥板,就把重武器渡过护破河了,撤退时也是如此,去来十分自由。在东京城下,由于城上的守御玫击较为密集,护城河较宽,还有东京靠近黄河,土质较松,他们试渡了几次,都告失败,或则陷在城河中,或则勉强渡过后,被城上发下来的火箭火药烧成灰烬。这才发了个狠心,非要把东京四周的护城河全部填没不可。这一点大家都看清楚了,填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用重武器,连得没有军事常识的渊圣皇帝也懂得这一点。他巡行四壁时,就关照守御的大臣,将领,要防止金人填河的活动。
  这一天近侍报来,东南二壁的南薰门、宣化门、曹州外门、东水门一带,金人都在填塞护城河,形势危殆。渊圣急忙起驾,带了吴革等几个将领,赶到南薰门。这时南薰门外已有三分之二的河道被金军填没,禁军大将何庆彦刚刚赶到不久,正与金军西路军大将银术可进行对攻。双方都猛发弩炮。上面的宋军要想籍炮石和箭矢之力,使填河的和掩护填河的金军站不住脚,迫他们退回去。在战场上富有经验的银术可已把多辆洞子推到河边,在它掩护下施放弩炮以杀伤城头上的守军。洞子里装满了土、稻草、麦杆、木板。士卒们都扑倒在已经填实的河道上,只等城上的一阵矢石过去,他们趁势揉进,用土填入一段新河道上,上面再铺几层稻草麦杆和木板,城上的攻势虽猛,打不退金人填河的决心。他们牺牲了不少士卒,大量的血渗入泥土中,流在冰块上,但还是节节前进,毫不气馁。眼看这一段河道都要给填没了,形势十分危险。
  从展开填河与反填河的战斗以来,各壁城上的守军都打得十分英勇。金人白天不能取得进展,就利用黑夜偷偷地填。在西、北两壁防守的宋军大将姚友仲传令到处点起火把,放在铁盆里,悬到城外,察照金军的行动。一发现有情况,就先发制人,猛施炮弩,使金人的洞子没法逼进河边,多次破坏了他们的填河活动。姚友仲这个办法行之有效。后来就在四壁推行,实行分段察看。
  前一夜,提举南壁守御的文官中书舍人李擢在南薰门城楼上与宾客酣饮,喝得大醉,竟在城楼上睡着,守城军士也都懈怠了,没有及时发觉城下金军的活动。及至天明,护城河已被填没一半,势成燎原。现在即使御驾亲临,也很少办法阻止它继续填河。
  当下吴革和何庆彦商量了一下,形势已急,除了开城一战以外,别无他法。何庆彦立刻点齐两千名精锐,他与吴革各领一千名,开城杀出。何庆彦补过心切,他一马当先,大声呐喊,直往填河的金军冲去。银术可猝不及防,竟被他冲退数十步,在冰凌泥淖中,也有许多金军被杀。何庆彦利用金军已经填实的一段河道,趁势冲上去,把那些挤着、挨着还来不及撤回去的洞子推倒了几辆,然后整队而归。
  银术可集合败卒,整队再至,忽见吴革在城下摆开阵势,一面保护城门,一面接应何庆彦的前军,队伍十分严整。另在沿河之处,推出几十辅铧车,每辆铧车上都装着一床床子弩,弩士持满以待,单看吴革手中的红旗一落,就要发射。银术可不敢造次追赶,也不敢继续填河,双方相持一会,他就收队而归。这里何庆彦与吴革目送金军全部退回了,再缓缓入城。

  这一仗,何庆彦、吴革以二千名锐卒,背城一战,有死无生。依赖他们的过人勇气居然打败金人数万之众,杀伤了女真兵一千余名,焚毁洞子、鹅车十余辆,迫使女真名将银术可收兵而退,可真是围城以来的一次奇捷。
  论功行赏,官家当场授何庆彦以保州承宣使之职,吴革等也得到相应的优赏,连带有罪的李擢,处分也减轻了,只降官两级。
  官家第三次巡城打了一个胜仗,不让银术可继续填河,心里高兴,可是他的最后一个措施是错误的。军法严厉,在自己汛地上失职,让敌人占到便宜,按律必诛。官家一时心慈手软,轻罚李擢,由于这一失出,以致后来各处护城河都被填河,对失职人员不能再以军法相绳,很快就影响到以后几天战局的发展。
  (八)
  东京人对渊圣皇帝是爱戴的,他做的任何一件好事都没有被人冷淡、遗忘过。
  宣德门上书时,开封府尹王时雍、殿帅王宗濋等气势汹汹地调集了一支骑兵,把二三十万人民团团包皮围起来,单等圣旨一下,就要来个“草雉禽猕”,血染广场。是渊圣的一句话,一道圣旨,把这场流血惨祸制止了。在当场,他们谁也没有害怕死,到事后,每个人都不忘记他的再生之恩。
  蔡京、童贯、王黼等六贼,横行了二十余年,老百姓对他们“家家有刻骨之仇,户户积难平之忿”。当他们气焰薰天的时候,谁敢去碰他们一根汗毛?又是渊圣皇帝把他们一个个地贬了,杀了,为人民出了一口气,太快天下之心。
  这些功德,载入人民之口碑之中,铭刻在人民的心版上,谁又能忘记?
  第二次围城以来,渊圣已多次巡城,人们喧传说他在雪浆潺淖之中骑马步行,登上城楼,不但把肩舆撤了,内侍为他布下的障泥,他也不要。他撤下御膳,与士兵同进伙食,还就杀贼有功的士兵手里干了几杯酒。人们还传说他亲自在南薰门射弩发炮,一次战斗中杀伤金虏数千人。另外一次则亲挽御弓射死敌虏统帅大太子粘罕,后来又被更正说,射死的不是大太子粘罕,而是四太子兀术。四太子兀术是金虏中最凶悍的贵酋,年初时曾在东水门外杀死无辜百姓数千人。如今官家亲自把他射死了,也是为那批死者报了仇。
  所有这些真的或者假的消息都象生了脚,长了翅膀飞快地在京师流传,赢得人民的称赞。特别有一次,渊圣巡行万胜门回来,因雪地过滑,他从马上捧下来,摔伤了肋骨。据目击的老百姓说,他躺在软椅里,面色苍白,不时皱起眉头,表示痛得非常厉害,不过他还用手指指万胜门那个方向,不放心城下正在展开的一场厮杀。这个消息竟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前往宣德门焚香顶礼,叩阙问安。这块宫廷广场,曾经是人民伏阙请愿对官家有所争论的地方,现在却成为老百姓对他表示关切,向他致敬的场所。这样持续了两三天,直到内侍出来传旨说:“朕安,百姓勿念。”,老百姓才恋恋不舍地回去。
  东京人对渊圣犯下的错误也采取宽容的态度。所有割地、讲和、赔款、逢亲王为质都是卖国奸臣做的事情,他们是瞒了渊圣去做的,或者利用渊圣卧伤的机会,偷窃了御玺,矫旨前去讲和的。否则如何理解渊圣亲自上城去抵御金寇这个事实?分明官家是要抗金的,就是这些卖国奸贼不让他抗金。有一夜,卖国宰相唐恪从政事堂议事回家,途中受到一群自发的老百姓的袭击,不但打碎他的肩舆和灯笼,还一拥而上,撕裂他的袍服。如非卫兵救护得快,险险乎叫他成为朱拱之之续。这件事唐恪重事轻报,只说灯笼被打碎?但事实是老百姓要他的狗命,吓得他从此不敢再作夜行。
  唐恪外,卖国奸贼耿南仲也遭到詈骂,老百姓把他以及跟随康王一起出使求和的儿子耿延禧一起骂为“老贼、小贼”,拦住他的坐骑,不让他进入政事堂。只有一个聂昌,他先为开封尹,竭力保护太学生,坚决反对因伏阙上书一事要惩罚陈东、雷观等人的朝议,态度十分激烈,甚至表示不愿与主张惩罚太学生的大臣共事一朝,因此取得太学生的好感。后来忽被耿南仲拉进枢密院,在一段时期中,改变了论调,昌言议和,最后被派出去充为河东割地使,又力言割地之非计。这个态度明朗、毫不暖昧的两面派,弄得东京人不知道要赞成他好,还是反对他好。另外一个态度暖昧的两面派,那就是红萝卜球首相何栗,他先以主战的言论,受到太学生拥护,向朝廷推荐为首相,后来逐渐转变了立场,反而为主和派张目,因此受到太学生们的攻击,他成为舆论谴责的中心。
  圣明仁孝,原来就是任何一个官家的“起点”,不管他是三岁小儿被抱上金銮殿的,还是长期在深宫储待,等到登上宝座时,已达六十岁的高龄。不管哪一个,老百姓在他刚即位时,都深信不疑他应该是圣明仁孝的。除非经过长时期的考验,这个不争气的官家做出来的事情距离“圣明仁孝”的标准实在太远了,甚至完全是它的反面,这才对那根深蒂固的信念稍微动摇了一些。譬如老百姓对道君皇帝的信念也是直到最后几年才有些改变的。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当今的渊圣皇帝确实不愧为圣明仁孝的好皇帝。既不因为父皇,也不因为奸臣,更不因为金寇的关系,对他圣明仁孝的看法有一分动摇。在强敌围城的情况下,东京人热血沸腾,渴望在抗金的事业中能够贡献出一份力量。他们不惜流汗,甚至流血,只要有用得着他们的地方,他们一定去。打击金虏,究竟为的是保卫这个国家还是为了保卫这个官家,他们并不十分清楚,在他们的思想中,可能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是抽象的,后者是具体的。在他们看起来山河城市、土地人民都是后者的附着物而并非是前者的组成部份。
  不过要领导他们去保卫这个受到金寇攻击的官家,决不是官家本人,他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偶象。一定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才能担负起领导他们的责任。二月间那场如火如荼的运动,才是他们心目中最伟大的行动,陈东就是最理想的领导者。当时几十万人都听陈东的一句话。他要大家鼓噪,大家就摇撼着门柱,发出震天动地的喊声,他要大家肃静,一下子忽然鸦雀无声,开封尹的刽子手吓不倒他,殿前司的铁骑,他视若无睹。是他把运动领导到胜利,最后官家出来宣旨:种、李复用,奸臣罢黜,就这样把十万金兵吓退了。那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胜利。
  但愿现在再出一个陈东来领导他们,再一次把金寇打退,那该多好!
  群众的领袖主要是自然产生的,现在已经有许多人听说吴革这个名字,许多人知道他在第一次围城之战、特别在第二次围城之战中立了许多功劳。那天何庆彦南薰门之战能得胜利,就因为他在城门口的摆布。没有他的接应部队,没有他的铧车弩床,没有他的严阵以待,何庆彦不一定能够安全凯归。许多人知道他帮助官家做了不少事情,而不以官职升擢为念。从品质、才能、威望各方面来说,吴革比较陈东并不逊色。但是吴革仍然不是几十万东京人民共同承认的领导者。当初那六家村的盟约者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化了。他们认为只要吴革出来登高一呼,就有十万、二十万群众出来响应他、拥护他,马上就成为大家公认的领袖。但事实并非如此。要成为群众的领袖,特别是一群“业余”群众的“业余”领袖,要有一定火候。事情碰了壁,他们才冷静起来,重新研究问题,重新考虑了一些比较可行的实事求是的具体措施。
  他们六人,除了师师外,其余五人都有本分的工作,吴革尤其忙,官家给他的任务是四壁策应,那就是说东南西北四壁,哪一壁受到攻击,哪一壁情况危殆,他都要驰去救应。攻击的警报没有解除,他就得留在那里,留一整天,有时还要留过夜,留到明天。
  他的业余时间是十分有限的。但是他比任何人都早看到东京城的危机。从护城河被填以来,四壁中的任何一壁,只要稍有疏虞,就有被攻陷的危险,而这种疏虞,常会发生,防不胜防,他怕的是一壁被陷,其他三壁的战士也会同时奔溃,导致金城的沦陷。这一点他只好闷在心里,连最亲密的盟友面前也不敢多谈。他现在较多考虑的问题是万一全城沦陷了,怎样把更多的散漫的群众组织起来,或进行巷战,或继续反抗。他与雷观商量这个问题,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他们的这个组织无论在目前,在今后都是十分需要的,也该进一步加强。
  雷观出了一个点子,他在户部供职,可以拨借太仓公粮,举办一个账济所,一方面是救济难民,一方面就把群众组织起来。这个点子出得好。围城以来,许多穷苦市民失了业,或因小生意的收入减少了、不足维持生计,需要政府救济。赈济所虽用公稂,却以民办的形式出现,借用五岳观、启圣院、同文馆三大处地方。每天发放救济粮食,并熬稠粥两次,供贫民食用。这几处赈济所就请何老爹、邢倞、太学生吴铢还有皇亲高某、宗室赵子昉等人出来主持。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把领用赈济粮食的贫民连同他们的家口,一概都登记起来,编成名册,分为小队、大队,按次序领粮。破城后又加上不少脱了军籍的教兵游勇,懂得军事编制的禁军军官崔彦、崔广等被借调出来,暗暗以兵法部勒军民。这种领取粮食的军民,人数越来越多,竟达十万人以上。他们挑选了一些年轻力壮的另外编成队伍,并把禁军的军官、士兵混合编制进去,给予军事方面的训练,这个赈济所就逐渐成为带有军事性质的群众组织点了。
  除了吴革经常抽空来赈济所与贫民见面外,其余的盟友也都在这里兼一份工作。太学生丁特起这时在张叔夜手下当幕傣,他不懂钱粮出入之事,在赈济所里没有多少事情可做。他还讥笑师师说,你妇道人家,连这口大铁锅都搬不动,到赈济所来顶什么用?师师却找到她能够胜任的工作了。她帮何老爹、邢太医编写名册,每天忙个不了,后来索性_把识字善书的小藂、惊鸿两个都带来。一起住进同文馆工作。她穿一身棉袄、布裙,头上包皮一块青花布帕,不但写字,连烧粥、发放粮食等项也样样参加,谁都没有认出来这个普普通通的妇人竟是当年名噪一时的李师师。
  这个丁特起又来烦师师了。他把围城时期的见闻以及朝廷的种种荒谬措施都写在一本书里,说是要成为后世的殷鉴。他请师师替他缮写,并请她代想一个书名。师师不加思索就在书签上题上《泣血录》三个字。丁特起对这书名十分满意,后来这部书就以《孤臣泣血录》的名字行世。
  同样的太学生,同样的爱国之士,丁特起愿以血泪救国,雷观却更愿意流汗。他和同舍生徐伟等以贫苦市民不能白白地消耗国家粮食为理由,建议他们巡行街头,查诘奸宄。这一条被批准了,从此他们就取得“诘奸”的权利。每晚出队,在街市巡查。“赈济所”这个以特殊形式出现的机构在东京人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
  这时,军事形势更趋恶化,东京城已处在沦陷的前夕。
  (九)
  两次围城之役,在军事上有一个明显的区别:第一次围城的斡离不,采取政治攻势多于军事攻势,特别当宋方的西北勤王军抵达东京,在军事形势已经转为不利的情况下,他尽量避免接触,即使偶然攻城,也都是为政治攻势服务。第二次围城之役则不然。虽然没有停止过暗中进行的政治攻势,却显然以军事攻势为主。粘罕与斡离不合围后,截断了宋朝各处勤王军的来路,他们已无后顾之忧,就可以积极发动攻城战。可以说自闰十一月初一日攻城开始以来,无日不在恶战之中。
  从闰十一月下旬以来,金军陆续填塞四围的护城河,攻城的重武器充分发挥威力,洞子、鹅车、云梯、偏桥、楼车、撞车等横冲直撞,在每道城门下都逼近城墙,或在半空中施放箭石,踞高临下地杀伤城头上的宋军,或施放火箭,焚烧城楼,或在城下用撞车猛撞城门,在军事上占到绝对的优势。只要一处得手,大功可成。宋军的抵抗已濒于绝境。
  攻守战的高潮发生于闰十一月二十四日。那天,斡离不、粘罕发下狠心,把全部女真兵、契丹兵、奚兵、室韦兵、渤海兵都调上第一线。连后备的汉军兵马也调上前线,作为佚役之用,后营为之一空。所有高级将领都奉到命令,分段指挥攻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猛安以下的中下级将佐,都责下军令状,今时攻城不效,甘受重罚。这种大规模的孤注一掷的攻城战,在女真建国后的二十年军事史中确是空前未有之事。
  围城初期,曾连续下过几场雪,后来天气转阴转冷,对金军的填河活动十分有利。廿三日黄昏后,天色凄渗,彤云密布,起更以后,忽然又下起一场入冬以来最大的雪。到了清晨,积雪竟达二尺的厚度,这显然会给进攻的一方带来更多的不方便。但是他们决心下得如此之大,不愿意临时再改变命令。粘罕为了鼓励士气。不顾事实地宣称:
  “雪势如此,如添二十万生兵。”
  战争本身就是丧失理智的活动,一句骗不了小孩的谎话,有时竟可以骗过十万人。金军的将帅战士们也宁愿相信粘罕的话,大家整理好队伍,踏着大雪纷纷整队而出,攻城的重武器也全部出动,迅速就造成全面展开、百道齐攻的巨大声势。
  战争一开始,东壁守将统制官高师旦就被金军的劲矢射死在曹州门城楼上。提举东壁守御的文官孙觌一见大惊,急忙逃下城楼,东城大乱。金朝的金牌大将刘安乘势架起云梯,正待爬城而入,幸得四壁策应使吴革带了一队民兵赶到。他指挥部众以大炮猛击,把刘安打死在城下,稳定了东壁的形势。刘安是斡离不手下的重要谋臣,今天他代替连日攻城不下的挞览指挥东壁的攻城,可见斡离不对他畀任之深。把他打死的这一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天的攻击中,东城门一带的金军攻势已挫,始终没有构成重大的威胁。
  战争的重点在北壁,斡离不亲自参加封邱门的进攻,金方东路军重要将领都在这一路指挥作战,使用的洞子、鹅车达一百余辆,占全军所有的半数以上。
  这时首相何栗、副相提举四壁守御史孙傅都已躲得不知去向。只有四壁守御副使张叔夜尚在南城与粘罕对战,无力兼顾其他各壁。主持北壁的大将姚友仲受到如此严重的攻击,竟不知道向何人去告急请援。后来别人告诉他,吴革在东壁,他也派人去告急。吴革告诉使者说:
  “高统制战死,孙御史逃走,东壁竟无人主守。今吴某在此承乏,勉强支吾,手下无兵可调。寄语姚都统今日之事,吴某与都统唯有相勉以死尔!”
  吴革的激将法比他的增援更起作用。姚友仲是吴革在西军中的老战友,两人相知甚深。他说无军马可以调拨,那肯定是没有增援的希望了。他惟有尽自己的兵力,来阻挡金人的猛攻而已。
  这是双方都不要活命了的攻守战。
  这天,北门诸城,险象环生,在每个时辰中几乎都有五次、十次被攻入的危险。所有的楼橹全被击毁,用以阻挡炮矢的虚栅和绳网也都被火箭烧成灰烬。宋军只能凭血肉之躯,在城头上抵御矢石。有时一矢中胸,人被直直地钉在烧焦的木柱上,手足头部都佝偻起来,象只烤红的大虾;有时一炮飞来,被击碎的头颅和折断的四肢一齐在天空中飞舞,阵阵血雨,洒在雪堆上。在这个时候还能继续站在城头上作战的就是非常勇敢的猛士了。
  也有过几次,在哪一段城墙已经看不见守军的踪迹。城下的金军军官大喜过望,立刻架起云梯,战士们一个个鱼贯而上,直爬上城。他们一声呐喊,正待翻城而入。这些金方战士在云梯上爬着象一群轻捷的猿猴,只要有一只脚踏上城墙,就变为一只凶狠的猛虎。谁也设料到往一凹一凸的城堞背面还隐藏着许多守军,他们冷静得好象一块化石,一直等到金军跳上搁板时,才从隐蔽处杀出来,挥刀飞舞,把进攻者一个一个斫到城下去。这时城下金军的箭矢乱放,顾不得自己人和敌军,把他们一起射倒在城头,或者一齐从几十尺的空中坠下城根。在混战中,有几架云梯也随着战士一起倒下来。
  到了下午申时时分,封邱门下的攻城战达到白热化。二三十架洞子一字儿横排在城根下,掩护一批批的战士用撞车猛撞城门,这些金军似乎不知道什么叫做死,什么叫做生?根本不知道这两者之间还有一道界线。他们不管城上有多少东西泼下去,不管地面上已经堆起了多少层尸体,还是不歇手地连续撞城,前面一批人死了,后面一批又接上来。那几层厚的铁门也经不起长时间的冲撞,眼见它撞出一个个的瘪洞,撞上去的声音也变成混杂的哑音,这标志着铁门将被撞破。
  姚友仲既要照颐下面,又要在上面指挥,无法兼顾,势已殆危。幸亏吴革趁东城门金军攻势稍懈的机会,赶到增援,他和姚友仲分别在城上、城下指挥。这时城头上可以杀伤敌人的矢石已剩下有限,在大雪中,火器又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粘罕说这句谎话的最大根据)。此时吴革充分利用老百姓的力量,让他们把打铁铺子的全套家伙都搬上城头,利用鼓风炉,把大块的铁烧得通红,甚至烧成铁汁、铁浆,一齐向城下泼下去。这一着才给撞门的金人以致命的打击。不但撞车本身,连掩护它的洞子、鹅车都损折了不少。在封邱门城门口的女真战士的尸体堆成了一座小山。
  直到黄昏以前,金军在四壁的进攻都没有得手,只好收兵而退。这一天的激战,胜负是明显的,尽管多处城门受到冲撞,多处城墙被凿出一个个小窟窿,却没有一个金军能攻入城内。他们损折了不少战士,单是北城一带,战死的金军就不下三千余人,断头洞腹的尸体还躺在城根下,不及收去,同样在城头上也躺着几百具宋朝守军的尸体。双方死伤的比例是十比一,也是二十多天围城战中取得最大战果的一天。入夜以后,东京的老百姓掌着灯上城头来看这二天的战绩,大家感到欢欣鼓舞,一种乐观的说法,认为金军经过这样一次挫折,已经无以为继,看来他们只好象第一次围城之役一样自动撤兵回去了。
  官家与大臣们也被同样的情绪鼓舞,伸长脖子,等待来日的捷音。
  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兵已经组成了一个月,在神将郭京、刘无忌、傅临政率领下,屯在天清寺内,领取最高请受,过着真正的神仙的生活。好酒好肉,美姝倡优,尽他们受用,好不优哉悠哉。
  他们的头儿郭京本人却不清闲,每天都在打听行情。他知道东京人根本不信任他们,许多官员对他们也持怀疑态度,正规化部队的战士们对他们更是十分嫉视。只有大臣何栗、孙傅、殿帅王宗濋才是他们的有力靠山,官家又是他们这批人的后台。不过戏法总还得变一次,才能取信于人。在战争最激烈的前几天中,何栗、孙傅一再催促出师,郭京借口时机未到,一直拖到今天。但是时机终于到来了,既然城头上的“赤佬”们今天已取得空前大捷,他们乐得去凑个现成,坐致胜果。前面说过赤佬是市井游民对军人的蔑称,这支神兵除个别人出身军队外。大部份来自市井街坊,他们对士兵的情绪是对立的。
  善于揣摩人心的郭京立刻把这一决定通知何栗,说是昊天玉皇上帝昨日降神天清寺,传命明晨六甲兵出征,定可大歼丑类,上上大吉。他乘机提出三项要求:一、郭京到时要在城头上作法,祭一座血海罩在金军营寨上,不可使凡夫俗子看见,城头守军一律撤退。二,每壁城上都要树起三面绘有玉帝天王之象的绣象,使金人丧胆。三要赶制槛车数十辆,缚置粘罕、斡离不等酋,一车一人,决不落空。
  这些要求,都被接受了。
  闰十一月廿五清晨,郭京大启宣化门出战,兵锋未交,他就派人进城来报捷道:“前军大胜,已在敌营中树起大旗。”一会儿又派人报捷道:“前军夺得贼马千匹,粘罕等落荒而走,已派神将去拿捕。”何栗、孙傅这天起个大早,坐在宣化城门下等待捷音。郭京每次报捷,他们都转报官家,现在一切都应验了,单等槛车缚酋这一着应验,大功就可以告成。
  由于郭京关照过,他作的“血海法”不能让凡夫俗子看见,何栗、孙傅虽然贵为首相、次相,毕竟还是凡夫俗子,不许他们在城楼上观战。他们只有坐在城下“听”战的权利。
  城外一阵阵惊天动地的喊杀声、惨呼声,想是六甲兵获胜,金人四处窜逃。不过奇怪的喊杀声不是越去越远而是越来越近了。他们终于听到千万人惊呼“城破了,城破了!”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走到城头上,壮起胆睁眼一看,不好了,大事坏了,六甲兵就在离城门不远之处,被粘罕的铁骑冲散。六甲兵纷纷夺路而逃,逃不走的都成为刀下之鬼。金军猛烈攻城,城门已闭,金军就架起百十架云梯,直奔城头。城头上已无守兵,何栗、孙傅手下的一些从人早已一哄而散。何栗、孙傅等几个人,转身就逃,刚来得及奔下城楼,已听见攻上城的金军狂呼乱叫,此应彼和,霎时间南壁诸门都被攻破。
  他们从城头奔下,直奔到政事堂,似乎那个平章天下大事的宰相办公的处所,还能容他们苟延一会儿残喘,但是坏消息好象长了腿胫,接踵跟到政事堂,其中最关紧要的一条是北城封邱门的主将姚平仲昨天刚立下大功,今天闻知南城有警,军心已乱,他急忙下城弹压。不防范琼所部士兵因不准观看神兵作法,连夜调来北城,他们趁乱中把姚平仲杀害了。城下金军趁势登上陴睨,夺取了封邱门。
  不久又有人报来,东水门、新宋门也相继沦失。这时东南北三壁都有敌军登城,只有西壁尚在相持中。不久前从南薰门调到万胜门去主持城守的何庆彦明知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但他一息尚存,决不愿白白地把城门让给金军。他力战到黄昏,手下人损折溃散殆尽,他使用的长刀也早已缺口难用,就拔出佩剑,力斫数人,最后与他们同归于尽。
  东京地区广,城门多,各处抵抗的情况不一样,一壁数门的抵抗情况也各各相异,有的一下子就失守了,有的竭力抵抗,支吾了一整天,直到晚晌,全城城门才告全部易手。当时大雪已止,金统帅部传令占领各城门的金军,把城上的守御之事全部拆毁破坏,残余的城楼全部焚烧,但未得命令,严禁擅自下城,城门口的军队在扫荡了残余守敌之后也不准随便进城,且观望一下,再来施展他们的政治攻势。
  这一夜宫禁尚未遭兵,但情况已极度混乱。宫门口无人守卫,宫人们可以随意进出,不过谣诼纷纭,宫外比宫内更为危险。她们现在共同考虑的问题是要不要死,马上死还是观望一下再去就死。
  渊圣皇帝接到破城的消息后,就在懋德殿上兜来兜去,已兜了几个时辰,仍兜不出一个办法。他的头脑里也好象宫禁中一样“一片混乱”。他是化妆易服而逃,还是去找金使刘晏,通过他向二太子泥首乞降,还是积薪大内,自焚而死?这三条路他统统想过了,结果仍决不定走哪一条路。
  他登上一座阁子,环顾东京路已被烈焰浓烟所包皮围,夜空中一片通红,浓烈的烟呛入喉咙,他以为全城已遭焚毁,其实那是金军在焚烧各门城楼。这时宫禁中也有一堆小火,据小内监报来是太上皇的老内监黄经臣纵火自焚。黄经臣希望以自己的死来促使两宫在此“患难之际,当有以自处”。这是年初李师师要他转告太上皇的话。此刻他自己先实行了,临焚前,手中仍紧握着李师师折断的那半段金簪不放。
  当然这个老内监的死,起不了促使两宫“有以自处”的作用。渊圣听报后,呆了一会就把他忘了。他仍在殿上兜来兜去,最后想出来的一句话是:“朕悔不用种师道之言乃有今日。”
  其实他应该悔的决不止种师道一句话而已。
  伟大的东京城,美丽的东京城,在这一年中历经沧桑,多少人为它操心,为它挥汗,多少人为它流了血,希望从敌人的锋镝下,把它守卫住。可是昏聩糊涂的靖康君臣,儿戏似地拱手把它让给金人了。这是东京城的灾难,也是这个北宋王朝的灾难!
  一座城市被毁灭,一个朝代被灭亡,都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情。首先它并非单纯地亡于外来的暴力而亡于内部的溃烂以及本身不断造成的错误。人们要花多少气力才铸得成这样一个足以毁灭一座京城,一个朝代的大“错”。
  ——————————————————————————
  ①今河南长垣县
  ②拐子,在宋人的语汇中,有左右两翼之意。如拐子城、拐子马等。金朝骑兵作战常用两翼包皮抄战术,宋人称它的左右翼骑兵为拐子马,并无马匹以铁甲连贯起来保护作战的涵义。
  ③即当铺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不省心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说实话省心(1)红也分怎么用:天安门城楼,红墙、红灯笼、红旗配金瓦白石桥就是端庄;天安门要改成绿瓦,插彩旗再配电镀桥栏杆儿那就没法看了,信不信由您前几日去潭柘寺拍摄,临近山门,路两边小竹竿东倒西歪地插满了红黄绿粉蓝各色彩旗,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把一个佛教圣地弄得跟窑子似的,全然不顾宗教的庄严和淡泊,欺负佛祖不会说话,只能坐大雄宝殿里生闷气。当然这也不能怪插旗的人,他还以为这是隆重呢。 [点击阅读]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我早在搬进这栋板楼之前,就听老流氓孔建国讲起过朱裳的妈妈,老流氓孔建国说朱裳的妈妈是绝代的尤物。我和朱裳第一次见面,就下定决心,要想尽办法一辈子和她耗在一起。十七八岁的少年没有时间概念,一辈子的意思往往是永远。 [点击阅读]
芙蓉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001婚礼中的插曲1林静站在巨大的落地镜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觉得有些陌生,不禁伸手抚触自己的脸庞。高挽着的头发,披着轻柔的婚纱,精致的妆容,有着一种妖冶的美,雪白的项颈装饰这耀眼的钻石项链,圆润的耳垂搭配着同一系列的耳环,巴黎空运过来的婚纱,镂空的设计衬托着她那姣好的身材,带着点妖娆。这是她吗?林静不禁在心底问自己。是的,是她,今天是她结婚的日子,而她就是新娘。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先说小说。小说不是模仿着生活的世界。它自己就是生活,就是世界。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慕克新近在哈佛大学著名的诺顿讲座授课,他说“小说是第二生活”。让读者觉着“遇到并乐此不疲的虚构世界比现实世界还真实”,有一种“幻真的体验”。 [点击阅读]
杜拉拉升职记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大学毕业的第四年,历经民营企业和港台企业的洗礼后,拉拉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通讯行业的著名美资500强企业DB,任职华南大区销售助理,月薪四千。这个岗位有点像区域销售团队的管家婆,负责区域销售数据的管理,协助大区经理监控费用,协调销售团队日常行政事务如会议安排等。工作内容琐碎,又需要良好的独立判断,哪些事情得报告,哪些事情不要去烦大区经理,遇事该和哪个部门的人沟通,都得门儿清。 [点击阅读]
王小波《白银时代》
作者:王小波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书名:白银时代作者:王小波白银时代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我坐在第一排,左手支在桌面上托着下巴,眼睛看着窗外。那一天天色*灰暗,空气里布满了水汽。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棵很粗的白皮松,树下铺满了枯黄的松针,在乾裂的松塔之间,有两只松鼠在嬉戏、做*爱。松鼠背上有金色*的条纹。教室里很黑,山坡则笼罩在青白色*的光里。 [点击阅读]
蝉翼传奇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楔子死亡白先生无疑是武林中最有名望的人。白先生的名望不在于他的武学造诣,而是在于他的人格。无论黑白两道,无疑,对白先生曾经在沙场上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忠烈所折服。更叫人敬仰的,白先生血战胡虏十二次后,竟视功名如蔽物,而甘心退隐江湖做个升斗小民。谁对白先生都只有敬佩的分!可是,白先生竟然被人暗算在他居住的玉星居!白先生之死,无疑是武林中最震撼的事。更叫人骇然相告的,是楚老五的判断。 [点击阅读]
丁庄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阎连科被称作"中国目前最具爆发力的作家",不仅因为他的两部中篇小说分别获得第一届和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而且他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都在文坛引起较大反响,《受活》近日获得第三届老舍文学奖。见到阎连科的时候,他正在和一位从美国来的资助人商议援助河南艾滋病村的事宜,他的下一部小说准备写艾滋病村,他还要把老舍文学奖的一部分奖金捐给艾滋病村。 [点击阅读]
北平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简介:1948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三年,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看似平静的北平城内暗流汹涌。国共两党决战之际,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少壮派,突然对涉嫌通共的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方孟敖委以重任,将其飞行大队改编为国防部经济稽查大队,前往北平调查民食调配物资的贪腐案,藉此打击以方孟敖的父亲、国民党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为核心的孔宋家族贪腐势力,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