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局外人 - 《局外人》书评——不知道”的幸福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不知道”的幸福
  ——读加缪《局外人》
  在我看来,《局外人》的故事简而言之就是三次死亡:首先是小说开头的“妈妈”的死;中间是枪杀阿拉伯人;最后是莫而索自己被判死刑。对于这样 的故事安排,加缪的另一部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中有一句话可以为我们提供解读思路:“人人都活着,好像谁也‘不知道’似的,对此人们的惊讶总是不 够。”在对这句话中的双关语“生动”赞叹的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个关键词:惊讶。是的,对“活着”的惊讶。小说中依次出现的三次死亡,莫而索的身份都在随之 变化。如果说,在“妈妈”死去的时候,莫而索与死亡所发生的关系还只是以儿子的身份参加一个葬礼的话;那么,枪杀阿拉伯人则使莫而索的身份变成亲手结束一 个生命的体验者。而小说的最后一次死亡——莫而索被判死刑时,这一身份终于变成与死亡亲密接触的当事人。可以说,正是在对死亡的一次更近于一次的体验中, 莫而索终于由于看清这个世界而张大了“惊讶”的嘴巴。他终于理解了活着的幸福是什么,以至于他在小说的最后“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 他说:“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我们有理由注意到《局外人》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小说第一句话就让人心里猛地咯噔一下,但随后的 一句又立刻将这种沉重轻巧地化开了。应该说,这时的莫而索仍然是一个“局内人”:他和世界相处融洽,有工作,还有和大家一样的业余生活。“妈妈”的死对于 他而言,仅仅只是一件很大的“事情”而已,发生在昨天或者今天,区别不大。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小说第一部中莫而索的“怎么样都行”的处世原则,怎么看都是 “随和”,而且甚至是,随和得一塌糊涂。小说安排这样一个“随和”的人被世界抛到“局外”,从艺术的角度上说应该是相当典型了。

  在小说里的第二次死亡,枪杀阿拉伯人之前,莫而索曾有一段这样的独白:“我全身都绷紧了,决意要战胜太阳,战胜它所引起的这种不可理解的醉 意。”相比于之前的“局内人”,这时的莫而索虽然已经体会到了自己身上的非理性*,但这与后面在监狱中莫而索的顿悟——觉察到人与生活的分离和清晰地认识到 非理性*相比,仍然还只能算是处于混沌之中。
  与其说在法庭上是莫而索被检察官宣判了死刑,倒不如说这是一场人类的荒诞行为在“局外人”默而索面前的集中表演。而这其中最令人震撼的一个细 节莫过于:“院长看了看他的鞋尖儿。”毫无疑问这个行为是非理性*的,但与这个“非理性*”行为相对应的是,人们却一直在以一种自以为的“理性*”解释生活中所 发生的一切,并且毫不怀疑。以至于,当检察官将莫而索之前所做的一切都用原因来“所以”莫而索杀人时,连莫而索本人听了都这样说:“我发现他观察事物的方 式倒不乏其清晰正确。”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的莫而索不同于前两次,他已经很明确地知道世界的荒诞了:“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干预下进行着。我的命运被决定,而 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

  小说的高|潮发生在最后神甫与莫而索的冲突之中。如果说检察官虽然是“局内人”,他所相信的东西还有些东西“不乏清晰正确”的话,那么,神甫这 个“相信”有神,并且信以为真的人则是“局内人”中最典型的人。我们看到他对莫而索的心里话竟是:“我知道你们当中最悲惨的人就从这些乌黑的石头中看见过 一张神圣的面容浮现出来。”而莫而索对此的态度是:“他的任何确信无疑,都抵不上一根女人的头发。”冲突在这里爆发,我们看到一直以一种面无表情的语气叙 述故事的莫而索突然咆哮起来,他向神甫发出了一系列的反问“这有什么关系呢?……又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关系?”我在此突然想到的是王小波关于“派” 的那个隐喻:比起长安城四四方方的君子来,其实“派”更代表着这个世界的本质。

  仍然是《西绪福斯神话》中,加缪强调道:“我感兴趣的不是荒诞的发现,而是其后果。”以此为依据,我们有理由得出这个小说的主题探讨的是在最 后才出现的幸福,尽管这个结论带有个人倾向的色*彩,但这无可厚非。我常常看见人们把《西绪福斯神话》里的“幸福”和这里莫而索的“幸福”混为一谈。而在我 看来,这根本就是两种幸福。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加缪列举了三种解决荒诞的方式:第一种是自杀;第二种是哲学上的自杀,也就是回到荒诞中去;第三种是斗 争。西绪福斯的幸福正是斗争的幸福,斗争本身就可以充实人的心灵,所以加缪说:“应该设想,西绪福斯是幸福的。”而莫而索的幸福却与此不同,他在向神甫咆 哮时喊过一句话:“是的,我只有这么一点把握。但是,至少我抓住了这个真理。”所以说,莫而索最终理解的幸福是:他对生命中每一刻体验有着真真切切的把 握。再一次引用这句话:“人人都活着,好象谁也‘不知道’似的,对此人们的惊讶总是不够。”莫而索在这里之所以不属于“人人”所指向的范围的关键在于,他 发现了荒诞,而正是因此,使他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理性*的界限在何处,使他对每一刻体验的理解有着最真实的把握。换句话说,莫而索的幸福,是“人人”所“不 知道”的幸福。
或许您还会喜欢:
沙漠秘井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埃及人把他们的首都开罗称之为“凯旋之城”和“东方的门户”。尽管前一称呼早已徒有虚名,但第二个称呼却是名副其实。开罗确是东方的大门。作为大门,它就不得不首当其冲地面临西方影响的冲击,而这个当年的“凯旋之城”已老朽不堪,没有还手之力了。 [点击阅读]
波罗探案集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正站在波洛房间的窗户旁悠闲地望着下面的大街。“奇怪呀!”我突然脱口而出。“怎么啦,我的朋友?”波洛端坐在他舒适的摇椅里,语调平静地问。“波洛,请推求如下事实!——位年轻女人衣着华贵——头戴时髦的帽子,身穿富丽的裘皮大衣。她正慢慢地走过来。边走边看两旁的房子。二个男子和一个中年女人正盯捎尾随着她,而她一无所知。突然又来了一个男孩在她身后指指点点,打着手势。 [点击阅读]
演讲与访谈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中讲演(全文)人民网日本版9月11日讯: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访中的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大江健三郎,10日上午来到北大附中作了题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讲演。其演讲全文如下: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 [点击阅读]
火花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你这个白痴!”他老婆说着就把她的牌甩了下去。我急忙扭过头去,避免看见海利·德莱恩的脸;不过为什么我想避免看见那张脸,我可不能告诉你,就更不可能告诉你为什么我竟然会料想到(如果我真的料想到的话)像他这样年纪的一个显要人物会注意到我这样一个完全无足轻重的小青年遇到的事了。 [点击阅读]
点与线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一安田辰郎一月十三日在东京赤坂区的“小雪饭庄”宴请一位客人。客人的身份是政府某部的司长。安田辰郎经营着安田公司,买卖机械工具。这家公司这几年颇有发展。据说,生意蓬勃的原因是官家方面的订货多。所以,他时常在“小雪饭庄”招待这类身份的客人。安田时常光顾这家饭庄。在附近来说,它虽然称不上是第一流,却正因为如此,客人到了这里才不会挤得肩碰肩的,吃得心里踏实。 [点击阅读]
神秘的第三者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凌晨时分,帕克-派恩先生乘坐由巴塞罗那开往马霍卡岛的汽轮在帕尔马下了船。他立刻感到了失望,旅馆全满了!供他选择的最佳住处是一间衣橱似的不透风的楼房,在市中心的一家旅馆里。从房间向下看,是旅馆的内院。帕克-派恩先生并不打算住在那里。旅馆老板对他的失望显得漠然。“你想怎么着?”他耸了耸肩,说道。如今,帕尔马名声在外,游人如织。英国人,美国人,人人都在冬天来到马霍卡。整个岛屿拥挤不堪。 [点击阅读]
等待野蛮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第一章(1)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两个圆圆的小玻璃片架在他眼睛前的环形金属丝上。他是瞎子吗?如果他是个盲人想要掩饰这一点,我倒可以理解。但他并不瞎。那小圆玻璃片是暗色的,从里面看出来并不透明,但他就是能透过这样的玻璃片看过来。他告诉我,这是一种新发明的玩意儿:“它能保护眼睛,不受阳光的炫照,戴上它就不必成天眯缝着眼。也可减少头痛。 [点击阅读]
精神分析引论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序那些想获得精神分析知识的人们所面临的困难很多,尤其是缺乏一本适用的教科书可用以开始他们的研究。这些人从前可在三类课本中进行选择,但由初学者看来,每一类都各有它的缺点。他们可通过弗洛伊德、布里尔、费伦齐和我自己所刊行的大量论文,寻找他们的前进道路,这些论文不是依照任何连贯性的计划来安排的,而且大部分是写给那些对这门学问已有所知的人阅读的。 [点击阅读]
红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贵志慢慢拉开她背后的拉链,让她的胸部更裸露,在洋装袖于被脱掉时,她还缩着肩协助配台。但,胸罩被拿掉的瞬间,她又不由自主交抱双臂了。虽明知终会被贵志为所欲为,冬子却不希望现在马上被碰触,至少,她要再多保留一些时候。三个月前的六月初,木之内冬子开始发觉在生理期前后有些微异的迹象。身高一百五十五公分、体重四十公斤的她身材瘦弱,对身体本就不太有自信,即使这样,最近几年却也从来没有过什么病痛。 [点击阅读]
花儿无价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一过晚上八点,商业街上营业时间最长的中华荞麦店也打烊了,小城顿时漆黑一片,复归寂静。夏季里,商家的经营对象是从东京、大阪等地回来省亲的人们,因此,常常会有许多店铺营业到很晚。可是,自秋风初起,东北小城的夜幕就开始早早降临了。晚上十点,城边的卡拉OK快餐店也关了门。几个手握麦克风、狂唱到最后的男女客人走出来,各个怕冷似地缩着身子,一面商量着接下来去何处,一面钻进停在路边的汽车。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