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狼穴巨款 - 第二十四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诺勒走下汽车付了车费,故意让那个骑摩托车的人看到他。那人现在巳停在街区的拐角。
  诺勒磨蹭着踱上了便道走到一家餐馆门前。他站在餐馆门口的台阶上,观察着它。天花板很高,吃饭的地方在中央,比四周都低一层,那里已经坐了一半顾客;一层层烟气在空中散开,芳香的啤酒气味从里面飘出来,站在门口台阶上便可闻到。音响设备传来巴伐利亚的乐曲。木制的餐桌顺序排放在大厅中央,所有的陈设都显得结实笨重。
  诺勒看到了凯瑟勒描述的隔间。这些隔间都在餐馆最里面,沿墙一溜儿都是隔间的桌子两旁摆放着靠背椅,每个隔间前面都有红色方格门帘遮挡,这门帘一关上,这个小隔间就可与外面的环境隔绝;拉开之后,可以到其它小隔间去,因而可以原地不动地观察出入酒巴门口的每一个人。
  赫克洛夫特走进来,下到就餐人的下层一个柜台前,对一个体态肥胖的人说,“对不起,你会讲英语吗?”
  那人从订座登记簿上抬起头说。“先生,难道柏林有一个餐馆老板不会讲英语吗?”
  诺勒笑了,说,“那好,我找经理。”
  “走运啊,你正巧找着他了。有什么事吗?想订餐?”
  “有个凯瑟勒教授,他订了一张桌。”
  老板的双目立刻现出认出来人的神情,“噢,对。他十分钟前还来电话关照过。不过,他订的时间是在晚上九点钟,现在刚刚……”
  “我知道。”赫克洛夫特打断他。
  “你看,我来早了。有件事想拜托你,”他递上公文包皮。“我给凯瑟勒教授带来了这个。里面有些史料是从我任教的美国学院替他借来的。我现在得去找一个人,大约一小时左右回来,我能不能把公文包皮留在你这儿?”
  “当然。当然。”老板殷勤地说着把公文包皮接了过来。
  “你知道,这些资料很宝贵。当然,我不是指的钱,而是它的学术价值。”
  “我把它锁在办公室里。”
  “非常感谢。”
  “先生,请问尊姓?”
  “赫克洛夫特。”
  “谢谢,赫克洛夫特先生。您的餐桌九点钟以前一定准备好。”老板说着点点头拿起公文包皮转身朝一扇锁着的门走去。
  诺勒站了一会儿,暗自思量着下一步该如何行事。没有人在他进来之后走进餐馆。也就是说,那个穿皮茄克的人还在门外等他。是时候了,该引那家伙上钩了。我定要把他逼入绝境。
  他正要走上出门的台阶,突然脑海里闪现出一个念头,仑他十分不快。他又干了件愚蠢透项的事。不但把那个穿黑皮茄克的人一直领到他和埃瑞克·凯瑟勒会面的现场,而且将自己的真名实姓也老老实实地告诉了老板。
  凯瑟勒和赫克洛夫特;赫克洛夫特和凯瑟勒。这两个名字联系到一起考虑就麻烦了。他暴露了日内瓦密约的第三位执行人。凯瑟勒本来是不为人知的,这下子和报上登了广台没什么两样,他也暴露无遗了。
  现在不用考虑他是否有能力设下圈套,套住那个盯他梢的人了。他必须下手了。他必须制止那个穿黑皮茄克的人。
  诺勒推开门来到街上,库福尔斯坦大街亮了。外面气候枢冷,天空中月亮周围有一圈月晕。他开始向左拐去,两手插在兜里象是取暖。他走过那辆摩托车前继续向拐角走去。前面大约三个路口的地方,库福尔斯坦大街左侧,可以看到威廉大教堂的轮廓。雪亮的灯光照在它那从不修理的,炸坏了的钟楼。这钟楼是希特勒统治德国的见证,是柏林历史上的里程碑。

  他继续顺着有三条线的人行便道向前走着,走得很慢,还不时地在一些橱窗前停下来。他隔一会儿看看表,想让尾随他的人产生一个错觉,好象精确的时间对他来说十分重要,觉得他大概在计算着要在确定的时间到达指定地点。
  对着献心教堂,他在马路边路灯下站了一会儿,向右瞧了瞧。三十码外,那个黑茄克也正转身避开诺勒,他装着看来往的车辆。
  最重要的是他跟上来了。
  诺勒又开始往前走,步伐加快了许多。他又来到一个拐角。抬头看了下路口的标志:尚伯格大街。这条街和库福尔斯坦大街成直角,两旁挤满了店铺,便道上也很拥挤,但行人没有库福尔斯坦大街上的行人那样来去匆匆。
  他等了一阵绿灯才过了马路,随后拐上右边的便道,站在马路边抱歉地请求行人让开路。当他走到街区尽头,到了另外一条街上时才放慢了脚步。他象在库福尔所坦大街上那样不时地停下来看着橱窗里的陈列品,并更加关切地看着表。
  他看到那个黑皮茄克两次。
  当他走到第三个街区,从街拐角走上不到十五英尺的地方,有一条窄巷。这是联接与尚伯格街平行的百米外的一条小街的一个胡同。胡同里光线很暗,各家的门都掩映在黑暗之中。
  就是这条小巷,此时却成了埋伏圈。他把跟踪他的人引进了一个没有照明设备的、用水泥和砖墙筑成的陷阱。
  诺勒继续沿街走下去,过了小胡同,朝强角定去,而且每走一步都在加快速度。贺尔汀的话又响在他的耳边:
  “非职业特工的举动会更出人意料,并非因为他更精明或者更有经验,而是因为他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攻其不备,迅速出击,让人明显地看出,你完全不知如何是好了……”
  他突然站到街尽头的一盏街灯下,好象受到了什么惊吓。他四下张望了一番,又在路边徘徊了一会儿,做出犹豫不定的样子。其实,他早已胸有成竹。他回头向胡同望了望,突然飞跑起来,跑进胡同里的俨然是个吓破了胆的人。
  他一直跑到巷子最深最暗处才停下来。这里阴影重迭,两头的光亮都难照到。诺勒见有一个送货的出入口或者类似的东西——一扇很宽的金属门,就径直冲了过去,藏在角落里。他紧靠着身后的钢门和砖墙,把手伸进口袋握紧了自动手枪的枪把。枪上没有装消音器;当然,也没有必要装它,他并没打算要放枪。它不过是个可见的威胁而已,而且,最初可能连威胁也够不上。
  须臾,他听到急促的脚步声,听得出他的敌手也穿着胶底鞋。
  顷刻间,那人跑了过来,然后,又象是察觉到了诺勒的诡计,放慢脚步在阴影里搜索着。
  诺勒此时一下子从黑影里闪出来,他的手始终没有离开茄克的口袋。
  “不许动,我在这里恭候多时了。”他厉声喝道,连自己也被自己的声音吓了一跳。“我手里有枪,但是不想用它。如果你想跑,那我可就不客气了。”

  “两天前在法国,你可没加犹豫就开枪了。”那人用浓重的地方口音答道,语气平静,丝毫没有半点惊慌。“为什么我要阻止你?你这蠢猪,你可以杀了我,但是我们最终也会阻止住你。”
  “你是谁?”
  “这无关紧要,你只记住我们最终会阻止住你就行了。”
  “你是复仇团的人,对吗?”
  尽管在黑暗中,诺勒也能看到那人脸上现出的蔑视神情。“复仇团?”他说,“他们是缺乏目标的恐怖分子,革命党人。没人要加入他们的阵营。屠夫!我不是他们的成员!”
  “那么一定是敖德萨的人啰?”
  “你才是敖德萨的人呢。”
  “你这是什么意思?”
  “时机一到,你们就会利用敖德萨。他们造了那么多孽,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杀了他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也和你们一样,需要尽快消灭敖德萨。可是,你是我们争取的对象,因为我们知道,小丑和魔鬼之间是有区别的。相信我,我们一定能阻止住你。”
  “你的话我听不明白,你决不可能是狼穴的人!”
  那人压低了嗓门说,“你,我都是狼穴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他说话时,目光里露出挑衅。“我再说一遍,你可以杀了我,但是会有人接替我,杀了他还会有人接替他。我们终将阻止住你们的行动。开枪吧!克罗森先生,或者我该说海因列希·克罗森的儿子。”
  “你这是什么话?我并不想杀你,更不想杀任何人。”
  “你在法国已经杀了一个人。”
  “那是因为他想杀死我。”
  “克罗森先生!”
  “住嘴,不要这样称呼我。”
  “为什么?难道你不姓这个姓?”
  “不。我姓赫克洛夫特。”
  “当然,”那人说道。“这也是日内瓦密约的一部分。一个受人尊敬的美国名士的儿子。即使有人查出了你的真实出身也为时太晚了。”
  “什么为时太晚了?你到底是什么人?谁派你来的?”
  “我什么也不会告诉你,我们不属于你们那个计划的一部分。”
  诺勒从衣袋里掏出手枪,向那人逼近些。
  “什么计划?”他问,希望能了解更多的情况。
  “日内瓦计划。”
  “日内瓦怎么样?它不过是瑞士的一个城市罢了。”
  “得了吧,我们什么都清楚,不过这个计划完蛋了。你们阻止不住了,至少这次不行。而鹰则一定能阻止住你们。”
  “鹰?什么鹰?你指的我们是谁?”
  “你想让我告诉你,开枪吧。你们决不会找到我们的。”
  诺勒此时通身是汗,尽管是在严寒的冬夜。对于那人说的他全然不懂,很可能他又犯了个大错。面前的人已视死如归,而又不象个盲信者。他那双眼睛里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他既非复仇团又非敖德萨。
  “天啊,你们为什么要阻止日内瓦行动呢?狼穴并不想这样做。你肯定知道!”
  “那是你们的狼穴。而我们则会更好地使用那笔款项。”
  “不!假如你们干涉,什么钱也不会有。你们水丛逸毕不到那笔钱。”
  “你我都明白,结果还不致于这样。”
  “你错了!这笔钱会再次埋藏在地下三十年。”

  来历不明的人隐进黑影里。“这是个漏洞,对吗?说得好:‘埋藏在地下’。可是,只要可能,决不允许有‘焦土’。”
  “不能有什么?”
  “焦土。”那人向后退去。“我说的够多的了。你现在还没丧失处死我的机会。但是,这对你并没有什么好处。我们拿到了照片,开始明白真相了。”
  “照片?在朴次茅斯枪照片的是你?”
  “皇家海军最受尊敬的指挥官。很有意思,你竟然拿到了他的照片。”
  “天哪,你究竟是谁?”
  “一个和你,海因列希·克罗森的儿子作战的战士。”
  “我说过……”
  “知道,”德国人说,“我不该那么称呼你,对吧?现在我什么都不说了,我要转过身去离开这条胡同。开枪吧,如果你要打死我。我们都做了牺牲的准备,视死如归。”
  那人慢慢转过身去拔腿要走。
  诺勒再也忍不住了。
  “站住!”他喊着追了上去,用左手抓住了那人的肩磅。
  那人迅速回转身,“我们没什么可谈的了。”
  “有。我们今晚不说清楚谁也甭想走!你必须告诉我,你到底是什么人,从哪儿来。你怎么知道的日内瓦计划,博门特以及……”
  就在这时,那人突然伸出手死死地抓住了诺勒的右手腕,用尽平生力气向下向里按那只拿枪的手。他的右膝抵住了诺勒的腹股沟。诺勒痛苦得几乎被对折起来,但是他不能放松手巾的枪。他用肩抵住那入的腰想把他推开。他宰丸的剧南马上传到腹部和胸部。那人的拳头重重地砸在他的头骨上,震波迅速传至肋骨和脊梁骨。他决不能放松手里的枪!不能让来人把枪捡定2诺勒死命握住枪把,好象它是救生翅的最后一道钢箍。他挣扎着站起来,用仅有的力量站了起来。突然,他猛力挣脱了那只拿枪的手。
  弛响了,小巷里响着回声。那人的胳膊垂了下去,他踉跄地退了几步,捂着自己的肩膀。他受伤了。可他并没倒下去,相反,他用墙支撑着身体,喘着气说:“我们一定能阻止你。用我们的方式。我们要取代你们在日内瓦的资格。”
  说罢,他扶着墙,撑着受伤的身体,朝小巷深处走去。赫克洛夫特转回身,看到巷口已经聚集了一小群人。还听得见警笛声,看得见电筒的光亮。柏林警察正赶到出事的现场。
  诺勒要被捕了。
  他不能束手就擒!凯瑟勒还在等他。日内瓦计划大业还等他来完成。他不能在这儿耽搁!
  贺尔汀的话又响起来:“得学会愤愤不平地撒谎,撒谎时要充满信心……”
  诺勒把自动手枪插进口袋,向巷外的尚伯格大街走去,朝渐渐逼近的电筒和两个手持电筒的人走去。
  “我是美国人!”他用受了惊吓的声音大声喊着。“谁会讲英语?”
  人群里一个人应答,“我会,出了什么事?”
  “我在这条路上走,有个人要抢劫我!他有枪,可我不知道!我推开他时枪走火了。”
  柏林人迅速把这句话翻译给那个警察。
  “他到哪儿去了?”那人问。
  “可能还在那儿,一家门口。哎哟,我得坐一会儿了。”
  柏林人触了赫克洛夫特的肩膀一下,说了声:“过来。”
或许您还会喜欢:
恐怖黑唇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恐惧的亡灵复苏1阴谋初露刚刚步入八月份。炎热的太阳就将一切烤得烫人。出租车司机原田光政在这天午后回到家中。他打开大门,从信箱中取出一封信,边看边走进了厨房。走进厨房,原田光政坐在椅子上,准备喝点冷饮,然后再睡上一小时左右的午觉。他深深地感到自己已不是拼命干活的年龄了——近六十岁了。难道这是因为自己长期辛劳而自负了吗?人的自知之明,对于原田说来还是有的。 [点击阅读]
悬崖山庄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我觉得,英国南部没有哪个滨海小镇有圣卢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因此,人们称它为“水城皇后”真是再恰当也没有了。到了这里,游客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维埃拉(译注:法国东南部及意大利西北部的海滨地区,濒临地中海,以风光旖旎著称)。在我的印象里,康沃尔郡的海岸正像法国南方的海滨一样迷人。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他听了以后说:“昨天餐车里的那份菜单上就是这么说的,我的朋友,所以这并非你的创见。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时间机器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时间旅行者正在给我们讲解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他灰色的眼睛闪动着,显得神采奕奕,平日里他的面孔总是苍白得没有一点血色,但是此刻却由于激动和兴奋泛出红光。壁炉里火光熊熊,白炽灯散发出的柔和的光辉,捕捉着我们玻璃杯中滚动的气泡。我们坐的椅子,是他设计的专利产品,与其说是我们坐在椅子上面,还不如说是椅子在拥抱和爱抚我们。 [点击阅读]
沉思录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一本写给自己的书──《沉思录》译者前言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公元121-180),原名马可.阿尼厄斯.维勒斯,生于罗马,其父亲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罗马多年,并从维斯佩申皇帝(69-79年在位)那里获得了贵族身份。 [点击阅读]
波洛圣诞探案记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我亲爱的詹姆斯:你一直是我最忠实最宽容的读者之一,正因为这样,当我受到你一点儿批评,我就为此感到极大的不安。你抱怨说我的谋杀事件变得太文雅了,事实上是太贫血了。称渴望一件“血淋淋的暴力谋杀”,一件不容质疑的谋杀案:这就是特别为你而作的故事。我希望它能让你满意。 [点击阅读]
生的定义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我现在正准备在世田谷市民大学讲演的讲演稿。主办单位指定的讲演内容是这样的:希望我把三年前在小樽召开的全北海道残疾儿童福利大会上讲的话继续讲下去。上次大会的讲演记录,业已以“为了和不可能‘亲切’相待的人斗争下去”为题出版发行了。于是我就把该文章重新读了一遍,考虑如何接着往下讲。(该文载《核之大火与“人的”呼声》一书,岩波书店出版。 [点击阅读]
神食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十九世纪中叶,在我们这个奇怪的世界上,有一类人开始变得愈来愈多。他们大都快上了年纪,被大家称为“科学家”,这个称呼颇力恰当,可是他们自己却非常下喜欢。他们对于这个称呼是如此之厌恶,以致在他们那份叫作《大自然)的有代表性的报纸里一直谨慎地避开它,好像所有的坏字眼都源出于它似的。 [点击阅读]
笑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维克多-雨果于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诞生在法国东部伯桑松城。雨果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本是法国东部南锡一个木工的儿子,法国大革命时他是共和国军队的上尉,曾参加过意大利和西班牙战争,在拿破仑时期晋升为将级军官。雨果从童年起就在不停的旅游中度过,他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把妻子和孩子从一个驻扎地带到另一个驻扎地。 [点击阅读]
老人与海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