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 第十三章电告冯·阿尔丁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二月十三日下午伦敦下着大雾,在这天出门,心情是不会好的。鲁夫斯-冯-阿尔丁在种天气里不顾医生的嘱咐,竭力干着自己的工作。奈顿对此十分高兴。百万富翁这几天总是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当秘书有什么重要的事向他报告时候,他虽听着也心不在焉。可是,今天这位美国佬却加倍地工作着。
  但总是觉得有点什么使他安不下心来。他的秘书偶然间发现了这一点。看来,美国佬好象是聚精会神地听着秘书的报告,而实际上,他几乎一个字也没听清。他只是机械地点着头。秘书正要拿另外一个卷宗,主人说道:
  “你能不能再同我讲一下,奈顿?”
  秘书好象没有完全听懂是指什么事。
  “您是指这个事情吗,先生?”他指着一个业务卷宗说道。
  “不,不,”冯-阿尔丁说,“我是说,您说过,昨天您曾在巴黎看到露丝的女仆,昨天晚上。这一点我有点不理解。您弄错了吧?”
  “我没有弄错,先生,我同她当面谈过话。”
  “请您再讲一下整个见面的过程。”
  奈顿倒是很听话,他说道:“我同巴尔特梅公司会谈结束之后就到里茨去了,到那里去取一件东西。当时我想吃完晚饭就去北站乘诺依列车回来。在饭店的大厅里我看到一个女人,马上就认出了她就是凯特林女士的女仆。我当时还问她凯特林女士是否也在这里下了车。”
  “噢,”冯-阿尔丁说,“然后女仆就告诉您说,露丝继续乘火车去利维埃拉,把她留在里茨,等着主人的新指示。”

  “对,就是这样,先生。”
  “真奇怪!”冯-阿尔丁说,“真是奇怪得很啊。也许这个女人在火车上的行为不端,使我女儿不愿意同她一起旅行。”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奈顿插话说,“那么凯特林女士就会给她钱让她回英国了。让她呆在里茨饭店,对她可不太合适。”
  “可是她并没有这样做。”百万富翁嘟哝了一句。“您说得有理。”
  他本来还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口。他很相信奈顿,但无论如何不能把女儿的私事讲给秘书听。露丝对他隐瞒了一些事情,这早就伤了他的心,这个意外的消息使他更为烦恼。
  为什么露丝把女仆留在了巴黎?有些事是多么的蹊跷!露丝当然怎么也不会想到,同女仆第一个见面的竟是父亲的秘书。可是,事情就是这样凑巧,人们就是这样搞阴谋的。
  他怎么也摆脱不了这种想法。真会是一种阴谋?他尽可能想独自找出一个答案来。答案就是阿尔曼特-德-拉-罗歇。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对冯-阿尔丁来说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正是他的女儿被这样一种人愚弄了。他知道,他的女儿出身高贵,不会象别的女人那样容易受伯爵的欺骗,但是,她很容易看透一个男人,对女人她却没有这种能力。
  他想找个借口来消除秘书的怀疑。“露丝总是这样,经常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说道。“为什么她要突然改变自己的旅行计划?这一点女仆没有对您提起过?”

  奈顿尽量控制自己说话的声调,显得自然一些,他回答说:
  “女仆说,凯特林女士偶然遇到了一个熟人。”
  “噢,遇到了一个熟人。她是说遇到了一个女熟人?”
  “据我所知,她说的是一位先生。”
  冯-阿尔丁点了一下头。他心里充满了恐惧。他站起来,如同往常在情绪激动时那样,在屋里来回走动。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终于脱口说出:“难道一个女人就是这样难以理解吗?人们经常谈论着,女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完全是胡说八道。她竟会完全投入这个坏蛋的怀抱。这个恶棍的本事就是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表演一点骗人的把戏。如果他到我这里来……”
  他收住了话头。这时有一个小佣人拿来一封电报。冯-阿尔丁看着电报,脸面刷地一下子变得惨白。他扶住了椅子背,免得跌倒在地,向小佣人一挥手,让他出去。
  “发生了什么事?先生?”
  奈顿很关心地看了他的主人一眼。
  “露丝!”冯-阿尔丁的嗓子有些噎住了。
  “凯特林女士遇到了什么不幸?”
  “死了!”
  “太可怕了,是火车出了事?”
  冯-阿尔丁摇了一下头。
  “不是,我的孩子被人谋杀了。”
  “简直是天晓得!”

  电报从冯-阿尔丁的那只似乎已经瘫痪的手中飘落到地面上。
  “电报是从尼扎警察局打来的,我必须……马上……”
  他没有告诉奈顿必须干什么,可是奈顿却看了一下手表说道:
  “五点整,从维多利亚火车站发车。”
  “好!你陪我去,奈顿,你向下面的人员交待一下,给我整理一下箱子。把急着要办的事先办一下;我要到我女儿的房间里去一趟。”
  电话铃响了,奈顿拿起了听筒。
  “谁啊?”
  然后他向冯-阿尔丁说道:
  “是戈比,先生。”
  “戈比?我现在不想见他。不,等一下,我们还有时间。让他来吧。”
  冯-阿尔丁是个坚强的人,现在他已经镇静下来。当他同戈比握手时,他的话音同平时一样。
  “我现在很忙,您找我有什么重要的事吗?”
  戈比咳嗽了一声。
  “您不是要听一下关于凯特林先生的情况吗,先生?”
  “是的,怎样?”
  “凯特林先生昨天上午到利维埃拉去了。”
  “您说什么?”
  他的声音几乎使戈比晕了过去。这个经验丰富的老滑头在同对手谈话时从不看对方,这次却斜眼看了看百万富翁。
  “他乘的是哪一次车?”冯-阿尔丁问道。
  “‘蓝色特快’!“戈比又咳了一声,望着壁炉上面的挂钟说道:
  “米蕾小姐,就是那位帕泰农的舞女也同车前往。”
或许您还会喜欢: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干掉,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我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战争与和平
作者:佚名
章节:361 人气:0
摘要:“啊,公爵,热那亚和卢加现在是波拿巴家族的领地,不过,我得事先对您说,如果您不对我说我们这里处于战争状态,如果您还敢袒护这个基督的敌人(我确乎相信,他是一个基督的敌人)的种种卑劣行径和他一手造成的灾祸,那么我就不再管您了。您就不再是我的朋友,您就不再是,如您所说的,我的忠实的奴隶。啊,您好,您好。我看我正在吓唬您了,请坐,讲给我听。 [点击阅读]
户隐传说杀人事件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没有想到拉动门栓时竟然发出惊人的响声,令男子吓了一大跳,好在风声掩去了这一声响,没有惊动房间里的人。从太阳落山的时候起就起风了。风儿摇动着树林里粗壮的树枝。整座山峦开始呼啸,呼啸声掠过屋子的屋顶。已经到了11月的月底,天空却刮起了在这季节里不可能出现的南风。据村子里的老人说,现在这个时候刮这样的风,不是一个好兆头。但愿这不是出事的征兆。对男子来说,就是靠着这风声,才使他在拉动门栓时没有被人发现。 [点击阅读]
手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0
摘要:“脉冲”事件发生于十月一日下午东部标准时间三点零三分。这个名称显然不当,但在事情发生后的十小时内,大多数能够指出这个错误的科学家们要么死亡要么疯癫。无论如何,名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响。那天下午三点,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人正意气风发地在波士顿的波伊斯顿大街上往东走。他名叫克雷顿·里德尔,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步伐也特别矫健。他左手提着一个艺术家的画夹,关上再拉上拉链就成了一个旅行箱。 [点击阅读]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