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梦里花落知多少 -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貌似我也喜欢过郭敬明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小心翼翼用上限定副词“貌似”,而心里实在说不清楚是不是真的喜欢过他。是与不是的界限从来没有我们想的清晰如斯,有些时候觉着在喜欢一个人,于是想着想着就好像真的越来越喜欢他了,一种情感的默默酝酿不知不觉暗合了自我预期实现的路径。
  我的书架上竟然躺着郭敬明的三本书,《梦里花落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爱与痛的边缘》。它们默默无闻好多年了,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再说自己 喜欢郭敬明这种小男生作家以及头长犄角,红极一时的韩寒以及他们那一拨轰轰烈烈-阴-魂难散的80后以及深深影响他们那一拨连同我们这一拨的安妮宝贝村上春 树,都显得非常非常没品,免不了遭到身边人的嘲笑,于是在心底也暗暗自我嘲笑起来。这样的看轻看低似乎是缺乏理由的,在我看来有点自我中伤的意思。这种感 觉,就和指着电视里的余秋雨非常大声地说这个人气量嘎小真以为自己是撒宁写出过什么名著实则默默心痛的感觉一样。我买过余秋雨的四本书,挨下来便是郭敬明 的三本了。我也喜欢过张爱玲王安忆村马尔克斯王小波村上春树安妮宝贝三毛余华,可是,可是,浅尝辄止而已。
  有人对我说:你知道《梦里花落知多少》伐,写得真好呀。
  于是我赶忙说:是呀是呀,看过一点,很感人的。
  可惜萌芽上只连载了部分。但是书马上要出版了。
  好的,我会第一时间去买的。我帮你带一本吧。
  答应替同学带书的一刻起,我便像撒了谎一样自觉难堪,萌芽上的连载我其实只看过一次,我哪有这么喜欢郭敬明的,我也压根不想买什么《梦里花落知多少》。
  高三的辉煌可以是一个礼拜夯掉一本化学龙门,也可以是抛下卷子和龙门一天看完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当然后者不为人所知。卧槽草地看完一本不心甘的 书,然后不甘心地说,很灵很灵很灵的。郭敬明也老灵的。说着说着便觉得这个比现实美妙的梦和真实无异。真的,是真的,我喜欢这本书,喜欢郭敬明。
  我对她他说,也对他她说。两天后,前面的她说:我看过了,真的很灵的。我的梦便加速了催眠。后面的他非常不屑地说:这个男的有什么好的。然后故作权威:你 知道伐,他来过我们学校签售的,我去过的,他狂矮的,呶,还没你高,背个很大很大的书包皮,一点腔调都没有。过了几天躺在他家里命运凄凌的郭敬明签名海报郭 敬明签名书籍《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进了我的口袋,又过了几天在我前后左右的他她都看完了《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巨大压力下,他终于耗费了几节化学课几节语 文课看完了。后面的她说:其实郭敬明就这样,没有韩寒有深度的。他便频频附和并继续冒充权威道:其实韩寒也就这样。旁边的他和我还是统一立场的,并得意于 自己的记性*,脱口而出:记得当初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树梢鸟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我现在这可是百度的,从来没 有记住过。可惜他她她他,都觉得郭敬明的个人魅力不足,《梦里花落知多少》初始惊艳,不过尔尔。其实我的初衷也应如此,可哪晓得飞扬的梦里,内心早被催眠 得如痴如醉。

  没有尝试过喜欢一个作家,喜欢一本书的反应无非是唏嘘若干,沉思若干,随后心绪慢慢平静,比如《长恨歌》比如《百年孤独》比如《源氏午语》比如《文化苦 旅》。这些天窝在家看了《红.》,重温了《十诫》,那种沉静的力量强大得几乎叫人荡入谷底一瞬间迷失了路途,我们总是对世界之顶的寂寥产生敬畏之心,有人 操起放大镜上演变形记叫你体察到个人的渺小,情感和生活的无奈。而我们每天都紧握寂寥落寞的话题,触动了就触动了,这宿命清醒时就格外残忍,于是热闹欢悦 便弥足珍贵起来,可惜我们对这稍纵即逝的梦不够珍视,而它的力量也实在微小,一百次肤浅的欢腾抵不过隐忍已久的泰山压顶式的摧毁,一次足够。
  而这一本我自以为非常非常喜欢我迫不及待要告诉大家我非常非常喜欢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却叫我的内心史无前例热闹喧哗起来,这热闹喧哗不晓得是作给谁看 的,而这力量异常剧烈强大,不寻常的反应还包皮括我开始哭着喊着说我要转去读文科,我要考广告系。因为闻婧顾小北林岚都是广告系的。抱歉这几个人的名字我现 在全是百度来的,关于故事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关系我一丁点一丁点都不记得了,这真的再正常不过,我从来没有喜欢过这个故事也对其中符号般的帅哥美女没有丝毫 兴趣,唯一留着印象的是那个 “卖女孩的小火柴”,当时我和他她她他十分津津乐道于这个格格不入的有同情心的老鸨连带着其中描述的诡异的离奇的生活,还有那些莫名其妙的切口粗话,还 有……还有顾小北的求爱情节,我一点不知道那些埋首于做不完的龙门与卷子嘴巴里酸酸地交流这些情节一边小心隐藏暗地里的向往的他她她他后来有没有经历到这 些浪漫的过程。那时候的日子像幅单调清纯的画,大家都是亮堂堂的内心,偶尔飘浮的小暧昧不了了之,道听途说的浪漫倒是一刻没有消停过,掂脚张望真正的浪 漫,各怀鬼胎似地等待圣顾。
  我一直焦灼地过我的高三,因为这本书的突如其来好像曾经天真不合情理的转科变得顺理成章,这是《梦里花落知多少》赋予我唯一的跨出一步的勇气,可惜这近似 于异想天开的勇气与坚持本质孱弱,自诩理亏。事实是我并没有转去读历史,也没有考广告系。填志愿表的时候离这场风波过去已经5个月了,我只是在“金融”和 “国贸”的专业间游移不定,最后的高考分数平平但也足够上除了“金融”之外FD任何的专业了,一年后我知道自己距一志愿“金融”仅一分之差时恨得捶胸顿 足,心里的小算盘打到“如果当初转了文科,金融稳进,搞不好能进北大了”。原来,早就没有《梦里花落知多少》什么事了,那些抛之脑后的信誓旦旦像一个玩 笑。

  最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不知哪来的灵感找出《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找出《爱与痛的边缘》,在光线很不好的床头灯下面吃力地翻翻,猛然觉得如果自己曾经说过 或者曾经自以为觉得郭敬明是心头至爱那便是更大的玩笑了。这两本书是郭敬明高中时候写的,用高中的眼光去看高中的他,不厌其烦地记录昨天,记录“左手倒 影,右手年华”,这“大块明媚又哀伤的青春”徜徉在“爱与痛的边缘”,无异比韩寒更惹我怜惜,站在当下再来说三道四实在不公平,当然了,一个高中的孩子还 是高中的孩子,一个在富足健康环境下成长热爱物质不安于室,最后坳不过大人的意见去选了理科,喜欢怀念过去雕琢小情绪但无伤大雅,后来读了大学急不可待地 要转型写了《梦里花落知多少》,然后还有很多……的孩子。我想,用来自嘲的“做作”和“坳造型”还是慢些去伤害在文字里纯净敏感的心灵,当然我相信他的心 早已身经百战无坚不摧,可仍有很多一头载进去以为梦从此有了依托的心,如果这场梦的催眠者也沦落到清醒的现实那么这片集体催眠的舞台的轰然倒地足以戳破一 切繁华的梦,幸好,一切在悄无声息地进行,沉醉是默默,退出也是默默,就像成长这场劫难因为天长日久便永远不会摧毁我们。
  我唯一想说的是他对文字的记忆力真的很不错,当然也可以尖刻一点地理解为复制能力,尖刻一点地指出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安妮宝贝说,韩寒说,许佳说,苏童 说……”那么喜欢用“叉叉说”难怪后面有抄袭的劣迹早有征兆啊!这句话,实在,实在是不应该的,我你他她,都有过这一刻吧多希望身上那个看不见的洞快些找 到出口一刻也等不及了哪怕借了别人的眼睛别人的嘴巴别人的脑袋一吐为快便可以了,于是有了太多有心无力的模仿,模仿村上春树的哀伤,模仿安妮宝贝的爱情, 模仿王小波的痞气,以为身后拖曳的长长的影子是自己的青春,可惜只是借了别人的言语别人的情绪制造出来,久而久之那哀伤而明媚的青春在批量生产中变得麻木 而自我禁锢缓慢幻灭,这禁锢是自己给的,只是借了他人的力量。后来便连觉醒的突破也有心无力了,硬要乘着别人的翅膀,因为有了外界给的底气便不怕狠狠地跌 下来。

  太早开始把玩文字真的是一件好事吗?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他人的影子中久久不愿脱身是一件好事吗?去描写那些苍白做作的爱情描写似真似幻的性*爱场面是好事吗? 将生活中平静流淌流逝的情感情绪无限制分解扩大挪位当了写作的素材是好事吗?对现实斤斤计较敏感不自知而后继续在文字中编造迷人激烈的迷宫是好事吗?太早 开始的人大多自恋到一定程度因而比较容易迷失,我觉得,也或者是我多心了,我善良地假想出一场悲情的自我伤害的命运,事实上这个梦或许是另外一种演法。 “在演唱会上唱起悲情旋律煽动所有听众的一刻,他脑海里显现的是昨天晚上输掉的那一局麻将。”我所看到过最精妙的表述竟是出自于一篇哀悼张国荣去世的文 章,再想想有什么不敬呢,约定俗成的大笑话,表演太久,掉了初衷,反倒是观众更投入。清醒的终归是清醒的,痴醉的白白托起他人的美梦。一刹那我脑海中有这 些名字划过:张国荣刘德华琼瑶韩寒李宇春张靓颖井柏然安妮宝贝村上春树……嗯,还有郭敬明。
  郭敬明的消息一直没断过,包皮括《梦里花落知多少》与《圈里圈外》的官司,包皮括与萌芽的纷纷扰扰与其他80后的是是非非,这都让我平添了几分悲哀和不甚深刻 真诚的伤心;他的粉丝也十分之彪悍,这令人惊异,按说他本人瘦弱矮小,相貌不佳,我的悲哀便多了理由,外加一丝汗颜和几滴冷汗。当《梦里花落知多少》终被 判为抄袭的一刻,我随手给高中的几个同学群发了这条消息,那些只言片语不伤痛痒的回复印象不深了,只记得没有等来最想看的答案,我认为的渊源旁人大约早已 不当真,这当真的关系就无辜了,而这空白回应惟有当做记忆的留白,成全了失望又不甘心的自我安慰。高三和大一的鸿沟原来就是这样横亘在我面前,这才是我深 刻与真诚的伤心。我暗自偷看彼岸的风景独好,揣度的当时的心境被放大放大放大,盯着出了神,模糊了,那稀奇古怪的图案泄漏了深藏的线索,宛若是一组精心编 排的密码,无心无意巧合突然与他她她他是密码的钥匙,秘密地镶嵌在内心的石洞里闪闪发光,照得图案背景都快变了形,叫人不忍卒看。
或许您还会喜欢:
致青春
作者:佚名
章节:179 人气:2
摘要:9月10日,南国的盛夏,烈日炎炎。大学新鲜人郑微憋红了一张脸,和出租车司机一起将她的两个大皮箱半拖半拽从车尾箱里卸了下来。她轻轻抬头用手背擦汗,透过树叶间隙直射下来的、耀眼的阳光让她眼前短暂的一黑,突然的高温让她有些不适应。她在牛仔裤的口袋里掏了掏,翻出了出门前妈妈给她备下的零钱,递给身边的出租车司机,笑眯眯地说道:“谢谢啊,叔叔。 [点击阅读]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一、中文版自序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点击阅读]
中国现代散文
作者:佚名
章节:294 人气:2
摘要:熟悉上海掌故的人,大概都知道城隍庙是中国的城隍,外国的资本。城隍庙是外国人拿出钱来建筑,而让中国人去烧香敬佛。到那里去的人,每天总是很多很多,目的也各自不同。有的带了子女,买了香烛,到菩萨面前求财乞福。有的却因为那里是一个百货杂陈,价钱特别公道的地方,去买便宜货。还有的,可说是闲得无聊,跑去散散心,喝喝茶,抽抽烟,吃吃瓜子。 [点击阅读]
良心作证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3
摘要:这是一部美丽而又令人激动,乃至荡气回肠的小说,或者说,它是一部完全来自生活与时代的撼人写真。作家以其大手笔抒写了社会转型时期,关于人性和感情的裂变……在市委家属楼三层的一个大厅里,正进行着一场热闹的婚礼。阵阵喧闹声不时地从窗户里传出来,像一朵朵绚烂的焰火在空气里炸开。很多马路上的行人忍不住驻足倾听观望。大厅里面,周建设眼角眉梢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不停地应付着前来道喜的各色宾客。 [点击阅读]
夏日落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4
摘要:羊年十一月初,步兵三连孕生一样大案:先是枪丢了一枝,其后,兵又死了一个。枪是新枪,铁柄全自动;兵是新兵,下士军衔,籍系郑州二七区,父为小学教师,母是环卫工人。事情乒然发生,震炸兵营。一时间,满地沸扬,草木皆惊,营连空气稀薄,整座营房都相随着案情颤动。事发时候,连长赵林和指导员高保新正在操场交心,其时正值夏末,黄昏网着世界。 [点击阅读]
沉从文《边城》
作者:沉从文
章节:25 人气:3
摘要:内容简介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点击阅读]
王小波《黄金时代》
作者:王小波
章节:18 人气:3
摘要: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就在我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山下十四队,她在山上十五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那时我还不大认识她,只能说有一点知道。她要讨论的事是这祥的:虽然所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破鞋,但她以为自己不是的。因为破鞋偷汉,而她没有愉过汉。虽然她丈夫已经住了一年监狱,但她没有偷过汉。在此之前也未偷过汉。所以她简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说她是破鞋。 [点击阅读]
沧浪之水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2
摘要:故事梗概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本薄书:《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书第一页是孔子像,旁边写了“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八个字,是父亲的笔迹。还有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等一共12人。父亲在我出生那年被划为右派。他只是凭良心替同事讲了几句公道话。因此,他被赶出县中医院,带着我来到大山深处的三山坳村,当了一个乡村医生。 [点击阅读]
阎连科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4
摘要:雨过天晴,昨天的雨水把青砖山墙洗得水汪汪的绿,连一星尘土也没有。中年男人距山墙一米远近急速下跌着,像一块巨石从沟崖朝着沟底落。他闻到了山墙上的清新浓烈扑鼻,还带着新砖出窑后的热暖味。一春三月天气很暖和,日头饼馍样烤在天上。五婶寒了一冬,见日光挤进屋里一丝,便恨不得把一个日头揽在怀里。他爹,五婶说,让我出去晒个暖儿吧。五叔说你好好睡着吧,满天下数你难侍候!五婶喉咙塞一下,就盯着房上的椽子看。 [点击阅读]
中国在梁庄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姦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中国在梁庄》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