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南回归线 - 《南回归线》书评——米勒的狂想曲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它们
  自己的足迹上。我跟随我自己的
  足迹来到这里。拾起冷冷的钻头,
  鹤咀锄,短柄锤,和
  炸药包皮。
  一万年。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
  狂想曲,是以缓慢的民歌曲调为基础进行变奏,又与宣叙调式的段落和快速的民间舞曲段落相对比,结构自由、具有史诗叙事性*以及宣泄性*风格。所以自从狂想曲的诞生,宣泄的风暴就开始不间断地席卷整个地球。
  论宣泄的荒诞与狂野,谁都不会忘记亨利•米勒(Henry Miller)。这位被称为美国“垮掉派”的作家,以他反叛的姿态向整个美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宣战;以他狂热的信仰与狂野的思想在世界上刮起一阵自由、批判的旋风。
  他,自称是“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颓废不堪、放荡不羁,但他却拥有无限深邃的思想以及满腹的才华。从《北回归线》到《希 腊》,他的书曾被长期列为禁书,但禁书不但没有禁锢思想,反而成为自由、性*解放的武器。他的作品一直冲击着传统观念,给整个世界添加了一道新的颜色*——灰 色*。
  自传三部曲中的《南回归线》,作者凭着他一贯叛逆的笔调,划出了一道思想上的“回归线”。《南回归线》完成于巴黎,因此全文的笔调带着颓废、 奢华般的重彩,随意地扫画出作者早期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层出不穷的感想、联想、幻想、狂想……通过无穷的联想、比喻、象征的手法,共同交织成作者本人内 在的精神世界、自我表现的狂喜、对现实资本主义状态的咆哮……或许有人会觉得该书晦涩难懂、过于抽象而不自觉地陷入意识流的漩涡中,但最纯粹的精华就恰好 藏身与无尽的象征意义中。

  全文结构如同是高处摔下的玻璃,零碎不堪,但在阳光的斜照下,每一部分都绽放出自己的光芒。破碎而颠三倒四的结构、荒诞的情节、空虚的人物等 各元素相互融合联系,共同酿成一坛陈酒,芳香四溢中透出一种无法驾驭的浓烈。结构乱而不散,这样奇异写作手法更是对当时欧洲文学先锋派造成极大的冲击。此 外,全文更是充斥着各种露骨的、充满争议的“性*”描写,铺天盖地而毫不掩饰,肉欲在全书都以空虚的形式出现,颓废中追求着有限的奢华,最后展现在我们面前 只是灰阶的照片,毫无生气;书中空虚无知、病态的生活,苍白而无力,无限追逐财富利益与死亡线挣扎的浑噩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同一枚硬币,一面光彩 照人,另一面黯淡无光,但两者无论有多大的差别,却始终紧紧相连,一直存在的是:这枚硬币正在腐烂。
  全书都与“狂想”一词紧紧相连,而从宏观的角度看,就是一首音乐、文学、社会相融的狂想曲。书中不规则的段落划分就是一连串不稳定的变奏,形 成交错起伏的节奏感,加上稳定而平滑而相对柔和的首章插曲、终章尾声,乐曲得以演奏出表现自我情绪的性*狂想曲,凸显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 分,即批判西方腐朽的一面,又在精神上重建自我。

  在思想上,在精神上,作者似乎是一种达达主义者。亨利认为最好的地方就是母亲的子宫里,最好的状态就是自然、原始。这些思想都与达达主义相嵌 合。达达主义宣扬的是丢掉一切发达的东西,回归到牙牙学语的时代,反对一切传统、一切文明。这或许是对于资本主义腐朽的一种虚无对抗的状态,但是这种无声 消极对抗的存在却惊醒了更多人对社会的反思。社会的堕落与发达程度是否有必然联系?人性*的发展是否就是肉欲的本能进化?希望与绝望的反差是否真的能构成*人 类社会争论的主流?
  社会的趋势就像是来往不息的潮汐,在不断的来回中不经意地改变整个世界。当资本主义狂潮侵袭的时候,世界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被侵袭。于是金 钱、权力等欲|望无限制地膨胀,人的意志与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更替,传统被颠覆、思想变异、欲|望无穷扩大……但是这一切变化都在黑暗中进行,像是平静的 大海下的暗涌,在黑夜中达到了质变。所以那时候的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正是在平静中缓慢腐化的食物,表面新鲜但内部已经腐化发臭了。但当时人们却只止于 表面的辉煌,或者说不正视自己腐烂的地方,这就造成了在世界末日前狂欲般的享受。

  书中的性*、堕落、空虚、贪欲等的描写只是一次资本主义根病的揭示,是对自我麻痹中的人们的一次极端的呐喊。但对于只会生活在幻想之中的木偶来 说,醒事的话语却被当成危险的利器。面对此般的愚昧,亨利痛心地走了一次极端,彻底反抗、推翻、宣战……的确,当一切都与理想背道而驰的时候,回归自然, 反进步就是一种理想主义。在迷幻中,与其沉浸在欲|望浑水,还不如自我演奏一曲达达主义的简单而宣泄的狂想曲。至少至少,痛苦过了,也思考过了。
  “我这样做为的是让你通过比较你我的痛苦而发现,你的痛苦算不得—回事,至多不过小事—桩,从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压力”。亨利在书中这样说道,表明了自己的写作目的。或许一切问题都在人类的痛苦中延伸着,如书名所说,我们需要的是精神的回归而不是物质的挥霍。
  音乐领域上的狂想曲能弹奏出来,社会的狂想曲只能在生活中静静聆听,无论是杂乱还是平淡。如前面加里•斯奈德的诗歌所言,我们只需沿着自己的足迹,用一些最简单的东西来生活,或者改变。
或许您还会喜欢:
华莱士人鱼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第一部分序章片麟(19世纪香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是伟大的《物种起源》一书的作者,是提出进化论的旷世奇才。乘坐菲茨·路易船长率领的海军勘探船小猎犬号作环球航行时,他才三十一岁。正是这次航行,使达尔文萌发了进化论的构想。然而,《物种起源》并非进化论的开端。 [点击阅读]
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南回归线》作为亨利·米勒自传式罗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叙述和描写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和幻想。亨利·米勒在书中描写的一次次性*冲动构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 [点击阅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
作者:佚名
章节:94 人气:0
摘要:献给安娜-格里戈里耶芙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卡拉马佐夫兄弟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第二十四节)第一部第一卷一个家庭的历史第一节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 [点击阅读]
印第安酋长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亲爱的读者,你知道,“青角”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无论用在谁身上,这个词都损人、气人到极点,它指的是触角。“青”就是青,“角”就是触角。因此“青角”是个刚到这个国家(指美国),缺乏经验,尚显稚嫩的人,如果他不想惹人嫌,就得小心翼翼地探出他的触角。我当初也是这么一个“青角”。 [点击阅读]
双城记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内容提要1757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梅尼特(Dr.Manette)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MarquisSt.Evremonde)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并获悉侯爵兄弟为了片刻婬*乐杀害他们全家的内情。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 [点击阅读]
古拉格群岛
作者:佚名
章节:64 人气:0
摘要:“在专政时代,在处于敌人四面八方包皮围的情况下,我们有时表现出了不应有的温和、不应有的心软”克雷连科:在审理“工业党”案件时的发言第一章逮捕这个神秘的群岛人们是怎样进去的呢?到那里,时时刻刻有飞机飞去,船舶开去,火车隆隆驶去——可是它们上面却没有标明目的地的字样。售票员也好,苏联旅行社和国际旅行社的经理人员也好,如果你向他们询问到那里去的票子,他们会感到惊异。 [点击阅读]
叶盘集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地球夕阳西坠,黄昏的祭坛下,地球,接受我双手合十最后的顶礼!女中俊杰,你历来受到英雄的尊崇。你温柔而刚烈,秉性中揉合着男性、女性的迥异气质;以不堪忍受的冲突摇撼人们的生活。你右手擎着斟满琼浆的金钟,左手将其击碎。你的游乐场响彻尖刻的讥嘲。你剥夺英雄们享受高尚生活的权力。你赋于“至善”以无上价值,你不怜悯可怜虫。你在繁茂的枝叶间隐藏了无休无止的拼搏,果实里准备胜利花环。 [点击阅读]
司汤达中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我出生在罗马一个显贵门第。我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尚年轻,立意改嫁,托一个无子女叔父照管我的学习。他高兴地、甚至是迫不及待地收留了我,因为他想利用他的监护人身份,决定把他收养的孤儿,培育成一个忠于神甫的信徒。对于狄法洛将军的历史,知道的人太多了,这里就用不着我赘述。将军死后,神甫们看到法国军队威胁着这个宗教之国,便开始放出风,说有人看到基督和圣母木头塑像睁开了眼睛。 [点击阅读]
吉檀迦利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冰心译1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在你双手的不朽的按抚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你的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里。时代过去了,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 [点击阅读]
名人传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0
摘要:《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又称三大英雄传。《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点击阅读]